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奮鬥成為最美的青春敘事——再讀《平凡的世界》

什麼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鬥!只有選定了目標並在奮鬥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

。”——路遙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展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恢宏長卷,全書共三部。小說以中國上個世紀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的十年間為背景,展現了黃土高原上農民生活與心靈的真實畫卷。這是中國當代史上重大轉折的十年。是從極左思潮的桎梏中,從文革的陰霾中,走向社會的改革開放,個體的自我發展的十年。小說通過中國農村從凋敝貧乏的冬天,走向萬物生長的春天的歷史演變,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的人物群像;從黃土地上農民真實生活中面臨的困惑與希冀、挫折與追求、創新與堅守、愛情與親情、痛苦與歡樂中,描繪出了中國普通勞動者的人生追求與生命軌跡,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人生道路。1991年,《平凡的世界》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2019年9月,該小說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正如作者在《平凡的世界》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所說的:“在我們的作品中,可能有批判、有暴露、有痛惜,但絕對不能沒有致敬”。《平凡的世界》凝聚著作者對國家、對社會、對歷史、甚至是民族命運的嚴肅思考和對過去極“左”路線的沉痛反思。

在這部小說裡,路遙傾注了自己人生的一切激情與力量,成就了這部百萬字的鴻篇鉅著。小說裡那深刻的現代理性和動人心魄的真血真情。”獲得了“數以億計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自 1986 年出版以來,就成為一部始終受到讀者喜愛的暢銷書。

讓奮鬥成為最美的青春敘事——再讀《平凡的世界》

2008 年,新浪網做過一次“讀者最喜愛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平凡的世界》以 71.46%的比例高居榜首。2012 年,“文明中國”全民閱讀調查中,《平凡的世界》甚至超過了《紅樓夢》,在“讀者最想讀的圖書”中排在第二名,同年,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等十七家單位組織的“大眾有獎薦書活動”中,《平凡的世界》是推薦者最多的一本圖書。2015 年,《平凡的世界》還被拍成56 集電視連續劇在全國熱播,引起強烈反響。

本文旨對這部小說的文本解讀和分析,闡釋這篇現實主義鉅著在歷史演變和社會變革中的精神內涵,通過小說中對平凡人的塑造,理解他們的勞動與愛情、挫折與抗爭的深層含義,並引發對現實社會指導意義的再思考

一個時代的社會現狀

小說真實再現了 1975 年以後我國政治變革的時代,各種思潮激烈鬥爭。以田福軍為代表的改革派田福堂孫玉亭為代表的頑固派進了針鋒相對的較量,兩種思想的鬥爭引起了社會政治變革的大震盪。

小說的第一部展現了從 1975年1979 年時期,雙水村農民在政治掛帥的思潮下缺吃少穿,社會滿目瘡痍,田地幾乎絕收,破窯里人畜同住, 不得不依靠國家法救糧來維持生活的社會現狀。

在“一切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裡,土地荒蕪,生產單一,人們大腦韁化,社會處於停頓不前的狀態。

《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中國農民的人物群像,他們經歷了重大的社會變遷與思想轉型,他們或許沒有反抗的自覺,但是從人性的本能角度,他們從各自的角度書寫了對極左政策的不滿。

孫玉厚在母親和女兒的陪伴下來到了會場,老漢孫玉厚雖然不理解為什麼要興師動眾地開批鬥會,他甚至要喝滾燙的開水,自毀喉嚨來逃避會場發言,因為女婿的“罪行”讓他抬不起頭來。

孫玉厚並不懂得更多的大道理,而是從內心樸素的道德理解,認為這是當眾出醜。沒想到在批判大會上,為了完成批鬥人數,把憨傻的田二作為批判對象領到臺上。憨牛看著自己的父親在臺上以為是光榮的事情,大喊傻笑,搞得村民在緊張的氣氛中卻是笑得前仰後合。

批鬥會的威權主義,與傻瓜的狂歡和眾人的嘲諷,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一次教育人的會議,變成了鄉民的狂歡。在《平凡的世界》中,政治話語的宏大敘事被一次鬧劇輕鬆地消解掉了。喜劇化處理的方式,不僅僅體現了對訴觀眾,普通鄉民並不是愚昧無知的,不是任人擺佈的木偶,在他們的心中,一直有善與惡的評價尺度。

第二部描寫了從 1979 年1982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百廢待興又矛盾重重的西北農村。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人們的生活有改善,人們的思想也在發生著變化,但保守派與改革派的兩種思想仍在進行拉鋸式對抗。孫少安了解到安徽農村在悄悄地把集體土地分給各家各戶後,也試圖把土地分到農民手中,但遭到大隊書記田福堂的堅決反對,並且將他送到大隊去批鬥。

而縣革委會副主任田福軍,通過實地考察農村的親身感受,感到農村改革勢在必行,不改革就沒有出路,就沒有一線生機。在田福軍的支持下,孫少安在生產隊率先落實了農村聯產承包生產責任制。至此,人們的生活逐漸地有了改善,思想也發生了變化,保守派退出了歷史舞臺。

第三部刻畫了農村已經解決了溫飽這個最基本的生活問題,並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農村聯產承包制度在全國推廣,農民家庭有了最初的財富積累,商品經濟初步建立起來了。孫少安的窯廠擴大了生產規模,孫少平被招工進了大牙灣煤礦。

但社會也出現一些新的矛盾,通過孫玉亭、賀鳳英夫婦終日無所事事以及雙水村與罐子村爭奪東拉河水造成兩村村民衝突等問題,反映了農村進入新時期後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讓奮鬥成為最美的青春敘事——再讀《平凡的世界》

作家路遙

農民主體意識的覺醒與精神掘進

《平凡的世界》較為集中地表現出膠著於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農民主體的成長軌跡。無論這些農民的人生際遇如何差異,有一點是他們所共同具備的:他們脫離了前輩作家筆下的農民形象,具有強烈的主體性特徵

孫玉厚是一位堅韌忠厚,樸實勤勞的父親形象,田福堂是一位理性上審時度勢而個性上又執拗固執的父親形象,他們都是小說中塑造的第一代農民的形象。

如果說他們是那一代農民的寫照,承載著這個時代的過去和現在,那麼小說中的主人公,孫玉厚的兩個兒子,孫少安和孫少平倆兄弟的人生中,不但承載著時代的現在,而且正在展開這個時代的未來。

孫少安的身上有著濃厚的傳統中國農民的影子和品質。他厚重樸質、安土重遷、任勞任怨,“他要幫助父親養活一家人,而且要對少平和蘭香的前途負起責任來”。 於是,當他上完兩年高小後,他主動對父親提出退學,並決心在雙水村做一個出眾的莊稼人。


讓奮鬥成為最美的青春敘事——再讀《平凡的世界》

他把學務農供弟妹讀書視為天經地義;他熱愛集體並踏踏實實想法搞好集體工作;他拒絕了青梅竹馬但已跳出農門的田潤葉的愛情,在婚姻的選擇上以勤勞本分能幹為標準;他極力反對妻子秀蓮的分家要求;他在創業受挫甚至破產後仍然千方百計借錢去償還村民。

他發現了農業集體勞動的弊端,冒著風險率先實行了家庭承包體制;在一次簡單的運輸交易中,他發現了農民跳出農業走向富裕的道路,他以智慧的頭腦和大膽的運作抓住了發展的機遇。

他因此被田福堂之流的“農村政治家”舉報為“走資本主義道路”,在公社大會上接受荒誕而又屈辱的批鬥;他憑藉自己精明的強悍和可怕的吃苦精神辦起了燒磚窯,用血汗修改了家族祖祖輩輩“向人借錢”的歷史。然而就在他信心滿滿地擴大生產規模,期待為貧困的父老鄉親們增加收入的檔口,生活再次跟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燒磚師傅是個冒牌貨,磚廠倒閉。當他一次又一次地頑強爬起,眼看就要過上夢寐以求的農民式的幸福生活之時,與他相濡以沫、風雨同舟的妻子卻永遠地倒下了……

他一次又一次穿越動搖、迷惘、痛苦、煩悶的迷霧,直面現實所有的苦難和艱難,在千辛萬苦之中重新踏上充滿希望並最終收穫成功的創業之路。

與孫少安實現意識覺醒不同,孫少平實現的是農民精神突圍的過程。實際上是對城鄉二元模式的一種決絕的抗爭,也表徵著在特殊的社會歷史境遇下當代農民的路向選擇。

孫少平是一個更具有現代性和理想性的人物。他身上也具有同孫少安一樣的中國傳統農民的優異品質,但與少安相比,他身上更多地洋溢著鮮活的時代精神。

小說中孫少安從貧窮中長大,小時候的苦難史讓他刻骨銘心:

痛苦,煩惱,迷茫在他的內心像洪水一樣氾濫著,一切都太苦了,太沉重了,他簡直不能再承受生活如此的重壓。他從孩子的時候就成為了大人。他今年才二十三歲,但他感覺到他已經度過了人生的大部分時間。沒吃過幾頓好飯,沒穿過一件像樣的衣服,沒度過一天快活的日子……一種委屈的情緒使他忍不住淚水盈眶。他把燙熱的臉頰貼在冰涼的樹幹上,兩隻粗糙的手撫摸著光滑的楊樹皮。

生存的艱難困窘及其造成的心理陰影在他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但卻沒有阻擋他謀求自我發展的道路,反而成為他一步步實現自我的鋪路石。


讓奮鬥成為最美的青春敘事——再讀《平凡的世界》

孫少平沒有遵從命運既定的安排,沒有選擇傳統的紮根鄉土的務農之路,而是聽從內心的呼喚,踏上了一條屬於自我實現的、獨立自主的、不斷進取的、極具個性化的發展之路。

他背井離鄉去城市攬工、去礦山挖煤,從吃“非洲饃”的窮苦學生,到浪跡街頭的打工漢子,再到鑽礦洞的煤礦工人,孫少平依憑堅韌的品格、獨立自主意識以及勇於勇於精神突圍的精神,在自我奮鬥的人生道路上不斷探索著自己的人生意義和生命價值。

在路遙筆下,生存的主體性以及生命的意義與價值,那種平凡之中的責任、情懷、理想和精神,對今天的中國鄉村乃至整個中國,仍然具有無限無盡的魅力

青年奮鬥者的群像

陸遙說:“任何一個人,尤其是一個有某種抱負的人,在自己的青少年時期會有過許多理想、幻想、夢想,甚至妄想。這些玫瑰色的光環大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環境的變遷而消散得無蹤無影。但是,當一個人在某些方面一旦具備了某種實現雄心抱負的條件,早年間的夢幻就會被認真地提升到現實中並考察其真正復活的可能性

。”

崇尚理想、謳歌理想是這本書的精髓。孫少安的理想是讓村民吃上白麵饃, 孫少平的理想就是走出雙水村,闖出新世界,他們為實現理想付出了青春甚至是生命的代價。

孫少安困為家裡窮,而不得不放棄了與田潤葉的愛情,內心的痛苦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 當孫少安和賀秀蓮夫妻在自家窯洞裡數著第一次賣磚賺來的一千多塊錢時,那種幸福就如同黃土地上的紅棗甜到了心裡,將勞動獲得的幸福表達得淋漓盡致。

隨著聯產承包到戶到組的責任制農村改革大潮在中國大地拉開了大幕, 孫少安的理想再次迎來了新的希望。先是帶領社員包產到戶,讓農民擺脫了飢餓,家家都吃上白麵饃,再後來又開辦磚廠,吸收村民到磚廠做小工,增加農民收入,讓家家戶戶都吃上了肉。

而孫少平在中學讀書時,連黃面饃都吃不上,只能吃鹹菜就黑麵饃,幾次萌發退學的想法。高中畢業後,當他的民辦小學教師名額被田潤生擠掉後,他沒有怨天憂人,而是進城攬工去尋找另一條生路。

他走出了雙水村,到原西縣攬工,艱難困苦的生活磨練了孫少平堅強的意志,他的勤勞善良也使他得到了回報,他一步一步從一個攬工漢成長為銅城大牙灣煤礦的正式工人,最終他成長為一名礦上的採煤班長。當他將自己第一個月的工資匯給父親時,那種幸福的溫暖從心裡溢出是無比的暢快淋漓。

靠誠實的勞動,孫少平還收穫了田曉霞的愛情。田曉霞和孫少平,一個是農民孫玉厚的兒子,一個是縣委副書田福軍的女兒,是矮窮銼與白富美、農二代與官二代的關係。雖然看上去不般配,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彼此精神是相通的。田曉霞愛孫少平堅強不向命運屈服的精神, 愛學習,敢做敢為,絲毫沒有農民特有的狹隘和自私,而孫少平愛田曉霞樂於助人熱情奔放的性格, 熱愛生活,關心社會,全然沒有官家小姐的造作和自命清高。正是由於這種不摻雜質的愛情,讓他們走進了幸福的婚姻之中。


讓奮鬥成為最美的青春敘事——再讀《平凡的世界》

孫少安和孫少平,是那個時代青年創造者的典型,他們懷著對生活的的滿腔熱情和憧憬,用誠實的勞動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終於靠自己的雙手挖掉窮根。改變了命運,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平凡的世界》向世人展示了平凡人的奮鬥,在這奮鬥中每個人又都是不平凡的。路遙說:“人生充滿了苦難,在與其不斷的搏擊中,人才會活得充實一些,才能獲得幸福感”。

小說的結尾處借葉賽寧的幾句詩表達小說人物孫少平面對人生的最終心態:“不婉惜,不呼喚,我也不啼哭……金黃的落葉堆滿我心間,我已經再不是青春少年……

可以說,在這部小說的情感傾向上,作家將個人的諸多經歷與人生體驗注入到孫少平的人生歷程中,緬懷自己的青春往事。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這部小說是作者向自己的青春歲月作最後的告別。也正因為如此,這部小說才能夠獲得一大批青年讀者與大學生的認同,不僅源於“勵志”,更多的是那些關於青春的記憶和懷念。

讀完這部小說,迴響在我們耳邊的是一支充滿活力的歌,“是讚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平凡的世界》的當下意義

《平凡的世界》以上世紀70至80年代中國的特殊發展時期為大背景,演繹了人們在生活工作中的經歷和抉擇,小說所表現出的執著的奮鬥精神和閃亮的淳樸人性引發了觀眾的共鳴。對於當下社會中面對人生課題的青年群體更具特別而強烈的教育和引導意義。

1、弘揚奮鬥精神

《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安、孫少平等主要角色出身於中國經濟困難時期的農村家庭,他們是普通農民的典型代表。雖然經濟拮据,物質條件匱乏,但他們內心卻蘊藏著非同一般的精神和能量,在面對日常生活的艱難、磕絆、阻礙和窘迫時,他們始終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始終不曾放棄拼搏,堅守著心中的夢想併為之不懈努力。也正是這種心態使得他們抓住和把握住難得的機遇使自己的生話和感情發生質的改變。

追求更高層次的享受是人類的本能,但任何得到都需要有同等值的付出”。

小說中平凡的世界中的時代背景,雖然與現現實社會相差甚遠,但正是這種巨大的情境反差和精神反差觸動了觀眾的內心,看到角色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艱苦奮鬥,作為同樣年齡且沒有後顧之憂的當下青年,沒有任何理由萎靡不振,而是應該以積極的心態找回失去的目標靈魂和精神,做出真正向上的深度改變。

2、鼓勵獨立堅強的優良品格

獨立性是人的精神體系的支柱和脊樑。在《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在學業結束後不願屈從於回家種地的命運安排,而是選擇孤身一人到城市中闖蕩,依靠自己的力量從最底層做起。

面對冷眼艱難挫折,他默默承受,獨自打拼,為了不影響分家後大哥的家庭,他甚至拒絕了大哥的資助,獨自承擔起妹妹的學費。一個人的獨立性不是體現在一時的選擇上,而是體現在長期的堅持上,不是體現在與外界的隔絕上,而是體現在對責任和義務的擔當上

。孫少平獨立堅強的、性格勇於承擔的品質,使他散發出強烈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響了一代人。

孫少平雖然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偉業,但他所前進的每一步都是由自己的付出所換得,他通過自己的力量創造出價值,從而贏得了他人的尊重和自己的地位。如果每一個青年都擁有像孫少平一樣的品格和精神,那麼中華的民族魂必將更加強大。

3、樹立認真踏實的工作理念

現階段的青年普遍沒有經歷太多的挫折與磨難,在工作中他們既渴望一步登頂,迅速達到最高目標,又無法忍受創業初期的枯燥與艱辛,因而頻繁跳槽,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可以說對工作理念的錯誤認識是導致很多青年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平凡的世界》中的那個年代,工作機會要遠少於現在。孫少平作為一個來自農村的年輕人,想要實現突破就必須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他幹過小工,木工,泥瓦匠,建築工,直到最後成為國有煤礦工人隊伍中的骨幹,實現了在當時十分困難的身份轉換。

更可貴的是,他在每一份工作中都得到了他人的高度評價和認可,正是由於破釜沉舟的危機感所產生的珍惜心理,以及對良心的堅守所帶來的認真踏實的態度,是他最終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當今社會,科技的日新月異,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各種不可能變為可能。每個人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人們在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面前變得焦躁不安,茫然失措,人心浮躁。《平凡的世界》點醒人們,要想實現心中的理想,只有從眼前的點滴做起,才可能取得實質的進步。

4、簡單純真的愛情觀

愛情是人類的永恆主題。在物質化的時代,愛情卻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干擾,一段愛情能否修成正果,不僅要看雙方經濟條件是否優越,甚至還要看文化層次,社會地位是否匹配,有很多愛情開始美好,最後卻無疾而終。

在《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的初戀就是由於物質條件的原因而結束的,但他善良正直堅強不屈的品格和性格,卻使他贏得了田曉霞的青睞,獲得了更加美好的愛情。

作為當時的高幹子女,美麗的田曉霞絲毫不在意孫少平的出身和工作,不僅到他簡陋的工作場所看望他,更為他換上乾淨的被褥,直接坦然地表達著對他的愛意。

孫少平也從未因自己的條件而自卑沮喪而是默默,真誠地享受著兩情相悅的愛情。兩個人不含一絲一毫的雜質的愛情,成就了美好的婚姻。

愛情是人類感情中最重要的部分,對維繫家庭和社會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平凡的世界》中所傳遞的這種簡單純真的愛情觀,對人生觀、價值觀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致敬經典《平凡的世界》中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平凡人的世界,讓我們在人生的酸甜苦辣中感受到了極其輝煌的人生意義。作品中的人物向我們展現了不平凡的人格魅力和人生價值,讓我們看到的,就是苦難中的信心、不能奪走的期盼、永不止息的愛和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幸福不僅僅是吃飽穿暖,而是勇敢地去戰勝困難。“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奮鬥!只有選定了目標並在奮鬥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沒有虛擲,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作品激發了讀者的奮鬥意識和改變命運的雄心壯志,帶給我們更多的是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心靈上的淨化。它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人生是一場無休止的戰爭,人可以被消滅,但是絕不可以被打敗


讓奮鬥成為最美的青春敘事——再讀《平凡的世界》


作者隨緣:晉中市作家協會會員,溫柔善感的雙魚座女主。愛生活,愛寫作,對生活有夢想有激情,珍惜那些看起來平淡的幸福時刻。相信有事做有所期待,日子就是幸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