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为什么会进化出人类这样的高智慧生物?

世界上为什么会有人的存在?地球上不仅有人类生活,还活跃着更多的其他动植物;而比地球更大的宇宙范围,还可能存在大家都特别关注的外星人等其他外星生命和地外文明。这个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生命存在体不得而知,但现存的各物种都具有对当前环境的良好适应能力。

地球上为什么会进化出人类这样的高智慧生物?

人类的进化和地球的演化-只重叠了时间轴上极小的一小段

我是谁、我来自哪里,以及我将到哪里去,被称为哲学的三大终极问题,其实这也是人类认识自我,了解物种起源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基本事实。在地球上,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成员之一,我们的进化只和地球的演化同行了几百万年,甚至还远不及诸多现存其他动植物的诞生时间更久远。

不同于神创论,目前科学界普遍认可的进化论已表明,人类已经历一系列进化阶段,而非从在地球诞生之日起就如现在这般。比如,当代的各位属于现代人类,而在我们之前的人类则称为智人类阶段,时间更久远一些的话就是原始人类阶段和猿人类阶段。

地球上为什么会进化出人类这样的高智慧生物?

虽然,至今依然不少人难以接受人类是森林古猿进化而来,但考古学家们出土的诸多古人猿化石,以及DNA这种遗传基因本身是进化的,都是进化论真实性的有力证据。需要肯定的是,在地球过去的这四十多亿年时间里,人类已知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就多达5次,但当时的地球上并没有孵化出现代文明,而我们人类便是地球上最具有智慧的生物。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人类这种高智慧生物?

恐龙的灭绝事件距离当代大约有6500万年左右,而灵长类动物则起源于恐龙消失后的1500万年之后,并经历了从低等灵长类动物原猴类(比如,眼镜猴)到高等灵长类动物(比如,猕猴和猿)的演化过程。

地球上为什么会进化出人类这样的高智慧生物?

科学家们发现的距离现在年代最为久远的猿类是古猿原上猿,人类和非洲猿的祖先则是在东非发现的原康修尔猿,而现存猿类中,亚洲猿和非洲猿出现明显分界的时间则大约是距今1200万到1500万年前。

地球上最早进化出的人属动物是能人,距离现在只有大约150万到250万年的时间。一开始在非洲东岸出没的他们,当时就已经懂得使用周围的材料来制作工具,形成了奥杜威文化。

晚期猿人的时候,也就是直立人(20万至200万年之间)的这一时期,他们已经知道如何使用火,如何用简单符号所构成的语言来进行沟通,而他们比上一代能人制作出的工具更为精致,并形成了所谓的阿舍利文化。

地球上为什么会进化出人类这样的高智慧生物?

智人则分为3万至25万年前的早期智人时期,以及1万至5万年前的晚期智人时期。虽然早期智人的发源地是非洲,但他们在之后的时间里两度离开非洲土地,并在之后的时间里演化出尼安德特人和莫斯特文化。

然而,即便尼安德特人也曾拥有过繁荣昌盛的时期,但他们最终还是在与第三次从非洲走出的晚期智人的竞争中消失。当代人的祖先其实都是生活在大约1万到5万年前的晚期智人,比如大家熟知的山顶洞人,以及可能不太了解的河套人和麒麟山人等,他们都属于晚期智人。

简而言之,人类的诞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时间上至少经历了上千万年的演化,而外观形态和智慧程度,我们也可以从诸多考古复原图和基因检测数据感受到。地球上会有人类似乎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是一种遵从自然规律的必然结果。

地球上为什么会进化出人类这样的高智慧生物?

地球资源匮乏之后,未来世界的人类又该何去何从?

正如大家现在所亲历的这样,地球的生态系统已经跟人类还是古猿的时期完全不同,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虽然,人类可以依托现代科学技术解决高温问题,但诸多野生动物却难以遭受这样的气候变化。但野生动植物的减少对生态系统所造成的不稳定,又会作用于人类的生存。

众所周知,地球上的很多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终归会有被彻底耗尽的那一天。但是,地球上的人口数量众多,别说资源枯竭,仅仅是资源匮乏,都很可能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很多时候,大家都只注意到眼前面临的一切,无暇顾及之后的时间人类又会面临怎样的生存条件。

地球上为什么会进化出人类这样的高智慧生物?

简单来说,地球就这么大,资源也就这么多,我们不可能等这一切好耗尽了才去想办法。所以,科学家们一直都在致力于地外世界的探索,从我们所在的太阳系中的火星,到太阳系之外的其他数千颗行星。截至目前,虽然尚未找到与地球一样对生命友好的星球,但这很可能是被我们自己的探测技术所局限,而不是宇宙空间中不存在这样的世界。

并且,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在发生变化,比如我们太阳系中的恒星太阳,它也会在数十亿年之后发展为一颗膨胀的红巨星。这意味那时的地球将不再位于可居住区域,如果能不被太阳吞没便已实属万幸。所以,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人类寻找其他适合生命居住的星球,都是一项特别重要而伟大的任务,这关系到未来世界和人类的命运。

地球上为什么会进化出人类这样的高智慧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