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27年北宋-靖康之變,好好的大宋怎麼說亡就亡

導語:北宋“靖康之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公元前1127年,金軍攻破北宋都城汴梁,將汴梁洗劫一空,順帶還把徽宗、欽宗這對父子皇帝都給俘虜了,至此北宋滅亡。說起“靖康之變”,很多人都想不明白,好好的一個大宋怎麼說亡就亡了呢?

北宋軍事上“重文抑武”

北宋在軍事上的羸弱是眾所周知的,簡單來講,導致北宋軍事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抑武與募兵

我們先來講抑武,抑武字面意思就是抑制武將。很多書上講北宋“重文輕武”其實把情況說的簡單了,如果單單只是輕視武將,北宋可能也不會說沒就沒了。北宋對待武將不只是輕視,而是全方位的抑制其發展。抑制到什麼程度呢?宋太宗時期,武將領兵出征前,皇帝會給將領一份陣圖,讓其在戰場上排兵佈陣,而不是武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決策調整。按照陣圖佈置即使敗了,也不會被問責,反之即使打勝了也會被治罪。還有我們所熟知的派遣監軍之類的方法,都是北宋抑制武將的典型策略。今天的我們難以想象,一個戰前總指揮,連戰場決策權的沒有,豈有不敗之理。

公元前1127年北宋-靖康之變,好好的大宋怎麼說亡就亡


北宋為什麼會如此抑制武將呢?北宋之前是五代,也就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加起來只有53年時間,政權更迭頻繁,平均11年時間就要換一個朝代。誰掌握了軍隊,誰就可以當皇帝,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也是這樣當得皇帝的。

武將被抑制的同時,其自身的政治地位也被嚴重的貶低。很多會打仗、敢打仗的將領被文官集團排擠、打壓,能做到中樞系統的大多是唯唯諾諾型的,這就直接造成了中樞系統的官員沒有懂軍事的人。

公元前1127年北宋-靖康之變,好好的大宋怎麼說亡就亡


我們再來講北宋的募兵制,北宋軍隊數量龐大,但戰鬥力低,這跟當時北宋的軍事制度有關。理論上,軍隊的存在是為了保家衛國或者是攻城略地。但是北宋軍隊還有一項任務,就是解決社會因流民問題造成的不穩定。對於流民問題,漢代、唐代都是重新給他們分配土地。但是這個方法在北宋是行不通的,一是因為北宋土地少,沒有那麼多土地分配;二是北宋時期中原人口比漢唐多。沒有辦法,只有把他們招入軍隊。這樣雖然解決了流民問題,但是軍隊整體素質偏低,戰鬥力自然普遍低下。

燕雲十六州的喪失,使北宋外交政策發生畸變

“燕雲十六州”大致上就是在今天的河北與山西的北部地區,在古代這一地區一直是抵禦遊牧民族的屏障。本來“燕雲十六州”是掌握在中原王朝的手裡,但是在後晉時期把它給讓出去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中原王朝從此失去了戰略屏障。在北宋時期,遊牧民族只要過了黃河,都城汴梁便岌岌可危,毫無屏障可用。

公元前1127年北宋-靖康之變,好好的大宋怎麼說亡就亡


也因此,北宋在建國之時就把收回“燕雲十六州”定為了國策,一直做著準備。趙匡胤還專門設立“封樁庫”作為燕雲十六州收復基金。等錢湊齊了就把它贖回來,如果贖不回來就用這筆錢當軍餉,武力收復燕雲。從此,燕雲十六州就牽著北宋時期的外交策略。

趙匡胤在統一了南方,準備要收復“燕雲”時去世了,他的弟弟趙光義繼位。趙光義繼位沒過多久就開始了收復“燕雲”計劃,前後三次率軍征討遼朝,但都是以失敗告終。宋遼雙方進行了長達25年的戰爭狀態,直到“檀淵之盟”才結束。其實北宋在“燕雲十六州”的問題上暴露了政策的自相矛盾,一方面要收復“燕雲”,另一方面又抑制武將,造成軍事羸弱。最終結果就是空耗費了國力,而無法達成目標。


公元前1127年北宋-靖康之變,好好的大宋怎麼說亡就亡


“檀淵之盟”對北宋造成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在事實上承認了遼朝對“燕雲十六州”的合法性,二是從此北宋每年都要給遼朝30萬兩歲幣。第二個影響造成的後果是什麼呢?等於是對外承認北宋很富裕,而且接受用金錢來換取和平。在國際上給自己樹立了一個“冤大頭”的形象,隨後,金國、西夏都想要通過戰爭逼迫北宋簽訂條約,提高歲幣。北宋在各國之間疲於應對,陷入了外交泥潭之中。

對燕雲十六州的執念導致了“靖康之變”發生

因為對“燕雲十六州”的執念,北宋做了個重大的決策失誤----北宋和金結盟。當時,金朝崛起,把遼朝打的節節敗退,宋徽宗覺得這是一個機會,一個可以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於是,宋徽宗派人同金朝結盟,宋金聯合進攻遼朝,滅遼之後,宋收復“燕雲十六州”,同時宋把每年給遼朝的歲幣轉交給金朝。可事與願違,北宋進攻遼朝,由樞密使宦官童貫,率領20萬北宋軍隊攻打“燕雲”,結果卻被遼朝三萬殘兵敗將打敗,這讓金朝心裡有了想法。緊接著,滅遼之後,金朝開始覬覦北宋的財富,大舉南下入侵,北宋軍隊根本擋不住金軍的進攻。

公元前1127年北宋-靖康之變,好好的大宋怎麼說亡就亡


軍事羸弱的後果在此時集中爆發,山東軍全部倒戈,黃河守軍潰逃,太原防禦戰失敗。最終金軍一路打到了都城汴梁,汴梁攻防戰前後持續了一年時間,汴梁城破,徽、欽二帝被俘。軍事失敗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抑武”政策造成的,這是北宋對武將權利長期分散和抑制的結果。

結語

北宋軍事羸弱的兩大原因是抑武和募兵,這兩個措施其實是一把雙刃劍。抑武政策解決了武將篡權作亂的問題,擺脫了“五代”時期命運,社會得以穩定下來,但是卻埋下了軍事羸弱的種子。募兵也一樣,它解決了當時的流民問題,穩定了社會治安,卻造成軍隊戰鬥力低下。

所以,一項政策的制定,都是在特定的時間針對特定的問題而制定,政策本身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的調整。

資料參考《靖康之變》 宋史專家 遊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