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稱讚李鴻章為“再造玄黃”之人,慈禧是否有掩蓋自己丑陋之嫌?

手心我心bxl版


李鴻章是晚清四大重臣之首,李鴻章是個歷史趣味很厚重的傳奇人物,開洋務,興義學,按教科書的說法是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的呀。

他不僅是同為四大名臣的曾國潘的學生。當年李鴻章壽寢的消息傳到京城,聽到死訊的朝廷皆哀,兩宮都眾前淚目“哭出聲”,慈禧太后稱讚李鴻章是“再造玄黃”之人。贈太傅,晉一等肅毅候,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原籍和立功省建祠十處。至此,在,清代漢族官員中在京城建祠就僅此李鴻章一位。

然而說李鴻章,相對他與清廷的功績,人們更熟知的是他簽訂的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最終因此悽慘落幕,那麼這位傳奇大臣的最後一戰究竟如何呢,下面就來簡潔的說下。

1900年6月,八國聯軍入侵,清朝宣佈與其他國家進入戰爭狀態。皇帝的電報一個接一個地傳到南方,要求各省的封建大臣們帶領他們的軍隊北上,共同抵抗洋人。

根據清廷的命令,李鴻章從廣東被調到清朝大臣中的最高職位: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慈禧的一紙錄用是:“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清廷再次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和北洋大臣,並不斷敦促他北上。李鴻章號船開往上海後,他以身體不適為理由等待觀看。他的部下和親戚也勸他以馬關為戒,不要往北走,不要再做替罪羊。直至7月30日,局面實在無法收拾,慈禧在逃亡途中電催李鴻章北上。1900年8月15日,清王朝的首都被攻佔,政府逃亡。李鴻章年10月11日抵達北京。由於巨大的心理壓力,李鴻章病倒了。李鴻章在拜見英、德公使後回賢能寺的路上受了風寒一病不起,故作遲延以“漫天要價”的聯軍反而開始沉不住氣了,他們惟恐朝廷再也沒人來收拾這個爛攤子,一個耗盡“中國財力兵力”的“議和大綱”終於出籠。

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在“議和綱要”上簽字。國人聲討又起:“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李鴻章開始咳血,他知道自己時間不長,李鴻章想盡快結束談判。在簽署“議和綱要”之後,聯盟沒有退出的跡象。各國的態度是,賠償金額必須是固定的。此時,李鴻章不再有與外國人作戰的力量,他吐血到了“瀕危”的程度,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李鴻章不再有精力與外國人面對面交談。李鴻章躺在床上,指使下級官員把損失降到最低——從最初提出的12億銀到4.5億元,39年內付清,年利率4%,4.5億元,這個數字是為4.5億中國人設定的,“每人一兩,是一種侮辱”。李鴻章人接受了這一侮辱。1901年(光緒27年),幸醜條約簽署。李鴻章簽約後吐血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後來,他因病在北京去世,封太傅,一等侯爵,諡文忠。在他原來的地方和立功省,建造了10座寺廟。這座寺廟經常受到當地官員的祭拜。這位傳奇人物最終還是在竭盡力氣鬥智鬥勇後結束了一生,享年79歲。在此十年後他所效忠的清王朝也走到了終點,不知他得知這一消息,又有何想,大概也是盡人事聽天命而已吧。

所以慈禧太后到了暮年時期,她從內心深處也是比較感恩李鴻章的,因為揹著喪權辱國之名被鬱悶而終的李鴻章,這被歷史烙印的恥辱會流傳千古。進而當年聽到李鴻章壽盡西去的訊息後,慈禧當著後宮很多人發自內心的哀涕起來,並有小半個時辰的哭聲呻吟……這應該也是內心的懺悔!!

灣小蘭 話物@











灣小蘭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fú],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

李鴻章是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其一生中參與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包括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起義、洋務運動、甲午戰爭等,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其為“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死後追贈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諡文忠。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