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我腦海中的橡皮擦》:拋棄了悲劇模板的悲情故事

愛情是電影永遠熱門的主題之一,《我腦海中的橡皮擦》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電影示例,它用舒緩的鏡頭告訴我們一個悲傷的愛情故事。

這部電影由李宰漢執導,鄭雨盛、孫藝珍主演,講述了女主秀真因患阿爾茨海默症失憶後,她的丈夫一直守護在其身邊的故事。該片改編自日本電視劇《Pure Soul》,2004年11月5日由CJ公司發行在韓國上映,獲得了劇烈的反響。

評《我腦海中的橡皮擦》:拋棄了悲劇模板的悲情故事

這部電影正片節奏緩慢,但是音樂與影片節奏配合的非常好,使得觀眾看下來沒有負擔感。這一切的舒緩是為了營造一種假象式的幸福以及幸福緩慢消逝之後迅猛的哀傷,讓所有人都有一種失措無助的感受。

“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

男主角哲洙是一個私生子,在建築公司當工人,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個優秀的建築師。而女主角秀真是富人家的女兒,從小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可是她卻有著非常嚴重的健忘症,電影中她第一次遇見哲洙就是去便利店買東西時,她把飲料和錢包落在了店裡,這是一個小伏筆,為女主之後的病情做鋪墊,但是也正是因為兩個人的這一次誤會,才有了接下來的故事。

第二次秀真遇到男主是在公司的展示場館需要修理,來的正是哲洙。可哲洙似乎對秀真視而不見,卻奪過秀真手中的可樂,一飲而盡。晚上,秀真遭到小偷搶劫,哲洙經過打跑壞人,兩人正式開始認識。英雄救美的情節在觀眾看來已經非常老套,這樣的一個相遇也是導演安排“跟蹤”後,進行的一次劇情的高潮情節,有了這個轉折就可以開始餘下的故事。

評《我腦海中的橡皮擦》:拋棄了悲劇模板的悲情故事

在這次安排之後,兩個人開始慢慢的接觸,這時候導演開始慢慢的像觀眾“透露”人物經歷。兩個人相互熟悉,開始心生愛意,但是因為哲洙出身貧寒,對於這樣一個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自己也沒有把握,秀真主動向哲洙求婚,故事從此刻才正式的開始。

婚後的秀真,記憶力開始消退,他們的故事就像被橡皮擦慢慢擦去。秀真到醫院做了檢查,卻得知自己患了阿茲海默氏症,大腦在逐漸死亡。她開始從每天的小事忘起,再到後來慢慢忘記了哲洙,只記得自己與前男友曾經的故事,再到後來秀真完全地失去了記憶,每天醒來,她都不認識身邊的這個男人,每天晚上睡前,都會發現自己愛上了這個陌生人。

評《我腦海中的橡皮擦》:拋棄了悲劇模板的悲情故事

脫離傳統韓國電影套路

這部電影號稱是“韓國電影必看”的《我腦中的橡皮擦》,演員彙集了韓國電影界非常知名的兩位演員,女主角孫藝珍在韓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除了這部電影外還拍攝了《假如愛有天意》,這兩部電影在敘事方面還是鏡頭運用上,都是愛情電影的典範。

《我腦中的橡皮擦》當年在中國獲得了很好的反響,在日本也大受歡迎,甚至日本公司買下了劇本,重新拍了一遍。而鄭宇成在電影裡飾演的角色,讓人念念不忘的就是他的痴情,在妻子完全記不得自己的時候,連岳父岳母都勸他放棄的情況下,他依舊選擇留在愛人身邊,即使到最後她生活都無法自理,他還為妻子守護她最後的尊嚴。

韓國電影其實看多了或許就會有免疫力了,因為在煽情方面他們總是千篇一律的套路,但是這部電影並沒有像韓國電影那樣,用套路賺得眼淚,用音樂烘托氣氛,把男女主角愛而不得的矯情劇情,發揮到極致。

評《我腦海中的橡皮擦》:拋棄了悲劇模板的悲情故事

可是這部電影卻反其道而行之,男女主角沒有大篇幅的虐心場景,也沒有哀怨的配樂,大部分時間都只有臺詞和自然音響。這種表達在歐美片中比較常見,他們比較注重觀眾自身對這樣一個事件的反應,而不是導演強行營造一種情緒,促使著觀眾接收這種感情。這對於韓國電影來說,是一種新鮮嘗試,也是一次成功的嘗試,比較這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確實能在人心中劃下痕跡。

細節描寫到位

這部電影在細節描寫方面,也是非常細緻的,這一點國內電影很少能做到,這種愛情電影想要拍得感人,就需要讓觀眾不知不覺地融入到電影情節中,而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便是在細節引觀眾入戲。我們在觀看這部劇的時候,會發現很多經過細緻策劃的小細節,就像開始時候的兩罐可樂,為哲洙做便當卻遺忘了,屋子裡的便利貼,很多細小的場面卻有很多兩個人生活的回憶。

評《我腦海中的橡皮擦》:拋棄了悲劇模板的悲情故事

還有就是不得不提結尾,所有人為他們還原了當初的相遇的場景,而她在那一刻似乎想起了所有,問了句:“這裡是天堂嗎?”很多人認為這時她短暫的恢復了記憶,也有觀眾認為這一段是導演的留白,留下遐想空間給觀眾討論,無論結局是什麼,都可以依照觀眾的內心來為電影寫一個結局。這也是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無論什麼樣的結局都會有觀眾無法接受,而這種留白在電影中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結局方法。

最開始的時候,導演給觀眾講了一個很奇妙的緣分,這個緣分演變成了美好的愛情。當噩夢來臨之時,枕邊人日復一日的做著一件重複的事,讓愛人再次愛上自己。

評《我腦海中的橡皮擦》:拋棄了悲劇模板的悲情故事

結語

其實現在我們再看這部電影,或許會覺得有明顯的的劇本痕跡,現在的電影總喜歡把故事套在模板裡講出來,導致很多電影看下來,發現除了一些主觀條件外,這些角色的經歷極度相似,所以影評人總會在評價電影時,用“創新性”來衡量一部電影的優劣,這在之前並不是衡量電影的必要條件。

這一切原因不過是電影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下跌了,或許說電影開始走“親民路線”,可以搬上大熒屏的故事不在需要人們精心策劃,越來越多的電影除了標題外已經看不出想要傳達的中心,大熒屏已經開始失去“權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