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恩負義、拋妻棄子?還有比陳世美更冤的嗎?

早上起來給我家主子請安,主子冷冷地看著我,說:“喵!有魚早奏,無魚退朝!”

我趕緊奉上新鮮的小魚乾2條,“啟稟主子,早上在超市買了魚乾兩條,心中好生喜歡,趕緊買來,獻給主子!”

貓主子說:“好,退下吧!”

“遵旨~”

我轉身剛想走,貓主子問我:“留一下,聽說你最近在研究京劇?可有此事,喵~”

“回主子,我最近在看《鍘美案》,這陳世美忘恩負義、拋妻棄子,實在可恨……”

“喵了個咪的!”主子動怒了……

“幾百年了,陳世美腦袋上被扣的帽子,啥時候才能被摘掉啊?!”


京劇《鍘美案》、評劇《秦香蓮》在我國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劇中述說的故事,後被改編成多種戲劇和說唱材料。其大致情節為:陳世美中了狀元,被皇帝看中,又當了駙馬。原配妻子秦香蓮帶領子女入京尋夫,陳世美不認,反而派家將韓琪追殺她們母子意圖滅口。秦香蓮向韓琪哭告實情,韓琪自刎於三官堂。秦香蓮到包拯處控告,包拯設計召來駙馬陳世美,與秦香蓮對質。陳世美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強詞狡辯。包拯欲鍘之。太后、公主前來勸阻,包拯不顧,鍘死了陳世美。

忘恩負義、拋妻棄子?還有比陳世美更冤的嗎?

龍圖館 陳世美蠟像

世世代代的無數觀眾,對那個喜新厭舊、殺妻滅子的狀元駙馬陳世美,無不切齒痛罵。在民間俗語中,“陳世美”三個字簡直成了“負心漢”的代名詞。

可是,高中狀元又被招了駙馬的陳世美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這個人呢?

從《狀元全譜》看,從宋初至清末,包括夏、遼、金在內,共有狀元三百四十五人,其中陳姓者只有十人,卻並沒有陳世美其人。再從狀元當駙馬的歷史事實來看,從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孫伏枷算起,至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904年)的末代狀元劉春霖為止,共五百九十二人,其中做了駙馬的狀元,可考可信的只有唐代宗會昌三年(公元842年)的狀元鄭穎,他的妻子是唐宣宗李忱的女兒萬壽公主。

  • 真正的陳世美是什麼人

清代官員陳世美,據傳為戲劇《鍘美案》中陳世美的原型。

傳統戲劇中的陳世美,自報家門是“湖廣均州人氏”(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據《均州志·進士篇》記載:“順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陳年穀,官貴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參政。”又據《湖北歷史人物辭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記載:陳世美,清代官員。原名年穀,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縣,現丹江口市)人,取名之意來自孟子:“五穀者、種之美者也;苟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巳矣”。陳年穀可能想到,自己名叫年穀,而穀子當熟才美。

清初遊學北京,順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進士。初任河北某地知縣,後因得康熙賞識,升為貴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參政。

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舉人陳熟美欲進京會試,但因囊中羞澀,難以成行。幸同科好友仇夢麟和胡夢蝶等人,幫其提供了盤纏和馬匹。結果,陳熟美榮登榜首。而資助他的幾位卻名落孫山。不久陳熟美以頭名進士身份先補縣令,後任知府,很快又升任學政。不論在哪一任上,陳熟美俱有清名。資助過他的同窗好友仇夢麟與胡夢蝶等人到了京城,想找陳熟美求官做,但被他講明道理後婉言拒絕了。

陳熟美后升為貴州按察使兼布政司參政。三人聞訊後又跑到貴州求官,不料仍遭拒絕。施恩圖報的舉子感到非常失望,連同他們的家人也都斥罵這個忘恩負義的陳熟美。於是,決定編戲罵他。他們挖空心思,搜掠編撰,整整用了大半年的工夫才把這出戏寫好。他們把戲劇《琵琶記》的情節加以改造,把劇中忘恩負義的男主人公換成了結怨於他們的陳熟美。為了掩人耳目,他們把“熟”改為讀音相近的“世”,編了一出賽過《琵琶記》的新戲:《秦香蓮抱琵琶》。他們有意把“不葬二老、攀附權貴、殺妻滅子”等令人痛恨的罪名,羅織在陳世美的頭上。待陳熟美髮現此事,該戲已經上演一年有餘了。看戲之人,罵聲載道。陳熟美有口難辯、欲禁不能。

那麼,清代陳世美又怎麼會和宋朝的包公扯上關係並被鍘了呢?這事情更是蹊蹺。據傳,清朝某年正月十六,有一個戲班子演《秦香蓮抱琵琶》,看戲的人格外多,觀眾們嫌戲文太短了,唱不到半天,不肯散去。掌班的沒辦法,只好在正戲前頭加了個包公《陳州放糧》的短戲。戲唱到中午,陳世美的家將韓琪受命追殺秦香蓮,又放走秦香蓮,韓琪自刎,秦香蓮拉著兒女,看著倒在血泊中的韓琪……又是到此煞戲了。看戲的不肯走,大家齊聲吼:“殺了陳世美!”磚頭瓦塊齊向戲臺上打來。掌班的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團團亂轉,不敢在前臺露頭,趕緊溜到後臺。這時,唱《陳州放糧》的“包公”還未下裝,他問:“臺下怎麼啦?出了什麼事?”掌班的一見“包公”,忽然靈機一動,計上心來,推著他說:“快,快到前臺接著往下唱。”“包公”說:“你急糊塗啦!我在宋朝,陳世美在清朝,相隔幾百年,咋能同臺唱戲?”“哎呀,事到這般時候,管他同朝不同朝呢!”掌班的說,“陳世美那麼大的駙馬官,誰敢殺他?只有你"包黑子"鐵面無私可以把他鍘了,給老百姓出出氣,就算煞戲了。”黑臉包公只得重新整衣,帶著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一班人馬上場了。唱到他將陳世美一鍘,臺下歡呼起來。從那以後,小戲《秦香蓮抱琵琶》就變成大戲《鍘美案》,紅遍大江南北。

真相終於大白。原來《鍘美案》是經落第舉子杜撰,又經民間改頭換面,移花接木而成的。也就是說,陳世美純屬是被冤枉的,那是一個“美麗的錯誤”。但我們無需指責三個落第舉子的行為,也無需為陳世美平反昭雪,因為它只不過是虛構的戲劇情節和人物。戲曲《秦香蓮》、《鍘美案》儘管與歷史真相併不一致,但卻反映了老百姓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呼聲,體現了人們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渴望。從這個意義看,鐵面無私的包拯不留情面、不懼權勢,怒鍘陳世美,演繹的正是民眾心中正義戰勝邪惡,法律鬥敗權勢的心理期盼與希望。正因為如此,這一“美麗的錯誤”至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我是聽我家貓說的!


關注貓叔,給你講更多好玩的故事!


忘恩負義、拋妻棄子?還有比陳世美更冤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