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不必用力!蘇軾說了,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

“力透紙背”這個詞,就算沒有書法基礎的也都知道是用來讚美書法作品的。“力”這個字,今天的我們第一眼很直觀的認識就是物理學意義上的“力”。

但是“力”在《說文解字》裡的意義可能大多數人不知道,許慎解釋“力,筋也。”

《說文解字》是東漢時期的,相當於現在的字典。東漢跟魏晉相差不遠,是可以代表漢魏時期“力”的釋義的。作為東漢時期的書法家,蔡邕的“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也就好解釋了。

書法不必用力!蘇軾說了,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


這個力不是外露的物理意義上的力,而是象肌肉與皮膚一樣的相附著,才會有活色生香的視覺感受

也可見,藏頭護尾的目的是使筆畫豐滿有活力。不要讓這個力飛出去。有時候你看一些人寫的字,特別是撇畫和捺畫,往往剎不住車,就是不能護尾。這樣的作品整篇看上去就會感覺比較凌亂,破敗不堪。就如同一個人肌膚破損,血肉模糊,沒有半點的美感了。

書法不必用力!蘇軾說了,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


所以,像什麼“力透紙背”啊,“入木三分”啊!就已經是曲解了力的含義了。能不能拿來作書法優劣的標準也就要另當別論了。

力透紙背出自唐顏真卿的《論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原文為“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不看上下文,斷文解意,很容易把力透紙背理解成用力之大可以透過紙張的背面。

書法不必用力!蘇軾說了,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


但是看這句話的上文“自茲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這裡的意思也就是把筆鋒藏起來,也就是中鋒用筆,不使筆鋒側漏。就像筆鋒藏入紙的深處,已經到紙的另一邊很深的部位了。

如此看來,這個“力”還真不是好掌握的。我們都知道,書法所用的筆,是用動物的毛製作的。它的一大特點就是軟,它不同於錐子,軟了就會彎曲,用力過大就會使筆跟壓倒紙上。

書法不必用力!蘇軾說了,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


筆根壓紙,毛筆便失去了彈力。這樣使用毛筆跟使用硬筆還有什麼區別呢?同時也會大開筆毫,使筆鋒不能聚毫,這樣寫出的字不但是僵硬的,還是散亂的,毛糙的,沒有活力的。

怎樣才能用對了力,讓字看起來有活力,有肌膚之麗呢?別忘了毛筆筆頭還有一個人特性“彈”性。毛筆的毛雖軟但有彈性,要把毛筆的彈性利用起來,讓它替你發揮作用,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書法不必用力!蘇軾說了,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


要保持筆毫的彈性就不能再用大力了,反而還要提著點筆,不讓它墜下去。我前面寫過讓筆“頂紙”的文章,說的也是這個意思。感覺到筆頂紙的感覺,掌握這種感覺,並保持在這種狀態下運筆,再加以提按頓挫,就是最基礎的筆法了。

董其昌在《容臺別集》中說的“作書需提得筆起,自為起,自為結,不可信筆。”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書法不必用力!蘇軾說了,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


可見,寫“力透紙背”的作品,也不用使很大的力氣,“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是啊,蘇東坡也是這麼說。要是隻有大力士才能把字寫得“力透紙背”,哪還有文弱書生之說啊?

這種筆法其實就是古人所說的篆籀筆法,基本筆法就是中鋒用筆。這個藏起來的鋒就是蔡邕所說的“力”在字中的“筋力”。這個“力”只要提著筆,頂著紙,保持中鋒就能做到。

書法不必用力!蘇軾說了,不然,則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書也


說到這裡還有一個問題也是與力有關。就是說到用筆鋒,人們常說只能用筆尖部分,最多不能超過筆頭的三分之二。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筆鋒被壓倒一半,就表明筆桿已經受力了。啟功先生曾經也說過“如果下筆、行筆時,指、腕、肘、臂等任何一處有意識地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寫不出美觀的力感。”

​可見,寫字不必用力,只要寫出力感就是好的書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