心理學:如何與不良家庭關係和解


心理學:如何與不良家庭關係和解


對待父母關係的不同態度

看到這個題目估計會很費解,本文想說的是作為成年人,如何理解自己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具體說就是身處這些關係中,遇到自己不認可的看法、觀點、做事特點時,該如何處理自己情緒波動。

比如,父母年老了,無能為力,作為子女照顧是責任,也是必然義務,但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可能子女之間看法不同,做法不一致,在對待老人態度上,彼此有衝突。

你與父母的親子關係不錯,認為態度要好,考慮要周到,可能別人不這樣認為,會抱怨父母脾氣不好,無法相處,怨言頗多,這會讓人糾結難受。

這個現象反映出不同孩子之間與父母的親子關係不同,起碼不是你以為的那個樣子。

面對這個問題,該如何破解呢?

首先,要認知到關係具有心理現象特點。

心理現象的主觀特點:同一個事情,不同人想法感受截然不同。

就家庭關係而言,這樣不同態度的關係反映,不僅沒有問題,反而很正常。

問題在於,假如是我們身處其中,由於兄弟姊妹看法不同,矛盾雙方指向都是自己親人,無法站隊取捨,會不由自主的感到痛苦,想幹涉效果必然不好,因為改變別人的念頭千萬別想。

如果是內外矛盾,為了解決不平衡心理衝突,我們會採用“認知失調理論”解決問題,比如傾向於認為外人是錯的,自己家人有些瑕疵也情有可原。

現在這種大家庭內部衝突不好辦,你試圖說服任何一方,都不會聽,聽不進去,所有勸解勸和必然瞎子點燈白費蠟。

原因再說一次,心理感受因人而異,關係就是心理感受表現。

有了這個心理感受理論,我們認知上會理解,但是真正接受,還得繼續下一步。

心理學:如何與不良家庭關係和解


第二步,要接受不同關係感受下的處理方式。

也就是說,你與父母關係感受良好,那就好好做好自己的事情,別人與父母關係不太好,那就尊重別人的處理方式,不要強行要求非你的模式不可。

多子女的家庭,父母偏心這個現象不用特別解釋,而被偏心照顧的那個孩子未必最感恩也是正常,別認真區分,要難得糊塗。

電視劇《天道》中丁元英說的非常好,“我只知道這是我的父母,不是你們的父母”,由此為父母做事情才不會攀比,否則一定心理失衡。

這樣,在理解特有親子關係不同基礎上,我們做好自己,對於別人要允許人家按照特有感受做自己。

哪怕是對於同一個父母態度上,也要允許這樣。

其實,都有體會,即便是兄弟姐妹,都是親朋好友,彼此關係遠近一定不同,換成對於父母態度上,也要允許。

如果,你不滿於某個兄弟姐妹對父母的態度,唯一解釋是你認為自己付出太多了,進一步說你沒有認可自己感受的親子關係配得上你的付出。

允許別人關係不好,允許別人的特定處理關係模式,差不多就好。

心理學:如何與不良家庭關係和解


第三,用心理技術,看看我們能做些什麼。

親人之間關係和為貴,當然促進心情釋然更好的,為此可以嘗試採用聯想技術,促進親人關係的親密。

人性偏向記住不好的事情或者糟糕感受,比如“認為”被父母不公平對待,年輕時候為家裡付出更多。打個比方,我們借了別人100元錢容易忘記,我們借出100元錢會持久不忘。

這時候,我們可以先自己嘗試使用聯想技術,再借助各種機會推薦給我們不滿的人。說不說我們的事,聽不聽他們的事,也許你說的恰到時機,就會有好效果。

這個技術具體說,就是回想父母對自己做的三件事情,越感動越具體效果越好。

這在一般說話中也在使用,比如父母養大了自己,父母為孩子婚姻大事操心,父母關心孩子成長成績。

有朋友借用這個技術說了三件事:小時候尿床頻繁,夜裡總是被耐心換好被褥;不善言辭只會驅使幹農活的家長,會在雨天歇息時問世界五大洋是啥,然後說山羊綿陽小羊等;為了供應讀書費用起早貪黑掙錢;只要是讀書的事情就全力支持;轉述父輩小時不容易的事情,被祖輩的不當對待,缺失的親情。

而藉助這個也可以想起你所不滿的親人的具體事情,為自己付出的事情,心態會平靜且改善。

這個具體化聯想技術,可以用經典條件反射理論解釋,用感動自己事情刺激現在,想起的過去感動多了,針對當下的人也就好多了。

這也許就是心理學家說的,“想要幸福感強烈,就多想想別人對自己的好吧”,因為忘恩負義畢竟是大多數人的本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