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爆發前,趙國到底該不該接受上黨地區呢?

MiSS文


如果反過來問,趙國沒有接收上黨,秦國會不會攻打趙國,而發動長平之戰?答案顯然是肯定的,既然秦國橫豎都會攻打趙國,趙國為什麼不能接收上黨地區?

但是轉念一想,如果趙國不接收上黨地區,會發生什麼呢?



如果以趙國的立場來說,不接收上黨地區,似乎對趙國局勢更加有利,因為接收了上黨地區,過早的讓趙國與秦國進行戰略決戰,消耗了趙國大量的有生力量,也在趙國在東方六國的合縱中,失去了支持。

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0年,秦國已經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勢力最強的國家,任何一個國家與秦國單獨抗衡,都是無法取勝的,換句話說,如果要戰勝秦國,東方六國必須聯合,除此之外,沒有希望戰勝秦國。



秦國在戰國晚期的統一戰爭中,除了表面的戰爭外,私下中各國還在進行激烈的合縱連橫的政治手段,秦國的戰略是:遠交近攻。韓、趙、魏、楚四國都與秦國交界,首當其中。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的野王地區(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切斷,上黨郡成為韓國的一塊飛地,韓國守不住上黨郡,因此想將上黨郡獻給秦國,以向秦國割地求和。



但是韓國上黨郡郡守馮亭沒有聽從韓王的命令,暗中把上黨郡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希望利用趙國的力量來抗衡秦國,保存上黨郡。

馮亭獻城的目的是不願意投靠秦國,而想利用趙國的力量來牽制秦國,是從自已的立志出發的,並不是從趙國利益考慮的,也不是從韓國利益考慮的,對於是否接收上黨郡,其實趙國內部也是有不同意見的,大多數人是同意接收的,只有平陽君趙豹是反對。



接收城池容易,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十七座城池,這簡直是天下掉下的餡餅,但是趙國人顯然沒有算清楚一筆政治帳。

秦國日益強大,無論是哪一個國家單獨與秦國抗衡,是不可能成功的,趙國接收了上黨郡,等於讓自已成為出頭鳥,接下來就會面對秦國的瘋狂報復,趙國本來也與秦國交界,趙國此舉是將秦國東進的路線引到自已的家門口。



而且趙國此舉在政治上得不償失,上黨郡原本是韓國領土,如何處理上黨郡是韓國的事情,現在趙國接收了上黨,收留趙國上黨郡守馮亭,明顯得罪了韓國,另外趙國接收上黨,等於是侵吞他國領土,旁邊的魏國和楚國也會不滿意,在政治上陷入孤立,所以長平之戰時,沒有一個國家來支援趙國。

長平之戰的本質是秦、趙兩國爭奪韓國的領土,是一場爭霸戰,所以其它幾國沒有支援趙國,而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保衛戰不同,那是趙國生死存亡之戰,與長平之戰的性質是不同的,如果趙國滅亡,韓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都會感到唇亡齒寒,所以邯鄲保衛戰,魏國、楚國都來救援趙國。



趙國接收上黨郡帶來兩個不利影響:一是軍事上與秦國針鋒相對,二是政治上陷入孤立,但卻沒有因為接收上黨享受一絲好處,緊接著就發生了長平之戰,秦國還是搶去了上黨,趙國一點好處也沒有得到,根本就是得不償失的。

如果趙國不接收上黨郡,那麼秦國就會佔領上黨郡,但不會針對趙國,上黨是一塊高地,與韓、趙、魏三國交界,秦國一旦佔了上黨郡,就會對韓、趙、魏三國形成切實威脅,韓、趙、魏三國就有可能在政治和軍事上形成同盟,共同抵抗秦國,那麼趙國就不會像接收上黨郡之後與秦國直接衝突,也不會引起長平之戰,讓趙國實力大為受損。



雖然趙國是否接收上黨郡,都不會影響秦國統一天下的形勢,但是對於趙國來說,不接收上黨郡顯然要比接收上黨郡好處多得多,無論從政治上還是軍事上分析,趙國不接收上黨郡,才是正確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來說幾句。

對於戰國時期,最為讓人津津樂道並位置惋惜的,無外乎白起,趙括,還有長平之戰。裡面包含著,殺神白起的收關之戰,也是最為重大且被兵家稱奇的一戰,也是為廉頗老將軍惋惜的一戰,並且是趙國由盛轉衰,秦國奠定一統天下的一戰。長平之戰的起因便是韓國上黨。

上黨郡到底該不該取?若是取了便是長平之戰,若是不取?便被秦國無限蠶食。

個人認為必須奪取韓國上黨,原因有三。

第一,遏制秦國東出,樂毅滅齊之後,秦國便是第一超級強國,魏韓已被秦國蠶食數十年,唯有趙國能遏制,趙的上黨便能正面對抗,且可三晉一心,若不取,趙與魏韓將被分割,難以救援。

第二,秦國越打越強,武靈王之後,趙國進步開始減緩,秦趙差距越來越大,秦國在白起手裡疆土大肆擴張,而趙國卻沒有,此長彼消,若奪取韓國上黨,可以增強國力,遏制秦國的再度擴張,見效差距。

第三,但凡攻城掠地所得之國土,幾年之內並不能被消化,內亂聘生,需要人力物力的治理和軍隊的鎮壓看管,但韓國上黨不會如此,得到了,上黨的資源立馬能用,這一正反對比,差距很大,就像一邊是降卒,一邊是親衛一樣。不取會失民心(同為三晉,親如兄弟,有認同感)。

那麼成敗呢?失敗的原因很多,君王差距(行事不夠果決),謀臣給的建議不是太好,將領有一定差距,內奸多少的差距。林林總總。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得看君王的魄力,只能說趙丹面對嬴稷顯得太過稚嫩。


諾53632213



長平之戰是促使歷史轉折的關鍵性戰役,從統一戰爭的角度來看,這是秦國與東方六國的一次大決戰!戰爭的結果是,秦勝趙敗,基本奠定了統一的格局,反之,歷史進程則不可估計。

這場戰役的導火索,就是趙孝成王聽信平原君接納韓國上黨太守馮亭的投降,趙國虎口奪食,佔有秦國的勝利果實!

也就是趙國接受了上黨太守馮亭的投降,將上黨地區併入了趙國版圖之中!

為什麼這是長平之戰的導火索呢?我們來簡單屢屢!

公元前263年,秦國發動攻韓之戰。

第一年,白起攻韓,一下子拿下陘城等五座城池,殺韓卒五萬,史稱秦韓陘之戰。

第二年,秦兵攻打南陽太行道。

第三年,秦兵攻下野王,切斷了韓都與上黨的太行道。

秦國是當時的超級大國,而韓國頂多就是個二流國家,秦國一路碾壓式的吞食韓國土地,這個時候上黨太守馮亭眼看大勢已去,所以想把上黨地區獻給趙國。馮亭的做法,其實就是爭取趙國為盟友,韓、趙共同對抗秦國!

趙國接受了馮亭的請降這個結局我們都知道,以致秦國認為趙國是在中間橫插了一腳,奪取了秦國的戰爭果實,後來爆發了駭人聽聞的長平之戰,秦勝趙敗,趙卒被斬殺活埋者的數量有四十五萬之多!


回到題目中,如果趙國沒有接受上黨地區,那是不是就不會發生長平之戰了呢?

這是一定的,如果趙國放棄了上黨地區,那至少趙國可以暫時免禍!但這並不能說接受上黨地區不是一個正確的策略!

從地理態勢上看,上黨地區大大增強了趙國首都邯鄲西部的防務,一旦上黨入秦,邯鄲的門戶洞開,此所謂唇亡齒寒,趙不可不保。

秦兵東進,意在吞併各國,東方各國都不是傻子,大家都清楚,與其坐等秦國各個擊破,不如聯合一拼。如今秦軍都已經打到家門口了,畏畏縮縮只會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而且此時的趙國為三晉之首,是有與秦抗爭的能力的。別忘了,公元前270年,秦趙閼於之戰,趙國大勝秦國二十萬軍!趙孝成王自己都還說了:“得十七座城池增強趙國力量,不惜與秦戰。”


雖然趙國接受上黨地區這件事被司馬遷批評為“利令智昏”,有點事後諸葛亮的味道,但這只是對後人的警示,也就是說咱們不要無故受益,天上不會掉餡餅,這樣會引來禍患!

古人也有一句話說,聖人甚禍無故之利!意思是說聖人把無故發橫財看做最大的禍害。這塊燙手的山芋拿不得,一定有禍患發生。也是這個道理!

再看長平之戰,秦國勞師遠征,渴望速戰速決。趙國前期以廉頗為帥,廉頗也是一個持重的老將,知道持久,對秦國不利,所以就以堅守為主,不主動出擊!秦軍無法打破僵局,只能使用離間計。

秦相范雎,這個時候積極地展開外交攻勢,他派出大批間諜到趙都邯鄲,用千金厚幣行賄趙王左右及用事大臣,說廉頗的壞話,又散佈流言,說秦軍最害怕“馬服子”為將。馬服子,就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結果後來趙王臨陣換將,讓趙括代替廉頗,我們都知道,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沒有什麼真本事!就這樣,廉頗一離開,趙括就主動出擊,結果就是趙括戰死,四十萬趙卒被活埋,趙國從此元氣大傷!

白起活埋趙降卒,是他人生的一個汙點,從此“殺神白起”也被世人記得。但從秦軍的戰法來看,這一做法可以徹底消滅對方有生力量,在軍事角逐上也有一定意義。

長平之戰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很關鍵,當中也產生了許多的故事和成語,比如紙上談兵,利令智昏、竊符救趙、脫穎而出、一言九鼎等等!

篇幅有限,其實關於長平之戰以及這場戰役的導火索還有很多細節,歡迎各位討論!


三顧歷史


秦趙對峙時趙國應不應該接收上黨地區?這個問題歷來有很多爭議。從結果上講,上黨的歸屬直接導致了秦趙對峙加劇,導致秦趙兩個崛起大國的總對決,長平之戰,趙國慘敗!上黨似乎是漁夫的誘餌,成為趙國失敗的罪魁!事實真是如此嗎?要回答此問,還得從歷史中去還原。

歷史背景。上黨之爭發生在戰國中後期,當時的情況是秦國經過商鞅變法走上法家治國的道路,耕戰一體,不僅國力迅速崛起,而且超強的戰爭動員力更是讓東方六國望而生畏。孝公之後,有經過惠文王、武烈王和昭襄王三代英主的不懈努力,東面收服河東大面積土地,把強大的魏國硬生生打成了弱國,南面發動鄢郢之戰把楚國打得來遷都,佔了無數土地不說還把人家祖墳給毀了,至於正東的韓國更是被強佔了宜陽鐵山,大氣都不敢出。秦國之強,不次於八十年代的美國,應有碾壓各國的絕對實力!趙國是戰國時期的明星國家,也是東方六國中的後起之秀,佼佼者。趙國經過了趙武靈王的改革,胡服騎射,大大提振了國力。趙國脫胎於晉國,底子本就不薄,再加上奮起改革,其國力增長十分驚人,一度可以與秦國想媲美!可以這麼說,戰國後期,如果沒有趙國在前面擋住,虎狼之勢的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恐怕會大大提前。此時的秦趙對比與二十世紀下半頁的美蘇爭霸極其相似。秦國好比美國,經濟、軍事綜合國力超群,絕對一哥;趙國好比蘇聯,雖然經濟比美國稍遜,但是塊頭大,長期發展軍事,其戰鬥力與前者不相上下。

一山不容二虎!正是因為趙國的崛起太過迅猛,秦昭襄王這個有大抱負的君王坐不住了。不及早解決趙國這個肘腋之患,秦國肯定沒有好日子過。當然,趙孝成王也不是吃素的,大家都是有為青年,都是家大業大的主,誰怕誰呀!於是秦趙兩個超級強國就槓上了。長平之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的。而長平之戰的導火索就是上黨易主!

上黨形勝。上黨,是山西東南部的一個古地名,古潞澤遼沁四州一帶,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東部依太行山與華北平原為界、西部依太嶽山和中條山與晉南(也稱河東)接壤,《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秦國大戰略家張儀這樣評價這塊土地:“上黨為天下脊。”以太行一山,千里片石,綿延崒嵂,直溯雲代,恆自西北,繚界東南,河流因之逶迤,蓋中原門限也。什麼意思,上黨地區,居高臨下,坐擁群山環繞的盆地,北達雲代,東西可貫穿西北,虎視東南,實在是中原地區的門戶!

如果一朝一代的認識有侷限性,那麼放大到整個歷史來看也是這樣。歷史上,中國各個朝代的國都,基本上都是圍著太行山轉圈,無論是長安、洛陽,還是北京、開封,距離山西都很近。若以長安為首都,運城就是最重要的中轉地,若以洛陽為首都,只需切斷中條山即可抵達,若以開封為首都,晉城和長治有道路可以抵達,若以北京為首都,則北面大同,東面娘子關都利益均沾。而上黨地區正式山西地形的縮略和核心。可以毫不猶豫地說誰佔了上黨,誰就佔據了問鼎中原的絕對優勢!

韓國小九九。上黨地區本來是韓國的。這個韓國雖稱戰國七雄,但絕對實力是最小的,更悲劇的是他的地利位置又很不好,緊挨著虎狼之國秦國。在範睢遠交近攻的戰略戰略指導下,韓國成為強秦東出的第一站!

其時,秦國通過戰爭相繼佔領了秦韓交錯地帶的臨汾與運城盆地,然後控制了韓國野王、南陽與魏國的安邑。公元前262年,秦國相繼掃清臨汾盆地韓國殘餘城池,進而出軹關陘攻破了野王,控制了交匯於野王的丹水和沁水以及太行陘。戰略地位特殊的上黨立刻陷入了風雨飄揚之中!韓國對它的控制名存實亡。這種背景下,夾在秦趙兩強之間的韓國不得不得打起自己的小算盤。既然守不住,那還不如干脆送人。送秦人肯定不行,那不是讓敵人更強。送趙人,即可以把戰火引開,關鍵是事實上形成攻守同盟。上黨雖好,但卻不是自己的,索性拋出來讓秦趙二虎爭去吧!

趙國的尷尬。接不接受上黨,趙國上下很是尷尬。不接吧,這麼一個戰略寶地拱手讓人,心有不甘。更關鍵的是如果是韓國佔有尚可,如果是秦人拿去了,那不啻於將一把利劍栓在頭頂上!接吧,就會把戰爭巨獸的視線引到自己身上,自己不得不把國力消耗到軍事上,進而失去重要戰略機遇期。

歷史告訴我們,面對這樣的尷尬,趙國選擇了接受上黨,秦趙兩強就這樣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對撞之路。該不該接受上黨,你覺得呢?


週週說古今


事實上,長平之戰爆發前,趙國接受上黨地區是相當明智的選擇!

也許在不少網友看來,長平之戰的起因就是因為趙國接受上黨地區,給了秦國發動戰爭的理由和藉口。因此,都認為趙國不惜賭上國運與秦國一戰,也要接受上黨地區,是十分愚蠢的決定。然事實果真如此嗎?小編不敢苟同!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上黨地區的戰略意義究竟有多重要:

上黨地區地勢險要,素有天下之脊的稱號,即所謂的“俯瞰中州,肘臂河東、幷州,則謂晉國咽喉也”。因此,上黨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衝,世人更是有“得上黨可望得中原”一說。

上黨地區對秦國來說,就是東進攻略六國的踏板;對三晉來說,卻是抵禦秦軍的重要門戶。如果上黨地區落入秦國手上,日後秦國的虎狼之師即可以此為基地,直接向東進攻三晉。所以,趙國總不能就這樣將如此重要的門戶拱手讓給秦國吧,這實在太危險了!

其次,秦趙之間的大決戰早晚都得打,趙國是躲不過的。

自五國伐齊之戰後,與秦國並稱“東西二帝”的強國齊國一蹶不振,六國之中能夠阻擋秦軍的,就只剩下經過“胡服騎射”改革強大起來的趙國了。往後秦國要想進一步東進,實現統一天下的目標,趙國就是其主要的攔路虎。因此,秦趙兩國早晚都要發生一場堵上彼此國運的大決戰!

換句話說,秦趙雙方的“長平之戰”早晚都得打,只是時間和地點的問題。既然如此,那趙國何不由自己來守上黨這個門戶,依託該地的有利地形,傾盡國力去抵抗秦軍的東進呢?這樣做,趙國的贏面或許還更大一些?!

最後,小編想說的是,正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長平之戰雖然是以趙國慘敗而告終,使四十六萬趙軍全軍覆滅。但我們也需要看到,此戰對秦國來說實際上也只能說是一場慘勝。因此,秦軍自身損失達二十萬之巨。加上在之後的邯鄲保衛戰中,秦軍又被趙、魏、楚的聯軍擊敗,再折損二十多萬。

接連的兩次大戰,也使秦國元氣大傷,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恢復過來的。因此,長平之戰實際上也對秦國統一六國的步伐起到了很大的阻擋作用......



這些歷史要讀


應該接受。

戰國後期,各國國力發生變化,一超六強,或者說兩超五強,秦趙兩國實力超越其他五國。東方列國的合縱行為得到加強,這給秦國帶來了很大麻煩。秦國的破局之道就是蠶食!具體操作就是先打開大的戰略通道,然後以此為基礎,多方滲透,達到逐漸滅國的目的。

秦國的戰略意圖

秦昭襄王時期,有兩次比較大的東出動作,一個是發生於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白起為將,斬首二十四萬魏韓聯軍,為秦國東出打開了通道,此後秦國加緊了對魏韓的蠶食。

但是秦昭襄王覺得只有這一個通道還不夠,另外,秦國每次對列國大規模用兵,他們都會抱團取暖,也就是合縱,這讓秦國很頭疼。

戰國後期,隨著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推行,趙國軍隊戰鬥力得到很大提升,成為列國中僅次於秦國的強國。如果在東出的時候,能夠牽制住趙國,顯然會大大的減少秦國的壓力。

上黨,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它的北面是晉陽,此乃趙國公族的龍興之地,在趙人心中佔據至高地位;東面則是趙國都城邯鄲。如果秦國佔據上黨地區,這就像一顆釘子,深深的扎入趙國境內。因此,佔據上黨成為秦國必然的選擇。

趙國的無可奈何

對於趙國而言,上黨不保的話,意味著秦國的戰略防線推到了自己眼皮底下,他們進可攻退可守,趙國一舉一動盡在秦國窺探之下,別說參與列國合縱了,就是自身兵馬調動怕是都瞞不過秦國,國都被佔,也僅在旦夕之間,前幾年白起火燒夷陵,攻佔郢都,楚國就是這麼被迫遷都於陳的。血淋淋的教訓不容趙國大意。

如果不接受上黨,趙國結局和魏韓一樣,周邊逐漸被蠶食,最後還可能會遷都,當然,騰挪空間就越來越少,溫水煮青蛙而已。

所以,對於趙國而言,它已經沒有了選擇,上黨是絕對不能失守的。

結局大家都知道了,趙國選擇了接受,但是,接受後就會面臨強秦的壓力,演變成了秦趙兩軍對決的長平之戰。

總結起來,秦國攻佔上黨地區,是一種必然的戰略選擇,為其東出打通第二通道,鉗制趙國有生力量,以此為基礎蠶食韓、趙、魏,是服務於兼併天下的大計。

對於趙國而言,它已經沒有選擇權了。不接受,就是鈍刀割肉;接受,就是長平之戰,結局都一樣,從側面也體現了,諸侯合縱已經無力抵擋秦國統一六國的趨勢了。


山家往事


趙國可以接收上黨,但必須做好與秦開戰準備。如果打持久戰,就需要立即展開外交,確定同盟,即便沒有軍事同盟,也必須立即採購糧食,囤積物資,做好準備。如果既無同盟又無物資囤積,那就必須利用上黨新歸而秦軍未能完成對峙準備展開速決。這就需要做通廉頗的思想工作,實在不行就更換速決戰將領。如此可以掌握戰略主動權。在具備對峙2年的基礎上尋求戰機是有條件的。趙國廟堂過於樂觀地低估了秦軍的決心,廉頗也是如此,以至於對峙到最後不得不因為國力和後勤補給而被迫速決,戰場主動權完全喪失。


無為無咎利貞


自然應該接受——白送的土地不要豈非可惜 更何況上黨還是戰略要地

長平之戰的發生,最主要的原因是趙國接受上黨時明知是從秦國嘴裡掏食卻不做任何防備。

簡單說,趙國明知道馮亭獻上黨地區本身就有移禍的目的,卻沒有在同意接受上黨時派遣軍隊第一時間去駐守上黨,防備秦軍,而是把防務交給本來有意將趙國拉入戰爭的馮亭。

“王曰:“善。”乃令趙勝受地,告馮亭曰:“敝國使者臣勝,敝國君使勝致命,以萬戶都三封太守,馮亭垂涕不見使者,曰:“吾不處三不義也:為主守地,不能死固,不義一矣;入之秦,不聽主令,不義二矣;賣主地而食之,不義三矣。”趙遂發兵取上黨。廉頗將軍軍長平。”

趙國接收上黨的程序:

派遣趙勝接收上黨——馮亭拒絕接受趙國封官為趙國守上黨——趙國派遣廉頗率軍去上黨接收——廉頗軍到長平時秦國王齕已經攻取上黨(這在《史記白起列傳》有記錄)。

如果趙國在同意接收上黨時,派遣廉頗率軍接收上黨而非派遣趙勝冊封馮亭,秦國王齕軍就會被廉頗阻止在太行山南,無法攻下上黨。


趙國接收上黨的必要性

1、當時長平北部為趙國上黨,南部為韓國上黨,接收韓國上黨,趙國就可以擁有這個上黨地區。如下圖

紫色線北部為趙國上黨、南部為韓國上黨

2、趙國一旦擁有整個上黨地區,就可以切斷秦國臨汾盆地和太行山南地區,為趙國從太原、上黨兩路攻取秦國臨汾地區提供基地,進而控制這個山西地區。

如下圖

可以說整個上黨地區是趙國防禦秦國的戰略要地。趙國接收上黨並沒有過錯,錯就錯在沒有不惜和秦國開戰的心理準備。

縱觀趙國,不管是樂乘,還是廉頗等,都沒有敢和秦國作戰的將領,而敢和秦國作戰的趙奢又死了。率軍前去佔領上黨的廉頗,碰到剛剛奪取上黨空城的王齕,沒有在秦軍立足不穩時,和秦軍決戰,動搖秦軍意志,一味防禦,讓秦軍在上黨站穩腳跟,最後造就了趙括時趙軍的戰略被動——不主動決戰,趙國被拖死;主動決戰,秦軍卻不肯了。

因此長平之戰的發生,就在於兩個原因:

1、趙國接受上黨卻沒有軍事防禦上黨準備;

2、趙軍不敢和秦軍作戰,只能被動防禦。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上黨地勢極其兇險,是韓趙兩國拒秦的第一要衝,反之而言也是秦實現吞併六國勢在必得的第一軍事要地。我認為趙國在不費一兵一卒的前提下接手上黨地區是很划算的,即使韓國有禍水東移的想法,這攤禍水還是必須趟,絕不是簡單的有便宜不佔。

《國策地名考》中描述:“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


假如秦國得到上黨郡以後,就可以直接劍指中原,進可以攻打韓國趙國,退可以入函谷關,也可以直接從上黨郡挑撥軍用物資,縮短戰線距離,對於戰爭是相當有利,再則上黨郡離趙國都城邯鄲和韓國都城新鄭非常近,秦軍可以很好地威懾韓國和趙國。

縱橫家周最也說過:“秦盡韓、魏上黨、太原。秦地天下之半也,制齊、楚、三晉之命。”

趙國如果對上黨撒手不管,秦國不戰而勝無異於開門揖盜,搖擺不定的韓國搞不好也會背後捅刀子。雖然在秦趙對峙中可以忽略韓國對上黨地區的影響力,但是趙國能忽略秦國對自己垂涎三尺?所以趙國接手上黨地區不只是貪圖便宜,而是和秦國一樣考慮戰略大局。
從地理位置來看,可以確定上黨是秦趙必爭之地,秦趙二國都歷經改革國富強兵,在軍事、經濟實力上都甩別的國家一條街,國家的強大同時帶來膨脹的野心,趙國能免費接手上黨何嘗不是和秦國一樣志在六國?結果長平之戰以趙國失敗告終,但是趙國對上黨的接盤沒有任何問題,關鍵是趙國準備不足、外交不當、戰略失誤、補給不夠、臨時換將等綜合原因造成。


我不是易中天


上黨郡只是長平之戰的一個導火線吧,即使沒有上黨郡,秦趙之間也必然會有一場生死大戰,這也只是早晚的問題。

當時七大戰國中以秦趙勢力最強,最有可能一統天下,而秦趙之間又以秦的實力略強一些。秦趙兩國如果想要一統天下,那就必須要首先打倒對方,只有這樣勝利的一方,才能真正具備一統天下的資格,所以秦趙之戰是無法避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