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發飆?搞不定?這樣哄孩子,簡單有效

“藍天白雲,微風輕拂,楊柳依依,和娃一起在草地上奔跑、踢球、開心地大笑,一家人享受週末的輕鬆和愜意。”當娃孩子襁褓時候,我腦海中總幻想與娃相親相愛的各種小美好。

誰知當娃會走、會跑時候,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樣:外出時,總是一言不合就耍潑、滾地,怎麼哄都旁若無人放聲大哭,真想挖地三尺,像鴕鳥一樣藏起來;洗澡穿衣服,每天都上演一場潑水大戰,從客廳跑到廚房,從廚房跑到臥室,好不容易才穿好衣服,卻一下子又被他脫下來;感冒發燒,看他都已經病懨懨的,怪可憐的,卻還淚水漣漣的被我們猛灌藥,看著孩子喝藥掙扎,以及聽著嚎啕聲,真是又心疼又無奈……

然而,面對這樣狀況,剛開始還耐心的教導: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這個階段的小孩剛開始有自我意識,以自我為中心,對一切東西都感到好奇,希望這碰碰,那摸摸來探索這個神奇的世界,當然不會輕易聽從家長的話語。當家裡一切被弄得亂七八糟,我們往往會做出最原始的反應,對孩子大吼,以期能嚇住孩子,不做出成人看來胡作非為的事情,往往孩子剛開始還受教,一會兒就又恢復原來樣子,繼續為所欲為。

那麼怎樣更好的哄孩子呢?外國人哄孩子主要使用那些技巧與方法呢?

一言不合就發飆?搞不定?這樣哄孩子,簡單有效

在梳洗中,怎樣讓娃快樂享受,又養成好習慣呢;在出行中,怎樣讓娃不磨磨蹭蹭,快速快樂呢;在社交中,怎樣讓娃禮貌得體呢;在家中,怎樣讓娃看電視有規律呢……由戴維·博根尼奇、詹姆斯·格雷斯合著的《如何哄孩子》這本書給出具體、有效的實踐方法與技巧。

這本書分為梳洗、出行、禮儀、居家、寢食五部分,每部分都仔細分析小孩子難搞的行為的應對準備工作、基本方法、直接的語言引導、相關的兒歌指引,具體、可行性強、易操作,讓你的寶貝在歡聲笑語中養成良好生活作息習慣以及社交禮儀。這些方法更是集合了作者身邊大部分帶娃能手的哄娃技巧。

當然,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需求,以及成長的規律,不是簡單模仿書中方法就可以養育好孩子。但是透過這本書,我們會發現養育孩子離不開這三大底層邏輯。

01、讓孩子參與進來。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都具有無限的可能,只要家長加以正確的引導,都會發揮出自身獨有色彩。在這引導的過程中,家長應該主動的讓孩子參與進來,而不是擔心孩子會犯錯,事事俱到,包辦孩子大小事情。

一言不合就發飆?搞不定?這樣哄孩子,簡單有效

比如,孩子想自己吃飯,但家長往往因為怕燙到孩子、擔心孩子撒得滿地米飯、吃得慢而追著餵飯。教導孩子刷牙時候,也可以讓孩子一起到超市選用自己喜歡的牙刷和杯子。

當孩子參與進來,孩子對自己所要學習或要做的事情就有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並且有選擇和決定權,無形中也會促進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

02、對待孩子始終要保持耐心、細心、愛心三心。

俗話說,小孩子的臉,六月的天,說變就變。小孩子是最善變的,有什麼都表現在臉上,不懂得察言觀色,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與此同時,小孩子又是最純粹的。

儘管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小孩子無理取鬧,但這無理取鬧背後肯定都藏著你沒有發現的緣由,這就需要家長足夠的耐心、細心,用心去關愛孩子。

一言不合就發飆?搞不定?這樣哄孩子,簡單有效

看過一個故事,一位小男孩祈求爸爸給他100元,爸爸當時就發怒,怒斥小孩不好好學習,自己掙錢辛苦,他要這麼多錢幹嘛!最後,發現原來小男孩自己零錢存夠了100元,但是父親日工資是200元,這小男孩希望能湊夠200元,購買父親一天的時間,讓父親能夠請一天假期,陪陪他。這個故事表明,父母總會站在成人角度評判孩子的行為,而有時候小孩行為更多是善意的。

很多時候,孩子對廚具感到好奇,想要摸摸;覺得水從一個杯子流動到另一個杯子,十分有趣,想要玩玩;認為一張一張抽紙巾,十分神奇,一直抽紙巾探索。面對以上行為,家長更多給最原始的本能反應,一來就呵斥,你怎麼這麼不懂事,把什麼都弄得一團糟。家長自詡愛孩子,但往往缺乏耐心向孩子說明為什麼不能這麼做,沒有足夠細心去發現孩子背後的探索精神,更容易用怒吼代替耐心。

03、接納、包容孩子

每個孩子天生就是好動、愛外出、對周遭一切都感到好奇,想摸摸、拍拍、捏捏,這些行為很容易破壞家裡東西,被家長認為不懂事。這時候,接納孩子天性,包容孩子探索世界所不經意的犯下的錯誤,是每個家長必修課。

一言不合就發飆?搞不定?這樣哄孩子,簡單有效

即使孩子真的犯錯了,家長也要包容孩子,指出孩子犯錯的地方,讓孩子在犯過的錯中,有所感悟,有所成長。

總結,《如何哄孩子》沒有長篇累牘的理論,更多的是具體可行的哄孩子妙計。針對每個令家長頭疼的孩子行為,這本書從準備工作、基本方法、語言指引到兒歌引導給予全方位的解決方法,是養育孩子案頭藏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