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不想上班,如何緩解“節後綜合症”

疫情期間,假期通告是發了一波又一波,從往年的7天變成了15天,再到一個月,宅家的日子變成了一種煎熬,嫌棄,想著要儘快上班,去體驗一把工作的樂趣。可是馬上要上班了,就開始焦慮了,睡不著也吃不下。焦慮不安的背後到底在恐懼和擔心什麼?


節後不想上班,如何緩解“節後綜合症”


想到一個人在城市中間獨立的生活有很多無奈,在家裡,過年啥也不用幹,飯不做、碗不洗,感覺特別舒服,一覺睡到大天亮。可是一想到回到工作的地方,又要一個人面對這些柴米油鹽,心裡就很煩躁。我相信長假過後不少人都會有相似的感受,身體上覺得頭痛、失眠、胃口比較差,有的人睡不著,在情緒上很多人比較沮喪或者低落、焦躁、不安,注意力比較難以集中,總之一句話好像過完年之後感覺自己的身體被掏空,就是不想上班。


節後不想上班,如何緩解“節後綜合症”


當我們要告別安逸的假期生活,重新面對複雜或者比較繁重的工作,我們的身體和頭腦都會自然的抗拒,當然會產生焦慮的情緒。經過兩天的焦慮,你就會慢慢的接受離家上班的事實。也就是說你已經重新調回上班的那種軌道和頻率,焦慮就會逐漸的消失。我們把它稱為叫做節後綜合症,主要表現出來的症狀就是焦慮。在春節期間,好像全社會都用出了洪荒之力去應對接踵而來的那些紅籌交錯,包括我們在擁擠和冗長的路途中歷經種種排查到回到工作的城市。

節後強制性地把生活的節奏開始要調到朝九晚五的模式了,要開始收斂,在春節期間的歡樂和放縱的心情,迴歸到有節制的生活常態時,我們的整個情緒自然有一些波動。節後焦慮其實來自於長時間的身心放鬆以後,突然緊張起來,投入到工作中會產生一些心理失調或者是失衡,造成一些不適感。

心理上主要是有假期快結束了,有的人不情願失去支配自己自由時間的那種感覺,要去面對上班以後被截至的一種束縛感。還有的人可能會擔心:因為社交的應酬、旅途的勞頓會讓自己特別疲倦,馬上又要去面對繁瑣的工作,感覺力不從心。所以放假的時間越長,這種焦慮感也可能越明顯,我們如果所處的工作環境壓力比較大,心理上的落差也就會比較強烈。

所以面對這些節後焦慮到底該怎麼辦呢?


節後不想上班,如何緩解“節後綜合症”


1.瞭解和接納

節後焦慮症和週一焦慮症其實是一對姊妹,因為在假期中我們的身心開始去適應一種娛樂放鬆和非理性的舒適狀態,而假期一結束,意味著又要面對一種條理緊張、合理性的工作或者學習狀態,放鬆的狀態也有慣性,如果想要突然剎車,轉而進入到緊張狀態,是會有難度。既然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大部分時候都能很好地應對週一焦慮症,那麼我們也有理由相信我們自己也能夠跟節後的綜合症很好的相處。

2提前預防,為了避免節後過分的焦慮

你可以在長假結束前一兩天進行角色轉換或者叫做模式調整。我們要去減少一些可去可不去的應酬,不再每天都撲在牌桌上或者電腦旁,要開始給自己的身體暗示自己的假期將要結束了,靜心開始思考未來的工作和學習,理清頭緒,把心態調整到平時的作戰狀態。

3.積極調試

調試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1. 飲食上儘量減少大魚大肉的攝入,多吃一些穀物或者是綠色蔬菜,加速自己身體的新陳代謝,幫助腸胃恢復到健康狀態。當然你也可以參加遊散步、走路或者是瑜伽這樣一些對抗性不太強的運動,幫助身體消除慵懶的狀態,儘早的恢復活力。
  2. ​儘量早睡早起,適當的午休,晚上睡覺之前洗個熱水澡,工作方面在一開始進入工作的前幾天,不要去挑戰高強度的項目,可以多安排一些計劃性、交流性的工作,我們循序漸進,你也可以在辦公桌上擺上一盆綠色植物或者是顏色比較鮮豔的花朵,這樣會讓我們有一個更好的心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