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有用嗎?當然,現階段沒有好的論文我們都不好從大學起的學歷畢業!
論文是科研成果的書面表達,是一種交流的形式,是對未知世界的理論探索。它在學術論文中佔有重要地位。對於個別科研人員來說,論文是科研成果,是科研能力的重要證明,是評價各級人才乃至中科院院士的重要依據。
因此,會有論文發表的水平。當然,水平越高,科研成果越多,科研能力越強。SCI是中國科研人員追求的最高論文等級。有了它,就有了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也就有了各級人才的稱號。
論文是科研成果,但如何體現其功能?
至於論文,對於很多普通的中小學教師都是很重要的,沒有論文,就沒有獲得高職稱的機會。廣大一線教師教得好,受到學生家長的歡迎。但他們必須努力寫論文,如果沒有好的論文,發表不到合適的期刊上,即使年紀大了也得不到高級職稱。然而,那些不在一線的教師都是在所謂的核心期刊上發表,他們得到了更高級的職稱,拿到了更高的職位,為一線教師“指導”工作或是教更多的學生。一線教師不能談紙上教學,能在紙上談教學的人不能教。這是現實,教學論文是否在實際教學中起到了作用,讀者自己的判斷。
科學界似乎與中小學教學相似。鍾南山院士已經80多歲了,只有200多篇論文;李蘭娟院士有多少篇論文沒有統計,陳偉少將估計也不會有太多。因為他們總是在第一線,在實驗室,好像他們不擅長寫作。
比如,中科院高富院士的論文就有450篇,基本都是SCI。可見,這項研究是深入而有力的。武漢病毒學研究所所長王豔一,年輕時有很多SCI,也很給力。它是如何工作的?讀者為自己去想。
中國科學院院士批評SCI論文
什麼是SCI論文?
簡而言之。SCI(SCI)是自然科學基礎理論領域期刊摘要的重要索引數據庫。發源於美國,被國內外學術界視為學術發展規劃和學術排名的重要依據。
為了與國際接軌,站在世界科學研究的前沿,許多中國學者把發表SCI論文的數量作為自己的科研能力衡量標準,這也是評價許多國家級人才的標準。
因此,西方國家的SCI影響了我國許多學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經費,旨在贏得世界的認可。那些專注於國家重大項目和創新項目研究的人往往很難發表SCI論文,因為他們得不到西方學者的認可。眾所周知,“民族的就是世界”,國家需要的東西真的值得學習!
然而,長期形成的慣性思維導致了許多學者的偏差;一場流行病在光天化日之下暴露了所謂SCI論文的本質。
經濟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韜發表長篇演講,近日在網絡上走紅。陸院士怒斥SCI論文,堅決反對用SCI論文當英雄。他明確指出,SCI論文的騙局已經開始暴露!
陸院士指出,我國科研經費和方向在西方國家都是以SCI為主,我國科研人員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較差。國家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經費,終於發表了幾篇SCI論文。是時候改變這種局面了!
國家的發展到現階段,我覺得已經不再需要向其他國家展示什麼或是迎合什麼,我們需要自己的體系,需要更多的實幹型人才和科研人才去為我們偉大祖國發展做出更多更好的貢獻。不能以一個期刊或是其他“老”發達國家趨向而去研究,我們要有自己方向,有自己專有的評定方法。
陸院士的演講表達了人們多年來壓抑的怨恨;有人指出,陸院士的演講很可能在中國科學界引發地震;有人興奮地說,終於有人敢於揭開蓋子。
各位,你們怎麼看陸院士的批評?
閱讀更多 溫閱人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