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螺洲位於倉山區的東南端,距福州市中心12公里。螺洲古時又叫“百花仙洲”和“桔洲”。又因為在江邊,也叫“螺江”。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螺洲遠山近水,風景如畫。洲上有店前、吳厝、洲尾三個村落,陳、吳、林姓聚族而居。螺洲人文蕾萃,文物眾多,有螺女遺蹟、孔廟、陳氏宗祠、陳氏五樓、護國顯應三劉尊王祠、明贈待郎吳公祠堂、尚書第、天后宮、陳若霖故居、吳石故居等。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陳氏家族人才輩出,僅從明代開始至清末,就出了21個進士,108個舉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後期陳承裘父子四進士,陳寶琛兄弟六科甲。陳若霖為清代刑部尚書,精於律學,善於辦案。陳寶琛為清末著名教育學家,曾是末代皇帝溥儀的老師,故螺洲又有“帝師之鄉”之美稱。近代的有中國海軍第一任輪機中將陳兆鏘,橋樑公路建設專家陳體誠,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林覺民之妻陳意映,著名詩人作家陳運和等。

此外,螺洲的名人還有明代工部侍郎吳復、近代軍旅生涯的吳石和吳榮。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高牆上“中國人民銀行”幾個大字隱約可見,可看出螺洲當時的繁華景象。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螺洲孔廟佔地一千多平方,始建於南宋,明成化十年吳叔和重建,明正德十六年、隆慶二年兩重修,明萬曆二十二年再修並塑孔子及四弟子像。清道光辛巳由刑部尚書陳若霖再次倡修,現今保存完好。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明贈侍郎螺江吳氏公祠”為皇帝所賜。吳氏先祖吳覆在任吳縣知府期間,妥善處理“百僧同獄”案,避免了一場“血光”之災而大獲民聲。後又擢升為工部右侍郎,負責黃河治理工程、督察糧儲、巡查邊境、維護邊界安定等事務,其卓越才華深受皇帝器重。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明贈侍郎螺江吳氏公祠”對面照壁牆上,繪有一頭龍首麒麟身的怪獸。這頭怪獸源於儒家思想,最早出現於山東曲阜孔廟中的一座照壁上。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螺江陳氏宗祠佔地面積500多平方米,建於明代,原為家廟,清康熙十六年改建宗祠,雍正五年重修,嘉慶二十四年陳若霖捐資重建。1993年再修,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陳氏宗祠前面的照壁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奎光閣在陳氏宗祠的東鄰,為陳氏宗祠的附屬建築。“奎光閣”也稱為“魁星閣”,是明代時陳氏族長為祝願子弟們文運亨通、金榜題名而建的崇祀魁星神的場所。據說魁星掌主文運,深受讀書人的崇拜,每逢開考,朝拜者都絡繹不絕。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護國顯應三劉尊王祠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陳若霖故居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尚書第為陳若霖三子九江府知府陳景曾的產業。門柱對聯:門迎龍虎峁,地即鳳麟洲。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吳石故居是一座兩進的土木結構院落,披榭已經改造過,只有正廳還基本保持著幾十年前的原貌,給人一種歷史滄桑感。

吳石,原名萃文,字虞薰,號湛然,國民黨中將,是中國共產黨打入國民黨內部的最高情報官。1950年1在臺灣因叛徒出賣慘遭殺害,終年57歲。

1973年,周恩來總理力排眾議,在毛主席的支持下,由國務院追認吳石將軍為革命烈士。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毛澤東主席寫詩稱讚吳石將軍的大功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原中共福建省委螺洲聯絡站舊址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陰謀,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陳振先同志根據形勢的需要,在螺洲陳耀鏗家建立聯絡站,供福建省委和福州市委領導在此開會和聯絡地下黨同志開展地下革命活動,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由於時間的關係,規模很大的陳氏五樓(賜書樓、還讀樓、滄趣樓、北望樓和晞樓)沒有進去觀看。據說其面積有4千多平方米,前兩樓為刑部尚書陳若霖所建,後三樓是其曾孫陳寶琛所建。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螺洲天后宮始建於明中葉,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同治元年(1862年)兩次修繕,佔地585平方米。

倉山螺洲,歷史文化和紅色文化交相輝映

鳳池別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