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部分陝西、甘肅、山西人天天吃麵條且很少炒菜?

不忘初心146812166


為什麼大部分陝西、甘肅、山西人天天吃麵條且很少炒菜?

我愛人是山西晉城人,我和他回去過幾次山西,發現他們那裡的人,對於麵條的偏愛,真的是天天吃都吃不膩,第一次去的時候,反正我是驚呆了😂

至於陝西和甘肅,我沒去過,也不瞭解,就來說說相對了解的山西吧



山西人天天吃麵條且很少炒菜,這個在我愛人的老家,真的是這樣,我去過那麼多次,也沒見過炒個菜,最多是米飯配燴菜。

燴菜就是多種蔬菜切成小丁,放在一起炒,然後加水,直至湯汁變少,菜熟,燴菜也就成了。



我是理解是:

其一,那裡盛產小麥,容易得到麵粉,取食方便,受地理環境影響,麵條就成了主要食物。就好比南方盛產水稻,那裡的主食就是以稻米為主一樣。

大概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

其二,山西盛產煤炭,而居民主要燃料自然就是以煤炭為主了,我婆婆家是最近兩年才改用燃氣的,以前都用爐子燒煤炭做飯。



過年的時候去他們那裡,我負責炒菜,本來準備做七八個菜,但事實上,往往做了五個菜的時候,炭火的火力就逐漸變小,變弱,完全炒不完菜。

再加新的煤炭,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燃起來,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前面幾個菜都涼了,後面幾個菜還沒下鍋🤣

總結下來,可能這個也是一個因素吧,以前的家庭,家裡人口偏多,炒菜炒一盤兩盤肯定是不夠吃的,用煤炭又是做飯又是炒菜,估計菜還沒炒完,火就沒了,很不方便也不實用。

但是做麵條,不論是燴麵,拉麵,扯麵,餄餎面,還是湯麵,做起來都比一個一個的炒菜要快速,可以用爐火順利做完。



有時候習慣是很可怕的東西,一旦形成習慣,就很難改變,習慣吃麵條,習慣麵條做起來快速,省事,可能就會逐漸天天吃麵條且很少炒菜吧。

這個是我自己通過一點經歷的總結,如有不對,歡迎補充說明哈。

豆子的食物日記


我是老陝,我愛咥面,吃麵時很少加菜。

1.麵粉來源於小麥,小麥分為冬小麥與春小麥,北方是其主要產區。其中,春小麥主要分佈於長城以北,春節後播種,8、9月收穫,生長期為5~6個月,麵粉為中筋、低筋粉,口感欠佳;冬小麥主要分佈在長城以南、秦嶺—淮河以北(當然,秦嶺—淮河以南的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也有種植,只不過是為了提高複種指數或旱作農業,種植面積較小),10月播種,來年6月收割,生長期長達8個月,麵粉為中筋、高筋粉,口感好。陝西及山西、甘肅南部為冬小麥主產區,麵粉質量好,人們習慣吃麵食。

2.麵食可塑性強,北方人能將其加工成手擀麵、扯麵、拉麵、刀削麵、貓耳朵、揪面片等等,拌上佐料、醬料、稍子、或少許蔬菜,便可食用;而且,在北方人眼中,麵食不僅僅指麵條,其花樣繁多,還包括包子、餃子、蒸饃、鍋盔、煎餅、涼皮等等,可以幾十天不重樣,並且各具特色,百吃不厭。在這一點上,米飯實難望其項背。

3.古代交通不便,商貿欠發達,人們習慣自給自足,產什麼、吃什麼。北方缺水,灌溉不便,蔬菜品類少;加之冬季寒冷,缺少蔬菜、副食,變換麵食花樣,輔以肉類、油鹽醬醋、油潑辣子,以彌補副食之不足;而且麵食絡口、實在、抗飢耐餓,吃一頓飽一天,養成了北方漢子粗獷、豪放的性格特點。


北大屠夫陸步軒


吃麵條還要吃炒菜,那這麵條豈不沒有靈魂了?

陝西和甘肅我不太瞭解,只聽說陝西的面花樣繁多,吃法和講究是比較多的,當地老百姓也習慣了吃各種麵食,而且陝西名吃當中,也是以面為主,什麼扯麵油潑面腰帶面之類的,讓人傻傻分不清,在我的印象當中,就是寬與窄的區別。

對於山西人的吃麵,我是領教過的,以前在部隊的時候,我帶過一批兵,他們就是山西的,來自大同地區縣市的,其中有幾個兵特別喜歡吃麵條,而且還是那種早中晚吃麵條都不煩的人,再就是特別能吃醋,也是那種能把醋當水喝的作風。我們部隊的一日三餐,常規是早上是饅頭、中午晚上吃米飯,只有週三和週五有一頓麵條,這可把幾個喜歡吃麵條的給整鬱悶了,每到吃麵條的時候,整個眼睛都是綠的。

以前不像現在,可以叫個外賣,想吃啥吃啥,那時候哪有外賣啊,沒辦法,他們就去買方便麵代替,晚上熄燈之後偷偷躲在庫房裡下泡麵,然後拿出從外面買的醋倒上,算是解解饞。我記得當時單位裡有一個河南的軍官,也是一日三餐都吃不夠麵條,他每到開飯的時候,就端著碗到各個連隊轉悠,看到哪個連隊吃麵條就去蹭。

對於吃饅頭長大的山東人來講,我是吃不慣麵條,我感覺麵條不像飯,不管吃多少都吃不飽,即便是吃飽了很快也會餓。


元芳有看法


南方的米飯北方的面

咱西北人究竟為啥那麼喜歡吃麵,聽我細細道來,說起麵食可是咱西北人最喜愛的食物,在西北這邊片黃土地上,麵食養育了千千萬萬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西北漢子,一個飲食習慣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早在周人始祖橞教民稼的耕農時期,先民就已經開始種植小麥,後期隨著種植比例逐漸擴大小麥成為了西北地區的農作物,受西北的土壤,氣候影響,小麥也成為了西北地區上能夠生長最多的糧食作物,這些都為西北的面製品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西北人在麵食的製作上下了很大功夫,不僅是創造麵食品最多,也是美食家推崇品類最多的,陝西岐山的臊子面,甘肅蘭州拉麵,山西的刀削麵.....這些地方的麵食連吃一個月,頓頓不重樣。



鄉村犟驢


40年前的普通百姓生活習慣是這樣,特別是陝西、山西、甘肅地區,多產面糧,少產蔬菜,只要有飯管飽,有菜沒菜無所謂。而且當地物產確實菜少,天干少雨,地幹少水,寒冬期長,不利於絕大多數蔬菜生長。

但是如今的實際生活並不是這樣。

其實這三個省份,是我國古代最為富庶的地方,古稱秦地,位於黃河中游,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三個氣候帶,物產最是豐富。流傳至今的山西刀削麵、陝西哨子面和甘肅的牛肉麵,世上無可匹敵,都算得上最好吃的麵食。這樣的美食沉澱,沒有幾千年的文化積累是不可能有的。

飲食文化源於民眾生活。千百年來持續的吃一種食物,豆腐渣也能吃成一朵花。



譬如甘肅的蘭州牛肉麵。甘肅的地理特點可以算上農牧區,出產牛羊還生產小麥,說不富庶不可能,無非是歷史以來蔬菜出產少些而已。多年來,一碗牛肉麵風雲全世界,蘭州牛肉麵蘭州人一天三頓吃不夠,結果衍生出蘭州牛肉拉麵,遍地開花,再說它一斤牛肉管做一萬碗麵,不耽誤全國人都愛吃。沒有牛肉還愛吃它,想想要菜不要菜又會怎樣。別說人家陝甘寧吃麵不要菜了,這不都可以不要菜嘛。

這就是蘭州牛肉麵的魅力。


再說陝西臊子面,最有名的在岐山,叫岐山臊子面。也是帶菜的麵食。不僅帶菜,而且連湯帶菜,菜還很多,比面多。放眼看去,自稱老師傅的南方面食,哪個的菜會比岐山臊子面的多?河南燴麵,武漢熱乾麵,蘇州十大碗麵,四川擔擔麵,包括雲南米線。都沒有岐山臊子面來得厚道。人家一碗下來,小半的面,大半的臊子,再說人家吃麵不要菜我就跟你急。

最後說山西刀削麵。山西的麵食品種超過2000個,當然有不要菜的麵食,但是絕大部分都有菜。就說刀削麵,一樣的有臊,有肉有菜。

結論是,如今陝西、山西、甘肅百姓吃麵不吃菜的很少了,除非不想勞神,偷懶,不是沒菜。


普濟


北方的麵條用小麥面製成,先說小麥,小麥分冬小麥和春小麥。霜降和寒露前後種的小麥,出苗後經過漫長的冬季段練,生長時間長,叫冬小麥,品質好。而春小麥時逢春曖花開種的小麥,叫春小麥,品質較差。

要說北方人天天吃麵條,很少吃菜,看吃什麼飯。如果你看到關中人手中端一大老碗臊子面,你不但過了眼癮,而且你過了個鼻癮。你看他用的原料,你才能明白,有胡羅卜丁,白羅卜丁,豆腐丁,蘑菇丁,土豆丁,大肉丁,海帶絲,黃花菜,豆芽菜,粉條節,卜菜,香菜,再調上油潑辣子,你說香不香,美不美。再有包子,菜盒,餃子,不但面少,而且菜還多。關中八大怪之一的鍋盔像鍋,加上五香肉,你不睜大雙眼,就吃不到口裡,就是你吃到口裡,滿口噴香,口角流油,人們給它起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睜眼鍋盔。

在給你說個油潑面,煮好的麵條放到大老碗裡,放上熟肉沬,生薑沬,大蒜沬,幹辣面,將油燒滾,往面上一潑,嗞啦一聲,半條街都在飄香,再放上香菜,黃瓜條。你說北方人天天吃麵條,菜多還是菜少?


松鶴延年5016


我是甘肅人,從小生活方式是每天一頓米,一頓面,饃是餓了隨時就可以吃的,小時候覺得餅乾比饃好吃,現在覺得任何零食都比不上饃的香,我們確實吃不上新鮮的海鮮,最多就吃魚,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除過海鮮我們隨時想吃什麼肉都能買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曾經去三亞玩了半個月,海鮮沒有見過的魚吃了三天我就開始想念我家的飯菜,十天之後我瘋狂想吃家裡的飯,自己從小養成的口味是任何美食都無法替代的。

分享幾張我家的家常便飯。


佳音48


本人河南人,我們老家中午也經常喝麵條,我本人也非常喜歡喝麵條。

曾經在甘肅蘭州呆過20多天,特別喜歡吃牛肉麵,經濟實惠而且特別好吃,我當時去的時候是2015年年底,整個蘭州城到處的牛肉麵館,大家好像統一了價格,當時都是6塊錢一碗,聽朋友講現在價格基本也沒有怎麼漲,在濟南這邊一般牛肉麵就是10塊錢一碗,感覺沒有蘭州那邊味道好(沒去蘭州之前在其他地方也吃過蘭州拉麵,確實不好吃,跟正宗的牛肉麵是兩回事)而且有個特點,蘭州人早上吃牛肉麵(我們老家一般都是中午吃麵條)

言歸正傳,我們老家喝麵條一般也很少單獨再炒菜,因為我感覺麵條裡面就已經有菜了,味道也挺好的,如果感覺味道不太霸道,可以多加點辣椒或者吃點蒜,那簡直是美味(可能南方的同學無法理解)

另外我也喜歡吃陝西的褲帶面,還有山西的刀削麵,當然我也喜歡喝老家的燴麵和安徽的牛肉板面,






小陳減肥Vlog


很好的一個問題,被某些自媒體帶成地域黑了。

本人甘肅人,陝西、新疆都生活過,沒沒去過山西哈,目前生活在四川。

我們看題,樓主說北方人喜歡吃麵條。這裡想表達的應該是面,南方人覺得面只能做麵條吧,不是無知,而是確實南方吃麵基本上就是麵條。比如我剛來四川,去飯店吃飯,不能說上米,必須是打飯,米是生米,飯是熟米。每個地方叫法不同。

確實,陝西,甘肅,山西都是吃麵大省,要說哪裡好吃,千張嘴,千個地方。這個標準答案應該是家鄉的面,媽媽的面。

言歸正傳,為什麼幾個地方吃飯炒菜比較少,咱們北方某些人不要死犟,去南方生活一下,七碟子,八碗的隨隨便便十幾個菜,北方可能只有家庭聚會或者辦事才會這麼多菜。

為什麼桌子上菜少呢。因為地裡面菜少。種菜,需要大量的水,溫度。沒有水,菜活不了,沒有溫度,菜長不了。北方氣候都是缺水,晝夜溫差大,天然的環境使的北方蔬菜品種少,產量也少,那餐桌上菜肯定就少嘍。雖然近些年大棚技術的推廣,冬天不像以前缺少蔬菜,但多少呢養成的習慣,北方人不會,也不可能像南方那麼吃菜。

面為主,菜為輔的飲食習慣是受地理氣候多重因素下的飲食習慣。不是南方人看不起北方人的地域歧視。況且,確實南方人富有這個也是事實啊,北方人認清事實,努力發展經濟是實,而非呈口舌之利


副班長看世界


你想吃炒菜,關鍵是你得有菜啊!

我是甘肅人,在我們小的時候,我們家裡吃的最多的就是酸菜,一到秋天家家戶戶都要搞上幾大缸酸菜,要能吃一年才行。

象我的家鄉,只生產小麥,沒有水稻,也就沒有大米,也不種油料作物,所以就沒有吃的油,掏錢買,又沒有錢,那就只能吃麵了。

其實我們吃麵食也是變著花樣吃,行面,幹拌麵,轉撥刀,搓魚子,窩窩子,揪片子,羊肉香頭子等等,還有鍋盔,滷盔子,涼州大月餅,高莊饅頭,肉夾子等等品種繁多。

在我小的時候,由於水果奇缺,我們就把西紅柿當水果吃,不是用來炒菜用的,當時我們叫洋柿子。

儘管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生活習慣,將會一直流傳下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