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進入離婚“深水區”,光棍潮又逢“少奶奶”,農民心酸又無奈

在農村,60後和70後年輕的時代,離婚是所有農民都比較忌諱的話題,雖然那時候也有人離婚,但翻遍整個村子,甚至附近的幾個村子裡邊也不會有幾個,要是真有人在那個時候離婚了,出門都會躲著人走,因為擔心別人會在背後指指點點說“不正經”“不是什麼好人”。一直到現在,村子裡的60後和70後夫妻還都相敬如賓,雖然爭吵可能從來未斷過,但不管是口頭爭吵還是上升到了把鍋碗瓢盆都砸了的地步,但從來沒有人會說離婚。

農村進入離婚“深水區”,光棍潮又逢“少奶奶”,農民心酸又無奈

用村裡老人的話說就是“少來夫妻老來伴”,農村的老人們對這句話感受很深,知道生活免不了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但生活還是要繼續。對老人說的這一套東西,農村的小年輕們似乎就不怎麼覺得好了,尤其是現在農村的80後和90後相繼都組建了自己的家庭,農村也迎來了離婚的小高潮。有人說農村現在進入了離婚的“深水區”,在有些村子裡,離婚的小年輕竟然佔了兩三成。

農村進入離婚“深水區”,光棍潮又逢“少奶奶”,農民心酸又無奈

有人說農村離婚的多是現在很多村子都爆發了光棍潮,所以現在的女人都有恃無恐,不管是嫁人前還是嫁人後,都把自己當做“少奶奶”一樣,平時非得慣著哄著,誰讓她們心裡不爽了,馬上就要提離婚。光棍潮又逢少奶奶,出現這種情況也就不難理解。按說農村一直都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傳統習俗,為何短短的一二十年時間,就進入了離婚的“深水區”了呢?

1、經濟基礎薄弱讓農村很多家庭矛盾不斷

農村有句老話叫“貧賤夫妻百事哀”,意思是不管這對夫妻多恩愛,但由於家庭貧賤,很可能導致家庭裡不斷爆發矛盾。這句話放在現在的農村特別能讓人感同身受,尤其是農村已經不是以前那種一抓一大把,大家都窮的狀況了。人人都愛過好日子,只不過有些農村婦女能吃苦,雖然羨慕,但也能恪守本分,安於現狀。

農村進入離婚“深水區”,光棍潮又逢“少奶奶”,農民心酸又無奈

話說回來,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吃苦,也不是所有人在貧困的生活裡都沒有怨言,有些農村女人在嫁人後不願意跟著吃苦,本來生活的信心就不堅定,再加上生活中難免會有誘惑,所以很多人就選擇了離婚。當然了,我們也該尊重每個人的選擇,只是對農村家庭來說,娶媳婦的難度本身就大,挑一個還要靠譜,難度就更大了,但願你能找到。

農村進入離婚“深水區”,光棍潮又逢“少奶奶”,農民心酸又無奈

2、一些“不良”媒體過於宣揚新時代女性的地位

在農村,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女人在家庭當中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農民工之所以能放心出去打工,就是有個賢惠的妻子留守農村,負責整個家庭的運轉,但這不代表女人就像是一些“不良”媒體宣傳的那樣,要處處“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就像是農村的60後和70後一樣,雖然他們那個時候農村“男尊女卑”的思想還很濃重,但不管是大事小事,很多男人還是會和妻子探討,這起碼體現了尊重和過日子的態度。所以不管是男青年還是女青年,要想日子過得好,都要互相尊重,相敬如賓,相濡以沫。

農村進入離婚“深水區”,光棍潮又逢“少奶奶”,農民心酸又無奈

3、相親解決了娶妻難問題,但弊端明顯

對農村的男青年來說,每個人對相親應該都不陌生,尤其是現在這個節骨眼上,不少未婚的男青年都在家人的安排下,以一天見好幾個的頻率在頻繁的參加相親。表面上看,農村男女青年由於平時在外打工,沒時間搞對象,靠相親能解決終身大事,但其實這樣做的弊端也很明顯。

農村進入離婚“深水區”,光棍潮又逢“少奶奶”,農民心酸又無奈

在所有的弊端當中,最大的弊端就是農村相親後就像是“商品交易”一樣,見了面,可以或不可以都要給媒人回話,如果行,基本上就到了訂婚,擇日結婚的步驟,彼此雙方對彼此的感覺就來自於為數不多的接觸,等到娶回家後,由於在一起生活的時間久了,怎麼看都覺得彼此不順眼,所以只能離婚。

農村進入離婚“深水區”,光棍潮又逢“少奶奶”,農民心酸又無奈

4、長輩的因素,不可忽視

除了前邊提到的幾點因素外,農村離婚的所有人當中,有不少是因為長輩的因素。尤其是現在的女人,對“愚孝”都討厭至極,但偏偏有不少的農村男青年,依然受農村傳統“孝”的影響,在判斷對錯的問題上,就以長輩說的為準,只要是覺得父母受到了委屈,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和妻子吵架。

雖說大多數農民都是希望兒子兒媳生活的好,但其實農村也不乏一些比較“奇葩”的老人,整天沒事兒就要找點事兒,搞得家裡整天都雞犬不寧,這樣的日子,誰能過得下去呢?

農村進入離婚“深水區”,光棍潮又逢“少奶奶”,農民心酸又無奈

在農村,提到離婚,往往很多人都會指責女方,其實這樣不對,因為現在農村的女人已經不是上世紀80、90年代那會兒的女人了,他們需要的是發自內心的尊重和疼惜,日子可以苦一點,但在家中必須要被理解,所以農民也不要只顧著打工,要體會到妻子留守農村的不易。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分享,評論,讓更多的農民都能看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