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碎片化的短期記憶,到整體的長期記憶,你需要一個樞紐節點


從碎片化的短期記憶,到整體的長期記憶,你需要一個樞紐節點

曉燕最近有些迷茫,在她的雲盤裡也好,收藏夾裡也好,有著各種各樣的知識,作為一個學習愛好者,她總是時不時地去看一下,加強記憶,希望能學有所用。可是曉燕發現,無論她看了多少遍,總是記不住,要用的時候,還得花時間去找,有時候明明覺得各種知識互相有聯繫,但一時又鏈接不上,讓人有些著急。

其實這是大部分人的常態,隨著碎片化時間的增多,我們的碎片化知識也開始豐富起來,五花八門,可能就是你一時看到的新鮮。當你把這些知識放入儲備囊裡的時候,妄想著有一天能夠知行合一,卻發現,終究只能落滿灰塵而已。知識就像一張張拼圖,也許你獲得了很多線索,但只要拼圖一天沒有拼完整,你就一天不知道是什麼。因此,缺乏知識體系,會導致我們的碎片化知識,成為時間的炮灰。

個人有了知識體系,就能獲得一個思考的支點,此後只需要不斷延展和豐富。

從碎片化的短期記憶,到整體的長期記憶,你需要一個樞紐節點

一、缺少知識體系,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弊端?

在《娛樂至死》一書中,尼爾·波茲曼認為,以電視為主要信息媒介的當代文化正因為其娛樂化、庸俗化、碎片化而逐漸失去生命力。可見,將碎片化的知識整合起來,會成為當代職場的核心競爭力。

知識點有很多種類型,常見的有三種:

  • 概念性的知識點——用來表示某種“定義”,指按照事物被測量的方式來定義某種事物, 即關於某事物的可觀測指標的具體陳述。
  • 指導性的知識點——用來表示某種“方法”,是指新聞傳媒具有指導性的正確引導讀者思想和行為,有效指導讀者學習、工作、生活的教育功能。
  • 陳述性的知識點——用來表示某種“事實”,也叫“描述性知識”。它是指個人具有有意識的提取線索,而能直接加以回憶和陳述的知識,主要是用來說明事物的性質、特徵和狀態,用於區別和辨別事物,這種知識具有靜態的性質。

知識體系,就是幫助我們將獲得的不同類型的知識分門別類,放入到對應的場景和框架中,就像一本圖書,擺在合適的位置上。若是缺乏知識體系,一般會出現三種情況:

1.轉瞬即忘 缺乏長期記憶

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從人類的記憶看,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進構造好的模型裡,否則很快就會忘記。研究發現,不連貫的論據在記憶中僅有短促得可憐的壽命。因此,我們所攫取的知識,如果沒有完美的結構把它關聯在一起,那多半會被遺忘。要想知識能夠在適當的時候被適當地運用,需要長期記憶。

從碎片化的短期記憶,到整體的長期記憶,你需要一個樞紐節點

所謂“短期記憶”,指的是隻能維持極短時間的記憶。例如,當你聽到一個手機號碼,你能及時地複述一些數字,但卻記不全;所謂“長期記憶”,指的是經過數年至數十年後,仍能維持印象的長時間記憶。例如,我們通過一張照片,能夠回憶起當時的一些情景。

有專家認為,在人類的記憶方式中,大腦認為最方便的記憶方式便是神經聯結,當一件事或者是一個知識點進入你的大腦,大腦第一反應是尋找腦內已知的相似的東西,並進行聯結。比如你看到冬瓜南瓜,會自動歸類到蔬菜類;看到西瓜木瓜,會自動歸類到水果類。當信息形成一個新的神經元,這個新的神經元在你的大腦內找到與之關聯的事物越多,突觸也就越多,聯結能力越強,隨著調用增加便被轉化為長期記憶。

我們能夠對完整的拼圖有很強烈的記憶,但是對一塊塊碎片,卻記不住多少,這就是因為知識體系一旦建立,就相當於是一個知識處理系統,將知識點以自身固有的接受方式轉化,正如我們會把不懂的英文翻譯成中文一樣。

缺乏知識體系,就無法擁有對知識的長期記憶。

從碎片化的短期記憶,到整體的長期記憶,你需要一個樞紐節點

2.認識淺薄 不能聯接要點

諾貝爾獎得主、神經系統科學家埃裡克.理查德.坎德爾在其著作《尋找回憶》中寫道:要想得到長久的記憶,大腦在處理接收到的信息時必須足夠透徹且深入。大部分知識之間的聯繫是相通的,當缺乏知識體系的時候,通常就是囫圇吞棗的接收,往往認識淺薄,打個比方,曉燕收藏了啟動儀式的策劃創意,但在缺少完整知識體系框架的時候,會認為必須是類似的場景才能使用,但其實,只要稍加變化,就能夠運用這些方案。

有的人,可以因為一堂課,改變自己對行業的認知;有的人,卻因為一堂課,懷疑老師的水平;不同的人因為知識體系的不一致,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可以說,我們獲取知識的過程,是補充知識體系的過程,沒有根,就不會有葉。

3.被動學習 不能聚沙成塔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你現在手上有一隻水缸,你就會知道要去裝滿水,但如果沒有這隻缸,你的水就會缺乏容器。沒有知識體系框架,你只會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去學,去找,正如曉燕一般,零散而費時,不自覺地陷入到了被動學習當中。

而知識體系有聚沙成塔的功效,一口缸還缺多少水,你自己知道,看得到,就會自動地去灌水。換句話說,知識體系,相當於你的規劃、計劃、目標,你會有目的地去實現,根據知識的模塊,來實現運用。比如,我們要做一個抖音方案,從定位到推廣,如果缺乏這套體系,你東看一點,西看一點,最後發現還是什麼都不知道。但當你根據體系,去有意識地留意學習的時候,就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

知識體系還能提供拓展性,將新的知識有效歸納,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升級。將碎片化的知識進行整合,關聯,是避免遺忘的重要手段之一。

從碎片化的短期記憶,到整體的長期記憶,你需要一個樞紐節點

二、如何建立知識體系,建立整體的長期記憶?


一本書會有大綱,一個電影會有主線甚至副線,所有的知識體系,都是可以建立的。曾經,我們會把一把珠子串成一串,也會把樂高拼成一個模型,整體都是從碎片開始的。如何建立知識體系,建立整體的長期記憶呢?

1.找到樞紐節點

網絡科學的創始人拉斯洛·巴拉巴西在其著作《鏈接》中提出了一個概念,你首先需要找那些本身連接程度就最高的知識,即知識中的“樞紐節點”。如何找樞紐點呢?

  • 找共同點:碎片化時間裡收集的碎片化知識,有什麼共同點?比如用戶運營、活動運營、渠道運營等,相同點就是運營,那麼以“運營”為樞紐節點的知識體系就可以上到下的進行延伸;
  • 找到關鍵點:在運營的世界裡,我們常常會說,以用戶為中心,用戶就是那個關鍵點,圍繞用戶展開的一系列知識點,就形成了一個體系;
  • 找到固定點:什麼意思呢?如果你在遇到一個知識點,不知道如何分配的時候,就以這個知識點為樞紐點,就像你知道了一個效應,比如誘餌效應,通常來說,是用在營銷上的,那能不能用到職場上、愛情上?以固定點為中心,進行知識的拓展應用。
從碎片化的短期記憶,到整體的長期記憶,你需要一個樞紐節點

2.借用體系工具

建立知識體系,還能夠利用工具,來實現我們的目標。這裡,有三種方法:

系統法,就是在積累知識的過程中,按照一個完整的體系來整理知識的思維方法。哲學家能夠從一點水悟出世界變化,科學家能從中測量出水的純淨度,然後分別以此歸類到各自的門派之中。例如,我們要策劃一個關於踏春的活動方案,我們就可以圍繞這個主題來蒐集相關的資料,就是系統法的應用。按照一定的要求,把零散而不統一的材料組織起來,以一條中心來構建一個完整的邏輯體系,就能把知識整理成較為一種系統的門類。

網狀法,就是把學到的知識進行整理,使它們形成有邏輯順序、結構清晰的知識體系。相當於是一個思維腦圖,比如我們讀一本書,將書中的各大內容畫在腦圖上,形成邏輯框架,簡化書中的內容,把重點組合起來,抽取概念或原理,就可以清晰看到這個體系。

移植法,就是把學到的知識,用一種科學的方式,應用到其他類似的範疇上面,來理解或解決其他領域的事情。如孫子兵法本是戰爭的指導法則,但可以用在商業競爭上;化學反應本是化學實驗中的一種常見現象,用在人與人之間相處時擦出的火花。很多時候,知識沒有那麼狹隘和侷限,除了固有的運用,還能夠應用在一切我們想要用的地方。

從碎片化的短期記憶,到整體的長期記憶,你需要一個樞紐節點

3.檢驗並輸出

知識體系的還有一個關鍵,是檢驗和輸出,將這兩個點之間的聯繫講清楚。

  • 口述:告訴同事、朋友,在面對老闆的時候,把你的研究成果講出來;
  • 寫文:若是不想說,那麼就寫,我們經常會寫覆盤文,就是這個道理,寫好之後還可以投稿給專業的平臺,用來檢驗正確性,吸收別人的意見;
  • 教學:三人行必有我師,將你知道的,教授給別人,進行交流,讓他人來幫助你驗證。

有一句話說,只有能夠輸出的東西,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三、總結

我們擁有了太多碎片化的時間,於是有了很多碎片化的知識,但我們記不住,只會等到要用的時候拼命去找,那麼建立知識體系就很有必要了。通過找到共同點、關鍵點、固定點的方式,確定樞紐節點;通過系統法、網狀法、移植法的配合,確定知識體系;最後通過口述、寫文和教授的方法,進行檢驗和輸出,才能形成整體的長期記憶。

不要讓碎片化的時間和知識,割裂我們的成長,將他們拼起來,成為我們的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