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歷史:我們什麼時候“閉關鎖國”了?


反思歷史:我們什麼時候“閉關鎖國”了?

歷史上,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明古國,在大多數的歷史時期,無論是國土面積還是人口數量與政治經濟體量都雄居世界高位,因此我們更多地是陶醉於天朝大國與萬國來朝的氛圍中,同時,我們的上層建築即社會意識與思維模式深受“易經”影響,認為“朕即國家”,而國家就是世界,因而是包羅萬象的“中央之國”。

反思歷史:我們什麼時候“閉關鎖國”了?


以上就是被認為中國古代閉關鎖國的原因。其實,以古代中國的物產豐富與國家體量,確實不需要“走向世界”,因此談不上所謂的“閉關鎖國”,如果再聯繫一下當年大明大清時期收納的眾多附屬國等“小弟們“,往上再看看元代的鐵騎踏遍歐亞大陸,就更是另一番風景了。

反思歷史:我們什麼時候“閉關鎖國”了?

當然,到了清未,特別是鴉片戰爭後,傳統思想日趨沒落,主要表現就是對外不能團結民眾共御外辱;對內不能革故鼎新勵精圖志。這近代百年,讓中華的燦爛文化百花凋零,讓中華巨人的風姿威風掃地,究其原因,如果簡單歸咎於閉關鎖國就太膚淺了。外因是條件,內因是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如果中國人能早點衝破傳統的束縛,與時俱進,銳意改革,民族災難或可倖免。

反思歷史:我們什麼時候“閉關鎖國”了?


新中國成立後,儘管與西方發達國家的關係失之交臂,但也決沒有閉關鎖國。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最基本的特徵就是普遍聯繫與永恆發展的觀點。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世界是普遍聯繫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聯繫中的一個成份、部份或環節。以人民領袖毛主席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大師,為了中華民族的崛起與復興,怎麼可能抱殘守缺,自甘落後?更談不上閉關鎖國了。當初我們與蘇聯交好,不是一邊倒,不是倒向蘇聯,而是倒向社會主義,因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這與閉關鎖國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毛主席關於三個世界的劃分理論,在反對美蘇霸權的同時積極支持亞非拉的革命與建設,在與蘇聯結盟的同時不忘國家主權與獨立,在重返聯合國,與美國日本關係正常化等國際環境中縱橫捭闔,展現出了大國雄姿與巨人聲威,與世界上包括髮達國家建立了一百條個外交關係。這是閉關鎖國者能做到的嗎?

反思歷史:我們什麼時候“閉關鎖國”了?


新中國的歷史是包圍與反包圍的問題,是封鎖與反封鎖的問題,是聯合絞殺與反聯合絞殺的問題,而決不是我們自己閉關鎖國的問題。讓我們再次重溫人民領袖那巨人的聲音:

“封鎖吧,封鎖個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中國人連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

這偉大教導,既適用於歷史,也適用於今天。

反思歷史:我們什麼時候“閉關鎖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