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族之我見!


日本民族之我見!

日本,這個國家和民族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可謂歷史淵源長遠,印象深刻,而更多的是對於七十多年前的那場戰爭留下的國仇家恨。如果暫時拋開彼此民族間歷史仇恨,從客觀角度來看待日本這個國家民族,或許也會有不同的見解和收穫。對於日本這個近鄰,對其進行深入瞭解和認識我覺得對於我們每個國人來說都是很有必要的。當然,限於個人的才識所限,在此無意對整個日本史做一番闡釋,就單從日本這個民族的性格結合一些歷史事件談談個人的一點淺見吧。

日本人自稱為大和民族,自諡為上古天照大神的子民。據日本神話記載,天照大神乃上古女神,被譽為太陽的化身,更是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的始祖。菊花乃日本皇室的家徽,而代表武士道的刀更是日本大和民族的象徵。菊花代表祥和安寧,而刀則象徵日本武士道的血腥與殘酷。恰如其分,菊花與刀折射出日本這一民族的矛盾性,即貌似謙恭好禮,逢人便鞠躬。但是又殘忍冷酷,色厲內荏,日本武士動輒切腹自殺以表忠誠,同時又不斷訴諸武力外侵,二戰期間與多個國家結下了血海深仇。所以說,日本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天皇原本作為日本的最高統治者,一直都是處於絕對的統治地位,直到平安年代,皇權旁落,朝廷實為權臣平安氏所掌握。另外,日本皇族也絕非一脈相傳,甚至期間還有多位女天皇,但是基本也只是一個傀儡般的存在,以至於歷史上還出現天皇懇求權臣給予食糧的情況。平氏政權的統治最後在源賴朝的崛起反擊下敗北,源賴朝被天皇封賜為首任徵夷大將軍,並於日本鎌倉開設幕府,史稱鎌倉幕府。從而開啟了日本幕府將軍代替天皇實施政略的武家時代。此後經歷了足利尊氏的室町幕府和德川家康的德川幕府直到明治維新大政奉還整整六百多年。雖然期間也出現過醍醐天皇親政和豐臣秀吉攝政的插曲,但時間都很短暫,唯此一人一世。雖然說幕府代表王族領受君權統治萬民,但是日本的社會結構還是類似於我國西周時期的封建制,各地由各個大名統領,定期上交稅賦給予幕府,而皇室則由幕府撥付錢糧供養,實為幕府的傀儡。幕府將軍其實就是所有大名中佔有最大的領地和俸祿的大大名。而各地大名關係交錯複雜,其中不少互相通婚,但又時不時為了爭奪地盤人口而相互攻戰。如日本著名的六日魔王織田信長為了政治利益就將自己最疼愛的妹妹阿市嫁給了同為大名的淺井長政。但隨著織田和淺井家開戰,淺井戰敗被迫自殺,甚至連其與阿市所生的兩個男孩也就是信長的侄兒也被信長處死。雖然有人會說這都是戰爭之中為大局著想難免的悲劇,但這也從側面看出了日本民族為了自身所謂大局利益的殘忍冷酷。而類似的事情在日本所謂的戰國時期一直在不斷的重複發生。

日本民族之我見!

日本人不僅自己人對自己人殘忍,對外更是野心勃勃,妄圖威加海內,君臨天下。早在唐朝時期,也就是日本的天智天皇時代。公元663年的白村江(今韓國西南部的錦江)海戰,是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正式交鋒。中國唐朝、新羅聯軍與日本、百濟聯軍發生的一次海戰,戰役以唐、新羅聯軍的徹底勝利和百濟的滅亡告終。據《新唐書》記載:唐軍與倭軍海戰,“四戰皆克,焚四百船,海水為丹。”百濟王先在岸上守衛,見倭軍失利,乘亂軍之際,遂逃亡高句麗。由此可見,第一次中日交鋒,以日本戰敗結束。經此一役,此後數百年中日相安無事,不僅互相通商,在文化交流上也很頻繁,日本幾乎每年都會派遣唐使出訪我國,甚至一年能派出幾波人。日本以我為師,在不斷吸收我國的先進文化技術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東亞強國。甚至,日本直到現在還自稱為漢唐文化的正統傳承。這不僅看出日本這個民族欺軟怕硬,更是厚顏無恥,另外又自卑可憐沒有自己的民族大義。雖然日本對我服軟恭順,但是其狼子野心並未泯滅。這也難怪,畢竟身處島國,資源極度匱乏,更經常遭受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的蹂躪,真的很慘!故而其一直窺探我大國疆土,妄圖有天也能登陸上岸取而代之。直到明朝萬曆年間,日本猴子太閣豐臣秀吉在繼承信長遺志,一統日本本土之後,又開始飄飄然做起了如前人一般的黃粱夢。萬曆二十年(1592)五月二十一日,名護屋。面對朝鮮海峽的方向,豐臣秀吉欲以朝鮮為跳板徐圖中國大陸而全面挑起了第二次中日戰爭。十五萬日軍分別從福岡、名古屋、對馬海峽進逼朝鮮。此次侵朝日軍為日本國內最精銳的部隊構成,共分為九路軍,總計十五萬人,分別由小西行長、加藤清正、黑田長政以及島津義弘等九個日本所謂的戰國名將帶領。五月二十二日,日軍登陸朝鮮併發起了進攻,一路勢如破竹,於半個月後就打到了首爾。面對就快要亡國滅種的危急局面,朝鮮國王李昖連忙派出使臣,嚮明朝搬救兵。甚至滿懷激憤地表示:“與其死於賊手,毋寧死與父母之國!”說白了,你老大要不給我做主,我就賴你這不走了。作為一國之主,如此狼狽,可想當初景況之悽慘和危急。這次日本入侵朝鮮的歷史事件也就是明史上所記載的著名的“壬辰倭亂”!雖然當時明朝政府內憂外患,朝廷較為腐敗,已經處於朝代的尾聲。但是,面對倭寇的大舉進犯並不是很在意,之後在明軍李如松、麻貴以及朝鮮李舜臣等名將的帶領反擊下,日本先後兩次投入總兵力達到30萬左右的侵朝戰爭最終以失敗告終,猴子秀吉也因此鬱鬱而終。萬曆二十七年(1599)四月,麻貴凱旋而歸,明神宗在午門接見了他,並下旨,當眾宣讀大明詔書,通告天下,宣告抗倭援朝之役就此結束。這封詔書中有這麼一句話:“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敗”。就這樣,日本針對我國的兩次戰爭都以巨大失敗而告終,也和第一次一樣又消停了些日子。至此,我們也多少看出日本是什麼樣的一個國家,只有把他打痛了,他自然就對你服服帖帖,低眉順眼。但要是哪天你一不留神,他要是做大了,一有機會絕對反咬。對於這樣的國家民族,施以仁義而不能使其畏威懷德,而只有棍棒伺候才能讓其服帖。

日本民族之我見!

經歷了兩次妄圖佔取大陸的入侵失敗後,在此後的兩百多年間,也就是德川幕府的江戶時代,日本奉行閉關鎖國的國策,基本放棄了對外擴張的幻想,老老實實做名宅男。直到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佩裡帶領著四艘軍艦踹開了日本國門,逼迫當時的幕府將軍簽訂了《日美和親條約》。因美軍軍艦船身是黑色的,故而日本對此次事件史載為“黑船事件”。佩裡的到來打破了日本原先閉關鎖國的國策,開啟了幕府時代的終結到明治維新的序幕,這也就是日本人常說的幕末維新。值得深思的是,佩裡率領艦隊粗暴地踢開了日本的國門,但日本人不僅沒有把他當作侵略者,還將其作為開國的恩人來紀念。日本人認為,日本民族之所以有後來的強大,同佩裡的造訪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佩裡是促使日本開放改革、福國強兵的恩人。日本近代著名思想家福澤諭吉更是寫道:“美國人跨海而來,彷彿在我國人民的心頭上燃起了一把烈火,這把烈火一經燃燒起來便不會熄滅。”如此看來,日本人也應該感謝二戰期間投下兩顆原子彈的美國人,或許戰後日本經濟能夠迅速發展也源之於此。

1853年的佩裡來日,使得長期閉關鎖國的日本政府見識到了西方堅船利炮的厲害,並由此產生了強烈的恐懼和豔羨感。自此,幕府政府也開始逐步開放港口,鼓勵通商並積極學習效仿西方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尤其是作為島國的日本,深切渴望能夠在大陸上紮根,正如當年猴子秀吉所言,寧可放棄本土也不能丟棄植根大陸的夢想。因此,對於在學效西洋技術中日本最為側重的無非就是造船和火炮。在大航海時代,擁有一支無敵艦隊不僅能保衛海防,更能開疆擴土。然而,鎖國多年的日本在經受外來科學技術乃至文化的全方位衝擊下,猶如一顆石子拋入平靜的湖面激起了陣陣波瀾,幕府將軍原本平穩的武家統治局面開始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對於幕府向西方列強的不斷妥協,使得部分原本對幕府不滿的大名開始懷疑幕府的統轄能力,甚至公然提出要求幕府大政奉還,也就是將治權交還天皇親政,並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其中以長洲和薩摩兩番最為積極。對此,幕府政府絕不會坐視不理,利用治權撤銷了長洲和薩摩兩番大名在京都的執事,並要求其退回領地不得入京,期間更發生了著名的“八月十八日政變”,政變結果達到了幕府的目的。然而,不和諧的聲音並未因此而消失,倒幕的形勢越來越急迫,直到最後全面爆發了幕府與倒幕派之間的內戰。在此期間,新選組、彰義隊以及版本龍馬,大久保利通,山縣有朋和後藤勇、芹澤鴨、沖田總司等等幕末風雲人物紛紛登場,在這一風雲際會的歷史潮流中各顯身手,至今也是日本人津津樂道的傳奇。最終,幕府和倒幕派的戰爭在鳥羽伏見城見了分曉,結局以幕府軍告敗,幕府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治權,明治天皇親政終結。至此,延續了682年的日本武家時代宣告結束,明治維新的新時代終於到來。而明治維新提出的口號就是“脫亞入歐,全盤西化”。由此可見,不管是誰只要把日本給揍慘了,他就投靠誰。不過,應該肯定的是,在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政府還是走了一步好棋,這也離不開那一代人中例如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伊藤博文等真正具有治國思想的政治家的努力,而以上三人更被日本人奉為“維新三傑”。

日本民族之我見!

明治天皇裕仁稱得上是一位勵精圖治的君主,其一掌權就致力於改革舊制,完全仿造西方君主立憲國家的格局建立內閣,修訂憲法,整頓軍備,發展教育和科技。在明治時期可謂是日本歷史上少有的上升期,國家總體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國家經濟和軍備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秉持著維新的東風,日本逐漸從原本落後的封建君主國過渡成接近西方較為開明進步的君主立憲國。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更是奠定了日本東亞第一強國的地位。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甲午戰爭的慘敗可謂奇恥大辱 ,在當時的人們心中比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更讓人無法接受。開戰之前,中日兩國關係很是微妙,當時的日本雖經過30多年來的維新,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更從原本的農業國轉變為具有一定工業基礎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但是,畢竟中日之前兩次大戰均以日本大敗告終,而且兩國體量實在懸殊,當年清廷雖然腐朽落後,但其國民生產總值卻高居世界前端。另外,早在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爭戰之後,清政府部分開明官員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樞執掌大權的恭親王等人,在目睹外國侵略者堅船利炮的巨大威力,意識到了當前乃面臨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故而他們繼承了魏源等“經事派”提出的“師夷長技”的思想並極力將這種思想付諸於實踐他們“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目的。據此,在18世紀的60年代到90年代舉國上下開展起了聲勢浩大的洋務運動。

日本民族之我見!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該運動是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闢道路。而在洋務運動中,引進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更是首要重中之重。清廷政府在吃了鴉片戰爭的虧後,也深感海防的重要性,先後建立了北洋和南洋水師,並從英法等海軍強國購買鐵甲艦並選派留學生,逐步打造出一隻亞洲海軍強軍。而中日甲午海戰則是日本聯合艦隊和中國北洋艦隊的生死對決。當時北洋艦隊的總噸位原本高於日本聯合艦隊,雙方指揮官也都是留洋軍官,不少還是同學。另外,北洋艦隊還擁有鎮遠、定遠兩艘重型鐵甲艦,排水量和火炮口徑都優於日本聯合艦隊任何一所艦船。但是,在臨開戰之前,日本從西方購買的幾艘重型鐵甲艦裝備到位,並配備有當時最先進的速射炮,因而在艦隊總噸位上反超北洋水師。雖然如此,但是彼此之間的戰力差距並不懸殊,只要指揮得當完全能夠一戰,當時北洋上下士氣高漲,面對倭寇的挑釁並不懼戰,清政府也認為可為之一戰,舉國上下更是輿論滔滔,誓與日寇決一高低。應該說,當時的中國上至君王,下至童叟無不認為敗給西洋人是器不如人,但要是面對倭寇那是絕對也不能敗也不可能敗的。就連西方列強也不看好日本,甚至認為日本與中國開戰完全是失去了理智。而日本國內也是群情激奮,日本天皇甚至揚言堵上日本百年國運與清廷決一死戰,其實日本對自己能不能戰勝清廷也是沒底的,然而事態的發展卻極大的出乎了雙方的意料。

日本民族之我見!

1894年9月17日,黃海。中國租借的英國運兵船正開往朝鮮,半路被日本聯合艦隊攔截並擊沉,數千將士寧死不降,紛紛墮海陣亡。9月18日,中國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在大東溝碰面,著名的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戰爭最終以北洋水師幾乎全軍覆沒告結。期間鄧世昌駕駛的致遠號在彈盡援絕的情況下,徑直撞向日本旗艦吉野卻被魚雷擊沉,更為此役留下了讓人扼腕痛惜但又肅然欽佩的民族英雄主義精神。當聞此噩耗,舉國悲憤,光緒皇帝更是親自為其撰寫輓聯以表其情:“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君足壯海軍威”!

甲午一敗,百年恥辱。因此一敗,清廷政府被迫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並賠償日本戰爭損失白銀2億兩,相當於日本十年的國民經濟收入之和。此戰,日本一躍成為了與西方列強相併肩的亞洲第一強國,開啟了日本近代史上輝煌的一頁。而作為戰敗國的清廷,徹底被各國列強視若無物,原本的亞洲第一強國終淪為任人欺凌宰割的半殖民半封建國家。至此,原本就腐朽不堪,岌岌可危的清廷政府更是江河日下,在苟延殘喘了十來年後終於在辛亥革命的烈火侵襲之下灰飛煙滅,結束了其愛新覺羅氏兩百多年的統治,退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當然,之後的偽滿洲國只是個傀儡政權,在歷史上只徒增笑耳罷了。自清政府倒臺後,偌大的中國在此後的幾十年間基本處於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而之後的國民政府其實也是名義上的大一統。應該說,自甲午戰爭始到新中國的成立近百年的時間裡,中華民族真正到了最危急的時刻,整個近代史可謂充滿恥辱和血淚,中國人民面臨著歷史上最為悲慘的命運。而作為在甲午戰爭中戰勝方的日本,可謂揚眉吐氣,意氣風發,藉助清政府兩億白銀的賠償,日本不斷加快工業化建設的步伐,國家整體國力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在之後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日本民族更是再次賭上整個國家的國運,在東鄉平八郎的帶領下,日本聯合艦隊以逸待勞,一舉擊潰遠征而來的俄羅斯黑海艦隊,取得了日俄戰爭的勝利,這也是近代史上第一次亞洲國家戰勝歐洲國家的記錄。在這一刻,日本這個民族的民族自豪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日本國勢和國家實力可謂達到了歷史上的新高。然而,小國寡民缺乏戰略遠見的缺點也一覽無遺,在兩次國運的賭博中日本都戰勝了比自己強大的對手,成為了亞洲第一強國,自此又開始企圖延續其前人的大陸政策,不斷擴軍備武,並通過早已被其侵佔的朝鮮,依葫蘆畫瓢照著猴子秀吉的路線圖,再次將其狗爪子伸向了中國大陸,然而也正是因此日本在之後的短短二十多年裡窮兵黷武,最後將明治維新以來取得矚目成就親手埋葬。

日本民族之我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未經報日本內閣政府同意的情況下,藉故擅自襲擊東北軍大營,九一八事件爆發。這次事變是日本軍部的軍事冒險,當時整個關東軍兵力僅有三萬人左右,但東北軍卻擁兵數十萬,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付出極小的傷亡代價下關東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張學良的東北軍在奉行蔣委員長的不抵抗政策下退入關內,從而丟失了整個關外的中國領土。1932年3月1日,日本佔領整個東北全境,之後扶持清朝遜帝溥儀建立偽滿洲國,自此開啟了日本全面侵華的序章。按照原日本內閣制定的對華戰略方案是,佔據東北後用一二十年的時間努力經營,通過移民和混居,逐步將滿洲建立成日本的海外殖民地,並以此為橋頭堡逐步蠶食中國大陸。然而,隨著輕而易取就取得了難以置信的勝利之後,日本政府和軍方開始不淡定了,畢竟多少年來日本人都是蝸居小島,偶爾窺探一下隔壁家的萬畝良田做黃粱夢。但是時至今日,似乎登頂大陸,取而代之的可能出現了,前人的遺志似乎將在這一刻得以實現,蠶食的戰略已經無法滿足日本政府的胃口。之後,日本不斷加大對華戰爭的步伐,甚至揚言只需三個月的時間就可結束戰爭。狂妄自大和短視膚淺歷來是兵家大忌,而作為當時整個日本政府乃至其人民卻歡欣鼓舞,無不認為這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之後,日本政府更是與歐洲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和意大利的法西斯政權締結了同盟協議,成為了所謂的軸心國。隨著戰爭的發展,在德意日締結軸心國協議後,原本一直對日出口原油和鋼材的美國停止了一切對日貿易,在日本本國資源極度匱乏,而戰爭又需要大量諸如石油、稀土等資源補充的窘境下,日本人又冒出了賭國運的念頭。當時,日本大本營在制定作戰計劃時,原本考慮了兩個主要方案,一個是北上西伯利亞與德軍會師圍殲蘇聯紅軍於莫斯科城下。另一個則是南下東南亞與英美爭奪資源。然而,在1939年5月初,日本關東軍為試探蘇聯軍力,在滿洲與蒙古的交界處諾門罕與蘇聯紅軍發生了交戰,史稱“諾門罕事件”。在面對朱可夫領導的蘇聯紅軍的鋼鐵洪流下,原本在中國境內未逢敵手的日本關東軍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大敗而歸,從此也打消了北上的念頭,南下成了唯一的選擇。應該說,當時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實力還是很強的,擁有諸如“赤城”、“加賀”、“蒼龍”、“飛龍”等大中型航母十餘艘,更有如“大和”、“武藏”等萬噸級的戰略巡洋艦等怪物。憑藉著優勢的海軍實力,在日本南下的初始攻勢下,包括印度、菲律賓以及新加坡等原先英美傳統勢力地盤紛紛失守,甚至於澳大利亞也岌岌可危。然而,隨著對華戰爭的陷入膠著的僵局,兵力開始抓襟見肘的日本軍隊,開始意識到要保障在南洋的軍事佔領和進一步推進壓力極大,隨時可能面對美軍的太平洋艦隊的報復。為了使自身佔據戰略主動性,鞏固現有成果,日本軍方和政府又一次堵上了國運,在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的策劃下,制定了奇襲美軍太平洋艦隊駐紮地珍珠港的作戰計劃,希望藉此癱瘓美軍的太平洋艦隊,使其在一至二年內無法發揮戰力,從而讓日本獲得更多的戰略緩衝期,以便在這段時間內奪取更多的戰略資源和獲得更多的戰略優勢,迫使美國政府不敢與日本軍隊直接開戰,最後達到謀求兩國議和的目的。其實,作為戰略制定者的三本五十六由於早年曾作為日本駐美使館武官,對美國的國家綜合實力乃至戰爭潛力是有所瞭解的,因此他一直都在努力避免與美國宣戰,但是形勢所迫,也只能孤注一擲,鋌而走險。

日本民族之我見!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六艘航空母艦在編隊司令長官南雲忠一的帶領下,像深海的幽靈般幽幽地飄向美國的夏威夷。 7日凌晨,從六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第一攻擊波183架飛機,穿雲破霧,撲向珍珠港。7時53分,發回“虎、虎、虎”的信號,表示奇襲成功。此後,第二攻擊波的168架飛機再次發動攻擊。倉促應戰的美軍損失慘重,8艘戰列艦中,4艘被擊沉,一艘擱淺,其餘都受重創;6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被擊傷,188架飛機被擊毀,數千官兵傷亡。日本只損失了29架飛機和55名飛行員以及幾艘袖珍潛艇。雖然奇襲給美軍艦隊造成巨大損失,但是巧合的是當時艦隊的所有三艘航母以及其餘多艘戰艦都沒有停靠在港口,因而逃過一難。另外,岸基上的艦隊燃料庫都完好無損,這原本在第三波的空襲計劃之中。但前後兩波轟炸機歸航後,作為編隊司令長官的南雲忠一認為已基本達成偷襲的任務目標,為了踐行自己出航前承諾的將所有官兵安全帶回的諾言而下達了撤退命令。看似取得成功的偷襲行動其實並未完全達到山本五十六原本預想的戰略目標,美軍太平洋艦隊的航母完好無損,艦隊戰力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然而,卻因為此次偷襲,終於讓美國政府有了名正言順地向軸心國宣戰的理由。 其實,在歷史上對日本這次偷襲有多種說法,甚至認為其實早在偷襲之前美國政府早已知悉,但為了能夠以此作為對軸心國開戰的藉口,從而放任日軍進行偷襲,並於之前緊急調走在港口的航母和部分艦艇。就這樣,日本憑藉自身賭徒式的瘋狂舉動終於成功將美國拉下水,這樣的結果就是將一個原本酣睡的戰爭怪獸驚醒,從而給自個和德意兩個盟友挖了個深坑。在聞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希特勒氣得跳腳,而丘吉爾則酣然入睡。自此,戰爭勝利的砝碼基本壓向了同盟國。

日本民族之我見!

隨著美國的參戰,讓原本希望藉助偷襲暫時癱瘓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日本大本營大跌眼鏡的是,美軍幾乎根本就沒有遭受毀滅性打擊,反而越挫越勇,而且在極短的時間內就重建太平洋艦隊,並對原先的艦艇進行了升級改造,戰鬥力反而提升了一個檔次。雖然如此,但是在開戰初期,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總體實力還是略強於美軍太平洋艦隊。日本在海軍航空兵方面有著重大的優勢,包括“飛龍”號、“赤誠”號、“鳳翔”號在內的6艘聯合艦隊內的現役航母,及在建的數艘航母構成了強大的海基航空力量。而美國只有包括“埃塞克斯”、“大黃蜂”、“列剋星敦”等3艘航母。而且艦載機方面,日本的九七式攻擊機和零式戰鬥機比之美軍的P-4U和P-39有著更優異的性能。因此在海軍航空兵方面,實力遠在美臺海軍軍之上。而在海軍主力艦方面,日軍雖說在總噸位上不如美國,但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年代中期建造的戰列艦,如“大和”號、“武藏”號的總體實力遠勝於美軍當時服役的如“田納西”號等戰列艦。

而這一切在1942年6月初的中途島海戰後,開始了悄然改變。美海軍經珍珠港的慘敗及中途島一役後,迅速覺醒,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而導致的失敗,開始重視到航母的力量,改變了其國內造艦計劃,將許多在建的戰列艦改裝成航母,加強奪取海上制空權的力量建設投入。同時藉助其強大的、無語倫比的工業生產能力及技術革新優勢。美海軍在此後迅速的摒棄了馬漢的“大艦巨炮”理論,開始了大力建設海軍航空兵實力。而日本在取得了戰爭初期的一系列如偷襲珍珠港、攻取阿留申群島、進攻各南太平洋島嶼等炫目的戰績後,因守舊軍官的阻擾及對未來海戰趨勢的漠視,使其又迴歸到傳統的“大艦巨炮”的戰列艦決戰模式,因此才催生了大和號、武藏號等戰列艦之巔峰之作,然而卻因此忽略了對海軍航空兵的進一步發展!在1945年初的萊特灣海上決戰時,美國的海軍力量完全超越了日本海軍,無論是噸位、技術、作戰思想、補給方面,日本均無力再與美海軍一戰。特別是其物資匱乏,而美軍的補給則是異常的強大。畢竟就“總體戰”背景而言,被美軍潛艇層層封鎖的日本各島無力支撐應有強大國力支撐的戰爭。最終,在美國強大的國家綜合實力和碾壓式的進攻中,日本海軍聯合艦隊連戰連敗, 不僅自身損失嚴重,而且幾乎完全喪失了制海權和制空權,從而使原本在南洋各島的守軍只能各自為戰,而得不到任何的火力掩護和後勤供應。日本原本佔領的菲律賓、新加坡、印度以及南洋諸島不斷淪陷,最後被迫戰略收縮,從原本的進攻態勢轉入防守。而日本聯合艦隊也終於沖繩島一役全軍覆沒,最後窮途末路日本人在吃下了美國兩顆原子彈後,於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佈無條件投降。自此,從明治維新到日本二戰戰敗百餘年間,日本原本取得的維新成果和國際地位終於被自己親手葬送。直到今日,日本沒有自己的軍隊,還被美軍駐紮轄制充當美國亞洲戰略的橋頭堡,而且其政府上層和經濟脈搏更是被美國政府所拿捏,應該說脖子上的狗鏈一直就握在美國人手中。從原本維新之後亞洲第一強國,與世界列強並肩的局面到如今看似經濟繁榮但卻遭受閹割,被美國人玩弄於鼓掌之間,實在是可憐可悲。但這也是日本人自己的愚蠢所造成,在東亞一直偏於海外的日本島,歷史上一直都不曾被人重視過,自己也是小國寡民偏安一隅。尤其是與中國這樣一個大陸國家為鄰,一直以來都是仰人鼻息,誠惶誠恐。雖然期間也萌發過取而代之的不切實際幻想,但均以失敗告終。應該說,日本這個民族固有其優點,其細心、精明、嚴謹也很勤奮。但是,短視無遠見,精於術而乏略,虛偽又殘酷,固執易暴躁。

日本民族之我見!

菊花與刀,日本的象徵,至二戰之後刀早已折,如今僅剩下菊花於這泱泱世上隨風飄零。自二戰以來,謀求國家主權獨立和爭取更多的國際認可與地位都是日本政府乃至國民的期望。但是,其一是不能正視二戰所犯下的戰爭罪行,甚至還將二戰戰犯供奉於神社接受國人乃至政府高層的參拜,而且至今未曾向所有二戰被侵害國道歉,尤其是傷害最大的中國。二是受制於美國,至今島上仍有美軍駐軍,政府高層不少更是受美國人控制,凡是以往表現出親華或是對美國政府不那麼言聽計從的政治家都被清算下臺,甚至被謀殺,如田中角榮。三是作為一國要害的經濟脈搏同樣被美國人死死掐住。原本戰後到九十年代初日本的經濟在美國的助力以及本國政府和人民的努力,包括國際大環境影響等諸多利導因素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曾一度躍居除美國和蘇聯外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在蘇聯解體後更是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但就是這樣一個經濟強國在九十年代被迫與美國簽訂的一紙《廣場協議》而開始奔潰。當然,協議或只是一個誘因,但更重要的是體現出其缺乏內功和受人擺佈的命運。自此二十多年來,日本經濟不斷衰退,據統計日本2012年的國民生產總值甚至還低於2007年,日本人收入近十年來幾乎沒有增長,甚至還下降。另外,社會老齡人口增加,新生力量不足,就業乏力,雖然政府報告失業率不大,但是不能忽視一點是,原本的固定職員漸漸被臨時僱員所替代。臨時僱員也就是臨時工,收入待遇不及固定職員一半,而且隨時可能失業,而這也是企業為了節省成本又保持不隨便辭退員工良好口碑選擇的一個蹊徑。大量的臨時僱員使日本的政府報告中的就業率看起來不那麼難看,失業率似乎不高,但是掩蓋不住的是經濟衰退,大量國民生活朝不保夕的事實。四是就業機制落後,思維固化。日本客觀的說是屬於寡頭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國家各個行業基本處於飽和和穩定,衣食住行和就業基本被各大寡頭企業所壟斷。年輕人就業幾乎都以成為這些企業的固定員工為榮,畢竟只要你成為固定職員就終身不會被辭退,除非你自己辭職。但是,由於辭職後個人記錄將被在同行業中通報,因而基本不可能再被行業其他企業所僱傭,除了做臨工幾乎沒有其他出路。而如果想自行創業,首先很多日本年輕人沒有這個念頭,就算有也很難,日本政府包括社會輿論對於個人創業也不是很支持和提倡。因此,由於巨大的生活和社會壓力,日本每年自殺率奇高,而且有低齡化的趨向。服從,執行和有按部就班基本就是日本人的另一個寫照。在機械精密加工時代,日本人能將其以上優點發揮到極致,故而日本產品一度是質量可靠,技術領先的代名詞。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缺乏跳躍性思維和創新勇氣的日本人就開始力不能支了。固守原有的一畝三分地已經很難在如今日新月異的世界科技經濟競爭中拔得頭籌,甚至佔有一席之地也很不容易。日本電器、手機等等以往傳統知名產業已逐漸被其他國家產品替代,直到目前基本已經全面萎縮。

日本民族之我見!

當今風雲突變的世界,日本政府應該及時認準自己的國家定位,看清自己真正的敵人是誰,前進的道路又在何方。如果總是充當美國在東亞的走狗,上串下跳,到頭來不僅連狗骨頭都叼不著,還很可能被痛打落水狗。今時今日,中國早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年度國民生產總值更是日本的兩倍左右,中國市場更是世界各大商家爭奪的主要貿易戰場。而隨著亞投行的建立,一路一帶理念的推出,互利共榮將成為今後世界經濟新的主流思想。而日本作為中國的近鄰,更應該看清其中的利弊要害,是繼續當美國人的走狗到處被人嫌,還是依靠中國,藉助中國經濟騰飛的順風車融入東亞這個經濟共同體,及時阻止本國經濟不斷衰退的步伐,並在鞏固睦鄰關係的基礎上,正視二戰所犯下的罪行並真正深刻懺悔取得周邊國家的諒解,有禮有節地去爭取自身的國際社會地位,只有如此才有可能逐步被國際社會的主流所接納,也才有可能改變其半殖民地的命運,從而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