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大吼大叫,孩子變得內向,膽小,有什麼補救的辦法沒有?

重頭再來254860354


跟大家講一個童童媽最近在商場看到的一幕

起初是因為媽媽在買東西,但孩子買完自己的東西就不想逛了,跟媽媽提出想要快點回家。媽媽就跟孩子說,你買完自己的東西媽媽還要買日常要用的東西呢。
後來孩子又不耐煩提了兩句,媽媽就開始在商場大聲罵孩子:你怎麼那麼自私!買完自己的東西就回去!累了就坐一會!孩子起初有點震愕到,低下了頭不敢說話,後來媽媽依舊持續了15分鐘的謾罵,孩子終於忍不住反駁了她的母親,最後就升級成母女吵架。最後也是孩子哭著被媽媽帶走而結束了這場“紛爭”。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秉承”著一句老話: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情罵是愛等等。

但是實際上是這樣的嗎?

答案是否定的。


小孩子的也是要面子的

因為在正確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吼”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暴力。或許第一次吼叫,你想要小孩做的事情就馬上奏效,但是這種吼叫式教育將父母和與孩子的關係變成了對立,沒有讓他們處於對等的地位。


因為其實小孩子的心理跟大人也是一樣的,他們會在同齡人當中,甚至眾人當中想要受到更多的讚揚和欣賞的目光,不喜歡“出醜”,因為小孩子的心理,也是要面子。


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大喊大叫這其實這已經是變相的命令式教育。


如果經常對做錯事的孩子高聲斥責,不僅收不到效果,還會讓孩子覺得你讓他在別人面前沒有面子了,就會反抗你,久之甚至會種下反叛心理。這也叫“小孩式記恨”。


吼叫式教育,不利於孩子成長

對於父母來說,吼叫可能只需1分鐘,而且是無師自通、自學成才,但對孩子的不利影響卻可能貫穿一生。或許在家長們吼叫罵完他們之後,覺得孩子並沒有放在心上,很快就會忘記。但是實際上,孩子此時承受的,是心理和身體的雙重傷害。這對於孩子性格的養成,有著很大影響的。


它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對親近的人慢慢失去信任。而且這樣的教育會讓孩子成長中造成一種心理,會認為我聲大我就有理。



孩子以後長大了,他也會模仿,他也會學習。所以,孩子在小時候就在被吼中成長的話,時間長了,他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父母,對待別人。


低聲教育,讓孩子更優秀

所以比起吼罵式教育,更好的是低聲教育。何為低聲教育?指的是與教育孩子大喊大叫相反的一種教育方式,它常常被用作培養孩子的自信。


英國的心理學者哈德菲爾德說:人在自信的情況下,可以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500%以上,而沒有自信且自卑的人,只能發揮自己能力的30%。


孩子的自信,是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特別是幼年時期,父母所給予孩子的愛以及教育方式,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影響深遠。


低聲教育,是建立孩子是非觀的關鍵一步。


所以,想要讓孩子形成正確的是非觀,父母學會低聲教育十分必要。只有控制自己的音量,才能讓孩子明白你對事不對人。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換位思考,給孩子溫和的反饋,孩子才會明白你的良苦用心。


低聲教育,還能有效改善親子間的關係。低聲教育是家庭的粘合劑,它更可以成功化解一觸即發的家庭矛盾。因為對孩子,我們心中有愛,因此,我們的每句話都要好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