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為什麼有“大隱”和“小隱”?隱居的最高境界是隱於市

在浩瀚的古代文明當中,時代和朝政動亂一直是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很多文人墨客縱有滿腹才情,也不得不面臨身不由己的困境。他們一方面要戰戰兢兢的處理朝政中的危機,如履薄冰,一方面又有自己的才情和抱負,渴望在一方天地中大展宏圖,實現自我,於是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就演化成了現實與自我之間的矛盾。

道家為什麼有“大隱”和“小隱”?隱居的最高境界是隱於市

儒家思想是積極的,它指導人追求人生正面的東西,實現自我抱負。但是事實證明,當人的地位到達一定的高度,掌握了權勢的時候,便會越來越發現自己人生一片渺茫。

這種虛無感在便是“高處不勝寒”的體現。在這樣的困窘之下,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想要找尋一方淨土,安置自己的靈魂,於是便有了“隱”這樣一個概念。

早在晉朝就有這樣的詩句廣為流傳,“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道家思想中“隱居於世”也是核心思想的體現,在紛亂複雜的官場和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人都想徹底逃避去一個不會追名逐利世界當中。

道家為什麼有“大隱”和“小隱”?隱居的最高境界是隱於市

因為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將金錢和權力踩在腳下,而大多數只能成為其傀儡,身不由己被迫前行。特別是在朝堂之上,伴君如伴虎,做事謹慎戰戰兢兢哪裡有山野村夫更加暢爽利落!隱居思想通常會表現在個人節操和文化修養比較高的一些人身上。

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也有很多人表現出了這樣的思想。比如說陶淵明寫過一首《歸園田居》:海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是真正將隱居實現了的。在當時的朝代他的官職並不低,但是卻有這樣的魄力放下一切榮華富貴,投身農林,整日與花鳥蟲魚作伴。這樣的閒情雅緻反倒成為了一種高級的生活方式。

那麼隱居於世為何能夠分為“大隱”和“小隱”呢?其實它能夠反映隱居的不同境界。首先並非任何人都能夠從人世瑣事中抽身出來的。一生為官是幾代人的夢想,更是一個家族的期盼,就算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自己的妻兒和府內的上百名奴隸所考慮。

道家為什麼有“大隱”和“小隱”?隱居的最高境界是隱於市

所以大多數人不能瀟瀟灑灑的離開,而真正能夠實現隱居的人也不會被這些外在條件所束縛。隱居有很多種方式,它可以說是排解個人情緒的一個契機。

陶淵明創造出了屬於自己的桃花源,世間人人都向往,但是它卻是不存在的,更像是一種理想的狀態。而大多數自己情緒的方式就是通過喝酒寫詩,練字賞花等等,因為當他完全沉溺於一種境界的時候,就會忘記周遭的境況,忘掉內心的枯燥,心靈達到一種隱居的狀態。

而隱居的最高級表現則是大癮,“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世”,“小隱”的人往往看破紅塵,與世無爭,他們沒有慾望對,於世間的一切紛擾也能夠冷眼相對,於是甘願卸甲歸林。而白居易等人可以在飲酒寫詞中找尋人生樂趣,品味人生百味,暫時忘掉人生中的艱澀苦楚,不失為另一種境界。

道家為什麼有“大隱”和“小隱”?隱居的最高境界是隱於市

但是有這樣一種人,他們身居廟堂,面對各種勾心鬥角、風起雲湧的紛爭卻能將一切看淡,面對巨大的誘惑卻絲毫不為所動,同時又能夠保持高尚的節操,堅持自己的初心,這樣的人才是最難得的,也就是道家所說的“大隱”之人。

“大隱”之人往往都是入世的高人,相比那些歸隱山林的人來說,他們需要承擔更多,同時要面臨更大的誘惑。那麼如何保留自己的本心就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了。所以這也契合道家思想中所說的,“物物而不物於物”,既接受慾望又不被慾望駕馭,同時能夠合理利用它,這才是隱居的最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