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容平和觀世界,自在適意談人生

梁實秋(1902-1987),是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學者和散文家,一生筆耕不輟,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中尤以散文成就最高,其享譽之高,使之成為中國文壇上赫然知名的散文大師,是被譽為與胡適、林語堂比肩的文化名人。

作為一個散文大師,他的散文內容豐富,廣涉人生百態,他將自己對平凡人生的體味與人生世相的感悟訴諸筆端,以簡潔雅緻的文字,幽默詼諧的筆調,閒適恬淡的情態,為眾多讀者所喜愛。

《我看世間一切有情》一書遴選了梁實秋先生的66篇經典散文,在這本書中,梁先生用詼諧幽默的文筆把平凡的事、平凡的人寫出深刻的哲理性,並用這些哲理闡述自己對於世界的思考,以及如何在無常的世界中發現平凡小事的趣味性。

他的散文雖然取材平常人事,卻因他細察入微,旁徵博引,視常人之所無視,發常人之所未發,逸趣橫生,又雅緻閒適,故而讀來讓人心會神契,齒頰留香。然而,他的散文又並非平淡無奇,而是在從容平和中暗含著一種犀利與深刻,透出他洞察人事的智慧。

總的看來,《我看世間一切有情》這本書可將梁實秋的散文大致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觀世界,看世相百態;一類是看人生,談生活日常。

《我看世間一切有情》| 從容平和觀世界,自在適意談人生

1. 觀世界,從容平和

梁先生出生在一箇舊式官僚家庭,也可以說是書香門第之家,家中舊式的禮規繁多,梁先生無疑受到了潛移默化的薰染。而且梁先生還熟讀中國古代的各種文化典籍,包括儒家的四書五經、佛教經典等等。

這不僅為他打下了堅實的文學功底,也給予了他兼濟天下的"仁愛之心"。或許是因為自小浸潤在這種傳統文化的氛圍中,所以梁實秋對隨緣而遇的外界事物持曠達平和的態度。

比如,在《市容》一文中,他這麼寫道:"在我居住的巷口外大街上……全是販賣食物的小販,其中種類甚多,據我所記得的有—豆汁兒、餛飩、燒餅、油條、切糕","我每天早晨從這裡經過,心裡總充滿了一種喜悅。我覺得這裡面有生活。"正是因為"民以食為天",他覺得小攤販有東西可賣,有人來吃,付得起錢,於誰都是好事,因為他們都在生活,都能生活,比起"路有凍死骨"滿地餓殍的境況實在是好多了。所以,大馬路上擠滿小攤小販,雖有礙於市容,但梁先生卻由衷的心生歡喜。

除此之外,梁先生還受過深受西方文化的濃重薰陶,西方文明和教養給了他深刻的影響,所以他對中國封建社會長期以來形成的頑固的禮教、愚昧的陋俗、野蠻的禁忌等進行了委婉的批判。

比如,他在《臉譜》中勾勒了達官貴人那副目空一切的傲慢嘴臉,媚上傲下、阿諛奉承的噁心之相,"外面擺著一副面孔,在適當的時候呱嗒一聲如簾子一般捲起,另露出一副面孔。"這種人對下屬道貌岸然,或是目無表情,像一張白紙似的,使你"無從觀色,莫測高深",有時"把臉拉得驢般長,使你在他面前覺得矮几尺";可是他一旦見到上司,"驢臉立刻縮短,再往癟裡一縮,馬上變成柿餅臉,堆下笑容"。變臉之迅速,讓梁先生挖苦道,這是官場人士必備技能。

還有,《謙讓》一文中,他寫了中國人的假客套,一群人在客廳內,你推我讓,誰也不肯坐上座,只等到"大家的興致均已低落,該說的話差不多都已說完,……本就該坐上座的人便去就了上座,並無苦惱之象,而往往是顯著躊躇滿志顧盼自雄的樣子。"並且,他還通過"類比"來刻畫出這些"謙謙君子"所謂的謙讓風範,"我從不曾看見,在長途公共汽車站售票的地方,如果沒有木製的長柵欄而還能夠保留一點謙讓之風!"將中國人所謂的"謙讓"之舉,抨擊的鞭闢入理,入木三分。

《代溝》、《守時》、《吃相》、《結婚典禮》等文章也都摹述和鞭撻了中國某些常見的待人接物的虛榮與偽善,揭示了人們虛偽可笑的心態。梁先生文筆幽默,將人們的形態描摹的活靈活現,讓人一笑之時,也發人深省。

但是,梁先生又非常理智清醒,他絕不因為推崇西方的紳士風度,就同意把外國的風俗習慣全都硬搬到中國來。

《我看世間一切有情》| 從容平和觀世界,自在適意談人生

在《洋罪》中,梁先生諷刺了國人崇洋媚外盲目照搬的現象:聚集茶會之類偶然恰是十三人時,就有人認為情形嚴重,或臨時加個人,或有人自覺退場,總之必得打破這個數;又如劃火柴給人點紙菸,點到第三人的紙菸時,則必有熱心者迫不及待地從旁噓一口大氣,把你的火柴吹熄,因為一根火柴不能點三根菸;愚人節時,將婚禮大事拿去逗樂等等。梁先生將這些把戲統統視為"洋罪",並批評道:"外國的風俗習慣永遠是有趣的,因為異國情調總是新奇的居多。新奇就有趣。不過若把異國情調生吞活剝地搬到自己家裡來,身體力行,則新奇往往變成為桎梏,有趣往往變成為肉麻。"

梁先生將自己對世相的親身體驗和真實感受寫入文章,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態圖,讓人看了,不覺啞然失笑。

比如,《女人》一文中,寫女人的善變,女人的愛流眼淚,女人的饒舌,女人的膽小,也寫女人的靈巧,女人的聰明……一筆一筆都落到點上,使人不得不歎服梁先生觀察的細緻入微。《男人》則剖析了男人髒、懶、饞、自私、談女人、窺探別人隱私等種種惡習,還寫道"'長舌男'是到處都有的,不知為什麼這名詞尚不甚流行。"

還比如,《下棋》也寫的妙趣橫生。那觀棋的人不管說的中不中肯,都不讓人待見,更不會讓下棋的人感激;若觀棋不語呢,則自己憋在心裡,難受,喉頭髮癢,想一吐為快。

梁先生的這些描寫真實生動,彷彿讓人身臨其境,忍俊不禁。但他也不是過分批判這一切世相,他於文字上展現出來的不過是一種善意的調侃和委婉的諷刺,讀來一笑之餘,亦讓人陷入思考和玩味。

《我看世間一切有情》| 從容平和觀世界,自在適意談人生

2. 談人生,自在適意

歷經過各種的風風雨雨和戰爭災難以後,梁先生試圖用自然隨緣、恬淡閒適的老莊的人生哲學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尋求內心的一方淨土。他的心境也逐漸趨於一種恬淡清淨安然的狀態,故而在梁實秋的散文作品中,還處處顯現出一種隨遇而安、自在適意的情趣和意蘊。

比如,在《雅舍》中,他將所居住的一所陋室比作"雅舍",雖然只是一種用青磚砌柱、黑瓦蓋定、竹籬泥土敷牆的簡易居所,"蓖牆不固,門窗不嚴",也不能蔽風擋雨,"有窗而無玻璃,風來則洞若涼亨,有瓦而空隙不少,雨來則滲如滴漏";甚至在暴風雨中"屋頂灰泥突然崩裂",屋內一片狼藉;而且此處夏天"聚蚊成雷",鼠子瞰燈,讓人煩不勝煩。

但是他卻在此陋室及其周遭的竹林、水池、高粱地、土坡、遠山中感到了一種恬然、曠遠和安謐。每當月白風清,蔭影婆娑時,他時常與朋友月下夜話;當細雨迷濛,若雲若霧之際,他孑然一身推窗展望,內心感到了一點陶醉和慰藉,有時也會湧起幾分悽愴和寂寞。

但是,"人生本來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給予之酸甜苦辣,我實躬身親嘗",在這透風漏雨的"雅舍"裡,梁先生依然秉持著這種曠達的生活態度和隨遇而安、雅緻閒適的人生情懷。

梁先生認為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內心湛然,則無往而不樂。吃飯睡覺,稀鬆平常之事,但是其中大有道理。

《我看世間一切有情》| 從容平和觀世界,自在適意談人生

誠然,在《快樂》一文中,他寫道:"有時候,只要把心胸敞開快樂也會逼人而來。這個世界,這個人生,有其醜惡的一面,也有其光明的一面。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隨處皆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小鳥啄食跳躍,貓狗飽食酣睡,哪一樣不令人看了覺得快樂?"在梁先生的眼裡,世界一切稀鬆平常之事,晴天下雨的自然現象,貓狗生靈的本性根本,都是讓人快樂的源泉。

比如,在《不亦快哉》中,他描寫了數十種讓人開懷一笑的小事,比如,人有因早上散步而精神,犬因排洩一身輕,不亦快哉;烈日下口乾舌燥,恰遇賣甘蔗者,買來邊吃邊走,甘蔗渣滓隨嚼隨吐,不亦快哉;放學路上,頑皮孩童隨手按門鈴,看那主人們匆忙應門卻撲了空,也是快哉;呼朋喚友偷葡萄,飽餐一頓,不亦快哉;看書展,逛書肆,趁人不備,納書於懷,是為雅賊,不亦快哉;人生一世,生兒育女,光耀門楣,不亦快哉……如此,如此,真是快哉,快哉。

梁先生安時處順,隨緣自處,所遇所見,皆能靜觀自得,體悟生活的真諦。不論人生處於哪個階段,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比如《中年》裡說,"中年的妙處,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人到中年,固然有種種變異可曬可嘆,但梁先生已看透人生許多事,人生態度也趨於灑脫而豁達。在《老年》一文中,他既不諱老嘆老,也不倚老賣老,而是順乎自然,安享老境,抵達了明心見性、安然自在的人生境地,他對於塵勞煩惱早已不放在心上。從酣暢的《中年》到內斂的《老年》,就能發現,他隨緣享受塵世生活情趣的心跡。

梁先生雖然熱愛人生,留戀塵世,喜歡煙火氣十足的生活,但是他並非隨波逐流,肆意而為,聲色犬馬,而是有原則,能自律,有所為有所不為。同時,他也能隨時隨地都以一種樂觀自在的心態品嚐人生各種況味,能將生活的苦澀同樣看作人生本來的一種味道,因此他能感受到生活的豐富性和趣味性也是自然。

他喜歡那一對白白淨淨、光光溜溜的飯碗,雖不是什麼貴重物品,不過是尋常飯碗而已,他卻珍而重之(《敬老》);他喜歡看勞動人民酣暢淋漓大口吃飯的樣子,這些"自食其力的人,心裡坦蕩蕩的,餓來吃飯,取其充飢,管什麼吃相!"(《吃相》);他笑看房東房客無傷大雅的鬥嘴,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扯來鬥去,也不失為一件樂事(《房東和房客》);他欣賞的是"風聲雨聲、蟲聲鳥聲"那樣"自然的音樂"(《音樂》);安享的是"我有一幾一椅一榻,酣睡寫讀,均已有著,我亦不復他求"的閒適生活(《雅舍》);躬行的是"作自己所能作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的處世哲學。總之,他秉持的是一種恬淡優雅、怡然自得的人生觀念。

故而在梁先生看來,有趣的生活不假外求,而是源於內心的幽默與從容。梁先生用他的文章告訴我們:世事雖無常,但只要保持心之清淨如常,則眼過之處便覺世間一切都有趣味。

《我看世間一切有情》| 從容平和觀世界,自在適意談人生

梁實秋先生的文章煙火氣十足,因他的創作取材,不過是日常所見所聞而已,無論大小雅俗,他都順手拈來,以一種悠遊自得的心態,還原了生活本來的面貌,挖掘出生活的點滴樂趣,因此,他的散文充滿生活的氣息。

同時,他談古論今,旁徵博引,娓娓道來,書寫閒情逸趣,賞玩塵世況味,調侃人生陋習,戲謔有餘,嚴肅不足,一語道破而又適可而止;他心有餘閒,隨緣玩味,將"心胸開闊,了無執著"的人生態度付諸生活、貫徹到底,著實讓人欽佩豔羨。

梁實秋一生歷經風風雨雨,是是非非,看夠了世事變幻,嚐遍了人生百味,練就了瀟灑曠達的心境,且有著國學的根基和西學的薰陶,故他的文章雖凝練清淡卻回味無窮,就像初入口時清冽綿柔,卻後勁十足的酒。

且用書封面的一句話作為結尾,這句話用來形容梁先生實在是再貼切不過,那就是"讀書,寫字,觀世俗;幽默,從容,嘗百味。"心有大自在,則世間事事都有趣。人生如此,不亦快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