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么雜談:上古十大神獸——說人語、通萬物

*相遇是緣!很高興能遇到各位新老朋友^_^

么么雜談:上古十大神獸——說人語、通萬物

中國古代神話裡除了塑造了許許多多的神仙和英雄外,還有很多樣貌怪異的奇獸,我們稱之為上古神獸。

今天么么就來說一說赫赫有名的上古十大聖獸!

1.白澤

么么雜談:上古十大神獸——說人語、通萬物

白澤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地位崇高的神獸,祥瑞之象徵,是令人逢凶化吉的吉祥之獸。白澤亦能說人話,通萬物之情,曉天下萬物狀貌。它知道天下所有鬼怪的名字、形貌和驅除的法術,所以從很早開始,就被當作驅鬼的神獸和祥瑞來供奉,最早記載於葛洪的《抱朴子》中,而非網絡傳言的《山海經》。尤其到了中古時期,對白澤的尊崇更是隆重。當時《白澤圖》(又稱《白澤精怪圖》)一書非常流行,到了幾乎人手一冊的程度。書中記有各種神怪的名字、相貌和驅除的方法,並配有神怪的圖畫,人們一旦遇到怪物,就會按圖索驥加以查找。

後世因為白澤能夠趨吉避凶,常將它的形貌使用在物品之上,《通典》記帝王之旗就繪有白澤的形貌,被稱 為白澤旗。

《唐書·五行志》記載中宗韋皇后的妹妹用虎豹枕以避邪,白澤枕以避魅。

《開元佔經》卷一一六引《瑞應圖》雲:“黃帝巡於東海,白澤出,達知萬物之精,以戒子民,為隊災害。”

2.鳳凰

么么雜談:上古十大神獸——說人語、通萬物

鳳凰,亦作“鳳皇”,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總稱為鳳凰,亦稱為丹鳥、火鳥、鶤雞、威鳳等。常用來象徵祥瑞,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自古就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元素。

鳳凰和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複雜,最初在《山海經》中的記載僅僅是“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甚至還有食用的記載,《大荒西經》:“沃之野,鳳鳥之卵是食, 甘露是飲”,《證類本草》雲:“諸天國食鳳卵,如此土人食雞卵也”。自秦漢以後,龍逐漸成為帝王的象徵,而鳳也成了帝后的代名詞,鳳凰的形象逐漸雌雄不分,整體被“雌性”化。

3.麒麟

么么雜談:上古十大神獸——說人語、通萬物

麒麟,是指中國傳統瑞獸。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有時用來比喻才能傑出、德才兼備的人。

《禮記·禮運第九》:“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可見麒麟地位起碼與龍同等,並不低於龍。從其外部形狀上看,集獅頭、鹿角,虎眼、麋身、龍鱗、牛尾就於一體;尾巴毛狀像龍尾,有一角帶肉。但據說麒麟的身體像麝鹿,它被古人視為神靈。

古人把雄性稱麒,雌性稱麟,《宋書》:麒麟者,仁獸也。牡曰麒,牝曰麟。麒麟是中國古人相信存在的神靈。在中國眾多民間傳說中,關於麒麟的故事雖然並不是很多,但其每次出現都將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期。所以在百姓生活中都實實在在地無處不體現出它特有的珍貴和靈異。麒麟是吉祥神寵,主太平、長壽;麒麟因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在中國傳統民俗禮儀中,被製成各種飾物和擺件用於佩戴和安置家中,有祈福和安佑的用意。

4.檮杌(táowù)

么么雜談:上古十大神獸——說人語、通萬物

檮杌(táowù),上古四大凶獸之一。自身傲狠,難訓,喜歡為所欲為。相傳,檮杌本身是北方天帝顓頊的兒子,桀驁不馴。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在《神異經》中檮杌是生活在偏遠西方的怪物,它體格像老虎而毛類犬,毛很長,臉有點像人,腿有點像老虎,嘴巴長有像野豬一樣的獠牙,尾長丈八尺,在西方稱霸,能鬥不退。

5獬豸(xiè zhì)

么么雜談:上古十大神獸——說人語、通萬物

獬豸又稱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型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官員,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因此獬豸又被稱為“法獸”。

6.重明鳥

么么雜談:上古十大神獸——說人語、通萬物

重明鳥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其形似雞,鳴聲如鳳,此鳥兩目都有兩個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鳥,亦叫重睛鳥。它的氣力很大,能夠搏逐猛獸。能闢除猛獸妖物等災害。在中國民間新年風俗中,貼畫雞於門窗上,實即重明鳥之遺意。

7.畢方

么么雜談:上古十大神獸——說人語、通萬物

畢方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是大火之兆,畢方的名字有可能來自竹子和木頭燃燒時發出的噼啪聲響。畢方的外形象丹頂鶴,但是隻有一條腿(一說為只有一隻翅膀),身體為藍色、有紅色的斑點,喙為白色。

據說畢方的出現預示著大火。 而傳說黃帝在泰山聚集鬼神之時,乘坐著蛟龍牽引的戰車,而畢方則伺候在戰車旁。後來,畢方被稱為火神的侍寵。

8.饕餮

么么雜談:上古十大神獸——說人語、通萬物

饕餮(拼音: Tāotiè),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獸。饕餮,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中國傳說中的一種兇惡貪食的野獸, 相傳為上古四大凶獸之一。這種怪獸沒有身體是因為他太能吃把自己的身體吃掉,只有一個大頭和一個大嘴,十分貪吃,最後把自己都給吃掉了。它是貪慾的象徵,所以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婪的人。古書《山海經》介紹其特點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齒人爪,有一個大頭和一張大嘴。十分貪吃,見到什麼就吃什麼,由於吃得太多,最後被撐死。後來形容貪婪之人叫:“饕餮”。

9.青龍

么么雜談:上古十大神獸——說人語、通萬物

青龍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靈獸。屬於傳統文化中是四靈之一,中國古代最令妖邪膽顫且法力無邊的四大神獸是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獸。以五行論,東為青色 ,故青龍為東方之神,亦稱“蒼龍”。在民間傳說中,青龍身似長蛇、麒麟首、鯉魚尾、面有長鬚、犄角似鹿、有五爪、相貌威武。

青龍等四象的起源極早,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文物實證大約在距今6500年前,與古人對於星辰的原始崇拜有著密切的直接關係。在中國二十八星宿中,古人將東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組合想象成為龍的形象,按陰陽五行給五方配色之說,東方屬木為青色,故名“青龍”。

10.犼(hǒu])

么么雜談:上古十大神獸——說人語、通萬物

明清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根據中國古代見之於史冊的神話故事和流傳於民間的少量傳說證實,它的出現晚於大部分神獸、兇獸乃至瑞獸,最早只是一種似犬的野獸,直到明清時期才成型的怪物。犼是古書上說的一種似狗而吃人的北方野獸,最早記載於《爾雅》,在清代筆記小說《續子不語》中被記載為殭屍的頂點,由“旱魃”進化而來。

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蹬龍。一說其是龍族的剋星,好食龍腦,民間有流傳“一犼可鬥三龍二蛟”,將其立於華表之上是為了監督皇帝。還有人說其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謝謝大家的觀看!我們下期再見

每週更新時間:週一——週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