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超市購物的大多數是農民,有些種地的農民還要買菜吃,你怎麼看?

三友話三農


自己種的菜,畢竟品種有限,現在的種植戶家裡的餐桌上也會很豐盛了。


1855794787637桃花


這個其實很正常,不管有沒有超市都好村裡人一大早都會到村裡的集市或者超市裡去逛逛買的菜什麼的,因為就算自己家地裡種有菜,養有雞鴨都好,但誰都不能一應俱全,自己家裡的吃厭了,就到外面買別人的來換換口味。

例如說,想吃豬肉了,就算自己家裡養有豬,你總不能說想吃豬肉了就殺一頭豬吧?雞鴨還想,殺一頭豬自己吃不完就沒辦法處理了。

我家裡就是一樣,雖然自己地裡種了菜但還是要隔三差五的去村裡的集市買些別人的菜,菜子不是一種下就能有的吃,而菜在地裡久了就會長老,把掉翻新種的話需要時間等待它長成,這個時候就需要去買別人的菜吃了。





豬豬拱美食


既然是農村超市,買東西的肯定大多數都是附近的農民了,超市東西多,品種全,農民種的蔬菜都是應季的蔬菜,品種也少,以前農民不富裕,捨不得買菜,就天天吃自己地裡種的那2、3樣菜,有時候吃1.2個月,吃膩了也沒辦法,沒錢去外面買唄,現在不一樣了,農民也不差了,手上也有錢了,地裡菜吃幾天膩了肯定要去買菜的,有時候來客人了買的更豐盛,甚至經常去鎮上過早的都很多,我媽跟老頭就經常去鎮上過早逛下街,看到什麼便宜甩賣的覺得需要的都會買點


linxixg


現在的土地很多退耕還林,建房,建路,建工廠,我住在小鎮上,就我們周圍的土地都站了很多,年紀大點的還有些在種地,年輕的出去打工,年紀大的都做不動,我就經常在想這樣發展下去,以後還有多少耕地,多少人會種,這麼多人口吃什麼?我覺得這是一個不遠的問題。


夾竹桃76


這種情況,農民也到超市購物買菜的現象,沒什麼奇怪的,很正常。這也是社會生活大環境所致或說趨勢,不能再用過去的老眼光看待問題了。過去的幾十年裡,農村農民農民耕種著自己名下的幾畝責任田還有幾分自留地,地裡所產的五穀雜糧為主食,自留地多數人都種有菜園子,各種蔬菜類,自己喜歡種點什麼菜就種點什麼菜,生活中米麵菜類,一般不用去買了,那時,也沒有超市,現在買什麼都挺方便的。

現在不同了,農民雖說生活質量相比城市有差距,但生活方式並無多大的區別。可以這麼說,現在農民生活用品,包括柴米油鹽醬醋茶,青菜蔥薑辣椒蒜,90%以上的農戶都和城市人一樣的方式,都是到超市購買,自己種菜或碾米磨麵食用的極少了。

為什麼呢,也甭說為什麼了,社會環境變化自然而然形成的。由於國家對土地政策的管理辦法和農村農業經營方式方法的變革調整,單家獨戶分散經營土地的方式,已不適應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的步伐和機制,要往規模化經營方向發展。在延緩30年聯產承包基礎上不變的情況下,著力推行土地流轉的經營方法,如農業合作社、大型農場,和土地大面積承包經營等,更利於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經營管理,大大提高農業的增產效益。

土地流轉解放了勞動力,同時也形成了青年人和有條件能出去打工的都選擇了打工之路。因為,多數的土地流轉了,農民無地種了,除了幾戶蔬菜專業種植的,絕大多數農民生活必需品糧油瓜果蔬菜等都是去超市購買了。自改革開放以來,個體經營的各種門市、超市應運而生,一般的農村都有超市(過去是沒有的),我村大超市就有三個,大大方便了農村農民的生活所需,挺好的!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這邏輯思維也是夠清奇的,農村的超市購物的不是農民,難道會是城裡人跑到農村來買東西?夏天農民可以吃自己種的菜,那冬天、春天、秋天怎麼辦?自家種的地瓜,我想吃土豆難道就不可以買了?

第一,農村開的超市,去購物的大多數人的確是農民,但並不是所有的農民去超市都是買菜,雖然相較於城市,農村的生活條件還是不好,但他們也有其他需求,就不能去超市購買針頭線腦?就不能去超市購買油鹽醬醋?同而為人,麻煩說話過下大腦,除了身份和居住環境不同,農民與城裡人沒什麼兩樣。

第二,種地的農民肯定要買菜吃的。說句不好聽的,買菜能花幾個錢?自己種菜雖然能自給自足,但效益卻不一定有種其他作物高。難道我就不可以種其他的作物,然後賣掉買更多的菜?更何況誰規定的農民有地種就不能買菜吃了?要知道農民雖然有地種,但自己種的蔬菜也是有限的,我種了豆角,但是我沒種土豆,去超市購買電土豆打打牙祭不可以麼?

第三,農民雖然有地可以種菜,但並不能保證一年四季都能種植,以東北為例,一般春夏兩季種菜,夏秋兩季吃,種植的品種就是常吃的那些。當季節到了的時候,自家種植的蔬果也是足夠自家食用的,但過個季節之後,大多數蔬菜還是要到超市去購買,而這些蔬菜就是南方其他不同氣候的地區產出的,有錢、想吃就去買嘍,這又有什麼可爭議的?

總結:希望題主能客觀的去看待這個問題,如果真的有時間就去農村多走多看,別隻關注眼前的這片天,也別閉門造車,總是想當然。錯誤的經驗、錯誤的三觀,給出的判斷也必然是錯誤的。


新農志


在農村超市內購物的大多數是農民,有些種地的農民也買菜吃,我正確回答你,很正常。

在農村,農民以種地為主,每家每戶也都有個小菜園子,種點時令菜,什麼季節吃啥菜,也並不是啥菜都種,如果家中來客人了,總不能燉上一鍋大白菜招侍客人吧,肯定要整上幾個菜,主人要去超市或者市場上挑選幾個菜,也就是自己家菜園子裡沒有的或者徒個方便,連菜帶肉,或者是半成品回家裝即可,這不很正常嗎?

種菜的可以去買別的菜吃,賣豬肉的可以去買別的肉啊!


迎風飄揚779


剛看完題目,我心下笑了。

農村超市,購物的大多數是農民,這是自然的事情了。

城裡人是不會跑到農村超市裡購物,再跑回城去用的。一來路途遠,二來,城裡也有超市啊!

至於說有些種地農民還要買菜吃,這也是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農民種地,並非象你想象的那樣,面面俱到,什麼都種。人各有長,種地亦是如此。

有人種糧食作物技術能力強,有人種經濟作物專業。細分下來,有人種西瓜拿手,有人種西紅柿經驗豐富……這些不一而足。

所以,農民種地並不是樣樣都種,所以沒種的東西,就指望買著吃。這沒什麼可奇怪的呀。


笨刨


既然是農村的超市,“大多數”購物者也非農民莫屬,他們可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種地的農民買菜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會發展,農民思想觀念和生活水平得到改變的體現。農民超市購物與農民買菜,我認為不矛盾呀!

農村的超市是為農民服務的,農民購物應該沒有錯

一沾上“農”字的,似乎便與貧窮,泥土,甚至是等級搭上了關係。按照對社會的貢獻,農民也應該是一種職業。他們所從事的行業還是基礎性的,不然怎麼會有“農林牧副漁”之說?做為農村超市,不就是為人們生活提供方便的嗎?只有農民進進出出,才能是開店的有立足之地,才能有錢賺。再說了,城裡人難道要到農村去購物?

按題主的邏輯,城市的樓房也應該只有城裡人才能買。殊不知,現在的城裡樓房,農民不也是有很多人去買了,有的還不止一套,更別說還是大套了。超市購物緣何又貼上農民的標籤?

誰說種地了,農民就不能買菜吃?農民買菜也是有原因的

也不是農民都有地種菜。種菜的地,土地要肥沃,還要必須保證能及時澆灌,起碼離水源近一些。這些地力有保障的土地,不是被承租發展了經濟產業,就是農民自個種了口糧——小麥,或者種了效益比較高的玉米。本來這些地塊人均還不足一畝,哪有“閒田”做為菜地。農民也有山塬地,種栽植蔬菜,若是遇到天氣乾旱,根本收不到菜。山塬地不能種菜也是事實。

農民自家種菜品種不多。自己家裡種都是些常用的,如辣子、蓮花白、西紅柿之類的,而這些菜季節性很強,特別是入冬以後,也就沒有新鮮的蔬菜可以吃到。雖然自己也會有冬貯的白菜、洋芋、蘿蔔等,畢竟品種單一,無法達到蔬菜的多樣化。而超市裡有的是各種各樣的反季節蔬菜,想吃啥菜只要掏錢就可以買得到。

買菜吃方便一些。種菜也是門技術活,並不是說你下了籽種就一定會出苗,栽植了就一定會成活。田間管理也很重要,人們都忙著打工掙錢,務作蔬菜的時有限,像西紅柿、黃瓜等類蔬菜,開花而不見果實也是常有的事。白白浪費了人力,還要花錢。倒不如專心打工,掙著錢了,過買邊吃,還天天吃的是新鮮的。


農民到超市買蔬菜,其實也是農民手頭有點錢了,不想在吃飯的事上過於剋扣自己,還講求個營養搭配。這事擱在以前,農民根本不願花錢買菜吃,尤其是冬季,菜那麼貴,還不是用自家醃的鹹菜將就著就不錯了。

【@為生活而提神】


為生活而提神


在農村超市購物的大多數是農民,有些種地的農民還要買菜吃。這兩個問題可以這樣理解。

第一,農村超市購物的大多數是農民。每家超市所售賣的商品品種和價格大體都差不多,從入駐超市的商家可以看出,一種商品在若干個超市鋪貨。超市一般將方圓幾里地的居民鎖定為購物人群,距離太遠即使價格便宜一點也很難改變。農村超市大多開在鄉鎮駐地或一些人口大的村莊,本著就近購物的原則,農村超市購物的大多數當然就是農民。

第二,很多種地的農民還要買菜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起。一是農民種植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一家農戶只種植很少的幾個品種,連片種植,有利於田間管理,節省勞動力。不再像原來一樣什麼東西都種植,這裡一小撮那裡一小塊的,自己雖然吃著方便,但經濟效益差還費心費力。二是說明農村飲食結構發生變化大,餐桌豐富多彩。原來冬天蔬菜只有白菜蘿蔔豆腐輪換著吃,現在可不一樣,能想到的都有,不能家家種的那麼全面。所以種地農民買菜吃很正常,不要大驚小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