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

丘嶽


逢蘇軾必答!

首先此句是出自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原詞是這樣的: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此詞為醉歸遇雨抒懷之作。詞人借雨中瀟灑徐行之舉動,表現了雖處逆境屢遭挫折而不畏懼不頹喪的倔強性格和曠達胸懷。

下面詮釋一下“一蓑煙雨任平生”:

詩人竹杖芒鞋行走在風雨中,本是一種艱辛的生活,而蘇軾卻走得那麼瀟灑、悠閒。對於這種生活,他進一步激勵自己:“誰怕?”意思是說,我不怕這種艱辛和磨難。這是一句反問句,意在強調這種生活態度。為什麼要強調這種生活態度呢?因為對於蘇軾,這就是他一生的生活態度,所以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一蓑煙雨”,是說整個蓑衣都在煙雨中,實際上是說他的全身都在風吹雨打之中。這“一蓑煙雨”也象徵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而“任平生”,是說一生任憑風吹雨打,而始終那樣的從容、鎮定、達觀。這一句簡直就是蘇軾一生生活的寫照。

本人更喜歡詞中的“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也成為我的座右銘。





古典詩詞


您好,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

這一句詩是出自於蘇軾的《定風波》之中,我們先來看一下《定風波》的詩詞全文: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不必去聽那春林打葉的雨聲,不妨看一下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徐行,竹杖和草鞋輕快,勝似駿馬,誰會怕這邪風細雨,披一身蓑衣,任憑一身風雨。

料峭的春風將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寒冷,山頭初晴的夕陽卻殷殷相迎,回頭望一眼,走過遇到的風雨之處,我信步回去,既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

詩詞背景:

這一首詩的背景,是蘇軾經歷了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3個春天所寫下的一首詞,在這個時候也就是蘇軾經歷人生低谷之後緩和之後的一段時間。

所以蘇軾寫下了“一蓑煙雨任平生”,披一身蓑衣,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天晴,這包含了人生的哲理,也是最後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詩人在大自然的晴雨之間,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

自然界中有雨晴,那麼人生自然也有無常,榮辱得失何足掛齒,那一些政治風雲,又何必放在心上呢?

蘇軾在黃州那幾年時間,過得特別得意,因為他從很久以來就有一個想法,實現自己的田園夢想,因為他早就已經厭惡了世俗,更厭惡仕途,隱居之夢一直存在,然而在就是因為人生低谷之後,被貶到黃州才圓了田園夢。

蘇軾在那個地方有一塊地,且還蓋了一個茅草屋,叫做“東坡雪堂”,經常約一些朋友在那裡把酒言歡。

在元豐5年3月7日的時候,蘇軾看中了黃州東南三十里一個叫沙湖的地方,想在那裡買一塊地,那天,天氣晴好,他沒有準備雨具,結果途中突然下了暴雨。

眾人狼狽不堪,紛紛找地方避雨,而蘇軾不以為意,邁著步子在雨中慢慢前行,不久太陽出來了,這個時候詩興大發,寫下了《定風坡》。

品讀詩詞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看到詩詞背後的那一份心境,蘇軾剛經過烏臺詩案的時候,有一種死裡逃生的欣喜,同時又夾雜著對於人生低谷的那一份痛苦。

因為烏臺詩案這一個事件並非是蘇軾本身的錯誤,而是政治浮動因造成的,蘇軾不過是這一個事件的傀儡,卻因此招致了禍患。

內心有著身處低谷的失落,又夾雜著死裡逃生的欣喜,各種情緒交織,但是,當事情經過了三年之後,心境已多了一份柔和,多了一份淡然。

除了這一首《定風坡》詩詞之外,在大概相同的時間,蘇軾在黃州也做過這樣一首詩,叫做《臨江仙》。

有一次,他和幾個朋友在江上飲酒,微醉之後,內心有感,寫下了《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而最後一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才是真正的點睛之筆。

一葉小舟漂流遠去,從此不知身為何處,用江海來寄託自己的餘生,這一句詩和“一蓑煙雨任憑生”有著相同的意境,這也是一種不拘束世俗繁雜,想要隱居於山水之中的一種情懷釋放。


國學書舍


“一蓑煙雨任平生”來源於東坡居士的一首詞,詞牌名為定風波。

那麼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呢?單純從字面上來講,是這麼一個意思: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達與樂觀。

元豐五年三月五日,即公元1082年的3月5日,蘇軾去沙湖看田歸途中,遇雨後所作。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沒有帶雨具,同行之人皆覺狼狽。雨過天晴,作者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見的大雨,寫下了這一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不必去聽那穿林打葉的雨聲,不妨一邊吟詠長嘯著,一邊悠然徐行。竹杖和草鞋輕快勝過駿馬,誰會怕!披一身蓑衣,任憑一生風雨。同樣的風景,同樣的事情在不同人的眼中和心中,卻是截然不同的看法。所以說心態決定一切!

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卻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我們面前。

···一蓑煙雨任平生。我想這是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最好詮釋了!


悟文化


蘇東坡的詩詞年輕時就讀,他寫的《定風波》有多首,“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其中一首中的一句。這句寥寥七字就簡練概括了蘇軾對淡泊人生的嚮往,也表達了博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豪邁與喜悅之情。

《定風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兩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當年,元豐二年,蘇軾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庭”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在獄中飽受折磨,幾近生死邊緣,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一個無權的閒職。雖懷才下遇,抱負未展,但不因此消極避世,依然有曠達超脫胸襟情懷,有人生理想。就在其中,偶遇風雨而作此詞,飽含哲理,很值得一讀。上闋以“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作結,下闋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作結,都表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懷,與寵辱不驚,淡泊從容的人生態度。言簡意賅,內涵豐富,意境深邃。

人生充滿機遇轉化,寒冷之後會有溫暖,逆境中蘊藏著無限希望,為人不能一遇困難挫折就一味消沉悲苦,一蹶不振,而要的未來充滿希望。


樹德漢碩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蘇軾的千古名句,在這詞中,表達了蘇軾在人生困境中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這句詞出自蘇軾的名篇《定風波》,全詞如下: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背景】

蘇軾的這首詞,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三月七日,此時,已是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他已經從烏臺詩案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並打算久居黃州,所以準備購置田產。

蘇軾被貶黃州後,生活拮据,於是想方設法,四處奔走,終於要得黃州郡城東門外一塊廢棄的營地,用作墾闢耕作,補貼家用,這就是東坡,蘇軾“東坡居士”的號便來源於此。

不過,這東坡畢竟是官府的屬地,說不定什麼時候就被收回了,所以蘇軾得早作打算,另置田產。他聽說黃州東南三十里處的沙湖,土地肥沃,三月初七這天,蘇軾便和幾位朋友前去看田,沒想到,半路遇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又在先前離開了,同行的朋友都被淋得很狼狽,只有蘇軾渾然不覺。

不久,天便放晴,蘇軾寫下了這首詞。

【解釋】

一蓑(suō):蓑衣,用棕製成的雨披。這裡是用作動詞,指披著一具蓑衣。

煙雨任平生,倒裝,即任平生煙雨。

一蓑煙雨任平生,意為:披著一具蓑衣,便可在一輩子的風雨中自在泰然。

【哲理】

蘇軾的這首詞,是從現實中的一場雨,延展到人生的風風雨雨。現實中,遇到了雨,沒有雨具,狼狽,也是被雨淋,泰然,也是被雨淋,何不泰然處之。

同樣,人生的風風雨雨,逃不了,避不了,是人無論如何都要面對的,那麼我們又何不以泰然的態度來面對呢?

不過,年近五十的蘇軾淋了這場雨,便得了左臂腫痛的毛病,也算是蘇軾的一件趣事。然蘇軾這種“一蓑煙雨任平生”的人生態度,值得我們學習。


謝小樓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

此詞作於蘇軾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於簡樸中見深意,於尋常處生奇景,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宋代: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譯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雨具的僕人先前離開了,同行的人都覺得很狼狽,只有我不這麼覺得。過了一會兒天晴了,就做了這首詞。

不要害怕樹林中風雨的聲音,何妨放開喉嚨吟唱從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輕便勝過騎馬,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麼可怕?披一蓑衣任憑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頭上斜陽已露出了笑臉,回首來程風雨瀟瀟的情景,歸去不管它是風雨還是放晴。

“一蓑煙雨任平生”來源於蘇軾的一首詞,詞牌名為定風波。蘇軾 於沙湖道中遇雨所做。

元豐五年三月五日,蘇軾去沙湖看田歸途遇雨後所作。三月七日,忽逢大雨,因為作者和同行的人都沒有帶雨具,同行之人皆覺狼狽。雨過天晴,作者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見的大雨,寫下了這一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從文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豁達與樂觀。

關於“一煙雨任平生”,流行有這樣一種解釋:“披著蓑衣在風雨裡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這表示能夠頂得住辛苦的生活。)”(胡云翼《宋詞軒》)從積極處體會詞意,但似乎沒有真正觸及蘇軾思想的實際。

這裡的“一蓑煙雨”,我以為不是寫眼前景,而是說的心中事。試想此時“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了,哪還有蓑衣可披?煙雨”也不是寫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煙波浩渺,風片雨絲的景象。

蘇軾是想著退隱於江湖!他寫這首《定風波》在三月,到九月作《臨江仙》詞,又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之句,使得負責管東他的黃州知州徐君猷聽到後大吃一驚,以為這個罪官逃走了(葉夢得《避署錄話》卷二);結合答李之儀書中所述的“扁舟草屨,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而自覺可喜,他的這一種心事,在黃州的頭兩三年裡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白出來,用語雖或不同,卻可以彼此互證。

再看看別人對“一蓑”的用法,如陸游《題繡川驛》的“會買一蓑來釣雨”,和《舟過小孤有感》的”商略人生為何事,一蓑從此入空濛”,不儼然是

蘇軾“一義煙雨任平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那幾句的翻版嗎?陸游也是個宦途不得志的詩人,以放翁詩證東坡詞,則“一蓑煙雨任平生”之為歸隱的含義,也是可以瞭然的。

蘇軾對於張志和的《漁父)詞“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極為稱賞,恨其曲調不傳,曾改寫為《浣溪沙》入歌(吳曾《能改齋漫錄)巻十六)。江湖上的“斜風細雨”既令他如此南往,路上的遭遇幾點雨自然就不覺得什麼了。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什麼意思?

西凌觀點:這是適逢低谷的樂觀精神。

“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背景,是蘇東坡被朝廷貶官外放的情況下,有感而發的一種人生境界。

蘇東坡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即使被皇帝貶的一無是處,蘇東坡仍然表現出來,豁達大度的樂觀主義情懷。只要有一身蓑衣,無懼風吹雨打,照樣瀟灑快樂。

引申而來,蘇東坡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皇帝老兒即使讓自己一無所有,但是自己才華在胸,就算穿著蓑衣,也無懼風雨飄搖。只要登高一呼,無盡粉絲,照樣應者雲集,推杯換盞,夜夜笙歌,快意平生。

西凌詩社,專注原創。更多內容,歡迎搜索關注西凌詩社。





西凌詩社


寫在前面

“一蓑煙雨任平生”出自蘇軾的《定風波》詞。這一句單列出來其實並不好理解:什麼樣的煙雨會下一輩子呢?為什麼要任憑擊打呢?單憑這一句實在不好說明白,這就是所謂的“越簡單,越複雜”。我們要準確理解這一句話的意思,就要回歸到原文中去,回到具體的歷史情境中去,身臨其境才能真正體會到作者當時所要表達的情懷。

人生轉折:坐烏臺詩案謫黃州

蘇軾的人生轉折是從“烏臺詩案”開始的。在此之前的蘇軾是有些恃才傲物的,年紀輕輕就得到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的稱讚,豈能不有些輕狂?然而元豐二年(1079),因自己寫的詩文受到其他人攻擊,七月被捕入獄,十二月出獄即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三年(1080)正月從京城出發,歷時一月,於二月初到黃州,正式開始了他的貶謫生活。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1082)三月七日。此時蘇軾已經在黃州度過了兩個春秋。剛來時,他寓居在定惠院,寫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詞:

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在詞中,蘇軾自稱“幽人”,但這不是說自己是隱逸之士,而是說自己是個幽囚之人,雖名為貶謫,實則是幽禁。他說自己是“有恨無人省”,可見蘇軾當時的寂寞孤獨,滿心淒涼。然而兩年中,他由定慧院遷到臨皋亭,再得東坡躬耕,築雪堂以居,心中之恨已經逐漸消弭。他隨遇而安,內心曠達恬淡,已由年少輕狂變得足夠成熟。

成熟姿態:風雨難測任憑吹打

元豐五年三月七日,蘇軾前往沙湖買田,途中遇雨。其自序雲: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

自然界的風雨來得是如此突然,讓人無從防備。在別人狼狽不堪時,他獨獨不覺,因為他已歷練過。想元豐二年七月在湖州,被欽差傳喚時,蘇軾自己也是狼狽不堪的。那時他還沒經過人生風雨的歷練,他竟然不知道自己面見欽差該不該穿官衣,還是湖州通判提醒他罪名未定,該著官服以相迎。現在距“烏臺詩案”過去已經兩年多,他已不再慌張狼狽,隨時準備迎接風雨來襲,所以他才能不同於常人。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風雨難測,來時不必懼,去時也不必喜,淡然處之極好。當風雨穿林打葉而來時,蘇軾告訴同路人“莫聽”:你莫要理會這些,慢慢地走,吟詩嘯歌,怡然自得,恰是最好!他雖拄著竹杖,穿著草鞋,卻覺得極其輕快。“誰怕”二字申明瞭他無畏風雨的姿態,不管是自然風雨,或是人生風雨。如此“一蓑煙雨任平生”便是最自然的結果:既然不怕,那就任你吹打,吹打我這殘軀,吹打我這人生!這裡是一語雙關,表面寫不懼自然風雨,內蘊不懼人生風雨之旨。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下闋極具人生智慧。這邊春寒料峭,那邊斜照相迎,像極了人生冷暖。有寒意襲人的時候,也有暖陽擁抱的時候;有人詆譭你,汙衊你,也有人對你不離不棄,生死相隨。人生就是如此,充滿了辯證法。“回首”看到的不僅僅是自己走過的路,還有自己的前半生。面對過去,蘇軾說“也無風雨也無晴”,及無所謂風雨,也無所謂晴日。風雨也罷,晴日也罷,只不過是人生的不同姿態,無需為風雨煩惱,你且吟嘯徐行;也無需為雨霽天晴而生喜,斜照相迎的時候,也免不了春風微冷。以無所謂的態度,淡然處之,這就是最好。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一切都會過去。榮耀名譽會過去,苦難屈辱也會過去。

總結

瞭解了蘇軾的人生起伏,我們對於他的《定風波》,對他的“一蓑煙雨任平生”才會有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才能從中得到人生滋養,我們才能與他一起經歷風雨,鍛鍊自己的心志。有朝一日,自己面臨大苦大難時,也許吟一句“一蓑煙雨任平生”,我們便能扛過去;吟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我們就能從困難的泥沼裡抬腿而出了!


會說話的鍋


這是蘇軾《定風波》詞當中的一句,意思是我不怕風吹雨打,不怕各種困難,我的一生就是這樣自由自在,有關這一句的解釋如下:

  一、原詞如下:

  定風波·三月七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二、關鍵句翻譯賞析:

  1、翻譯:

  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照樣過我的一生。

  2、賞析:

  “竹杖芒鞋輕勝馬”,寫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悅和豪邁之情。

“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老伍房車遊


這句話出自蘇東坡的《定風波》

原詞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綜合創作背景及作者經歷來看,

脫離創作背景講創作無異於空中樓閣,因此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定風波》此詞的創作背景:

蘇東坡其人生性放達,才動京師,深受歐陽修賞識——“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嘉祐六年蘇軾入京為官,由此開啟了自己的宦海沉浮經歷。元豐二年,蘇軾身陷“烏臺詩案”,三年後因此被貶黃州。而這首《定風波》就是蘇軾在被貶黃州期間所作。

可以說,這首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仕途多舛的蘇軾的心境與處世態度。

從翻譯的角度來看,

“一蓑煙雨任平生”做這樣的解釋:

煙雨之下,我雖隻身著蓑衣,卻照樣度此一生。

從內涵的角度來看,

這首詞記錄了蘇東坡酒後在沙湖道遇雨又轉晴時的經歷和心境。那時與蘇東坡同行之人皆狼狽避雨,唯獨蘇東坡手持竹杖,腳蹬芒鞋,淡然穿梭雨間。當是時,微風輕拂,酒初醒,山頭的斜陽徐徐落下。所謂雨過天晴即是如此。只是再回首時,卻突然有種或“風”或“雨”或“晴”不過爾爾。

也是因此,世人往往稱讚“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為佳句,而忽略了這句“一蓑煙雨任平生”。

在我看來,如果說“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是作者經歷大起大落後對所謂的“風”“雨”“晴”的看淡,那麼這句“一蓑煙雨任平生”就是作者在狂風忽作,大雨傾盆前的自白:以這一蓑,任平生。是自我鼓舞,也是面臨風雨時的一種大氣度。

其實,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首詞。如今初涉江湖,我可以有底氣說“一蓑煙雨任平生”,以大無畏的精神和氣魄去迎戰人生路上所謂風雨。

當然,我更期待自己在將來時,也能如蘇軾一般一邊回首往事,一邊嘆一句“也無風雨也無晴”。


歡迎關注@吳婉絢 ,解鎖更多歷史趣談&偉人事蹟,與你一起談古論今,舊事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