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我們在初春時節驅車從昆明出發,不經意間,博南山、潞江壩、高黎貢山……這些昔日耗時費力的路段竟已甩在身後,約十個小時後,我們穿越了六百多公里的路程,來到了邊地騰衝。進入騰衝縣城,便會看到“天下騰衝,世界和順”的巨大標語。到縣城西邊3 公里的和順古鎮看看,是當地標榜到騰衝旅遊必做的事情。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和美淡然的田園

在中國的版圖上,橫斷山脈一改自西向東、緩緩而下的地勢,大刀闊斧、南北縱向,闢出一條條大江......它人跡罕至,恍如曠野洪荒。可是,當人們沿著這條山脈往南進入高黎貢山的奇峰險道時,越過埡口,便會在騰衝壩子裡驀然看見一片桃花源般的青磚瓦舍——和順村,它一改原始蒼茫,飄過來的是陣陣書卷的香氣、油菜花的芬芳。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山下的油菜花開得正濃,鋪天蓋地,汪洋如海。花海中村舍相連,阡陌縱橫,農人牽著耕牛正翻開肥沃的土地,撒下春耕的種子。大大小小的火山錐,如同仙人的棋子,撒落在原野上,提示著億萬年前的遠古地質運動。溫泉從地下湧出,引入附近的村莊,用來洗澡做飯。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和順有童謠:“河順鄉,鄉順河,河往寺前過。水映寺,寺映水,水從寺中流。”就是在這樣一片溫暖和煦的壩子裡,孕育出西南邊境最大的漢文化“飛地”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和順四面環山,氣候溫和,山清水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內涵。據史書記載:和順古稱“陽溫暾”,因有小河順鄉前流過,清代康熙年間這裡開始被稱為“河順鄉”。後有人認為此名欠雅,便借用“雲湧吉祥,風吹和順”的詩句,改稱“和順”,用以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明代洪武年間,和順的先民從四川、江南、湖廣等地奉命至此屯墾戍邊,世代生息繁衍,距今已有600 年曆史。和順鄉人多地少,但因地處西南古絲路要衝,一代代和順人為謀生順西南古絲道出發,遠走他鄉從商,他們的足跡遍佈東南亞,使和順鄉形成了獨特的華僑文化。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和順人多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去看和順之前,很多人關注的焦點大多在於其白牆黛瓦、小橋流水和悠然閒適的環境,猶如相親的人們先會把目光投向對方的長相和衣著。但是去過和順後才發現,和順的魅力真的不在其外表,當走進邊地大馬幫的遺存、傾聽艾思奇的呼吸、感受抗日軍民的力量時,和順就會美麗而堅定地在你心中站立起來。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古色古香的民居建築

和順整個村子建在一個山坡上,遊逛時經常需要上坡下坡,而且坡度不小,頗有爬山的感覺,許多巷道也因為地形的緣故顯得有些逼仄,當地名人的故居和八大姓的宗祠便落散在這些街道中。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可能是偏居西南一隅的緣故吧,也可能是我們來的時候有些晚,鎮上的遊客並不是很多。偶有遊客路過,當地人也不以為意,繼續忙自己的事。我們便在這些街巷、院落當中閒逛,看老人在院落裡閒聊,看婦女在洗衣亭洗衣洗菜,看年輕人騎著摩托車穿過長長的甬道。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和順有著一般小鎮的特色,傳統的小鎮建築,淳樸的人們。和順四周是大大小小的火山錐,全鄉住宅從東到西環山而建,漸深漸高,房舍密集,錯落有致,一條三合河繞村而過,兩座石拱橋連接村內外的大路。村中所有的道路、甚至連村外的田埂都是用石條鋪就,晴不揚塵,雨無泥濘。宅院中尤具地域特色的是以火山石堆砌的石階,遇到雨水天氣,能很好的起到了防滑作用。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在這裡,可以領略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神韻,可以欣賞江南古鎮小橋流水的美景,可以看到西方、南亞的建築元素。寸氏宗祠的南亞風格大門、艾思奇故居的歐式窗戶、“彎樓子”民居的英國鐵藝都與“四合五天井、三房一照壁”這樣的雲南古民居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據瞭解,這裡的傳統民居多達1000多座,其中清代民居有100多幢,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的活化石,尤其是那老宅的門窗木雕,各種雕刻造型栩栩如生。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和順能有如此多的古香古色的建築民居,主要是和先人們的信念有關。和順漢族大多是明初到雲南從事軍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的後代。這些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有的文化素質較高,雖為生活所迫,背景離鄉到異國去,但是隻要在國外賺到錢,大都要回歸和順故里買田置地、起房建屋、耕讀傳家、光宗耀祖。由於他們在國外闖蕩,眼界更加開闊,所以建築方面更加吸收了海外文化。到近代,和順民居也多出現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和順的魅力精華正是這裡的古建築和民居。每一間古老的大屋都有自己的特色,天井都會有一棵歷史悠久的古樹,加上古老的鑲花門窗和古樸的大鐘,內涵與講究讓人驚歎不已。那個叫做“彎樓子”的房子就是從前“永茂和”的東家,氣派的建築和考究的傢俱彰顯了曾有過的輝煌。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巷子口對著的是月臺,從風水學上講,是不讓財運等溜走,月臺還是巷子中居民的娛樂場所,創造了和諧的鄰里關係;財神廟對面的戲臺尚存,戲卻已早早收場,只剩下殘陽夕照偶爾閃回百年前;祠堂將幾大姓氏的往日時光一一收納,供後人懷念與榮記。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全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

從我們踏入和順開始,所有的介紹文字便都變得空洞起來。當親自走過一座座牌坊,有些威嚴,有些寂寥,在靜默中沉澱著歷史的滄桑,讓我們真的如同與時光一起快速轉換,讓那些古鎮的前世今生不斷地鮮活起來。被綠萌遮擋的石板小徑、中西合璧的民居、一棵樹齡超過百年的大榕樹都無聲地訴說著它們的故事。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和順有厚重的歷史和文化,除了這些老宅院外,還有“在中國鄉村文化界堪稱第一”的圖書館和不亞於現今名牌大學師資配備的益群中學,以及從這裡走出去的一個個響噹噹的名字:哲學家艾思奇、教育家寸樹聲、緬甸四朝國師尹蓉、被孫中山譽為“華僑領袖,民族光輝”的寸海亭、護國討袁秘書長李日垓、翡翠大王張寶廷……乃至數以千計的博士、碩士和大學生。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張孝仲老師是和順圖書館的退休管理員,他說:“1924年,幾個和順華僑青年在瓦城組建了崇新會,然後回鄉創辦了閱書報社;隨著藏書和讀者的增加,1928年成立了和順圖書館,號召廣大華僑捐書捐款,很快形成了一次捐書運動。大商號專門到上海購書,都是大部頭的叢書,什麼《四庫重刊》、《二十四史》、《武英殿聚珍》等,每次都是上千冊;個人捐十幾冊,有的就一兩本畫報,還有的捐書架、辦公用品。”這是何等壯觀的一番景象,一捆捆書報從上海裝船,萬里迢迢到仰光,然後用火車運到瓦城。最後是成群結隊的騾馬翻山越嶺,就這樣,知識的曙光照亮了小小的和順鄉,照亮了邊陲大地。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到1938年,和順圖書館的藏書已逾3萬冊,超過了當時眾多的城市及大學的圖書館。和順圖書館不僅在全國鄉村排名第一,且它的藏書也彌足珍貴。在時局變幻的年代,和順人在極邊之地創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鄉村圖書館,本身就是一個奇蹟。它昭示著近百年和順人追求文明進步的步履,它是和順人亦商亦儒、重商亦重文的和順文化底蘊的體現,也是一種有境界的面向未來的文化現象。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和順圖書館前身是創辦於1924年的“和順閱書報社”;1928年由該鄉旅緬華僑和鄉人共同努力下,在此基礎上創辦“和順圖書館”;1938年拆除舊館屋後,興建了這座中西合璧式的新館屋。館址佔地1392.06平方米,建築由大門、中門、花園、圖書館主樓組成。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小小的書閣,其美不僅在於名氣之盛、名人著作之多,更因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建築結構新穎、氣宇軒昂,館內窗明几淨、園內花木扶疏,環境安謐,氛圍厚重。尖尖的飛簷在中國古代的建築中是不會出現的,它吸收了東南亞的設計理念,半圓形的門窗很有幾分歐式的味道;而小樓整體依然雕欄畫柱,如傳統中國建築的精緻和淡雅。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目前館藏圖書約8萬餘冊,其中除了近年收藏的一些贈書外,絕大部分是多種珍本、善本書籍。從書架到門上的鎖、辦公桌上的印章、桌鍾以及二門的鐵柵欄,都是建館初期和順華僑從緬甸購置,充滿了滄桑的味道。雖然從藏書量與規模上看,小小的和順圖書館與藏書數十萬百萬的省地市圖書管相比,微不足道。但是,他出現在“極邊第一城”的農村之中,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獨特的宗祠文化

行走間和順的景點一一在眼前呈現,百歲坊、洗衣亭、艾思奇故居、龍潭、元龍閣等只需安靜的看和了解,無須大張旗鼓的喧譁,人流也不過年時的多了,古鎮幾乎快恢復安靜的局面,我們只需慢慢走慢慢看即可。累了邊上坐一會,吃一碗涼皮等或者烤粑粑也行,渴了可到路邊的咖啡館坐坐,很愜意的慢遊。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和順古鎮就坐落在幾座火山間的小平原上,依山傍水。居民的祖先最初來到這裡剷草立寨、屯田戍邊。先有寸、劉、李、尹、賈五大姓,以後又有張、楊、趙、許、釧等各姓進入。各姓氏的人在這裡分族而居,和睦相處,一代代傳承下來。同姓的人需要宗族的凝聚力,只有內部團結起來,才能對付外來的種種困難與問題。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宗祠也叫祠堂,是同一家族祭祀祖宗的地方。儘管這些宗祠規模不一,但建造模式大致相同:正殿建於高臺基之上,三開間,中間設供臺,臺上設暖閣,殿內供奉始祖及九代先祖牌位。祠內都懸掛有知名人士撰書的楹聯、匾額,流光益彩,蔚為壯觀。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充盈著溫馨愛意的洗衣亭

慢慢踱出鎮外,悠悠小河環鄉而過,一副清新的田園畫出躍於晚霞之下。村子周邊的油菜花都開了,很漂亮,村口有一棵上千年的古樹,好像是大榕樹,村婦在小亭子裡洗衣服。在環村而過的溪水旁,每走一段就有一座奇特的建築,它建在水上,其頂部似亭子。“亭”內地上是“田”字形石條,眾多村民蹲在石條上洗衣洗菜,這就是和順具有獨特景觀的洗衣亭。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如此具有特色的洗衣亭,並不是為了點綴風景。據說是和順前輩出國經商歸來,正遇上河邊洗衣的老婆和鄰居被淋得滿身溼透地回來,看著自己的妻子又黑又瘦,家裡卻收拾的十分整潔。便不惜重金,修建了新穎獨特的建築來答謝持家有功的妻子。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洗衣亭讓和順的女人們不受日曬雨淋之苦,在舒適的環境中洗衣,洗菜。這許多的小亭,如同男人結實的臂彎一般,雖然不能為女人們遮蔽多少風雨,但卻讓她們感受到了溫暖。也許只有久遠出門而又牽掛著故鄉的人,才有如此的心思。洗衣亭見證了男人對女人的無限愛意,也訴說著女人們的思念之情。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翠綠柳枝下,潺潺溪水邊,村婦在厚木板上搗衣洗菜,嬉笑聲隨風飄來。平靜的湖面上,成群的野鴨在追逐嬉鬧著,岸邊的垂柳枝隨著柔和地風,搖擺著那纖纖的腰身。犁地的人們吆喝著牛,還能扯著嗓子唱上幾句,引得洗衣的婦人們齊聲鬨笑。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悠悠的古鎮就是這樣的安靜的等待著識它的人來慢慢的解讀,每次經過雙虹橋的時候看見那些鮮活的鴨子在屬於冬季的2月裡快活的遊動時,我就想春江水暖鴨先知,那麼和順是不是也知道我的到來並流連忘返的情懷?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有著如歌般的田園、牧歸的悠閒耕牛、夜讀的鄉民、溪邊洗衣的農婦,展現的是令人嚮往的田園牧歌生活,這裡圓著現代人的家園夢。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這樣的古鎮需要慢慢去品味的,需要用心去解讀的,我終究還是一個匆匆過客,幸運的是這次我停留的時間較長,可以能靜下心來慢慢徜徉,也許古鎮吸引人也源於這種魅力吧?

和順是雲南著名的僑鄉,僑居海外的村民達上萬人,比當地居民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