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解析」2020高考语文怎么考?适应性考试题目带来的备考启示

2020年6月,北京将首次实施选科制度下的新高考,考试的时间安排、试卷题量和命题思路都与以往不同。2020年3月3日,在疫情之下,北京全市统一采取“云考试”的方式进行高考“预演”。通过这次预演试题,我们可以总结2020年高考的命题趋势,帮助各位考生在接下来的100天中,有的放矢,提升备考的效率,助力各位同学在高考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以下是大禹未来教研中心语文学科教研组对语文试题的分析及备考策略:


一、长文本阅读

文本以“书法艺术”为核心,具有鲜明的“文化性”。3个文本,5个题目,其中4个选择题、1个主观题,满分18分。


「名师解析」2020高考语文怎么考?适应性考试题目带来的备考启示

「名师解析」2020高考语文怎么考?适应性考试题目带来的备考启示

「名师解析」2020高考语文怎么考?适应性考试题目带来的备考启示

选择题的选项设置有略微变化,选项对文章内容的直接呈现减少,整合呈现增多,这给学生判断选项与文本信息的差距增大了困难;主观题上采取了直接概括归纳的命题方式,需要整合三则材料进行作答。有关主观题的命题方式,我们预测,除了这种直接概括归纳的命题,更大的可能性是采取附加材料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的命题,

因为这种命题方式更加强调学生的分析能力。


文本数量不变,分数减少,也就意味着学生必须进一步提升阅读速度,在18分钟以内解决所有题目。长文本的出题思路发生深刻的变化有其根本性因素:经过数年的考查,学生已经熟悉长文本模块的考查特点,信息比对、提取能力,处于较低的阅读能力层级,考生在长文本板块已经很难有区分度。所以从2020年高考开始,长文本模块降低分数、增加难度,目的就是为了增加长文本模块的区分度。


在长文本备考上,学生要养成“多任务同时执行”的思维方式,先看主观题,在阅读文章时,同时梳理文章、提取主观题信息,并且检索、判断选择题选项,这样才可能在18分钟以内高质量完成长文本阅读,写作留出足够的时间。


二、文言文阅读

「名师解析」2020高考语文怎么考?适应性考试题目带来的备考启示

「名师解析」2020高考语文怎么考?适应性考试题目带来的备考启示


文章取材于《资治通鉴》,有很强的叙事性。从文本选择上来说值得我们注意,前几年的高考,文本偏向议论文或者论说性的散文,文章重在说理,思辨性强。但是记叙性的文章与论说性的文章阅读方法不同在阅读记叙性文章时,要梳理清楚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明确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还要透过事件发掘事件背后作者传达的思考。


从题型上来说,这篇文章的题型又回到了最原始的题型设置,实词、虚词、选择性翻译、文章分析全部都是单独设置选择题,只有1个主观题,考查学生的内容概括和主旨分析的能力。我们认为,这篇文章之所以这么命题,是因为要平衡文章的难度,降低了题目的难度。我们预测,2020年高考的文言文命题应该会延续2019年高考的命题趋势,实词、虚词合并考查,在文章选出8个句子让学生判断解释正误,因为这种命题方式更能考查学生的文言文功底,主观题设置上,可能会有翻译题,进一步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主观简答题则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要求学生结合全文梳理文章内容。


在文言文备考上,我们强调,要学会阅读多种类型的文本,有意识地提升阅读的“方法性”,而不是只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理解文章内容。除此之外,也要回归课本,有意识地积累课内重点文章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这都会对理解文章内容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诗词鉴赏

「名师解析」2020高考语文怎么考?适应性考试题目带来的备考启示

「名师解析」2020高考语文怎么考?适应性考试题目带来的备考启示


诗歌文本考查了清初词人陈维崧的《醉落魄·咏鹰》。


从文本上来说,并没有继续沿用2019年以宋诗命题的思路,而是回到了传统的诗歌题材(本诗为咏物诗)。宋诗相对于其他时代的诗歌来说,重理趣,思辨性强,但是诗歌内容理解难度大。通过本题,我们在备考时不必过于限制在宋诗范围内,而是要继续抓住诗歌言志抒情的特点,通过知人论世、意象分析的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从题目设置上来说,依然是2个选择题+1个主观题的题配置。但是这2个选择题没有延续一个题目考查内容一个题目考查手法的命题方式,而是2个题目都在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鉴赏,只是1个题目重在考查整体诗歌,1个题目重在考查个别诗句,这种命题方式我们可以关注,但是只要平时诗歌功底扎实,对于诗歌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牢固掌握,也不会出现大的做题障碍。


从主观题上来说,这个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这个题目依然采取了以往稳定的比较阅读的命题方式,要求对比杜甫《画鹰》,从思想感情、写作对象、描写手法三个方面,比较这首诗与陈维崧词的不同之处。这是个综合性特别强的命题,既有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又有对诗歌写作技巧的鉴赏,这种命题思路和选择题的命题思路一致。由此我们要注意,在诗歌备考时,要兼顾诗歌的内容理解和手法鉴赏两个角度的学习,而且要实现两个角度的充分融合,做到对一首诗、一句诗多角度的分析和鉴赏。


四、散文阅读

「名师解析」2020高考语文怎么考?适应性考试题目带来的备考启示

「名师解析」2020高考语文怎么考?适应性考试题目带来的备考启示

「名师解析」2020高考语文怎么考?适应性考试题目带来的备考启示


散文阅读是《又见鹭鸶》,这是一篇老文,现在把这篇老文翻出来放在适应性考试中,必然是文章的文本特征、题型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考的命题思路。


从文本上来说,这是一篇

状物类的文章,其中包含了作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又极其具有地域文化的特色。虽然这篇命题是在疫情之前完成的,但是这篇文章其实也暗含了疫情中的一个主题,即“敬畏自然”可以这么说,将来的散文文本内容,将会偏向在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生存状态和未来的命运以及人类文化的发展抉择。


从题型上来说,命题思路比较常规,但是命题有明显的偏向


2个选择题,第1个选择题结合文章内容考查词语理解,第2个选择题考查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写作技巧分析。这两个题都是常规的命题思路,唯一需要强调的是第2个选择题的选项设置都是采取“文章内容提取+技巧赏析/意图分析”的方式,题干的前半部分内容提取一般不会出错,我们要格外关注对文章写作技巧和写作意图的分析。


主观题上,第1个主观题考查“加点词语运用的妙处”,是一个典型的语言赏析题。在以往的考试中,赏析题多以段落作用、句子赏析为命题切入,但是这个题的赏析重点转移到了“词语”,我们在备考时,要明确词语的赏析角度。


第2个主观题是一个很新颖的命题,要求学生回答“本文的结尾,营造了怎样的审美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命题有一定的诗歌性,即包含了对意境的体会和对情感的挖掘。这种题在以往的考试中比较少见,虽然主旨很重要,但是主旨一般都不会独立进行考查,但是这篇文章直接针对“作者的思想情感”命题,也给我们一个备考提示:要关注文章的中心及中心的表达方式,梳理全文的行文思路,总结文章的主旨,并且要关注中心的多义性。


散文常规4个题型,概括归纳题、句段赏析题、词句理解题和阅读延伸题,本次考试没有考查阅读延伸,这是命题的一个改变。但是我们在备考时不要放松对阅读延伸的准备,因为我们认为,阅读延伸是一个区分度很强的题目,可以充分考查学生的理解深度以及思维高度,这个题型也在过往的高考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日常备考中我们还要加强训练。


五、【新题型】语言积累与运用

「名师解析」2020高考语文怎么考?适应性考试题目带来的备考启示


近几年北京高考语文已经放松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但是由于《课程标准》中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所以语文基础知识运用又重新回到了北京高考语文试题中。


这个题目的侧重在“应用”。本次考试,语言应用共2个题目,1个题目考查语句排序,一个题目考查歧义辨析和修改,都算是常规的考题回归,在难度上并不高。但是由于学生在过往的3年中缺乏训练,在做题时难免找不到思路。


在备考这一模块时,要充分借鉴课标区试卷的语言应用题目,进行专项练习。除了选择题外,还要强化主观题的复习,如病句修改、图文转换、场景应用等,要真正地提升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六、【新题型】名著阅读专项考查

「名师解析」2020高考语文怎么考?适应性考试题目带来的备考启示

「名师解析」2020高考语文怎么考?适应性考试题目带来的备考启示


近几年北京高考已经在考查《论语》,现在又加入了对《红楼梦》的考查,我们已经明确,在2020年的新高考中一定会考查这两部名著。本次《论语》考查了词语理解和人物形象概括,《红楼梦》则考查了有关林黛玉的命运结局。这两部名著的考查特点如下:


(1)《论语》重在思想辨析,固定在文言文后考查。考生一定要对儒家思想有整体的理解,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归纳、阐发。目前考生在备考《论语》会出现两个问题:①词句不理解②内容概括偏离儒家思想。这两个问题都是由于学生对儒家思想缺乏整体认识,对《论语》中包含的儒家思想的具体类目缺乏明确的辨析。


(2)《红楼梦》重在对名著内容的迁移应用,本次考试放在诗词鉴赏之后,单独出题。《红楼梦》考查有可能单独出题,也有可能会结合阅读文本,出题重点在于结合细节内容进行迁移应用,要求学生了解名著的整体写作逻辑。本次考试要求根据“冷月葬诗魂”一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身世和命运”。题目中没有明确指出诗作者是黛玉,其中就包含了对作品细节的考查,又要求学生对黛玉的命运轨迹有清楚的记忆和自己的理解。


《红楼梦》的这种出题方式,实际上不仅仅是让学生读名著,而是让学生读过之后能够“用”名著,学生真的既要踏实“阅读进去”,还要有能力 “迁移出来”。


七、写作

「名师解析」2020高考语文怎么考?适应性考试题目带来的备考启示


本次微写作,一个名著类、一个应用类、一个文学抒情类,缺少了论说类。名著类考查“鉴赏书名”,很开放,只要对名著内容有所理解即可。文学抒情类的命题没有发生变化,加上了对抒情手法的要求。但是应用类这个题目,兼顾了论说和应用,要求学生给书店起名,并说明理由,是一个兼顾了应用文、文学积累、论述表达的题目,考查的能力非常丰富。这个题目需要引起我们注意,对课内的文章要做到充分理解,以课内文章为素材进行迁移。


议论文写作是一个材料作文,北京已经连续多年未采用材料作文命题,在今年的高考中,材料作文可能会重出江湖。作文的主题比较简单,让学生谈论对“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看法,这种谈看法类的文章,重点是要求学生要有“辩证思维”,看透主题,辩证分析。这篇文章可以谈论“父亲、教师”在于学生教育上的职责,分析“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关系等。


当然材料作文的重点是“审题”,在这一句话中明确地找出论题,进而确定论点。在最后的备考中,学生要学会材料作文审题的方法,做到正确提取论题,深刻立意。


记叙文写作的命题比较简单,以“春节”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但是要求比较多,明确地提出“写现实生活,有场面描写、细节描写;语言得体”,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创作。这个题目的立意很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展现春节习俗的凋零,也可以以国外生活的见闻,展现春节习俗的复兴(如2020年春节迪拜的新春气息),当然以上只是简单的立意。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化大为小,写春节中,家中老人对亲人的盼望,写老艺术家复兴春节习俗的努力,写春晚演员为大家奉献春节联欢晚会的坚持,写那些在春节中坚守岗位不能团圆的人们。当然,这套题出题应该在疫情之前,整套题目中并未涉及到疫情这个热点。但是“春节”这个记叙文作文题,我们却可以以疫情为背景,记叙这个特殊的春节,展现人间大爱。


作文备考上,关注现实的趋势不会变。在平时学习中,要关注现实,并且对现实现象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和分析,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积累足够的思想和素材。


以上就是大禹未来教研中心语文学科教研组对本次适应性考试的命题分析。希望其中的命题趋势和备考方法能给各位考生提供最后100天冲刺的方向,提升复习效率。祝愿各位考生能够厚积薄发,一飞冲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