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總工會、區婦聯聯合開展“三八”節主題徵文活動之一等獎徵文選刊

十餘個不知疲憊的晝夜奮戰,無數個走村訪屯的瞬間,她用鏡頭和筆墨記錄了八井子鄉所有奮戰在抗疫一線工作人員們忙碌的身影,以及背後那些支持工作、送愛心的暖心群眾。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通過相機和文字躍進了讀者的內心,也完整展現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八井子鄉全體工作人員眾志成城,戰勝疫情的信心與決心!她就是八井子鄉黨群幹事胡瓊予。

區總工會、區婦聯聯合開展“三八”節主題徵文活動之一等獎徵文選刊


2019年11月份,胡瓊予通過考試成為了八井子鄉黨群幹事,在此之前,她曾有6年的記者職業經歷。是職業素養,也是職業習慣,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領導考慮她家住杜爾伯特,並且家中孩子年幼,並沒有通知她來上班,但是當她看著同志們奮戰在一線,便想通過鏡頭記錄下來,於是已有10年黨齡的她,主動請纓。她和丈夫把女兒送到父母家中,交代好女兒“等病毒被打敗了,爸爸媽媽就回來接你”。看著女兒向她揮著小手,她不禁溼了眼眶。2月3日,離開家的夫妻二人披上“戰袍”,奔赴到各自的崗位上,他執勤站崗,她拍照寫稿,不一樣的戰場,卻是一樣的忠誠盡責。這一干就是半個月,沒有回過一次家,更沒有看過孩子。

區總工會、區婦聯聯合開展“三八”節主題徵文活動之一等獎徵文選刊


挖掘素材、採訪、拍照、剪輯、寫稿...這是胡瓊予每天的工作內容,從早到晚,一刻也不曾停歇。她多年記者的工作經驗使得她擁有了一雙“鷹眼”和一對“妙手”。為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展現八井子鄉各級工作人員在疫情阻擊戰中的工作情況,她經常跟隨各個包村領導下鄉去採集素材。寒冷的冬天在外面跑新聞,她經常凍得手指僵硬,握不住相機,有時趕不回鄉裡吃飯,就用麵包、大碗麵糊弄一下,繼續開始工作。

區總工會、區婦聯聯合開展“三八”節主題徵文活動之一等獎徵文選刊


她請戰工作雖只有半個月的時間,但卻完成並發表了17個稿件,同事都笑稱她為“高產作家”。在各個村的採集信息過程中,她發現每個村都有志願者主動為卡口執勤人員送熱水、午飯,於是有了這篇《八井子鄉:抗疫一線背後的溫暖》,溫暖了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的心,也顯現了八井子鄉幹部群眾眾志成城,共戰疫情的信心。

在防控阻擊戰中,許多女幹部、女志願者紛紛走上了一線,經過挑燈夜戰,《八井子鄉:戰“疫”面前 巾幗不讓鬚眉》這篇稿件應運而生。她用樸實親切的語言講述了任希芝、孫秀芹、王小芳、方楠這四位“巾幗”的工作故事,得到了當事人的認可,也獲得了區委宣傳部的賞識。

古語講,每逢佳節倍思親。元宵節當晚,外面燈火通明,煙花此起彼伏,彷彿照亮了整個夜空,也照進了胡瓊予思家的心,她思念還不滿三歲的女兒,惦念同在防疫一線奮戰的警察愛人,但是看著工作群裡依舊奮戰在一線的同志們,看著手中採集的一條條事例和人物,胡瓊予忍住了紅紅的眼眶,伴著外面熱鬧的煙花聲一直趕稿到深夜。那一刻,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幼女的想念,都默默化作了她工作的動力,這就是一名共產黨員的黨性,一名共產黨員的信仰。

在這場蔓延在全國的疫情防控戰中,胡瓊予只是其中很渺小的一員,但星火足以燎原、明燭亦可高燒,就是無數個這樣奮戰在一線的黨員幹部,構起了擋在人民群眾面前的一座鋼鐵長城,竭盡全力保衛國人的健康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