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時期的東北為什麼駐有日本軍隊?

一德格天1


張作霖表示,東北有日本駐軍這個鍋他不背,因為這是日俄戰爭造成的後果,要怪就怪清政府去。

甲午戰爭清政府失利以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其中沙俄就強行租借了旅順作為太平洋艦隊的基地,此外還迫使清政府同意沙俄東北修建中東鐵路,並獲得了鐵路沿線的警備權。

沙俄在中國東北勢力的擴張,引起了同樣對東北有野心的日本的不滿,兩國之間矛盾日益激化,最終在1904年爆發了日俄戰爭。戰爭結果是沙俄大敗,最後不得不和日本簽署了《樸次茅斯條約》。按照條約規定,沙俄將在旅順和中東鐵路的南段(也就是後來所說的南滿鐵路)的權益全部割讓給日本。

日本得到旅順以後,在1905年5月將其命名為關東州,隨後又設立了關東總督府,成立了關東軍負責守衛工作。此外日本還成立了6個大隊獨立守備隊,負責南滿鐵路沿線的警衛工作。關東軍大約有1個師團的兵力,加上6個大隊獨立守備隊,這就是日本在東北駐軍的開始。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曆屆政府都繼承了清朝時期的不平等條約,日本在東北的駐軍權自然也保留了下來,這也是日本藉以擴張在東北勢力的重要工具。

張作霖在早期雖然一直和日本有勾結,而且曾經藉助了日本在東北的軍事力量,但是日本在東北駐軍這事,真不是他開的頭。


不沉的經遠


東北王張作霖可以說統治東北地區有著十年之久,在此期間,他在東北地界絕對是說一不二的人,但是即使以張作霖的強大,東北依舊駐紮著日軍。那麼為什麼張作霖不把他們趕走呢?

歷史因素

日軍在東北地區實際上還是要追溯到清朝時期,早在甲午戰爭的時候,由於大清國戰敗,簽訂下了《馬關條約》,而在這條約中,就牽扯到了一個地方,遼東半島。但是他的野心何止於遼東半島,只是被列強給阻攔了而已。



後來,在多方要求的情況下,大清國贖回了遼東半島,但是這個時候另外一個國家卻野心大發,那就是俄國,他們發兵佔領的東三省,簡直比當年的日本還有張狂,於是這個也就引起了日本的不滿,好嘛,勸我離開,你自己卻佔了上來。


於是日本就帶兵打了過去,也就是日俄戰爭,最後呢?日本戰勝了俄國,後來又藉著滿洲國的藉口就在這裡住了下來。

張作霖與日本

而且除此之外呢?張作霖其實也是靠著日本才能在東北這一片地方站穩腳跟。也就是說在他發家的時候曾經投靠過日本,但是他逐漸的強大起來,這才開始擺脫了日本的控制。

雖然張作霖擺脫了日本的控制,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可以與日軍抗衡,所以即使是張作霖他也是有著自知之明的,他可以與日本人犟,也可以不理他們,但是要趕走他們,還是欠了些火候。



當然,他們和日軍也有矛盾,但是還遠遠沒有到那種地步,所以還是和為貴,張作霖對於日本人也是敢怒不敢言。


是阿維啊


最早的南滿鐵路是俄國人修建的,當時叫“中清鐵路”,1904年日本打敗了俄國以後以長春為界,長春到旅順歸日本人經營,長春以北還歸俄羅斯經營,那個時候長春城區鐵路以北是俄羅斯的租界,鐵路以南大約一公里多的地區是日本人的租界,再往南也就是現在的上海路以南才是中國居民的居住區,最早的關東軍就是日本的護路隊。張作霖的東北軍實際是在日本人幫助下建立起來的,1928年之所以要炸死張作霖是他想擺脫日本人的控制,東北正式歸入中華民國的管理是在1929年,那個時候張學良才把國旗換成了青天白日旗,在此之前東北是相對獨立的地區,有自己的旗幟,也可說和日本的附屬國差不多,張作霖被炸死、張學良的“易幟”,日本看要失去對東北的控制權,最後才發動9.18事變重新取得對東北的控制權。東北的抗戰時期也是比較相對獨立的,民國政府不出錢不出兵,共產黨當時的能力很有限,不管是東北義勇軍還是後來的東北抗日聯軍都是孤軍奮戰,一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以後東北被蘇聯和民主聯軍接管,當時東北工業發展的相當好,對國共雙方都是一塊肥肉,國民黨也派部隊前往東北,而且宋美齡親自到東北和蘇軍協商後,共產黨才被迫撤出長春、瀋陽等大城市,蘇聯紅軍也撤離了東北,國民政府控制了松花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1948年11月共產黨又全部佔領了東北。


關東漢子6


張作霖統治東三省時代,東北地區之所以有日本軍隊駐紮,實際上是日俄戰爭的“遺產”,追根溯源起來,則和甲午戰爭還有點關係。

(1905年,日俄兩國進行講和談判會議的情景)

1895年甲午戰爭結束時,日本憑藉馬關條約強佔了包括旅順、大連灣地區在內的遼東大片區域。對此妒火中燒的俄羅斯乘著當時日本羽翼未豐,聯合德國、法國一起向日本提出“勸告”,迫使日本吐出了已經到嘴的遼東。之後1898年,俄羅斯軟硬兼施,逼迫清政府將旅順、大連灣租借給俄國,成為了俄國殖民地。同時將西伯利亞鐵路修進中國境內,連通至大連,即中東鐵路。據此,當時俄國軍隊可以在旅大地區駐軍,同時以保護中東鐵路未有,可以在沿線駐軍。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以俄國的戰敗結束。1905年日俄《朴茨茅斯條約》規定,俄國將對旅大地區的租借權轉讓給日本,同時將中東鐵路的南滿段(長春至旅順)轉讓給日本,由此日本就具有了在旅大以及南滿鐵路沿線駐軍的特權。


海研會


軍閥混戰時期,張作霖藉助日本人的力量,成功盤踞在東北三省,成為赫赫有名的"東北王"。

於是有人就會認為,是張作霖把日軍這個禍端招到東北來的,而且張作霖在統治東北三省期間,主動和被動的投靠過日本,也與日本製定了一系列賣國條約和協定。所以在大家眼裡就應了那句老話"請神容易送神難",後來張大帥看著日軍勢力越來越大,他自己又沒有辦法,最後還被日軍在皇姑屯炸死,可謂是玩火者必自焚,是因果報應。

可事實真是如此嗎?

張大帥表示,這口大黑鍋他可不背!

那麼在張作霖時期,東北駐紮著大量日軍,大帥又委屈的明確表示這跟他無關,這群日軍到底何時而來呢?

大家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總是少不了狼子野心的國家前來窺視,沙俄和日本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日本自不必多說了,自從遣唐之後就被中華文化所折服,老想著把中國取而代之。所以從唐朝開始,他們就計劃入侵中國了,可當時的唐朝正處於強盛時期,日本人選擇在這個時候與唐朝在白江口爆發了戰爭無疑是十分不明智的選擇,後來他們自然是被打的偃旗息鼓灰溜溜的回到老家,還不忘學習唐朝文化。

明朝時期,豐臣秀吉又妄圖征服中國,結果又被生生地打回去了。

可近代以來隨著西風漸進、中國國力的衰落,日本終於逮到了機會,開始不斷向亞洲大陸進行侵略。就如其著名的《田中奏摺》所說的那樣,先佔領朝鮮,再佔領滿蒙,然後佔征服全中國,最終稱霸全世界。

而沙俄野心也是不小。

沙俄最早進入黑龍江流域是在1636年,沙俄雅庫次克統領彼得·戈洛文派文書官瓦西里·波雅科夫率領132名哥薩克越過外興安嶺,侵入黑龍江流域。當地居民嚴正告知他們說:這裡"從屬於滿族王公,而滿族王公則屬於中國皇帝",這裡是中國的領土。

但侵略者無視中國人民的警告,竄入精奇里江上游的達斡爾入村莊搶掠糧食皮毛。當他們竄到黑龍江和松花江口、烏蘇里江口掠奪時,遭到當地人的狙擊,才狼狽逃回雅庫次克。

到了清朝,大家也都熟悉,在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沙俄又明目張膽入侵東北,也被打了回去,才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到了晚清時期,中國國力衰弱,日本和俄國因為地緣優勢,再加上一直以來野心不滅,所以對中國的瓜分侵略相當嚴重,東北日本後來駐紮大量的日軍,就是二者相爭的結果。

1894年,嗜賭成性的日本發動了第一次賭上國運的戰爭——中日甲午戰爭。

日本人舉全國之力的賭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清廷戰敗之後,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僅賠款就超過2億兩白銀。同時,日本還獲得了臺灣島和位於東北的遼東半島。這也是日本最早將觸角伸到了東北地區。但這又觸犯了俄國的利益,因此,俄國糾結同樣野心勃勃的德國、法國,以提供"友善勸告"為藉口,迫使日本把遼東還給中國。

中國逐漸收回了被佔領土。這遼東是回來了,可請的這些"打手"也不是白乾的主。1898年,沙俄以"贖遼有功"為由,強迫清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灣,租期25年。隨後俄軍把大連和旅順租借地劃為俄國的一個州,這個州便是歷史上的"關東州"。

關東州的"關",指得是"山海關"。所以關東就是"山海關以東"的意思。

後來俄國的野心是越發的膨脹了,庚子年間,趁八國聯軍侵華之際,沙俄出動十七萬大軍佔據了整個東北地區,清王朝打不過俄國,與其談判又未果。

於是,在權衡利弊之後,清王朝使出了一招引虎搏狼之計,請求日本政府幫助,許給日本東北鐵路的修築權以及各項權益,想要引得日本人和沙俄大拼一場。

而且俄國這一做法本就引起了日本的極大不滿。1904年,在英國的支持下,日本發動了對沙俄的進攻,持續一年之久、參戰人數超過百萬的日俄戰爭爆發。

這場戰爭的過程就不說了,從性質上講,這是一場帝國主義踐踏中國領土主權的不正義戰爭。所以無論他們哪方獲勝,最後受傷的還是我們。最終日本以陣亡八萬餘人的代價在海陸兩個戰場都擊敗了俄羅斯,迫使俄羅斯於1905年9月5日在朴茨茅斯同日本簽訂和約。

日俄《朴茨茅斯和約》規定: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享有政治軍事及經濟上之"卓越利益",並且不得阻礙或干涉日本對朝鮮的任何措置。俄國將旅順口、大連灣並其附近領土領水之租借權以及有關的其他特權,均移讓與日本政府。俄國將由長春(寬城子)至旅順口之鐵路及一切支線,以及附屬之一切權利、財產和煤礦,均轉讓與日本政府。

此外,條約還規定將庫頁島南部和俄國對遼東半島的租借權以及其附近一切島嶼永遠讓與日本。

清政府在日俄戰爭中保持"中立",戰後,日本與清政府簽訂了《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及其附約。

在此條約中,日本取得了在東北的駐軍權,並租借大連和旅順。此後日本人大批移民旅順和大連,他們將這個地方稱作"關東州",並設置關東都督府作為管理機構,關東都督府下設民政部和陸軍部。併成立了滿鐵守備隊,後來滿鐵守備隊升格為關東軍,司令部設在旅順口,這便是關東軍的最初由來。

所謂的滿鐵,也就是全稱為南滿鐵道株式會社的公司,負責經營由長春到旅順之間的東清鐵路及其所有的支線。這個滿鐵,也因此成為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地區最有力的爪牙。

而根據中日條約的追加條款,日本有在南滿鐵路沿線駐軍的權利,具體的細則是:每公里可以駐紮15名士兵。因此在第二年,日本成立守備隊,守備隊名義上是負責守備滿鐵及其附屬地,實際上成為了日本保持其殖民擴張及特權的武裝力量。剛成立的日本南滿鐵路守備隊,編成6個大隊約4000人,同時,東北地區還有的一個日本常駐師團。

這兩支部隊後來被命名為關東軍。

也就是說,最早日本在中國東北三省駐紮軍隊時,東三省尚屬清朝的統治之下,東北王張作霖只是東北無數地方保安隊伍中的一員。

當所謂的關東軍成立之時,張作霖也剛剛投靠官府成為巡防營管帶。因此,無論是日本在中國駐軍還是日本關東軍兵力特權不斷擴大,剛開始時都與張作霖沒有什麼關係。

而大帥在戰爭期間左右逢源,成功的抱上了日本這條大腿。他利用日本人的勢力擠掉了馮德麟,一個人獨霸奉天全省。隨著其一步步增強自己在東北的勢力,1918年,張作霖正式被北洋政府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成為東北三省的統治者。

日寇在東北的實力和勢力也因此進一步膨脹,野心也逐步增強,而這又與將東三省視為個人地盤的張作霖,產生了巨大的衝突。這才導致其被日軍設計炸死。

可是說到底,胳膊還是擰不過大腿,張大帥成為東北王時,日本人已經控制了關東州、南滿鐵路沿線十幾年之久。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人才是東三省隱形的"東北王"。


歷來現實


其實,日本屯兵於中國東北,始於甲午中日戰爭。日本覬覦中國也不是什麼秘密,豐臣秀吉這邊才統一了日本,那邊便迫不及待地出兵朝鮮,想將朝鮮作為入侵明朝的跳板;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迅速崛起 ,便又打起了中國的主意,從吞併琉球到染指朝鮮,從染指朝鮮到挑起甲午戰爭,日本所為就是為了入侵中國。

1894年,日本趁朝鮮東學黨作亂之際,獲知清朝將出兵朝鮮的消息之後,也迅速派兵趕赴朝鮮,一則爭奪朝鮮的控制權,二則趁機挑起甲午戰爭。在甲午戰爭中,清政府遭遇慘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滅,一見 打不過日本,又迅速使出了慣用並且有用的“絕招”——割地,賠款!清政府和日本進行了和談,最終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日本通過《馬關條約》拿到了清政府賠的二億兩白銀,同時, 還迫使清政府割讓了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遼東半島。日本拿到了遼東半島之後,哪能不駐兵?所以,從這時候開始東北便已經有日軍了。

不過,沙俄看到日本割佔了遼東半島,心裡也不爽了,於是聯合德國、法國唱了一出“三國干涉還遼”的戲。日本和清朝打完甲午戰爭之後,正值疲憊之際,雖然得到了很多好處,可是還沒來得及消化, 所以不敢和俄、德、法三國鬧翻,最後只能在俄、德、法三國的干涉下,吐出了吞下去沒多久的遼東半島。當然,日本雖然不得不還遼,可又趁機敲了清朝三千萬兩白銀。

俄國則趁機以“干涉還遼”有功,向清朝索要好處——打著所謂的“互相援助”的旗號,迫使清政府向俄國軍隊開放口岸和鐵路,將遼東的鐵路築路權交給俄國,這為俄國日後滲透和侵佔東北提供了便利 。俄國雖然聯合德、法迫使日本吐出了遼東,打破了日本獨吞遼東的美夢,也加快了對遼東半島的滲透,可是日本軍隊可沒有因此退出遼東。日本也不甘心吐出遼東,所以一直在等待合適的機會再一次吞下 遼東,這便有了1904年的日俄戰爭,並且日本在此役中打敗了俄國。如此一來,日本成功地取代了俄國在遼東的地位,俄國被迫將遼東半島的租借權永遠地讓給了日本。所以,日軍更不可能離開東北了。

張作霖崛起以後,東北為什麼仍然駐有日本軍隊?他為什麼不驅逐日軍?原因也很簡單,不論是執掌東四省的張作霖,還是執掌北洋政府、勢力直抵上海的張作霖,他都沒有足夠的實力驅逐日本人。清朝 被洋人欺負了這麼多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不也仍然受著洋人的氣?這個局面不可能只在一朝一夕之間便能夠改變。更何況,當時國內各系軍閥林立,一個個如狼似虎地盯著對方,盯著北京政府,可是他 們想要逐鹿中原的話,首先便得有槍,槍從哪來呢?向列強們或借或買,所以,軍閥們誰還沒有個“外援”?張作霖的“外援”實際上便是日本人,所以,即便他不想日軍出現在自己的地盤上,可是他為了 在東北站穩腳跟,只能依靠日本人的勢力。

張作霖為了能夠坐穩自己“東北王”的位置,也不得不和日本人進行選擇性的合作,因為他要是拒絕合作的話,日本肯定會扶持別的人來和他對著幹,威脅他“東北王”的地位,1928年,日本人因為張作霖不肯合作而製造了“皇姑屯事件”,所以,張作霖在不可能一 步便能夠驅逐日本人的情況下,只能緩緩圖之,一邊儘量維持現狀,一邊發展自己的實力去擺脫日本人對自己的鉗制。只可惜局勢太過複雜,變化得也太快,張作霖至死沒能統一中國,也沒能將日本人趕出中國,反倒死在了日本人的手上。

在張作霖死後,他的兒子張學良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於1928年12月29日通電全國,宣佈:東北從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改變旗幟,此舉標誌 著北伐的結束、國民政府完成“形式統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結束。





李子涵一


張作霖被外界稱為“東北王”,但這個東北王當得非常不容易。

因為既要想方設法保持所管轄土地的完整,又要根據內地情況,抓住擴大影響力的機會,最重要的是,還要和在東北的日本軍隊,控制好距離。

有人問了,張作霖時期就有日本軍隊了嗎?沒錯,不僅有,而且數量不少。

日本軍隊駐紮東北,起初是在戰爭後

日本人崛起的起點,是在明治維新後。從1868年開始,經過近三十年的韜光養晦,經過近三十年的處心積慮,經過近三十年的情報工作,日本人在1894年,悍然發動了甲午戰爭。

結果不用多說,大清敗了,日本勝了,於是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簽訂了,協議規定,臺灣歸日本,遼東半島歸日本,澎湖列島歸日本,朝鮮問題大清不能再幹涉,另外,大清必須支付兩億兩白銀。

這協議整的,全國人民都憤慨了。

但是,大清政府腐朽無能,整個朝廷落後不堪。落後就會捱打,落後就會受盡欺負。

日本要佔深水良港旅順,他們很興奮,但是有個國家很不高興,那就是俄國。俄國聯合法國、德國,對日本說:“你們不要太過分,不要欺負老實人”。日本一看俄國那情況,惹不起,人家是“三兄弟”。於是,遼東半島重新迴歸了大清。

難道俄國是“好人”嗎?絕對不是,如果是“好人”,之前就不會乘人之危,逼迫大清割出去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俄國的擔心是:如果日本佔了遼東半島,那麼海參崴風險就會大增,因為遼東半島被日本控制了,再加上日本已經控制了朝鮮,整體連成了一片,海參崴出口會被嚴重干擾。

基於各種風險的思考,俄國看似幫了大清,實際上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無論是何種情況,有一點可以確定,俄羅斯“並不是誠心的幫助”,但有一個目的達到了,讓日軍失去了駐紮在中國東北大地上的第一次機會。

這個時候,張作霖的人生才剛剛起步,畢竟只有二十來歲。

沙俄戰爭後,日本控制了遼東半島,控制了南滿鐵路

(紅圈裡的就是遼東半島)

甲午戰爭後,在1898年,大清和沙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對外宣稱“沙俄租借大清的遼東半島”,允許俄國修建中東鐵路,允許兩國水師共同駐防此地。

明眼人一看,這就是俄國人的伎倆,喊著租借,實際是佔領,說的是共同防守此地,實際上,當時的大清哪裡還有水師?只有沙俄海軍雄踞在遼東半島。

如果僅僅這樣就好了,實際上八國聯軍進中國後,俄國人18萬大軍進入了中國大地,去了北京的有一萬多人,其他人呢?留在了東北。

從1900年開始,東北大部分地方被沙俄控制,時間長達5年,直到1904-1905年日俄戰爭在東北大地爆發,日本戰勝了沙俄,俄國人才退了出去。

沙俄戰敗離開,日本人重新控制了遼東半島,並且把這區域稱為“關東洲”,意思就是山海關以東的區域。

除了旅順、大連、丹東等地歸了日本,從長春到大連的南滿鐵路,也歸了日本。日本人行動很迅速,既然佔了此地,馬上開始增兵駐守此地。剛開始,有六個大隊,總共有6千多人。

(紅圈內為南滿鐵路)

到918前夕,日本在東北的駐軍有一萬五千人左右。這個人數不算很多,但是日本人的厲害之處在於,這些軍隊裝備先進,單兵作戰能力非常強悍,這讓後來的張作霖頭疼不已。

而且,無論是在大清晚期,還是民國初年,或是張作霖得勢時,日本人對關東洲的控制和對南滿鐵路的控制都非常厲害,根本不讓中國軍隊靠近,否則兵戎相見。

所以說,張作霖時代的日本兵,基本都是日本關東軍,他們大部分駐紮在遼東半島,還有一些守護在南滿鐵路沿線,打著租借的名義,實際上當成了自己的土地。中國人一靠近,日本軍人就開始呲牙,就像一條看護地主大院的惡狗。

在張作霖被炸後不久,隨著九一八的爆發,張雪良放棄了東北大地,日本人快速發力,飛速發展,到二戰快結束時,日本關東軍已經有了百萬人了。

綜合來說,張作霖時代的日本軍人,來源於日俄戰爭後,駐紮在遼東半島的日本士兵,以及南滿鐵路沿線進行駐守的士兵。張作霖得勢時,這些日本軍隊已經存在不短時間了。否則,張作霖又怎麼會輕易讓日本人駐紮東北?


藍風破曉


張作霖號稱“東北王”,一手掌控東北數省軍政,他當然也不想日本軍隊出現在自己的地盤上,“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可是,日本能夠在東北駐軍,能夠影響或者操控東北局勢,是晚清留下來的爛攤子,並不是張作霖引狼入室。

當時的張作霖只不過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即便他想引狼入室也沒這個資格。

日本屯兵於中國東北,始於甲午。

日本覬覦中國也不是什麼秘密,豐臣秀吉這邊才統一了日本,那邊便迫不及待地出兵朝鮮,想將朝鮮作為入侵明朝的跳板;明治維新以後,日本迅速崛起,便又打起了中國的主意,從吞併琉球到染指朝鮮,從染指朝鮮到挑起甲午戰爭,日本所為不也一樣是為了入侵中國?

1894年,日本趁朝鮮東學黨作亂之際,獲知清朝將出兵朝鮮的消息之後,也迅速派兵趕赴朝鮮,一則爭奪朝鮮的控制權,二則趁機挑起甲午戰爭。

清政府一見打不過日本,又迅速使出了慣用並且有用的“絕招”——割地,賠款!

日本頓時“慌了”,然後成為了清政府的“手下敗將”,乖乖坐到了談判桌上,和清政府談和了,最終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為此,李鴻章還捱了日本人一槍,險些丟了性命。

日本通過《馬關條約》獲得了什麼呢?日本拿到了清政府賠的二億兩白銀,同時,還迫使清政府割讓了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遼東半島。

是的,是割讓,不是租,也不是借。

日本拿到了遼東半島之後,哪能不駐兵?所以,從這時候開始東北便已經有日軍了。

不過,隔壁的沙俄看到日本割佔了遼東半島,心裡也不爽了,於是聯合德國、法國唱了一出“三國干涉還遼”的戲。

日本和清朝打完甲午戰爭之後,正值疲憊之際,雖然得到了很多好處,可是還沒來得及消化,所以不敢和俄、德、法三國鬧翻,最後只能在俄、德、法三國的干涉下,吐出了吞下去沒多久的遼東半島。

當然,日本雖然不得不還遼,可又趁機敲了清朝三千萬兩白銀。

俄國則趁機以“干涉還遼”有功,向清朝索要好處——打著所謂的“互相援助”的旗號,迫使清政府向俄國軍隊開放口岸和鐵路,將遼東的鐵路築路權交給俄國,這為俄國日後滲透和侵佔東北提供了便利。

俄國雖然聯合德、法迫使日本吐出了遼東,打破了日本獨吞遼東的美夢,也加快了對遼東半島的滲透,可是日本軍隊可沒有因此退出遼東。

日本也不甘心吐出遼東,所以一直在等待合適的機會再一次吞下遼東,這便有了1904年的日俄戰爭,並且日本在此役中打敗了俄國。

如此一來,日本成功地取代了俄國在遼東的地位,俄國被迫將遼東半島的租借權永遠地讓給了日本。

所以,日軍更不可能離開東北了。

張作霖崛起以後,東北為什麼仍然駐有日本軍隊?他為什麼不驅逐日軍?

原因也很簡單,不論是執掌東四省的張作霖,還是執掌北洋政府、勢力直抵上海的張作霖,他都沒有足夠的實力驅逐日本人。

清朝被洋人欺負了這麼多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不也仍然受著洋人的氣?這個局面不可能只在一朝一夕之間便能夠改變。

更何況,當時國內各系軍閥林立,一個個如狼似虎地盯著對方,盯著北京政府,可是他們想要逐鹿中原的話,首先便得有槍,槍從哪來呢?向列強們或借或買,所以,軍閥們誰還沒有個“外援”?

張作霖的“外援”實際上便是日本人,所以,即便他不想日軍出現在自己的地盤上,可是他能有什麼辦法?

打,他打不過日本人。

他不僅打不過日本人,還得因為武器裝備的事受到日本人的鉗制,這也是他後來投這麼多錢去發展兵工廠的原因。

此外,他為了能夠坐穩自己“東北王”的位置,也不得不和日本人進行選擇性的合作,因為他要是拒絕合作的話,日本肯定會扶持別的人來和他對著幹,威脅他“東北王”的地位,1928年日本不正是因為張作霖不肯合作而製造了“皇姑屯事件”?

所以,張作霖在不可能一步便能夠驅逐日本人的情況下,只能緩緩圖之,一邊儘量維持現狀,一邊發展自己的實力去擺脫日本人對自己的鉗制。

只可惜局勢太過複雜,變化得也太快,張作霖至死沒能統一中國,也沒能將日本人趕出中國,反倒死在了日本人的手上。


流浪的侯爵


1898年,沙俄強迫清政府將中國的旅順和大連灣“租借”給俄國。1904-1905,日俄為了爭奪中國東北的利益而爆發了日俄戰爭,最終俄國戰敗,日俄簽訂了《樸次茅斯和約》。該和約規定:俄國從中國攫取的旅大租借地及其附屬的一切權益、公產均轉讓給日本;俄羅斯政府將長春至旅順段的中東鐵路支線及其所屬一切權利轉讓給日本,日俄兩國可在各自霸佔的鐵路沿線每公里駐護路兵15名。



1905年,日本侵略者為了鞏固其在中國東北南滿地區的殖民統治,將遼東半島更名為“關東州”,並派遣2個師團約4萬人進駐關東州和南滿鐵路附屬地,同時在遼陽成立了關東總督府,陸軍大將大島義昌擔任總督,下設陸軍部和民政部。1906年,總督府改為都督府。


從1907年開始,日本在“關東州”駐紮1個師團、6個鐵道守備大隊。到1919年,日本將關東都督府改為關東廳,並另外組建關東軍司令部,實行軍政分離,這就是日本關東軍的由來。因此,不是張作霖時期,而是清末的時候,日本在東北就有駐軍了。


歷史軍魂


日本在東北的駐軍始於1905年日俄戰爭勝利之後。在此之前,沙俄攫取了在東北修築鐵路的權利,並陸續修建了東清鐵路(即後來的中東鐵路)及其南向支線。按照當時列強在中國境內普遍享有的霸權,沙俄也隨之獲得了在鐵路沿線駐軍的權利。

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從沙俄手中奪取了寬城子(今長春)以南的鐵路線(日本後來稱其為“南滿鐵路”),由於滿清政府的軟弱無能,鐵路沿線駐軍的權利也一併被日本獲得。按照當時的不平等條約,日本可以在鐵路沿線每10公里駐軍15人。除此之外,沙俄佔據的旅大租借地(包括旅順口、大連灣並其附近領土領水)也被日本奪取。

隨後,日本就組建了常駐的軍隊,並於1907年開始駐紮在“南滿鐵路”沿線和旅大租借地內,其規模為1個師團和6個鐵道守備隊(大隊,即營級)部隊。這些駐軍最開始隸屬於日本在旅大設立的管理機構——關東都督府(後改為關東廳),1919年關東廳實施軍政分離,另外組建了關東軍司令部,管理這些部隊。

關東軍所屬的部隊基本上實施輪換制,其常備師團輪流被派往東北駐紮。1925年郭松齡反奉時,正是靠著關東軍的支援,張作霖才得以保住自己的位置。“九一八”事變之後,日軍佔領了整個東北,駐軍自然也隨之常態化,規模也越發擴大。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