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工廠工人其實大部分是農民

春節快到了,很多企業都陷入怎麼放假、如何留人的糾結中。

深圳、東莞這麼多年來,幾乎一到春節就全城空曠,主要原因就是外來人口多,大家都要回家過節,於是街上人就少了。


現在的工廠工人其實大部分是農民

深圳春節的空城現象


與這一現象相連的,是人擠人的車站和無所不在的交通擁堵、摩托大軍。以及春節過後滿街貼滿的招聘啟示、滿街擺的招人桌子。


現在的工廠工人其實大部分是農民

春運車站擠的都是回老家的人。


前些天跟朋友說起這一現象,我說:根源其實就在於現在的企業用工制度,我們常說的工人其實大部分是農民!

跟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二三十年前,我們所說的工人,是一個階級,是城市中的產業勞動者,是一個城市中的主流階層。他們是城市企業中的一員,為企業生產提供體力和腦力勞動,為社會創造財富。一般來說,他們同時也是城市人,有城市戶口,是市民,享受著企業福利和城市生活的各種便利。

但是,現在的情況不同了,幾乎所有企業,其中的工人慢慢的變成了以農民工為主,除了少數中高層管理及技術人員可能是有城市戶口的知識分子外,絕大多數普通員工都是家在農村、戶口在農村的青年人。

這主要是指生產工業產品中的流水線員工,一些公司裡的普通職員則可能還是有部分城市青年組成。

正因為企業員工成分的變化,這些人每到年節,當然必須回老家過年。


現在的工廠工人其實大部分是農民

春運的火車站。


這就是流動人口,東莞常住人口900萬,但有一半多是流動人口。

即使是現在實行了居住證制度,即使他們可能也在城裡買了房,但只要他們戶口不在當地落戶,他們的根仍然在農村。

甚至有的入了戶口,放棄了農村土地,他們也與真正的城裡人不一樣,無法享受城市的各種福利,比如教育,他們的孩子就算在城裡入讀,但也只能進私立學校,學費要高一半多。

這個現象,表面上看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但實際上卻是社會變革帶來的深刻變化。

我們正在接受這樣的變化,但往往也接受它帶來的痛苦。


現在的工廠工人其實大部分是農民

春節奇景。


最近一段時間,關於華為裁員的消息引發了各方關注,不管華為是不是真的存在“清理34歲以上、清退40歲以上老員工”的情況,華為、富士康等大企業的人員流動一直比較大卻已經不是新聞。惠州的伯恩廠甚至長年招聘,天天都擠滿人,天天卻又辭走人。


現在的工廠工人其實大部分是農民

工廠招聘擠滿前來的農民工。


我覺得,華為風波的深層次原因其實是與上述我們所說的企業員工大部分是農民工的現象是相關聯的。

也就是說,每個企業只是我們打工的一個個站點,或者說只是我們就業過程中的一個個階段。

每一個企業都不是我們的歸屬,更不是我們可以作主人的最終安置。

這就是“打工”一詞的來由。我們只能儘可能的“打好這份工”,來獲取我們的一份收入,養家餬口罷了。


現在的工廠工人其實大部分是農民


正因這樣,現在很多人都在懷念那段工人階級無比榮光的歲月。

前些天再重看《渴望》,看到劉慧芳、宋大成他們以廠為榮,以廠為家,每個人都以自己身上的勞動服而自豪,工資雖然都不高,但那種感覺真的舒服。

難怪很多人都懷念那年月的生活。


現在的工廠工人其實大部分是農民

每到春運時節,這樣的陰陽路就遍佈珠三角。


那時候怎麼會有春運這樣的階段性人口大流動呢。

當然,那時這樣的生活造成的城鄉差別,二元結構,同樣也不合理,同樣也帶來更多的社會不均。

我們更不可能回覆到過去。


現在的工廠工人其實大部分是農民

這條招聘通道一直存在著。


我只是想說,為什麼不能有更完善的城市與鄉村相融合的更公平的社會分工及福利制度?使人們更快樂的工作、更幸福的生活有所依傍!

現在正在推進的基本社會服務均等化,可能會慢慢的消除現在的隔閡,有朝一日會達到社會大同。但,不能不說這過程將是很漫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