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還是“慫”一點好

現在很多人都標榜灑脫的人生態度,什麼都不在意,什麼也不怕。

聽來確實很“酷”,但其實如果我們真的如此對待人生,那麼結局絕對一點都不“酷”。

人生想要過好,還是要有一些害怕的東西的。

比如孔子就告訴我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就是說君子是有三件事情一定要害怕的,即天命、大人以及聖人之言。

什麼是天命?

天命包含兩個範疇,第一個是古代形而上的哲學思想,其中包含著人們對於宇宙萬物、社會發展、人之性命的本源等等的問題的思考和總結。

所以畏天命就是要相信這些思想,敬畏這些思想,進而運用這些思想。

當人明白了天地的變化、社會的變革以及自身命運的起落都是天道自然,就如同日起日落一般正常。

如此一來,人們看問題也就通透豁達了。

人生在世,還是“慫”一點好

第二個範疇就是由哲學思想衍生出來的宗教信仰。

比如佛教、道教以及西方的一些宗教等等。

人們一旦擁有了宗教信仰,不論是信佛、信道、信上帝等等,便是心有所依。

社會和自身的很多問題也就自然成為了“上天的安排”。

如此一來,人們的內心也就變得誠誠懇懇,產生出自覺性的行為約束。一切都是天的問題,那麼人的問題自然也就少了。

這就叫畏天命。

而所謂畏大人,不是單純字面上理解的那樣,說害怕當大官的人。

父母、長輩、恩師、德高望重的人都可以稱作大人,孔子告訴我們對於這種人我們也要心存敬畏。

這一點是一直存在於我們本土的道德觀中的,不必多做解釋。

而畏聖人言,就是要時刻謹記聖人的教誨,嚴格要求自己去踐行。

比如我們讀了《論語》,內心深深被古代聖賢的言論所觸動,生出反思之心,想要遵循,不敢違背。

這是一種道德自覺,這種自覺心的發出就叫做“畏聖人言”。

這就是孔子講的君子三畏。很多人可能覺得這個觀點很牽強,一來孔子此番言論存在一定封建性,二來如此來做似乎顯得非常死板。

這一點孔子是思考過的,故而孔子又從反面加以論述,樹立小人形象,來告訴我們若沒有了這三畏是個什麼後果。

孔子講小人與君子恰恰相反。

人生在世,還是“慫”一點好

“不知天命而不畏也”,不在意天命,心中毫無敬畏之心;“狎大人”,不拿長輩、領導當回事;“侮聖人言”,不僅不在乎聖人的言論,反而加以貶低和侮辱。


讓我們帶入生活去品,就說這個“畏”字,“畏”是敬畏的意思,敬畏就是因尊重而感到害怕。

人是一定要有一些“畏”的東西的,這是孔子一再提醒我們的。

為什麼?

比如現在很多人都在拿人權說事,講人人平等。

於是就誕生了一種疑問,那就是既然人人平等,那麼我什麼還要害怕長輩、領導或是老師呢?

其實這是偷換概念的詭辯,因為“人權”和“道德觀”完全就是兩個不同的範疇。

這種觀念的產生其實就非常可怕。因為這個觀念看似邏輯合理,很容易讓大眾接受。

一旦這種人權觀念侵佔了大眾長幼尊卑的倫理道德觀,那後果就是年輕人變得“沒大沒小”、“目無尊長”,甚至是“無法無天”了。

人生在世,還是“慫”一點好

如此一來,社會肯定是要出問題的。

這也就明白了為什麼孔子強調要“畏大人”而不能“狎大人”了。

因為“畏”對於人行為有著非常好的約束性,孔子一再強調人們要懂得去“畏”。

就是因為如果一個人什麼都不怕,那這個人就真的太可怕了。

我們害怕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我們要遵紀守法;我們害怕身體生病,所以我們要調整作息、健康飲食;害怕失業,所以我們要努力工作;為什麼害怕失業,因為我們害怕沒錢養家,害怕身上揹負的貸款。

甚至有宗教信仰的人害怕輪迴業報,所以要做善行,這也是害怕的道理。

正是因為我們的生活中有“畏”,我們的生活才能夠平穩有序。

所以曾聽人宣揚歐美國家的自由主義,實在可笑,如果真的達到了絕對自由,人們什麼都不怕了,那保證你的生活一團糟。

從心理學角度去看待,人如果沒有了敬畏心,很容易就會變得狂妄自大,做事肆無忌憚,時間久了遲早栽跟頭。

所以懂得心存敬畏,其實是心態趨於成熟和健康的一種表現。

人只有心中有那麼一些怕的東西管著,有一個敬畏心存在,無論是菩薩、上帝,還是法律法規,甚至是嚴厲的長輩和領導。

那麼人就會乖一些,就懂得自我約束,如此一來心中就有那麼一股力量推著他往好的方向走。

所以,不要總覺得膽子大、什麼都在乎的人生很灑脫,這賬往往是秋後再算,與其之後栽了大跟頭,倒不如現在學著“慫”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