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被譽為“七絕”壓卷之作,詩句振奮人心,作者不是“李杜”

漢字文化圈有一大特色,就是比其他語言絢麗,詩詞就是非常的體現。嚴格韻律要求,用凝練的語言、綿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讓詩詞在華人世界裡已經流傳了數千年,至今依然經久不衰,成為古風的重要象徵。

詩詞總是讓喜愛的,俗話說的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作為國粹文化,詩詞也是每年教科書中必不可少的一類。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首七絕詩,這首詩被譽為七絕壓卷之作,詩句振奮人心

此詩被譽為“七絕”壓卷之作,詩句振奮人心,作者不是“李杜”

什麼是七絕詩?

七絕詩就是七言絕句,七言絕句是說每首詩是四句,每一句的詩有七個字。絕句,又稱為截句,斷句,絕詩。每一首詩四句,通常有七言和五言兩種,又稱為七絕和五絕,偶爾也會有六言出現。這種順口的體裁起源於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直到漢朝穩定下來被髮揚光大。

此詩被譽為“七絕”壓卷之作,詩句振奮人心,作者不是“李杜”

李白杜甫兩位大佬都有非常經典的七絕流傳至今,都是朗朗上口的經典。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分別是兩人的七絕代表,是很多人的童年記憶。但是要說七絕裡面的巔峰,那還得看七絕的專業戶——王昌齡

王昌齡

王昌齡它的字少伯老家是在河東是晉陽市人,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它是我們唐朝著名的邊塞詩人,早年時候家境貧寒,常常耕作于田野之間,不惑之年才高中進士。初任時為秘書省校書郎,後來因為在朝中因事被貶嶺南,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此詩被譽為“七絕”壓卷之作,詩句振奮人心,作者不是“李杜”

王昌齡和同時期的很多唐代詩人是摯友,《巴陵送李十二》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體現的都是王昌齡的友誼。王昌齡和孟浩然之間還有一段友誼,孟浩然身患疽病,快要痊癒,但是因為見到了王昌齡,兩人愉快的一起吃了海鮮,孟浩然而癰疽復發,竟然因此而死亡

王昌齡手裡那首七絕的壓卷之作就是著名的《出塞》。

《出塞》有兩首,其一被明代詩人李攀龍推薦它是七絕的壓卷之作。

接下來讓我們欣賞一下。這詩是王昌齡早年在西域,看到塞外場景所做的。

王昌齡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此詩被譽為“七絕”壓卷之作,詩句振奮人心,作者不是“李杜”

在我們看電視裡面的軍人,單槍匹馬殺入敵軍,是否會內心激動,恨不得以己待之。看到塞外邊關的人民飽受戰亂之時,期待有將軍出現,一力破之。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每單想到這樣的詩句,心情總是激動不已。

此詩被譽為“七絕”壓卷之作,詩句振奮人心,作者不是“李杜”

《出塞》一是王昌齡赴西域時所作,但是的時代正處於唐朝的巔峰。這一個時期的唐朝國力強盛,對外作戰屢屢取勝,但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詩評家們常稱讚”盛世之音”,而這種能體現全民族自信心的和慷慨激昂的邊塞詩正是其構成的一個方面。

《出塞》這首詩是對歷史和對漢代名將的懷念,表達詩人期盼出現良將,驅逐敵人,衛我河山。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時光飛逝,歲月無情,王朝變更,邊疆戰爭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無線的痛苦。

此詩被譽為“七絕”壓卷之作,詩句振奮人心,作者不是“李杜”

這是一首感慨邊關的戰亂不斷,國家又無良將的邊曬詩。詩中說的是漢朝的關卡和秦時的明月,歲月無情,朝代更換,然而戰亂卻不見斷絕。龍城飛將並不是只說一人,實指李衛,更是借眾多的漢朝抗兇名將。‘龍城’指奇襲匈奴聖地龍城的名將‘衛青’,而‘飛將’是說飛將軍李廣。出征在外的軍人,一句‘人未還’,道盡了戰爭的艱苦,又有多少的男兒戰死邊關,留下了多少的眼淚。千百年來人們的願望,希望有‘龍城飛將’出現,安定邊關,衛我河山。

《出塞》現在已經成為中小學課本必選的古詩詞,年年入選,有著濃厚的愛國、愛民族的家國情懷,小學生也是張口就來,把愛國之情牢牢記在心裡。王昌齡才華橫溢,但是也遭來了殺身之禍,仕途一直不如意,王昌齡晚年回鄉路過亳州,被亳州刺史閭丘曉所殺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