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在農村改革中破題——鄉村振興看青神系列報道之一

鄉村振興,在農村改革中破題——鄉村振興看青神系列報道之一

改革創新,讓地處青神椪柑產業環線的省現代農業示範園煥發出蓬勃生機。

眉山網記者 胡鮮明 羅剛 王麗 文/圖

鄉村振興是廣袤大地上最為動人的夢想,是億萬農民心中最為深切的期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結合青神縣的實際,眉山網記者深入基層現場採訪,特推出《鄉村振興看青神》系列報道,以饗讀者。

初夏時節,堤邊柳色映湖清,田園萬物秀華榮。

5月25日清晨,天剛麻麻亮,李永剛就披著外套出了門。在青神縣漢陽鎮新路村當了8年村主任的他每天一有空閒,就會去村裡轉一圈。

天色逐漸明朗起來,路上時不時會遇見生面孔——鄉村遊的外來客:騎行的、親子游的、露營的、拍照的,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開心的笑容。

“倒回去5年,村裡很少有生人來往。別說外人,就連本村的年輕人都快走光了。”李永剛說。

這個446戶、1400多口人的小村,兩年前還是市級貧困村。但隨著新時代潮流的引領,該村以改革刷新產業模式,瞄準鄉村旅遊,攪動起鄉村故事,激活了新路村的一草一木。

新路村只是青神縣不斷深化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奮力實施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實施鄉村振興,改革創新是重要法寶。如何深化農村改革?青神縣立足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變美,大膽探索、努力革新,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注入強大動力。

新路村的“新路”

新路村的“新路”,就是立足農民增收,因地制宜推動農業供給側調整結構的改革之路。

三面環山,一面環水,交通不便,過去,新路村的發展一直受限。“靠種莊稼,到2011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僅6000多元。年輕人外出打工,外村姑娘不願嫁到新路村來。”李永剛說。

2012年,機遇來了。漢陽鎮確定了“一切為了旅遊、為了旅遊的一切"的發展理念,不遺餘力做好漢陽古鎮開發工作,在美化環境的同時,不斷夯實旅遊基礎,同時,優化創業環境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提升旅遊接待能力。

改革發展的方向,不是“拍腦袋”憑空想出來的。北傍岷江之濱,南倚龍泉山脈,與樂山市上下游相望,漢陽保留了較為完整的古鎮風貌,千年沿襲的樓臺亭榭,青磚、木牆、石板街道、小青瓦房,獨具特色的吊腳樓,雕刻著神鳥、奇獸的古壁翹簷,獨具川西民宅的“井”字形的街道。鹽街口的蓋碗茶、手工鐵匠鋪、蜿蜒的渡船棧道,構築了漢陽鎮遠古時代的文化風貌和深厚的歷史底蘊。

當年,在各類返鄉創業優惠政策的支持下,村民高勇便回到家鄉漢陽,投資70餘萬元修建了一家農家樂。“起初農家樂每天的接待量僅有40餘人,如今同時接待100多人都沒問題。”高勇告訴記者,近幾年來,前來農家樂的外地顧客人數逐年增長,銷售額也是逐年遞增。2016年,他又投資100多萬元,用於擴大農家樂的規模。如今,高勇的農家樂每逢週末,常常是賓客滿座,生意紅火。

在青神,像高勇一樣,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從農村改革中得到實惠的農民數不勝數。近年來,青神縣堅持市場需求導向,主攻農業供給質量,著力抓好建基地、創品牌、搞加工等重點任務,以發展特色農業為主線,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推進經濟、生態、產業融合發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農民收入明顯提升。據統計,2017年,該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74元,比2011年增長129%。

小溪村的“源泉”

再有2個多月,就是夏糧收割的季節了。5月26日,望著田裡的秧苗,青神縣河壩子鎮雙龍村村民王春花眼裡憧憬著豐收的場景,但眼角處卻流露出一絲隱憂。當了一輩子農民的她,如今年近古稀,對於農業生產漸感力不從心,“年輕時我們有勞力,可現在年紀大了,種不動了,孩子們都要忙各自的工作,也不可能回來打理這些田地。”

王春花的憂心,正是當前農業生產面臨的窘境。記者從青神縣農工委瞭解到,該縣現有農業人口約16萬,其中小農戶佔比在80%以上;該縣總耕地面積約14萬畝,流轉比例僅在35%左右。也就是說,青神縣還有一半以上的耕地掌握在小農戶手中,小農戶依舊是青神縣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

如何讓小農戶搭上鄉村振興的“順風車”?羅波鄉小溪村對此進行了探索。

2016年6月,小溪村成立富民大雅專業合作社,開啟村民打捆抱團發展的模式。目前,該合作社已吸納163戶村民,入股土地面積近1000畝。“合作社採購什麼苗子,我們就種什麼;合作社買什麼肥料,我們就用什麼。既不操心,也不擔心。”幾句直白的話,道出了合作社社員的心聲,以及小農戶抱團發展的優勢。

適度規模經營,將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是小溪村村民致富的“源泉”。據小溪村黨支部書記沈銀川介紹,村民入股合作社以前,地裡栽的大多是巨桉,年收益100元/畝左右。“成立合作社,規範化種植柑橘,解決了廣大小農戶種植缺技術、質量無保障、市場難開拓的問題,有效避免了單打獨鬥、信息不暢、技術落後導致的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沈銀川告訴記者,合作社統一農資採購、果園管理及鮮果銷售服務,還進一步提升了農產品品質,打響了品牌。“保守估計,從明年掛果起,農戶的年收入至少可達2000元/畝。”

2000:100的畝均效益對比,直觀地展現了“大優強”團體與“小散弱”農戶的優與劣,讓小溪村小農戶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農村改革的主體是農民,如何將小農戶鉚在現代農業的鏈條上,這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據統計,青神縣目前共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9家,家庭農場441家,新型農民合作社186家。“接下來,我們就是要通過更多新型經營主體的示範引領,鼓勵和帶動更多小農戶步入現代農業的軌道。”青神縣農牧局總農藝師徐海濤表示,伴隨新型經營主體數量的增加,可以加快農業生產向規模化、專業化、高質量方向發展,以此促進鄉村振興。

百家池的“金灣灣”

“從明年開始,這一片集體所有的近1000畝荒灘地就可以實現500元/畝的保底租金收入。”5月10日,站在高臺鄉百家池村楊柳咀岸邊,該村黨支部書記劉如祥看著岸邊新植的柳樹,眼神裡充滿希望。

“深化改革,讓農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是激活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百家池村兩委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

百家池村西沿岷江,村內有粵江河、沙溪河穿流而過。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與荒灘為鄰,如何才能獲得經濟發展的土壤?隨著青神縣岷江河堤的修建,這片荒灘地無疑成為村集體經濟新增長點。於是,經過村民大會討論,該村決定把這片荒灘地對外承包。

說幹就幹。從去年5月開始,該村便加大興修水利、道路等硬件設施建設,沿著岷江、粵江河、沙溪河打造6公里的休閒觀光長廊,將1至6組成功連接成環線,希望能以地招商、以資源招商,發展現代農村經濟。

果然,這一舉措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目光。“截至目前,已經有3家公司表達了承包這片荒灘地的意願。我們將根據公司的實力、發展理念,以及是否與村裡的發展方向契合來決定與誰合作。選好了就開始幹!我們的目標就是將這些荒灘地打造成千畝‘湖泊’,讓荒灘成為農民致富增收的‘金灣灣’。”劉如祥說。

據青神縣委農工辦主任佘成昆介紹,2017年,該縣印發了《青神縣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若干舉措》,從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經濟、物業經濟、合作經濟、農村服務業等四個方面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指明方向,支持和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今年,該縣將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探索開展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支持和鼓勵發展農業規模經營、農村服務業、物業經濟、合作經營等多種形式的農村集體經濟,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