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復帖,1700多年後,尚難平復


平復帖,1700多年後,尚難平復

《平復帖》牙色麻紙本墨跡,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導讀


感朝露,悲人生。

逝者若斯安得停。


這是西晉陸機《順東西門行》中的句子,以此句來喻其名下之《平復帖》也是合適的。


有著“墨皇”、“帖祖”之謂的《平復帖》,距今1700多年了!然此帖自北宋歸藏宮廷以來,有關此帖的書家為誰?為誰而書?如何釋讀?等等存疑為歷代書家辯析不斷,本文試將其中大略歸為一文,以為有興趣者一覽,以為有研究者一哂!


《平復帖》是如何被認為是西晉陸機所書?


《平復帖》牙色麻紙本墨跡,共九行、八十四字,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因其中有“恐難平復”字樣,故名。


對於《平復帖》 斷代為西晉法帖,而且是真墨跡非是雙鉤摹本,大抵還是比較有共識的,而對於此帖的書家為西晉之陸機之說,則成為最大的爭議。


平復帖,1700多年後,尚難平復

董其昌跋《平復帖》


《平復帖》本身並無落款,之所以說此帖為陸機所書,完全是由於“天下一人”的宋徽宗趙佶用泥金筆在此帖上題了個書籤“晉陸機平復帖”又在其下鈐宋徽宗雙龍小璽,另有“政和”、“宣和”小璽,拖尾騎縫處還有“政”“和”連珠印,這些印章及題字當然是完全可以確定此帖為北宋宣和內府收藏之明證了。卷後有明董其昌“右軍以前,元常以後,唯此數行,為希代寶”等名家跋文。


皇帝欽定為陸機所書,何況這位皇帝還是位愛江山更愛書畫的徽宗,再加上有鑑藏眼力頂天的董其昌的跋文加持,所以自北宋以來對此帖定為陸機所書並無多少持疑者。但是到了近現代,一些學者發現古代對很多佚名的書畫作品,一般的處理方式便是託名為某個著名人物或某著名書畫家所作。比如對於秦漢時期的很多寫刻皆精的篆書與隸書的碑刻多託名為李斯、蔡邕所作,而對一些宋元時期流傳下來的繪畫則根據風格而託名為李成、范寬、郭熙所繪等等也是屢見不鮮。


平復帖,1700多年後,尚難平復

宋徽宗趙佶用泥金筆在此帖上題了個書籤“晉陸機平復帖”又在其下鈐宋徽宗雙龍小璽


當然指向此帖為陸機所書更有文本意義的還是本帖開頭一句“彥先羸瘵,恐難平復”。此一句中的“彥先”被認為是陸機的朋友顧彥先或者是賀彥先。


但是如果僅僅憑著相差八百多年的宋徽宗的一個題簽和一個名為彥先的人名便可確定此帖為西晉陸機所書,恐難“平復”天下書家之爭也!


由此,陸機是何等人物?彥先又可能是誰?便成為解開此帖端倪的兩個關鍵人物。


陸機是何等人物?


陸機,生於公元261年,吳亡時19歲。


太康十年(289年),亡國十年隱居讀書的陸機與弟弟陸雲終於還是來到了京師洛陽,後人多據此而說陸氏兄弟是因為耐不了寂寞而跑到洛陽來求官發達的,實則身為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之子的陸氏兄弟,朝廷怎麼可能讓他們在故國逍遙?!所以天下初定之後,陸機與陸雲兩兄弟之於新朝國都的洛陽而言,是來也得來,不來也得來!


於是在元康二年,西晉朝廷徵召陸機為太子洗馬。陸機應召入洛。在去洛陽的路上,陸機寫了一首詩,其心之悲與憂,詩中顯見:


夕息抱影寐,朝徂銜思往。

頓轡倚嵩巖,側聽悲風響。

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

撫枕不能寐,振衣獨長想。

——陸機《赴洛道中作》


陸機的命運可以一句俗語成讖——事不過三!其一生逃過兩次殺身之禍,到第三次終是沒有過去!


第一次是吳國滅亡,他的兩位哥哥都戰死戰場,其時的陸機身為牙門將,是軍隊中頗高的位置,卻最終是國亡後依然全身而退。


第二次是永寧元年,陸機捲入趙王司馬倫篡位一事,險些被殺。江南的同鄉顧榮、戴若思都勸他回到家鄉去。他卻選擇繼續留在洛陽。


第三次是太安二年,陸機從軍討司馬乂,兵敗被讒,這一次終是沒有逃過,為司馬穎所殺。死時長嘆道:“華亭鶴唳,豈可復聞乎!”華亭在他的家鄉,是他曾和弟弟陸雲一起隱居讀書的地方。


陸機被殺那日:昏霧晝合,大風折木,平地尺雪。


我之所要來講陸機的生平,實是要來以人與書相對照,《平復帖》以禿筆賊毫書於粗糙麻紙之上,誠如米元章所言“火箸畫灰”,滿紙老辣荒率,而陸機何等人物——“光車駿馬遊都城,高談雅步何盈盈”!如若要以字如其人而言,殊不相稱!此當為個見,以博方家一笑。


彥先又是哪個彥先?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這是《平復帖》開始一句,這一句是啟功先生的釋文,此一句中的“彥先”到底是誰?是確定《平復帖》是否陸機所書的最為重要的文本證據,但是有關這個“彥先”到底是哪個“彥先”在學術界是眾說紛紜,撲朔迷離!關於“彥先”的身份主要有四種說法:


其一,“彥先”是指陸機的同鄉好友賀循賀彥先。賀循與陸機皆為吳國士族出身,又同在西晉為官。“羸瘵”意謂瘦弱有病,這與《晉書》一段記載似乎是可對上的:“司馬睿任命賀循為軍諮祭酒。賀循以患病為由推脫,經多次催逼而不得已,才帶病赴朝。賀循因羸弱患病而無法上朝拜謁,司馬睿便就地為他加朝服,賜宅第一區以及車馬床帳衣褥等物,賀循辭讓,沒有接受任何賞賜。”


其二,陸機還有一位同鄉好友顧榮也名彥先。《晉書·顧榮傳》載文曰:“顧榮字彥先,吳國吳人也,為南土著姓。”顧榮與陸機還有著更為親近的姻親關係,三國時期,由吳國君主孫權作媒,將先死的哥哥孫策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大將軍陸遜和丞相顧雍之子,陸遜是陸機祖父,顧雍是顧榮的祖父。


其三,徐邦達先生認為此“彥先”即非賀循也不是顧榮,而是一個叫“全彥先”的人,並舉出《昭明文選·李善注》提到《文選》中有陸機、陸雲兄弟為一名為“全彥先”所寫的《贈婦詩》條目。


其四,在2006年5月號的《中國書法》期刊上有人提出“晉朝讀書人為表示‘榮耀祖先’,不少人取名為‘彥先’,因此而言‘彥先’是晉朝文人常見的普通名字。”


綜上所述,要想通過“彥先”來確定《平復帖》為陸機所書,恐也是難以“平復”眾家所爭也!


啟功與張伯駒釋讀《平復帖》有不同,誰的更準確?


《平復帖》字數不多,但很難釋讀,清代書法家顧覆在《平生壯觀》曾評《平復帖》:“墨色微綠,古意斑駁,而字奇幻不可讀。”加上晉人尺牘造語,更難釋讀。據說明代收藏家張醜在《真晉齋記》中只釋讀了14 字。1964年啟老見此帖後,以其廣博學識和對書法的精通,釋讀了全文。截止到今天為止,對《平復帖》的釋讀有兩個版本,備列如下:


版本一:(啟功釋讀)

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為慶。承使唯男,幸為復失前憂耳。吳子楊往初來主,吾不能盡。臨西復來,威儀詳跱。舉動成觀,自軀體之美也。思識□(代表缺省字)量之邁前,勢所恆有,宜□稱之。夏伯榮寇亂之際,聞問不悉。


版本二:

彥先贏瘵,恐難平復。往屬初病,慮不止此,此已為節年使至。男幸有復失,甚憂耳。舍(或庶)子楊往,初來至,吾不能起。臨西復來,威儀詳時,舉動成觀。自軀體之恙也,思識夢之邁甚,執所恆與君。稍之閔凶,棠寇亂之際,聞問不悉(或多)。


關於《平復帖》的釋文,作為曾經的主人張伯駒先生與啟功先生也有不同的看法。啟功釋文“彥先羸瘵,恐難平復”。張伯駒卻釋為:“彥先羸廢,久難平復”。啟功釋文“已為慶承,幸乃復失,自軀體之美也”。張伯駒釋為:“已為暮年,幸為復知,自軀體之善也”。


當然今人研究《平復帖》釋文,仍是以啟功先生所釋為準。


平復帖,1700多年後,尚難平復

《平復帖》特寫高清釋讀-1


平復帖,1700多年後,尚難平復

《平復帖》高清特寫釋讀-2


乾隆為何放過《平復帖》?


乾隆皇帝素有題字狂魔的惡名,清宮中所藏書畫名跡但凡經乾隆之手,很少有逃過其題跋的,而《平復帖》就是其中倖存者之一。


《平復帖》是作為當年乾隆皇帝所藏四件號稱為晉朝名人尺牘墨跡之一,其他三件分別為: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乾隆將王氏行書三帖,奉為“三希”之寶,置於養心殿西暖閣,時時把玩,多次題跋。卻將唯一公認斷代到西晉的《平復帖》給了生母鈕祜祿氏皇太后,陳設在太后住所慈寧宮(啟功說慈寧宮,傅增湘、王世襄說是壽康宮)。乾隆四十二年(1777)太后去世,《平復帖》作為“遺賜”賞給第十一子永瑆(1752—1823,乾隆五十四年封成親王),出了清宮。傅增湘推測,大約這個緣故,《平復帖》上既無乾隆題跋,也無內府諸璽(見《平復帖》卷後傅增湘長跋)。


其實也許是《平復帖》的書法風格與乾隆的書法審美三觀不合,所以才會一字不跋,轉送出去!


平復帖,1700多年後,尚難平復

張伯駒跋《平復帖》


《平復帖》的書法藝術到底是高還是一般?


《平復帖》於今日被尊為“墨皇”、“帖祖”,其至高的地位甚至要比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更高,但是對該貼的藝術水準評判卻存在這古今之別。這裡簡單的列具代表性的評價言論簡述如下:


米元章《書史》雲:“‘火箸畫灰,連屬無端’,可以評士衡此帖。《宣和書譜》注之為章草,非也。”


這大抵是目前能查到的最早對《平復帖》的評價,姑且不說米芾這句話實際並沒有多麼高讚的意思,便是這句話的本來出處其實是米芾在《書史》中稱讚王獻之《中秋帖》:“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未,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真正對《平復帖》較高評價是在明清兩代:

▶明代書畫家詹景鳳《東圖玄覽編》:“陸士衡《平復帖》以禿筆作稿草,筆精而法古雅。”


▶明代書畫收藏家張醜《清河書畫舫》:“《平復帖》最奇古,與索幼安《出師頌》齊。惜剝蝕太甚,不入俗子眼。然筆法圓渾,正如太羹玄酒,斷非中古人所能下手。”


▶清代金石文字學家楊守敬《平帖記》:“系禿穎勁毫所書,無一筆姿媚氣,亦無一筆粗獷氣,所以為高。”


▶清代書法家顧復《平生壯觀》:“墨色微綠,古意斑駁,而字奇幻不可讀。乃知懷素《千字文》、《苦筍帖》,楊凝式《神仙起居法》諸草聖,鹹從此得。


對《平復帖》最高評價及一般評價都處在近當代:


最高的評價來自當代書畫家啟功先生:“十年遍校流沙簡,《平復》無慚署墨皇。”


評價一般的為兩位當代書家:邱振中、劉濤,巧合的是兩位都是中央美院的教授。


劉濤《極簡中國書法史》:《平復帖》的草體,北宋書家目為“章草”,但不像漢簡草書那樣結字平正,也不如西晉索靖《月儀帖》章草那樣規範,稱得上古樸,而非古雅。……《平復帖》寫的潦草簡率,後世書家難以釋讀,由此也帶來一些神秘感。……《平復帖》不是“法書”,陸機也不是書家,但此帖是罕見的晉人草書墨跡,因而彌足珍貴。


邱振中《書法》:……《平復帖》中,點畫的獨立性很強,點畫走向比較有規律,例如向左下方撇出的筆畫;點畫的基本形式種類不多,容易歸納,字結構好像用不多幾塊積木搭建出各式各樣的房子。它把所有不便於連續書寫的筆畫都朝那幾種基本筆法靠攏,以至一眼望去,其中似乎只有幾種構件在不停地重複,而王羲之《初月帖》筆畫的走向便十分複雜……


以上言語淺白,態度一讀便可明白,這裡不再饒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