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人說《易經》博大精深。會不會是現代人想多了?

漢口南京路的伢


回答你問題的同時,必須嘲諷下頭條暱稱為“望江一亭”的朋友,對易學一知半解都談不上還敢妄言批判,傲慢無知。

學易首先要搞懂“簡易、變易和不易”,簡易是指“易理”是對宇宙萬物規則的一種高度概括,變易是指萬物變化運動生生不息,比如天體的運動,生物體內細胞無時無刻不在裂變,不易是指唯有不斷變化這件事是不變的,

易學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內核,今天也是如此,有些朋友一聽“陰陽五行八卦”這些詞彙就不假思索的認為是“落後的,迷信的”既然有些朋友質疑易經的科學性,那我就拿現代科學舉兩個例子:

一是馬克思,愛因斯坦和佛洛依德,他們都是猶太人,猶太人公認的高智商種族,他們畢生學術精髓,無一不深諳“易理”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和為辯證?一正一反?是不是“陰陽”?只不過叫法不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何為相對?是不是“陰陽”?佛洛依德的顯意識和潛意識,是不是陰陽?很多人一提到“易”,就認為是唯心主義,其實易學徹頭徹尾都是一種古典的辯證唯物主義!

二是化學裡有個名詞,叫“陰陽離子”,這不是中國人最先發現的,但是單單從翻譯上講,就肯定了易學的價值,周易64卦,每一卦都由陰爻和陽爻組成,排列組合不同,卦象千差萬別,在物理化學領域,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由於原子排列組合不同,所以有了花鳥魚蟲,山川河流的不同!

有男就有女,有長就有短,有白天就有黑夜,有覺得易學博大精深的聰明人,也有不明所以亂噴的愚昧人,萬事萬物無不包含“陰陽”

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易經也有三寶,“數理象”,任何事物,首先有數量的不同,各有各的原理,各有各的現象……

五行就更有意思了,他並不是指五種物質,是指五種相性,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裡面有“五絕”,東邪名叫黃藥師,因為東方屬木,“藥”又屬木;西毒歐陽鋒,因為西方屬金,“鋒”屬金;南帝“一燈”,南方屬火,“燈”屬火;北丐洪七公,北方屬水,“洪”屬水;中神通“王重陽”,重陽登高山,“山”屬土。五行是指五種相性之間相互生克,但是又強調“多勝寡,實勝虛,專勝散,剛勝柔”,難理解的估計就是金生水了,有興趣的可以查一查,為什麼有金礦的地方大都多雨。

舉不勝舉!


盛世妖龍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專業的角度上來說。

我先打個比方,1+1=2的問題,這是個定律,小朋友都懂,所以沒有人會認為1+1=2博大精深,因為事實就是這樣。但是易經不同。易經有64卦,每一卦都有不同的含義,這個含義,可以引申到很多的人和事物中去。比如說八卦萬物類象的乾卦,五行屬金,對應金屬,金屬製品,金融,珠寶,金錢,金屬文物,神像,寺廟,道觀,教堂,政府,都市,圓的,貴族,官員,軍人,領導,長輩對應頭部,大腸,骨骼,對應龍,馬,象,天上飛的,對應金色,金黃色等等。一個乾卦就類象這麼多,萬事萬物都能類象到八卦中,你說它博大不,精深不。

說到底,這裡講的易經博大精深,還是每個人讀完易經以後所汲取的知識點罷了。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每個人心中也有屬於他自己的一本易經。



蒙經緯


易經是古人認識能力非常低下的時候,對宇宙萬物觀察得到的一些結論。把一些很表面的現象,甚至假象當做事物的本質。所以錯漏百出,矛盾環生。

看看陰陽五行。

第一,世間萬事萬物並不都可分為陰陽,也不只有陰陽。光子、量子是陰還是陽啊?裡面有什麼陰什麼陽啊?

第二,五行並不能概括物質的性質。風是哪一行啊?電是哪一行啊?

第三,陰陽五行的基礎是易經,易經就是胡攪蠻纏的詭辯。光說八卦。八卦對著五行,有些卦有兩行,有些卦只屬一行,怎麼可以的?規則在哪?先天八卦說東北是雷,西是水。有點常識都知道水和雷都在南方啊!更何況後天八卦又說北方是水,東方是雷。究竟信哪一個啊?

在西方,還有誰拿古希臘羅馬,或更早的巴比倫的經典拿出來解釋世界,理解世界?所以人家進步了


望江一亭


《易經》是小人文化,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我們的老祖宗在科學、哲學、宗教、道教、《易經》的基礎上創作出了超越時容、跨越國界、具備永恆魅力的治世經典“中”。“中”是君子文化,因此,兩千多年來一直到今天,所有的小人文化精英都不懂君子文化經典《道德經》和《系傳》。後來,清華大學收藏的出土文物清華簡中的《保訓》象《道德經》和《系傳》一樣,是難得的君子文化的經典。今天還活著的幾十個國內頂級教授對《保訓》裡面的“中”解釋為中道。試問這些教授:《保訓》裡"昔微假中於河,以復有易,有易復厥罪,微無害,乃歸中於河",這裡面的“河”又是什麼意思呢?


彭興文1949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目前呢有些人說易經是博大精深,又有人說是封建迷信。

我覺得,對於這個問題,一共分為四種人: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壓根就不懂易經是什麼,如果別人提的話就覺得是封建迷信,然後還對易經大批特批,倡導要相信科學什麼的。

2.知道自己不知道。就是看到關於易經的東西,知道自己不感興趣也就不看了,不喜歡也不討厭。

3.知道自己知道。這種人就可以把易經的精神和智慧傳播出去,幫助更多的受益,瞭解我國的傳統文化經典。

4.不知道自己知道。這種是可遇不可求的,得有高深的悟性,如果肯下功夫,有望成為一代宗師。

《易經》之所以能在我國存在5000年,那應該就是有一定的原因和道理的,因為存在即合理,如果不合理,那麼早就在滾滾紅塵被淘汰了。怎麼中國人民傳承了五千年的東西,到了現代就成了不該存的東西了呢?

現代人接觸的西方文化過多,對於中國傳統文化認識的實在太少。我覺得中國文化還是要繼續傳承下去的,中國就是中國,中國人就是中國人,國外的思想也許在一些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有特定的效果。但是如果想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話,還是要以傳統文化為指導。可能一時看不出來效果,但是時間是檢驗真理的途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易生君子


天大,地大,人大,《易經》最大。它能通神明之德,知鬼怪之變。深無底,廣無邊,天地萬物無所不包。古哲仕對《易經》的評價是有道理的。

今人則不然。只翻幾頁《易經》,抑或是象看小說一樣看一遍。就認為《易經》沒什麼了不起,不過就講講陰陽八卦占卜而已。談不上覆雜和高深。只是有些人想多了,才變得高深莫測。我認這是小數人對《易經》片面學習而得出的心得。

放眼宇宙,《易經》中的陰陽變化的無限層,解密了宇宙產生,變化,運動狀態。星移斗轉的規律。從此而影響到地球春夏秋冬,風雨雷電的產生與交替。

對人,八卦中的陰陽消長體現了生命的成長衰變。

六十四卦的方圖和圓圖,禪釋了一個萬物推陳出新,生死互根的循環往復規律。

《易經》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涉及到人體內臟,氣血的運動變化規律。在人們醫病,養生中的指導作用。

占卜是學習《易經》的初始階段。但能精通此項,又豈是平常人能做到的?知之不神,不知者以為神。研究《易經》有一定水平的人,知道事情的發展規律,從今天的事物現象,推算出明天的變化結果。他認為並不是神奇。而不懂此理的人,就感覺到玄之又玄,神之又神了。,,,,,,

總之《易經》深廣無邊。可解釋天文,地理,人事。包羅萬象。雖然人們曾經講過一句:大道至簡。但簡單只是表面現象。就如看到八卦一樣。但探究落去,八卦變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分三百八十四爻,再加上變卦,互卦等等,又認為複雜深廣了。

所以講:認為《易經》博大精深是現代人想多了。這講法不夠全面。因為《易經》本身就包羅萬象。


前塵懶人


題之言下之意是:《易經》本非博大精深,而是現代之人並不實事求是的妄加之譽?

《易經》始於上古伏羲,經中古周文王演繹,最後由下古孔子述傳而完成,歷時非一時而就,正如古人評之“人更三聖,世歷三古”,這樣漫長歲月的錘鍊,能是平庸之著?

洪荒時代,沒有現代人的現代見識,卻能發現奇偶,認識到陰陽,推演出變化,今還有誰能有這開天闢地的發現認知?今人見“陰陽”二字只想到“迷信”一詞,卻想不到宇宙間萬象皆有兩面性;這個認知可是在上古時代的古人就得出的結論,今人能說其識淺嗎?今可有人能有高出“變化”的發現?可知至今的千變萬化卻跳不出古人“變化”之說的既定概括?無論今天發明出多少千奇百怪的變化,都在《易經》所言“變化”的範圍中所包含,即萬象萬物皆有變化,因變化而成形;就如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一樣!

《易經》講陰陽,講變化,由是產生出來的哲理認知,又有誰能破之?物極必反、否定之否定、終而復始、居中則正……,等等,今能違其道而行之嗎?

僅這些,不多言,無一不是定論律則,難以違逆,能說所括不夠博大嗎?能說它之蘊不夠精深嗎?今人有誰能造出超越《易經》之作,那他就可以斷言《易經》為今之現代人的一廂情願衷愛,是言過其實的誇大,談不上博大精深;其言就成真理。

有這個敢於拍著胸脯否定《易經》而能著出超越《易經》的能人走出來嗎?不妨拭目以待;否則就緘言!


正道行953554


對於《易經》無論怎麼評價都不會過高!這是因為:《易經》的核心在“應時”(通變)與“處中”(不變)。古人甚至評價說:“中無不正,正有不中”。這個“中”不僅是十字空間座標的原點、源點、中點,而且天然具有“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物質水平軸)和“至高無上,至深無下”(精神垂直軸)的文化本性。試問,人類社會還有什麼東西能夠置身於十字座標之外?如果說我們整個人類都是從“中”來、到“中(終)”去,也一定毫不為過!


劉戰生曰中


《易經》已經在此,我們在糾結《易經》時,她早已經在等你我們!《易經》是規律,《易經》是先祖對我們無私的奉獻。《易經》是通透者更高層次的階梯,《易經》是彷彿曾經的舊相識。

《易經》是先天八卦的延續,是先祖觀察天地的第一眼。《易經》是透徹者的無言,《易經》是方位,《易經》是星宿,《易經》是河圖洛書的魅力。《易經》是河洛之數的放飛。

《易經》是時間。《易經》是我生苦短,《易經》是今生無憾。《易經》是閒庭碎步,《易經》是路路通閒。《易經》是三生石泮,《易經》是我心安然。

《易經》是知道,

《易經》也無言!


天罡觀復


不是現代人想多了,而是古代人就是這麼想的。不然,怎麼會奉為儒家四書五經之一,供儒生們念,一念就是兩千年?

博大精深,深不可測,沒人能搞明白,也就毫無用處了。

儒家有《易經》,道家有《道德經》。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是個信仰問題。

現代人不是想多了,而是根本沒想:道教信《道德經》呢,還是信《易經》?

太極圖,道教的標誌。現代人誤當作了《易經》。

道教為爭話語權,尊的是不立文字的伏羲《易》,不是儒家的《易經》。道教從根本上否定了周文王的《易》及孔子的《易傳》。太極圖,河圖洛書,奇門盾甲,梅花易數,四柱八字陰陽五行,,都是道教的先天八卦。而現代人道儒不分,以為是《易經》的。

儒家孔子的《易傳》與周文王的《易經》,西漢之後合為一書,誤導後世,《易傳》當作《易經》念。什麼“一陰一陽之謂道”、“乾為天”、“坤為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等,都是《易傳》之辭,兩千年來卻當作《易經》念。

大道至簡。除去《易傳》,《易經》只有筮佔吉凶之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