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辛棄疾詞中第一、壓卷之作”,結尾這一問堪稱史上第一

辛棄疾是我國詞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也是宋代創作詞作數量最多的作家之一,流傳至今的作品有六百餘首,不論是在宋代,還是在整個中國詞史上,都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在辛棄疾眾多優秀的詞作中,我們可以發現,用典,是他最喜歡的修辭手法之一。辛棄疾用典範圍非常廣泛,幾乎是經史子集,無一不備。

被譽為“辛棄疾詞中第一、壓卷之作”,結尾這一問堪稱史上第一

辛棄疾像

辛棄疾用典的高明之處,是能夠將眾多典故融會貫通,猶如一個高手下棋之時,將每一粒棋子都放在該放的位置,以便發揮其最大的作用,所以人們常說,典故一旦到了辛棄疾筆下,一經運用,便得風流,不僅貼切,而且了無痕跡,渾然一體。

而在稼軒詞中,用典最為出神入化和經典作品之一,無疑便有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這首詞,無論是用典數量還是質量,都臻於一流,可以說是辛棄疾用典語言藝術的代表之作。下面我們將通過對這首詞的文本細讀,來詳述辛棄疾用典的一些“妙處”。先來看原文: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寫作背景:

開禧元年,即公元1205年,辛棄疾時年六十六歲。

當時,韓侂冑[tuō,zhòu]正在準備北伐,賦閒已久的辛棄疾也於前一年被起用,這讓辛棄疾非常高興,覺得自己老年得用,北伐有望。然而,辛棄疾不知道,起用他,其實只是韓侂冑利用他主戰派元老的招牌,拉攏人心而已。

被譽為“辛棄疾詞中第一、壓卷之作”,結尾這一問堪稱史上第一

不久,辛棄疾被任命為鎮江知府,可是辛棄疾到任後,因為與韓侂冑意見不合,韓侂冑聽不進去辛棄疾的良策,便將其放到了抗金的二線。辛棄疾雖然沒有因此放棄,但是擔憂之情無日不增,在這段時期,辛棄疾寫下了許多心情複雜的登臨之作,這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便是其中一首。

辛棄疾的這首詞,成就極高,無論是語言還是思想上,都可謂是集大成者,尤其是典故的運用,幾乎到了如火純青的地步,藉助典故的暗示和深意,讓作品的主題思想更加深化,因而這首詞深受後人推崇,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篇佳作,甚至被後人推為壓卷之作,明代的大才子楊慎更是直言這首詞是“稼軒詞中第一”。

題解:

辛棄疾的這首詞以“京口北固亭懷古”為題。京口(即今日之鎮江)是三國時期吳國設置的軍事重鎮,也是南朝時期宋武帝劉裕生長的地方,當辛棄疾登臨北固亭的時候,面對眼前的大好河山,當然會想起古代的英雄人物,這是文人常有之情,辛棄疾也是從這裡著筆的。

文本細讀:

辛棄疾對孫權非常崇拜。孫權以區區江東之地,建立吳國霸業,北拒曹操,西和劉備,造成了當時三國鼎立的局面,儘管多年過去了,許多古蹟都隨著歲月而湮沒,但是孫權的英雄事蹟,卻一直流傳後世;南朝宋武帝劉裕(“寄奴”是劉裕的小名),從弱小的勢力逐漸壯大,以京口為根據地,平定內亂,取代了東晉的政權,而且曾經兩次北伐,志氣足見。

被譽為“辛棄疾詞中第一、壓卷之作”,結尾這一問堪稱史上第一

影視劇中的孫權形象

辛棄疾敬佩這兩位英雄人物,因為他們都是從弱小開始,歷經百戰,逐漸成就霸業,他們心中都有吞吐天下的志氣,這對比當時南宋偏安一隅、苟且江東的懦弱做法,是如此鮮明,所以我們總是能從這首詞中,感受到稼軒那意味深長的憤慨之情!

辛棄疾對於這兩位英雄人物的讚賞,全都概括在了上片最後三句:“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孫權和劉裕,留給人們的英雄事蹟是非常振奮的,更是辛棄疾心目中英雄的樣子。當辛棄疾來到他們曾經生活的地方時,心中自然湧起追懷之意,即便是“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卻依然抹不滅他們的英雄事蹟。

孫權和劉裕,是上片主要運用的兩個典故,以他們的事蹟入詞,暗含了辛棄疾借古抒懷的感情,以古代英雄的銳意進取對比今日之苟且偷安,如此一來,更能引人感慨。

被譽為“辛棄疾詞中第一、壓卷之作”,結尾這一問堪稱史上第一

詞到下片,更加精彩,短短十二句,卻運用了更多的典故,將歷史人物和事件,通過詞人精心的剪裁,混合著詞人的思想感情,融於一體,如鹽入水,化於無形卻讓人在品過之後,深感意味深長。

我們逐句來看: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資治通鑑》中記載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但是,劉義隆三次北伐,無一次勝利,尤其是元嘉二十七年那次,大敗而歸。當時,劉義隆聽取了王玄謨的北伐之策,十分高興,曾感嘆說:“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所謂“封狼居胥意”即抱有對北伐必勝的決心和信心。

客觀來講,當時南北實力相當,倘若能籌劃得當,慮而後動,無論是誰均有可能開創一番偉業,然而宋文帝劉義隆卻急於成功,沒有聽取老臣宿將的忠言逆耳,自己輕率冒進,導致了失敗的結局,甚至被打的一蹶不振。

被譽為“辛棄疾詞中第一、壓卷之作”,結尾這一問堪稱史上第一

辛棄疾深知這段歷史,而且他現在提出來這些事情來,並不是沒有緣由的。因為韓侂冑雖然主戰,但是也有著急躁冒進的毛病,他不聽辛棄疾的良策,一心想著立功建業,當辛棄疾提出異議時,便將辛棄疾置於邊緣地帶,這讓辛棄疾有心而無力,所以他是在用自己的擔憂來告誡南宋朝廷:千萬要慎重啊!不然,很容易得到“倉皇北顧”的結局!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辛棄疾對現在用兵的擔憂,不禁使他想起了四十多年前,在那時,本有一個極好機會,可以統一南北。

這要從紹興二十三年說起,也就是四十三年前,辛棄疾率軍南歸的時候。那時候,辛棄疾意氣風發,“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因為宋軍在採石磯大敗金兵,金主完顏亮又被部下所殺,因此人心振奮,剛剛即位的宋孝宗也躍躍欲試,想要完成統一大業,然而,之後的一場敗仗,讓宋孝宗堅持不下去了,於是朝中主和派再次得勢,從此,辛棄疾開始了被邊緣化的道路,落得個“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的結果。

被譽為“辛棄疾詞中第一、壓卷之作”,結尾這一問堪稱史上第一

當四十多年前的良機失去後,給了金朝休養生息的機會,現在無論是國力還是鬥志,都已經不同於四十三年前勝利的時候,所以北伐,自然要困難的多,如果再不好好謀劃,聽取良策,失敗的可能性非常大,這如何不令辛棄疾擔憂?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佛狸祠”在今天長江北岸六合縣東南處,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拓跋燾曾經在這裡建設行宮,拓跋燾的小名便是佛狸,因為當時民間流傳著“虜馬飲江水,佛狸明年死”的歌謠,所以民間便稱之為佛狸祠,而四十三年前完顏亮南侵的時候,曾經以揚州為根基,也在佛狸祠附近駐紮過,所以這裡其實是在影射完顏亮,辛棄疾另有一首《水調歌頭》的詞作,其中有句雲:“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汙,風雨佛狸愁”,可作為印證。而所謂“神鴉社鼓”,其實是民間的一種祭祀活動,民間不會將佛狸祠與戰爭聯繫起來,而是將其與“神”聯繫起來,所以他們在這裡舉行祭祀活動,祈禱當地風調雨順。

被譽為“辛棄疾詞中第一、壓卷之作”,結尾這一問堪稱史上第一

所以,辛棄疾在這裡,其實是用了一個特寫鏡頭,將四十多年的“烽火揚州路”與如今的“佛狸祠下”作了對比,詞人感慨,當年的戰爭氣象不再,只剩下一片安靜祥和的景象,人民毫無鬥志,人說良機莫失,更何況是家國大事乎!這三句,實在能讓我們感受到一位英雄的悲嘆!

那麼辛棄疾就打算認命嗎?當然不!他只是擔心韓侂冑草率進軍,擔心謀劃不足會得到失敗的結局,擔心他不聽取老臣的忠言逆耳,但他的收復之心,英雄氣概,雖老不減,所以他在最後寫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讀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都知道,廉頗年老時還能夠“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此時的辛棄疾也是遲暮之人,但是,他和廉頗一樣,老而彌堅,是可以被委以重任的。

當然,除了這一層意思之外,辛棄疾或許還有言外之意。這得從廉頗說起,廉頗是趙國的猛將,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但是晚年卻受到政敵的迫害,不被任用,當趙王“思復得廉頗”,派使者查看廉頗的狀況時,卻因為政敵的陷害而被認為年老不中用,最終沒有被趙王所用。廉頗的這種遭遇,其實正是反映了趙國內部的不穩定和各派之間鬥爭的矛盾。

被譽為“辛棄疾詞中第一、壓卷之作”,結尾這一問堪稱史上第一

而辛棄疾此時已經閱歷十足,對於南宋朝廷中的矛盾,自然一清二楚,他想要為國建功,卻深知朝廷中各種勢力交錯,身不由己,所以只能發出這樣無奈的感慨,而不久,便被辛棄疾料中,他被韓侂冑一腳踢開,最終抱憾離開了人世。

所以,如果我們瞭解到這點,便會發現,辛棄疾在這首詞中的用典,實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能將古人的遭遇和情懷,融入到自己的感情中,而且毫無痕跡,令人不得不服!

被譽為“辛棄疾詞中第一、壓卷之作”,結尾這一問堪稱史上第一

當然,也有人批評辛棄疾這首詞用典太多,以至於不好理解,但其實,這首被辛棄疾“味改其語,日數十易,累月猶未竟”的用典佳作,正是他在語言藝術上的一種開拓。你看詞中出現的種種典故,雖多不亂,而且每個典故之間銜接的天衣無縫,每每恰到好處,這比直接敘述和描寫,要高明很多,也震撼許多,這體現了辛棄疾這位語言大師的鬼斧神工,其在藝術上的魅力,是很容易得到人們認可的。

所以說,這首詞,用典多非但不是缺點,而且是此詞的妙處了。但這並不是說,用典越多越好,這實在與寫作者的才氣有關,生拼硬湊,自然容易被人詬病,但若有辛棄疾這樣的才氣,那就不可同日而語了,這首詞,便是很好的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