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蘊涵高深的哲學理論,其對事物發展規律的闡述是否有相當高的準確性和指導性?

唐韻製鞋廠


《中庸》:“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見乎蓍龜。蓍即有蓍草演算八卦,筮佔。龜,即龜卜,火灸龜殼,根據裂紋算吉凶禍福。

武王伐紂,紂亡。箕子獻鴻範九等,收錄於儒家《尚書洪範》,其中之一,擇建卜筮之人。凡七,卜五、佔二,即龜卜為主,筮佔為次。

儒家經典《春秋左氏》,晉獻公獲驪姬,欲立為夫人。使人占卜,龜卜不吉,筮佔吉。占卜之人建議,龜長筮短,應從龜卜。晉獻公不聽,採筮佔,結果引起“驪姬之亂”。

筮佔不準,龜卜就準了?不見得。武王伐紂前,龜卜不吉。眾人勸武王休兵,姜子牙卻偏不信,力勸武王出兵,結果是,紂亡。

據說周文王作《易》,後人稱之《易經》。奇怪的是,《史記》記載,周文王出獵前用的是龜卜,結果遇姜子牙。武王伐紂,周公輔助成王,有傳家之寶《易經》不用,用的都是龜卜。

《易經》,現有兩個版本,都託周文王之名。一是通行本,二為帛書本。帛書本與通行本大不一樣,一,卦符不同,為“一”與類“八”形。二,六十四卦卦名多有不同,如八個基本卦,鍵(乾),川(坤),辰(震),筭(巽),贛(坎),羅(離),根(艮),奪(兌)。三,卦辭爻辭多異文,但內容大致相同。四,卦序完全不同:第一卦鍵(乾),第二卦婦(否),第三卦掾(遁),,第三十三卦川(坤),,第六十四卦益。

兩個不同版本的《易經》,哪個是真經?

《史記太史公自序》有“《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這句家喻戶曉的成語,如今任何版本的《易經》,都不見蹤影。


趙日金141


本人用周易來佔測覺得非常神妙。但這種神妙感覺必須開悟才知道知道。我第一次有這種感覺是在七八年前的某個夏天同事老高測其父之壽才領悟到的。當時他的父親以經九十二歲了,老高五十七歲。當時天氣很好,陽光明媚,下午三點半,溫度也不低。用一副撲克牌,由老高親手任意取出十八張,三張一堆,共六堆。當然占卦前必須做禱告。得卦為地火明夷之臨卦。很據周易看明夷卦為日落西山之象,臨卦至於八月有兇。根據外在環境,太陽正在下山,到天暗應在下午七點半。三點半到七點半也就四個小時。如此推斷,其父所應時間當在數月,或許是八月或許在四月之後。後來果然應驗,其父無疾而終。這一卦堪稱經典。每每佔測,思之此卦,看卦象定吉凶,定應期,大有深意。可以說卦不是亂髮的,你只要用心去求,去研究,周易佔測絕對不會令你失望。不過要想達到這種明顯的效果是不容易的,因為周易有時不會輕而易舉地告訴你,或許天機隱蔽特意如此也。至於用周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非預測而言的,究竟到底怎麼回事本人也不得而知了。


八卦小一


一、《易經》的確蘊涵有高深的哲學理論。《易經》中對事物發展規律的闡述,已經比其它哲學要具體、詳細、深刻了很多的層次,但《易經》這些闡述僅僅仍只具有指導性,而遠遠尚未達到準確性的要求,因為《易經》既不是具體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學,也不是政治、法律、管理、經濟等純粹的社會科學,甚至《易經》本身,和由《易經》衍生的“術數學”,也還比不過現代預測學對具體事物、事件、未來、發展預測的準確。

二、《易經》之所以蘊涵有高深的哲學理論,是因為《易經》中包含有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也包含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其“卦爻象形、經傳彖辭、九六初上、時位中正、陰陽乾坤、應比乘承、大小往來、道德性命、錯綜複雜等”邏輯、要素,要遠比普通哲學所研究的主觀與客觀、普遍與特殊、整體與個體、過去與未來、原因與結果等哲學研究範疇要深刻、具體、詳細。

《易經》是把一個整體,按照“一為為二,萬物類象”的原則,連分三次,依次形成直線一維的“陰陽”、平面二維的“四象”(少陰、少陽、太陰、太陽)、立體三維的“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良、兌),並以自然最基本的天、地、雷、風、水、火、山、澤這八種物象,分別代表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這“八個經卦”,形成上數學(高一課本)上的“一一對應”和“集合關係”。

《易經》中的卦,通常指的是《易經》“八個經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兩兩疊加、排列組合而成的,有六個爻位、兩個時空、六維空間的“《易經》64卦”(乾、坤、屯、蒙、需、訟、師、比……既濟、未濟)。《易經》六十四卦,即按六個維度空間、六個步驟,把一個整體事物、事件,分成了64掛、64塊,或64個單元、或64種情況、狀態,其中包括384爻、384變、或384個要素、元素。那麼,《易經》中,給《易經》64卦,又分別配有卦辭、爻辭、彖辭,並按“上中下”、“天人地”等分別推演出《易經》六十四卦所有的卦、爻、辭之間的符合邏輯的、代表規律、井然有序的道理、分析、關係。

那麼,《易經》所有的邏輯、規律、有序的道理、分析、關係的表現,如果通過《易經》內在固有的“卦爻象形、九六初上、應比乘承、陰陽乾坤、時位中正、吉凶悔吝、大小往來、錯綜本之、道德性命、經傳彖辭等”,結合具體實際,進行事情、事物、事件的研究,可以客觀地說,《易經》64卦、384爻的這些規則、規律性的指導性和預見性,則是顯而易見、勿庸多言的。

三、如果說”非占筮不足以通《易經》”,因為,《易經》筮法中,絕大多數時候會有變爻、變卦的出現,有十二消息卦,如歸魂卦、遊魂卦的提示,又必須加之以人為操作的成分。那麼,《易經》的哲理中,尤其突出表現具體的筮法當中,《易經》當然又包含有哲學上的唯心主義的有關”物質與意識”的延伸應用問題。

《易經》研究,特別是在傳統《易經》預測研究中,如若沒有對《易經》“術數”專業的學習、研究、實踐,那麼,人們通常會對《易經》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理解,往往會是浮淺、籠統和語言層次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出真知,鬥爭長才幹”,深化對《易經》原著的理解,客觀上需要有一個基本理論—基礎理論一專業理論一專業技術一實戰檢驗一反思理論,這麼一個“理論—實踐一再理論”的反覆思索、總結、提高的問題。

另外,既便我們完全掌握了《易經》和《易經》“術數”的所有理論和具體的操作方法,甚至進行了非常多的“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反覆重複,那麼,由於《易經》和《易經》術數預測不是現代數學、物理、化學上的具體的科學公式,這種預測仍然算不上現代科學預測。因此,《易經》、《易經》術數預測,學習、鑽研的特別好的,對事物、事件、事情的預測,準確率是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的,但是,隨著所預測事情的深入、細緻、具體,特別是預測數量的大幅度提高,那麼,其預測的準確性往往又會打折扣,不是科學,《易經》的預測事物的準確率,數量巨大時,它就不足精確,無法達到100%、千分之千、萬分之萬。

最後,《易經》本身,包括《易經》“術數學”本身,都是有漏洞的,因此,傳統《易經》和《易經》“術數”預測,都保證不了每次都達到100%精準。


沃克特爾


《易經》不是一本正兒八經的哲學書,而是一本講古人對自然認知的百科全書。講易經是否蘊含高深哲學,這個就不好說,因為哲學的本體不是物,是人。只要人去思考,就是哲學。一個逼格高的人,讀金瓶梅也能扯出一籮筐哲學道理,一個直人,拿著世界哲學史也當小說看。

易經為什麼總被人看出高深的哲學,因為看不懂,成書年代太過久遠。只要閱讀解釋分歧大,就充滿了哲學瞎扯的空間。易經如此 道德經如此 金剛經亦如此。你看山海經,雖然玄怪,但不難看懂,也就沒那麼多哲理。所以易經的哲學高深程度,其實與農家日常生活區別不是很大,關鍵看人。

由於哲學的特性,不講對錯,只講思辨,所以對事物發展規律的闡述基本處於“每個人都有個媽”的程度。哲學指導意義 一定要結合實際,離開現實,哲學不過是一段文字遊戲。易經的實際場景都不可考究,所以根本無法指導任何事情,更何況易經根本不是哲學書。


悠閒的西瓜刀


說易經蘊含高深哲理並無不妥,易理就是講哲學,而且是高深的哲學。一分為二,合二而一,對立統一,聯繫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創生和被生的觀點,全息全向的觀點,從無到有,自下而上,由少到多的觀點,都是唯物主義,自然辯證法。

但只強調易經中的哲理又有失偏頗。易經是一部大書,既包含易道之道的易理,還包含易道之道的易象,易數。數是先導,像是外在,理是昇華。由數數成像,從像中提煉哲理,才是易道之道的全部。

一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史,就是易經創生,推演的歷史。只是由於自王弻掃像後,腐儒更側重大道至簡的抽象概念,過於追求易理,而放棄了對易象,易數的研究。從而讓後人陷入窮經皓首,追求易理的誤區,而錯失了對自然科學,大數據,核心算法的研究,至使易數牆裡栽花,牆外香的怪事發生,不禁令人扼腕。


手機用戶64148718763


這個是肯定的!

不過,由於歷史變遷,時局動盪等原因,導致原本為皇家御用的經典一一《易經》,與部分懂它的人一同流落民間!

古代,易學大師由於為國家發展作預測(也可稱為國家算命),也即為國家服務能拿到固定薪水,就能一心一意為國家發展提供決策依據!

流落民間的《易學》大師,失去了固定薪水,只好改為百姓個人作人生髮展預測(民間稱算命),老實講,這個準確性非常小,這也就是為什麼人們把民間算命稱為"迷信"的原因!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會有個疑問:既然為個人算命不準,那它為國家發展作預測不是也一樣不準嗎?如果是這樣,那要《易經》何用?

好,這個問題問得好!首先,告訴大家:《易經》的主要作用與價值,恰恰在於為國家發展作指導!

為什麼呢?它為個人預測,準確率低,這個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舉個例子:我們觀察動丶植物的生長情況,是不是可以很容易做到?這個是肯定的!但是如果是觀測微觀粒子,如"電子"的行蹤呢?這時侯就會發現"測不準"!由此,物理學家還稱這一現象為"測不準定律"!

《易經》,能為國家發展作預測丶指導也是事實,而且準確率高!原因是越宏觀的事物,其運行週期丶規律更穩定!舉個例子來說明,比如要判斷一個人能活多少歲,是非常難的一件事,因為決定因素很多,既有常規的因素,又有意外因素!

那麼,把人換成"星球",也即通過天文知識掌握星球運行規律,那麼,要預測哪天有"月食"或哪天有"日食",是不是能做到很精準!這是肯定的!

以上為個人一家之言,僅供同仁參考






元琴1998


華夏自然學談不上“科學”二字,一來它沒有邏輯學和(論證)數學根基,對任何一種具體自然現象,都難以形成自洽的理論;二來對自然現象所下的結論,缺乏針對性的實驗檢驗過程。而作為華夏世界觀的易經、五行說等等玄學,既沒有明確的真實本體,也是不可實驗檢驗的。所謂陰陽八卦、五行生剋,其認知水平類似於西方的四元素說,卻統治了華夏人世界觀幾千年而從未受質疑和更新(而古希臘至少還能發展出邏輯學,論證數學,以及開始了機械、流體、熱等的力學探索)。

易經與其說是世界觀,還不如說只是一種有別於二元定值邏輯的辯證思維,它是不能對客觀世界給出確定性結論的。華夏人對易經玄學的過分崇拜迷信,導致所有自然發現、技術發明,都渴望得到玄學“解釋”,這反而令各個學科迷失了發展方向,而只能止步於表層的應用。例如中醫因為植根於玄學,其許多基本概念虛幻不實、難以定量描述,而事實上中醫的治病機制與玄學根本沒有邏輯相關性--醫學醫的是人體,本來就是以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為理論基礎;而不是醫治“陰陽五行聚合體”。更甚者,由易經衍生出星相風水、占卦算命等等江湖騙術,更令華夏人逐漸喪失理性思辨能力,認知陷入虛幻迷惘。


用戶109410917293


《易經》是超越哲學的,因為哲學研究的還是對立統一的矛盾世界,而易經教導我們要超越這一切,回到一,回到道,其實就是迴歸自我本心,在那裡,無分別,無執著,法爾如是,本該如是,究竟如是,所謂道生一,一生二,就是如是。


順其自然杜科斌


易經者陰陽之變化,(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太少之異也),天地之陰陽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其化生者,因天之序,盛衰之時,時有常位之化,而氣無必之變,陰陽變化法四時者,時者天度六節,氣者氣數五運,這就是五運六氣之由來,時和氣應時而氣至,謂之常,氣不應時而至,謂之變,其變者至有先後,曰太過與不及,內經曰:應則順(之正化),否則逆(之災變),逆則變生,變則生病,氣主有所制(時也)歲立有所生(位也),時者六氣,位者五類,六氣五類,有相勝制也(氣相得者),同者盛之,異者衰之(氣不相得者),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天氣制勝已,六氣之用,各歸不勝而為化,地氣制己勝,歲主藏害,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也,五類盛衰,各隨其氣之所宜也,是故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化不不代,時不可違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也,天度者,度日月之行也,移光定位,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其之日,週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五藏五行五運衝氣和於臟腑,六經六節六氣,司天在泉氣交變於手足,五氣交合,盈虛更作,六氣分治,司天地者,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變氣不應時太過不及,當其位則正化,氣應時而至,


養生男人699


有兩個不同的《易經》,兩個不同的《易傳》,都託名周文王和孔子。

通行《易經》,包括符號與文字。符號即六十四卦卦符,“一”與“_ _”形。文字即卦辭爻辭。六十四卦卦序:第一卦乾,第二卦坤,第三卦屯,,第三十三卦遁,,第六十四卦未濟。

通行《易傳》包括《彖》《象》《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

帛書《易經》,一,卦符不同,為“一”與“八形”。二,卦名多有不同。三,卦辭爻辭多異文但內容大致相同。四,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第一卦鍵(乾),第二卦婦(否),第三卦掾(遁),,第三十三卦川(坤),,第六十四卦益。

帛書《易傳》包括《繫辭》《二三子問》《衷》《要》《繆和》《昭力》。

兩個卦序不同的《易經》,哪個是真經?兩個文字不同的《易傳》,哪個是真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