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商範家(一)

皇商范家

李晨光


山西介休範氏家族是清代擁有數百萬金的豪商巨賈,前後六世經商,其間曾有祖孫三代隸籍內務府,“上通朝廷,下連市廛,甲第聯輝,名豔當世”,顯赫近百年。

在晉商豪族中,範氏家族是為數不多的皇商家族。范家的資產總額沒有準確記載,徐珂《清稗類鈔》一書中晉商富戶的陣容也未列入,因為當徐為晉商巨族排隊時,范家早於百年前就破產了。根據范家為朝廷墊資運送軍糧,再加上運銷食鹽和赴日本販銅的貿易規模,範氏家族的資產總額最多時應是百萬兩白銀,最富的時代應該是康熙末年至乾隆初年,也就是18世紀20至30年代。

範氏家族的許多業績是其他晉商家族望塵莫及的,如隸籍內務府躋身皇商行列,如飄洋過海赴日本購銅貿易,如承擔西征、北征數十萬大軍的糧食運輸,都是邊塞商業史、對外貿易史、內地運輸上的輝煌之舉,都是晉商智慧結晶、流光溢彩的大手筆。

範氏家族範明創業,範永鬥開拓,範三拔髮展,“毓”字夏曆登峰造極,“清”字夏曆維持直至破敗。從順治初年延續至乾隆中期,這個家族的物質財富固曾稱雄海內,而其精神財富更應為後人所傳承。

范家四代北越大漠,南跨五嶺,西涉絕域,東越黃海,在商界縱橫捭闔、卓爾不群,全憑“敢為天下先”的超凡意識。範永鬥不畏明廷,敢於與關外的滿族人做生意;範三拔不懼海上風浪,敢於遠涉東洋購銅;範毓馪不辭辛勞,敢於在千里大漠運送軍糧;範清注不顧風險,敢於與英國商人簽訂購銷玻璃的合同。這些舉措,都潛含著範氏家族勇於開闢、所有無前的創業精神,都顯示著熱血男兒的陽剛之氣。

介休范家,是晉商大戶在北方邊疆最早的發跡者。范家的先驅作用不可低估,他家成為一個典範,激發了晉中商人跨越大漠從事外向貿易的雄心壯志。介休、平遙、祁縣、太谷、汾陽、孝義、榆次等縣的商人有的與范家基本同時,有的略遲於後,紛紛北上。張原村附近的北賈村侯家、北辛武村冀家,都在外經商致富;聲名卓著的“大盛魁”也是隨康熙北征大軍運送糧草,而以歸化城(今內蒙首府呼和浩特)為基地發展對蒙俄貿易,終於發展成為最大的“駝幫”;太谷北洸村曹家、祁縣喬家堡喬家、祁縣城裡渠家、榆次車輞常家和汾陽、孝義的許多商人都在張家口大顯身手,然後成為富甲一方的商業巨族。

一、明代創業塞上


山西介休,位於太原盆地南緣,汾河之東,綿山腳下。縣城處於南北通行孔道,物產豐富,農業發達,店鋪密佈,商賈雲集,自古為三晉名城。

介休、平遙兩座縣城之間有個張蘭鎮,金元時代就是官道驛站。張蘭鎮東南3千米,有個叫“張原”的普通鄉村,地勢平坦,交通方便。現在有居民2200餘人,其中範姓有300餘人,屬於一大家族。

關於範姓的起源,據說“受姓始於春秋晉卿範宣子,歷朝相籍,湮遠莫稽。”

繼範宣子之後,名聲卓著的是越國的勳臣范蠡,他輔佐勾踐(公元前497~前465年在位)憤發圖強,戰敗吳王夫差而復國,之後據說就攜美人西施遠遊,到齊國後自稱鴟夷子皮,致力經商,成為海內首富,史稱“陶朱公”。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就有對他的記述。

按《張原範氏家譜·祠堂序》記述:“始祖志綱公於前明成化年間(1465~1487)由陝徙晉,寄居於介休城中,後遷於張原村。”範志綱在張原村定居是距今500多年前的事了。自範志綱始,張原村範氏家族至今已延傳十九世,每傳衍一世平均27年。

範志綱在張原村落戶後,《家譜》記:“娶梁氏,生三子:彪、琦、玉。”範氏第三、四、五、六世分別為10男、16男、32男、47男。至第六世進入明末的萬曆年間了。

從第一世至第六世,張原範氏家族各世婚配狀況大體是一夫一婦,說明生活能夠維持,但並不富足。至第六世之前,男子姓名均無字,可以說幾乎沒有讀書人。

明初,太祖朱元璋為鞏固北方邊疆,防備蒙古軍隊南侵,在長城沿線長期駐紮數十萬重兵。為了保障邊防軍隊的糧食供應,實行“開中法”,用給予食鹽運銷權的辦法鼓勵商人向邊塞軍營輸送米糧。這項制度,直接激發了山西商人從事邊境貿易的慾望。

晉中平川是山西的穀倉,距長城不過數百里路程。介休不少農戶人家也加入了北上運糧和販鹽的商隊。經過幾代人的艱辛跋涉,有些人家在塞上重鎮張家口站住了腳。

明、清兩代山西人北上塞外逃荒、出賣苦力或者經商,必走的長城兩大關口就是“西口”殺虎口(山西右玉縣北界)和“東口”張家口。

張家口地處蒙漢兩族的交界地帶,是華北平原通往塞外的咽喉之地。明隆慶四年(1570),蒲州人王崇古任宣大總督,與蒙古族建立了正常關係,邊塞實現互市。次年,張家口開設市場,王崇古廣招四方商販,全國各地的商人陸續來到張家口。

內地商人以絲綢、布匹、鐵器、食鹽、糧食、瓷器、首飾、茶葉、針線、糖果等商品與蒙族人民交換馬、牛、羊、騾和皮張、皮襖、馬尾等畜產品。隨著內地商人的增多,張家口很快形成了商鋪鱗比的街道。

張原範氏家族中,誰最先去塞上經商?按《家譜》記載,是第六世的範明。

範明是前妻之子,不討繼母喜歡,因為吃棗,竟被父親打了巴掌。他志氣剛烈,憤而私推獨輪小車遠走長城獨石口(今河北省赤城縣北)。範明在那裡從做小生意起家,日漸充裕,十二年後回到張原村,用賺的錢買下60畝棗園!

範明有三個兒子:永魁、永星、永鬥。他先帶永魁到獨石口,十年就賺了數千金。明代末季,範永鬥(乳名“三哥兒”,字肖山,)繼承了父兄在塞上的商業。

范家到張家口經商的年代,據清道光《萬全縣志》記:“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時,以貿易來張家口,曰王登庫、靳良玉、範永鬥、王大宇、梁嘉賓、田生蘭、翟堂、黃雲發。”《家譜》還有這樣一段文字:“順治元年(1644),鬥爺(範永鬥)帶領侄孫棟(範毓棟)先到獨石口,將買賣盡行收拾,帶往張家口,設立‘永興寰記’貨房一座。至二年(1645),奉旨到獨石口招取買賣人。向曾有三十餘年,家內有明爺(範明)、魁爺(範永魁)名諱,其後知已挪往張家口。”

這就可以推測,大約在清兵入關前三十餘年,也就是明萬曆四十年(1612)後,範明或範永魁已轉往張家口經商。但音訊閉塞,介休家中並不清楚。

明代自嘉靖開始的百餘年間,朝政極端黑暗,官場嚴重腐敗。崇禎年間,地瘠民貧的陝北暴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席捲中原,關內局勢大亂。在兵慌馬亂的環境中,商人們既受不住官府的敲詐勒索,也害怕官軍和“盜匪”的搶掠,紛紛向相對安定的邊陲躲避,從張家口到遼東的塞外商路畸形地熱鬧起來。

地處關外的女真族後金國(後改稱“大清”),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兩代,軍力日強,生產發展很快。為了生產建設和戰爭的需要,在向關內用兵的同時,急切地派遣官員到張家口、獨石口等塞上邊貿市場,採購關外缺乏的物資,特別是軍需品。

張家口的晉商“八大家”,既對明王朝的前途喪失信心,又受商業利益的驅使,主動地與滿族軍民開展貿易。範永鬥等晉商連年不斷地運送糧食、布匹、綢緞、茶葉等商品和八旗兵急用的軍需品,甚至還有軍械,換取東北的人參、貂皮、鹿茸等特產。

在與蒙古族和滿族的商貿往來中,晉商重義守信,在關外贏得了很好的聲譽。範永鬥在這些買賣中獲取了豐厚的利潤,同時也熟悉了滿、蒙地區的風土人情和地理物產,為家族的邊貿事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更重要的是,範永鬥等“八大家”的商人,通過貿易活動結識了滿族不少掌權的大人物,他們經常向這些人物主動介紹關內的政局和各地的社會情況。為了生意,他們甚至利用商貿往來的機會為清國刺探關內的軍事情報,以換取牟利的商機。


(未完待續)


皇商范家(一)|李晨光

山西臨縣人,1942年生,中專畢業,高級工程師,就職于山西省關帝山國有林管理局。主編《太嶽山志》、《關帝山林區志》,編著《儒商常家》、《晉商茶路》、《晉商十大家族》、《晉商堡寨》等。

皇商范家(一)|李晨光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