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數千年前,一位名叫阿招的彝族女孩的一頭黑牛走失了,女孩循著牛蹄印尋找,發現她的黑牛正在山坡舔食地上湧出的泉水,而這泉水竟是鹹的。鄉親們得知後,在此處掘出了一口井,汲滷水而煮井鹽,“黑井鎮”由此得名。
黑井鎮的標誌:黑牛雕塑。
已被關閉的鹽井遺址。
雖身居四大古鎮之列,卻很少為人所知。
說起雲南,你一定聽說過和順、麗江、束河三座古鎮吧,而黑井鎮在歷史上曾是與之齊名的四大古鎮之一。黑井古鎮,依山傍江,位於雲南省祿豐縣西北65公里的龍川江畔,距元謀縣城40公里。過去,這裡雖地處偏僻,交通閉塞,卻因盛產食鹽而聚四方商客於此。在與世隔絕在龍川江河谷中,商人們用清脆的馬蹄聲,將一座小小的井鹽產地,打造成“富可敵省”的滇中經濟重鎮。自漢唐之後,這裡更是以生產專供南詔王室的貢鹽而聞名於世,號稱“千年鹽都”。
黑井,一部耐人尋味的史書。
殘破的青石板,述說著黑井驕傲的昨天。
“黑井”,井雖名黑,鹽卻極白,且品質極高。據說,雲南有名的宣威火腿,過去也只用黑井鹽,非此難以醃製出最正宗的味道。時代的發展,汽車淘汰了馬幫,現代化的生產工藝讓原始的古法制鹽失去了存在價值,黑井亦從因鹽興而起,到因鹽廢而衰,“千年鹽都”輝煌不再,終歸憔悴,只留下了頗具明清風格的民居,還有珍貴的碑刻、石雕、古塔、石牌坊、古戲臺。好在那些幾近荒蕪的古寺廟、古鹽井,終於被小心地保存了下來,儼然一座古鹽文化博物館。黑井鹽,既是滷水的結晶,也是歲月的結晶,讓我們能在喧囂的當下,回望百年前馬幫絡繹的昨天。
黑井,失落的鹽都,曾經“富可敵省,課甲兩迤”。
黑井,始於漢唐,盛於明清,文人稱其為“鹽溪”。
除了眾多明清遺存的古蹟外,黑井還是一個千變萬化的鹽的世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裡賣的鹽都是固體塊狀:長方形、圓柱形、碗形、半球形。還有人把鹽製成了鹽兔、鹽羊、鹽牛、鹽豬、鹽貓,栩栩如生的“鹽雕”製品,既是可以把玩的工藝品,又是生活中的實用品,我們所熟悉的“鹽”,在黑井忽然變成了一個個潔白可愛的小精靈,讓老去的產業苟延著無奈的精巧和美麗。
2005年,黑井被授予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稱號。
老人不會想到,如今的黑井,竟有火車(成昆鐵路)連通山外。
“合院式”大宅,“店宅式”民居
如果只為看風景,“黑井”看點並不多,如果想琢磨歷史,特別是與鹽文化有關的歷史,“黑井”大有講究。就以建築為例來說吧,全鎮的民居大體可分為兩種式樣。一種是以武家大院為代表的“合院式”豪華大宅,這是黑井鎮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建築。另一種則是平民百姓的“店宅式”商住民居,多分佈在以商業為主的街道兩旁,特別是在“文廟街”,一間挨一間,將遊客帶回倒溯的時光裡。
武家大院豪華氣派的大門。
大院的裝飾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風格。
先說說武家大院吧。武家是當年黑井鎮有錢有勢的大鹽商,其宅第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總體佈局呈“縱一橫三”的“王”字型,佔地兩千餘平米,純土木結構。大院依地勢修築為三層,分上下兩個四合院,由四個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的天井組成,有九十九間房屋,一百零八扇門。一層的四合院庭院,空間開闊,有水池、曲橋、六角古亭、花壇、石桌凳可供人歇息賞景。
武家大院的一層四合院局部。
用地的紅褐色砂岩打造的物品,使黑井呈現著一種滄桑與古樸。
在武家大院的三層佈局中,無論你處於哪一層,都會有置身於第一層的感覺,站在大院南廂房三樓,亦可鳥瞰黑井古鎮全貌。研究者認為,武家大院平面格局理念,取“六位高升、四通八達、九九通久、王隱其中”之意,不僅顯示了主人作為“黑井第一灶戶”,期望“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的心理,還反映了主人期盼“高升”、“為王”、“為首”的心理祈求。武家大院規模之宏大,硬山式屋頂和飛翹的屋簷,還有大門裝飾之精美,在雲南地區屬罕見的古民居建築群。
武家大院由三層四合院,這是最上層的戲臺院。
武家大院房屋內部結構。
黑井的“店宅”式民居,大多分佈在以商業為主的街道兩旁,是一種商住混搭的民居建築,前店後宅或下店上宅是其鮮明特色。在我們遊覽時,當地人特別為我們介紹說,這種成規模的一門一窗一鋪臺的商住合一建築,只有在黑井才能看到。而所謂鋪臺,就是在自家臨街的窗前,用青石板砌出的一個平臺,將所售賣的物品擺在臺上出售。老鄉說,過去馬幫來往不斷,客商不用進店,在外面牽著馬就可以直接買東西,甚至不下馬也可以做成交易。
在黑井,現存的臺鋪大約還有160多個,但只有個別還在使用,絕大部分已廢棄,來黑井的遊客實在是太少了。一門一窗一鋪臺,黑井古鎮最具看點的人文景觀,一道凝固的風景,她見證了這座古鎮曾經的繁華與落寞,是古鎮建築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時空交錯,遐想當年,這裡也曾是車馬喧囂,商賈雲集,南來北往的馬幫,或歇腳小憩,或打尖住店。一聲馬嘶,驚飛了屋簷下的一群鳥雀;幾聲吆喝,成就了黑井的萬貫財富。只是,繁華終有落寞時,失去了商機的黑井,如今再怎樣掙扎,也終與和順、麗江、束河拉開了距離,漸漸被堙埋在歷史的塵埃中。
文廟街上典型的一門一窗一鋪臺
文廟街上典型的一門一窗一鋪臺
鹽井、牌坊、寺廟,黑井曾經的輝煌紀錄
黑井鎮有兩條平行於龍川江的小街;兩條街由橫跨江面的五孔橋——五馬橋隔開。一街在江左,二街在江右。1942年,五馬橋因水患被沖塌,當年9月重修時,一李姓鄉紳出一上聯:“五馬橋橋上瞧 風吹橋洞橋不動”,無人能對,使慶典頗為減色。直到七十年後的2012年,才有人對出下聯:“三清宮宮中躬 雨打宮身宮空聲”,這也算是黑井鎮的一段佳話。
走在五馬橋上的馬幫
和朋友在黑井古鎮拍攝中(上圖為大龍祠)
除了看民居,黑井的文廟、書院、大龍祠、文筆塔等清代老建築,也反映了舊時黑井教育文化的昌達。特別是四柱三門的節孝總坊,石闕正中有五龍捧聖牌位,上書“聖旨旌表”,更是將中國傳統的貞節觀念表現得淋漓盡致。此牌坊建於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形態端莊肅穆,書法雕刻渾然天成,有68個龍頭,54個象鼻,2對石獅,4個石鼓,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已成為黑井古建築景觀的主要標誌性建築。
建於清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的節孝總坊
左“霜筠”,右“雪操”,浮雕為四龍搶寶的節孝總坊局部。
該收筆了,忽然想問自己:為什麼總是對雲南的小眾景點感興趣呢?也許與自己五十年前在雲南度過的幾年知青生活有關吧。七彩雲南,身雖早已離開,情卻依然纏綿。
千年鹽都:黑井古鎮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雲南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如歌如嫂 更新:2019.11.05
閱讀更多 樂途旅遊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