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硬筆書法,怎樣把臨習古帖與現代書寫方式很好接合?

臨池管窺


硬筆字的練字方向,我是分得很清楚的——

要麼是橫寫行書,追求日常實用效果。要麼,是純粹玩味,豎寫繁體,追求硬筆書法藝術!

若是滿足前者,橫寫就寫簡體行書,若橫寫時再寫繁體字,作為日常字,不是很合適;

而作為硬筆書法藝術,橫寫去寫繁體字,也不太合適。


古貼中的結構怎麼應用到日常字裡面的,我認為滿足這幾點就可以:

1,該結構有出處,並且你也喜歡。或古或今,但必須是比較權威的名家!

不然,字該怎樣的簡繁,筆順的調整,有可能會被誤導,字的結構上,非常有講究。

2.有些結構,雖然是源於古代的經典,但你確信,作為日常字, 要有一定的辨識度。

如上圖中的:色,作為日常字,實際上就有點生僻的。而絕大多數字,辨識度還是很高的。

不然,太生僻的變異寫法寫日常字,普通人看不懂,豈不是給自己找不自在?


3.結構寫準確,寫自然,永遠是一個理念。在一段文章裡,不能有突兀感;

多寫多練的事,當然,若有人常幫你,可能更好!


行書一點通


關鍵是要找準字與字之間的關係。古代的書寫方式多為豎式,字的關係也因此形成了豎向的關係,這關係的形成自然會影響現代的橫向書寫關係的處理。在就是上下字的連帶問題,橫寫不容易連帶,主要原因在於漢字的最後一筆多在右側,起筆則多在左側,這勢必形成了左右無法連帶處理。雖然字勢不來已經形成,但不有方法解決的 實際上非常簡單,我們可以根據橫寫的實際情況,捨去不利於橫向書寫的內容。那麼該如何處理橫向書寫字與字之間的關係呢,就是找準左右字之間的關係。其實這個是一個貫氣方法問題具體來說就是將左右兩個字的一兩個點畫的方向採取方向一致的處理。古人說道不同不相為謀,道不同就會不和諧,就會分崩離析。我就來一個相反的處理,道同則相和。就像兩個人處關係,如果沒有相同的興趣點,就非常難能有共同語言。之於書法的章法處理同樣如此。我們只要找準這個和而不同犯而不違的處理即可。當然還要慮有重心的關係問題。也就是左右兩個字的重心關係問題,無論如何變化處理左右字的重心,皆不能違背這個和而不同犯而不違的處理原則。字與字之間的重心和點畫具有一定的和諧融洽,迎讓避就關係,橫向書寫的一行字自然能夠氣脈貫通 和諧統一,節奏暢達生動。也就和諧耐看了。











翰墨書道


練習硬筆書法以臨古帖為主,而古帖是以豎向書寫為主,現代書寫方式往往是橫向書寫,所以這兩者之間的轉換確實會有點彆扭。那麼如何把古帖中學習到的東西運用到日常書寫中呢?我個人認為,關鍵是三點:用筆、結體、筆勢。

學習用筆

硬筆臨古帖學習古帖的用筆,是一定要寫出跟古帖一樣的筆畫形態嗎?不是的,所以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不然會掉進陷阱中。我們硬筆臨古帖,用筆主要學習的是在保證筆勢流暢的基礎上,去模擬古帖筆畫的一些形態。

上圖是我臨摹趙孟頫的《心經》,用的是秀麗筆。

尤其是行草書的臨摹,更是如此。我們在臨摹古帖的時候,更加關鍵的是要學習古帖當中的提按變化,學習這種提按變化的目的不是刻意要寫出毛筆點畫的形態,而是書寫時候的那種節奏感。學習古帖當中用筆的輕重、緩急、快慢的變化,這種節奏感是我們學習古帖的目的。

學習結字

硬筆臨古帖,學習古帖的結字規律。不論是楷書還是行草書,學習古帖是如何來安排這些點畫位置的,尋找到其中的規律,活學活用。等你練熟之後,自己自然而然就寫出漂亮的字了。結字是需要下功夫練的,就是孰能生巧,功夫到了自然就學好了。

上圖是我本人的日常書寫筆記。

筆勢是學習的關鍵

臨摹古帖的目的就是要學到古人的用筆、結字和筆勢。筆勢的問題因為比較複雜,涉及到單字之內的筆畫的筆勢和字與字之間的筆勢問題。筆勢決定了用筆和結構的變化,因此在臨摹古帖的時候要去注意這種筆勢的變化。

古帖因為都是豎向書寫的,因此字與字之間的筆勢連接也是豎向的,因此你練古帖的時候,學會的寫字方式是豎向的,要把它改成橫向的現代書寫,當然會覺得彆扭。這個時候,首先就是先把前面的用筆和結字練熟,然後進行橫向書寫訓練的時候,一開始寫慢點,注意筆畫之間的筆勢連接。

例如,上圖中是趙孟頫的《丹藥帖》中的一部分,我把其中一些字比較明顯的筆勢用紅色小箭頭標出,大家可以觀察一下,一字之末筆的結束和下一個字起筆之點畫之間是有一種呼應關係的,這就是筆勢,這種筆勢又決定了一些筆法的運用和結字體勢。

再舉個例子,上圖中“書法”兩字,豎向書寫的時候書字末筆橫收筆的筆勢向左下方向,寫完“法”字,再加上書字的最後一點。而橫向的“書法”倆字,書寫完最後一點,然後筆勢順勢向右上方“法”的第一筆方向挑去。因為書寫的方向不同,筆勢會產生變化。

因此,我們在臨摹古帖之後,習得古人的精華之後,如果要想轉換成橫向書寫的時候,需要自己去琢磨一下這種筆勢的方向轉換。還有就是多去看看一些當代硬筆書法名家的一些橫向書寫的作品,去觀察分析一下。

例如上圖就是當代著名書法家田英章老師的硬筆橫寫作品,我也是在一些字當中標註了一些紅色小箭頭,這些都是比較明顯的筆勢關係,大家在自己書寫的時候就要試著去改變一些書寫習慣。

其實最關鍵的還是那句話,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多去練習多去讀帖,自己領悟到的才是自己的。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傳統書法文化分享,希望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


翰墨今香


練習簡體行書橫寫一段時間,水平很有限。個人心得是臨習古帖確實比今人的硬筆字帖收穫更大,至少我還沒看到讓人心醉的硬筆字帖。硬筆練習借鑑古帖時感覺單個字的寫法區別不大,主要是最後一筆的處理,古帖向下的牽絲可以弱化或者用回鋒,弱化筆法中向下的趨勢,少寫大長豎,不破壞橫向的行氣(我嘗試過多向右牽絲,可能水平不行,所以很難看)。如果最後一筆是橫向的可借鑑處理主筆的方式適當凸出,以加強橫向的行氣(這個正好和古帖是反的)。第二,豎寫古帖的字瘦長一點好看,橫寫個人感覺稍扁平一點好。第三,古帖行書成列不成行,橫寫簡體我覺得恰好相反,字成行但字之間可以根據不同的字的大小和寬窄不同尋求變化和美觀,字重心基本在一行就行。第四,硬筆書寫(可能都不算嚴格的書法)本來就是個實用藝術(美的東西都是藝術),解決日常書寫美觀問題,非要豎寫繁體古文,再用個篆刻印章,為什麼不去鑽研毛筆書法呢?畢竟硬筆大師也沒法表現毛筆書法的十分之一的效果(比如絞轉,濃淡,飛白,側鋒等)。

以上觀點自己瞎琢磨的,沒啥理論依據[機智]。我的字也是陪孩子寫作業時練著玩,只交自己閨女,不敢誤人子弟。[捂臉]



劉昕47


硬筆書法很實用,出於工作原因,很多人都希望能寫好硬筆字,於是市場上的硬筆字帖便大行其道。古人云取法乎上,對著硬筆字帖臨習起點終是低了一點,我覺得練習硬筆字也可以跟毛筆字帖、毛筆書法結合在一起,可以跟傳統臨帖結合在一起,我的做法如下:

我喜歡魏碑,我希望我的硬筆字、毛筆字都能寫出一手好魏碑,那怎麼統一呢?我的辦法是練同一個碑(或同一個帖)

比如我喜歡張猛龍,那麼硬筆我練張猛龍,毛筆我也練張猛龍。

時間少的時候練習硬筆,打開張猛龍碑,用1.0中性筆對著練,練習結構,練習筆法,寫準粗細,寫準字形,一時沒寫準也要往這個方向靠。用1.0零的中性筆是因為粗一點的筆比較容易寫出粗細變化。

下面附上兩張我的硬筆臨帖

自我感覺練的差不多了,便進行遷移訓練,就是用字帖上的字去寫作品,去檢驗練字的效果。

我的做法是去抄詩詞,同樣附上兩張抄詩詞的硬筆作品

時間多的時候練習毛筆,按照臨帖的標準去臨,同樣還是臨習張猛龍,一時沒臨像沒關係,反反覆覆臨,總會變得越來越像,越來越好。

同樣附上我的毛筆臨帖作品圖片兩張

同樣臨帖之後要進行創作,去檢驗臨帖的效果,附上我的創作圖片三張(對聯紙和宣紙寫的)

事實證明,這樣交替臨帖練習是有效果的,以前我一個月也長不了幾個粉絲,最近因為字寫得比較好了,半個月長了近千粉絲。

你覺得我的辦法可行嗎?你的做法是怎樣的呢?歡迎留言!











狼嘯天涯


硬筆無須定要寫出毛筆的效果,因筆尖構造的不同,在點畫肥瘦、墨色濃淡的變化上,硬筆基本無能為力。因此,從毛筆碑帖中尋找硬筆的技巧與靈感,不能全盤吸收,應因需而取。比如,墨法可以忽略,筆法要有所取捨,而重在點畫結構與結體。簡言之,就是去皮肉而留骨架,去邊幅而抓形神。

這個只是一般規律,並不絕對,比如有的用筆高手,即便用硬筆,也可以詮釋“墨分五彩”,也一樣可以寫出肥瘦相間的點畫,也可以近似的逼近於毛筆的中鋒側鋒等用筆之法。

硬筆書法看似簡單,氣象頗大。要跳出今人的圈子,尋道於古人古法,是高瞻遠矚,也是長久之計。以毛筆書法而悟硬筆書法,無怪乎筆墨章法,不是一件難於理解的事情,但要取出真經,融合為筆下的功夫,還是要下一番大氣力的。靠多看多總結,也要多嘗試多磨練。


抱庸妄談,與友共勉。


抱庸詩書


怎麼把古代書法字帖溶合到現代硬筆書法中來?

中國傳統書法的書寫格式,是由上向下排列書寫。我們在用硬筆橫寫草書的時候就會發現,非常的不順暢,根本無法寫出毛筆書法氣勢貫穿的那種意韻。除了硬筆本身的條件限制以外,還有漢字的構成,取的是上下之勢。上字與下字非常順暢的就能連接上,而左右的連接,卻無法接通,接通也很生硬。所以在以古帖為範本臨習硬筆書法時,取捨非常關鍵。

硬筆因為筆尖不能象毛筆一樣的起伏變化,臨習時不要去模仿毛筆的筆畫起伏的波磔,鋼筆的提按頓挫幅度很小,只取筆意。意思到了就可以了,結構上的臨寫,要注意收筆時不要和豎寫的毛筆字帖一樣,應照顧到左右間的關係而不是上下關係。

在選擇字帖上,行書最好的字帖莫過於《集王聖教序》。這本字帖,好像就是專門為現代硬筆書法而製作似的。每個字都是獨立的,石刻的刀痕也適合硬筆模仿。如果把字帖中的字縮小複印出來,減小了筆畫的起伏變化,以他的結構為學習臨摹的範例,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楷書的範本,文徵明小楷《賦得落花詩》,是非常好的硬筆臨摹範本。結體靈秀,幾乎是最完美的鋼筆臨摹毛筆字帖。筆勢波磔也不大,字的大小也和鋼筆字差不多。在點畫上稍稍的根據硬筆的特性作出一點調整,就能寫出他的意韻來。










子衿書法


練習硬筆字和學習毛筆書法一樣,一定要取法乎上,那就必須臨習經典的古代法帖。

一、選帖。練習楷書的話,可以選擇小楷名帖《靈飛經》、趙孟頫的《道德經》、《汲黯傳》等,還有文徵明《草堂十志》、《琴賦》等等。練習行書,可以選擇筆畫明朗、法度嚴謹的行楷比較好。比如:王羲之集字《聖教序》、歐陽詢的《千字文》、陸柬之的《文賦》、趙孟頫的行楷帖等。

二、精練。練的多不如練的精,不要急著“通臨”全帖,而是逐字攻克。如果只是一味的寫,一個字也沒吃透,一個字的寫法也記不住,即使寫的再多,也沒什麼用。假如一天只掌握一個字,一年就可練熟365個字。常用漢字才有二千多個,而且漢字的結構是有結構規律可循的,往往寫會了一個字,就可掌握同類型的字。

三、堅持。每個人的天賦不同,不要去和別人比較,有的人學的快,有的人學的慢,這沒關係,重要的是多用心練習,堅持就能成功。

同時,不要過於指望書法老師和教程,老師和教程只是在介紹他們的經驗,對於你,未必合適。在臨帖中不斷總結經驗,以古為師,就能不斷進步。


丁瑞虎老師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硬筆書法還是以實用性為主,藝術性為輔;純粹的藝術性創作則多半需要遵循古法,包括書寫格式、毛筆書法式的起收筆處理、繁體字。


青島彼岸硬筆書法逄彬


建議你從正楷開始,不要直接寫行書。熟能生巧,字帖推薦用多寶塔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