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溪家庭農場:經驗推廣至全國

近年來,郎溪縣在全國率先進行了家庭農場系列化探索,不僅開展適度規模生產和產業化經營,而且在融資機制、登記註冊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實踐。該模式將原先分散在各家各戶的田地、荒崗向種田能手、致富能人手裡集中,走出了一條在龍頭企業大規模流轉土地和家庭零散經營之間合適的“中間路線”,推動了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目前,郎溪家庭農場發展模式被列為全國家庭農場“五大模式”之一。截至4月底,該縣登記註冊家庭農場總數達1262家,全縣家庭農場固定成員4963人。

制定標準,分類登記。為鼓勵發展各類家庭農場、促進家庭農場快速健康發展,該縣縣委、縣政府相繼出臺政策文件,確定了家庭農場類型和標準:對種植業類面積100畝以上,林業類綠化大苗面積50畝以上,水產養殖類50畝以上,生豬養殖類存欄200頭以上,蛋禽養殖類存欄5000羽以上,肉禽養殖類常年存欄10000羽以上,家庭年總純收入50000元以上,人均純收入10000元以上,且農業收入是家庭主要來源的農業經營主體統一登記為家庭農場;並對家庭農場實行動態管理,每兩年進行一次複審,促進家庭農場規範健康發展。

成立協會,形成合力。通過積極引導,該縣遴選了產業代表性強、規模較大、輻射帶動作用明顯,且有一定影響力的家庭農場主,率先成立了“郎溪縣家庭農場協會”。協會充分發揮人員廣泛、信息靈通等優勢,幫助家庭農場解決生產、經營中的問題。為保障家庭農場協會正常開展工作,幫助協會解決辦公用房,縣農委專門抽調工作人員協助家庭農場協會開展日常工作。

提供服務,助推發展。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該縣結合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和農技人員包村聯戶活動,縣農委每年組織100多名農業技術幹部與家庭農場開展對接服務活動,指導家庭農場開展標準化生產和農業新技術應用。目前累計舉辦各類培訓班158期,受訓人員達6300餘人次,開展科普講座22期,聽講人員達1760餘人次。協調金融支持,該縣協調縣農村合作銀行、縣郵政儲蓄銀行、新華村鎮銀行為每戶家庭農場提供信譽貸款授信。縣農委與郵政儲蓄銀行合作組織開展“億元貸款助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工程”,將優先為示範家庭農場主提供金融服務。開展信息化服務,依託安徽省農業信息網主網,開通了“郎溪縣家庭農場協會網”,通過設立網上營銷平臺、供求信息、會員風采、農事時報、農民創業、農業論壇和現代農業等欄目,及時向家庭農場主提供各類信息服務,引導和支持家庭農場不斷髮展壯大。

(宣城日報記者 劉暢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