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橋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湟水河川海大橋工程建設側記

2019年12月31日,在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最後一天,一座橫跨悠悠千年湟水河,連接甘青兩省,紅古、民和兩區縣的蘭州“西大門”第一橋——川海大橋(民和縣川垣鎮——紅古區海石灣鎮)建成通車!

古老而年輕的紅古,攜一衣帶水的近鄰青海民和,搶抓國家“蘭州—西寧城市群”建設重大戰略機遇,悄然上演著一出小城蝶變的好戲。而湟水河川海大橋,就是紅古、民和一河兩岸協同發展的經典之作。
一橋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清晨,噴薄而出的紅日映照著大橋巨大的橋身,如同橫臥雲空的鋼鐵長虹。入夜,大橋上玉蘭花燈齊放光明,有如銀河飄落在寬闊的河面上,“疑似銀河落九天”。湟水河川海大橋串連起一河兩岸山水交融的親情,是一座惠民橋、連心橋、發展橋。

一橋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湟水河川海大橋工程建設側記

川海大橋通車儀式現場

大橋譜寫“天塹變通途”新華章


時至仲冬,站在川海大橋上,腳下是清水奔流的湟水河,耳畔是寒風凜冽的西北風,眼前是遼闊大氣的契闊山河,心裡是暖意融融的勃勃生機!
紅古區位於甘肅蘭州至青海、西藏交通要道的咽喉要道,而民和縣則地處青海東部的門戶之地。兩區縣隔河相望而不能互通,兩岸車輛過往只能繞行河段以西7公里處的享堂西路橋或者河段以東10公里處的團結橋,這嚴重製約了兩地的互聯互通互融發展,也為兩地人民的交流交往帶來極大不便。修一座橋,打通川海同城化發展路上的交通“中梗阻”,既是兩岸60萬人民多年的夙願,也是兩區縣政府共商共識的發展大計。
2015年,在甘青兩省主要領導的親切關懷和強力推動下,兩縣區就川海大橋北引線建設事宜達成共識,明確川海大橋主橋建設以民和縣為主,大橋落地後北引線部分由紅古區建設。


一橋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湟水河川海大橋工程建設側記

湟水像拉滿的弓,川海大橋像一支搭在海石灣弦上的箭

經過緊鑼密鼓的準備,項目萬事俱備、蓄勢待發。
然而正當大家準備擼起袖子大幹一場的時候,萬眾矚目的川海大橋還是不可倖免的掉進了“萬事開頭難”的俗套裡。
作為蘭州“西大門”第一橋,在建設過程中到底有多難?川海大橋項目總工程師胡煥猛給出了答案。
“川海大橋的施工特點,可以用‘小’、‘多’、‘雜’這三個字來總結。‘小’指的是這個項目的里程和建設規模比較小。‘多’指的是它的結構形式比較多。大橋雖然只有1.6公里長,但是除了沒有隧道以外,幾乎包含了所有公路橋樑的結構形式和工程類別。‘雜’是指地質複雜、結構複雜,技術含量也很高。由於這裡特殊的地理構造,在某種程度上說,其難度不亞於在海中建橋。”胡煥猛說。
負責項目設計的甘肅省交通規劃勘察院股份有限公司第五公路市政設計分院副院長劉劍向記者表示,該橋跨京藏高速、湟水河,下穿蘭青鐵路、窯煤專用鐵路和G109線海石灣城區段項目建設難度大。尤其是下穿G109線海石灣城區段,是整個設計裡最艱難的部分。該處路基兩側均為高層居民樓,兩樓之間僅有60米的距離,道路以挖方形式通過,挖方最大高度12米,若採用常規挖方坡率開挖路基將大幅侵佔居民樓庭院,且開挖過程中易引起路基坡口外居民樓失穩沉降,對附近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威脅極大。


此外,紅古區交通局副局長馬應川還介紹說,在項目前期準備過程中,除了要面臨舊路的雨水、汙水、地下管網等老問題外,還要協調解決電力、燃氣、通信、鐵路、加油站、加氣站、給排水、交通監控、部隊軍用光纜等涉及到20餘家部門或單位的新困難。

一橋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湟水河川海大橋工程建設側記

參建單位代表

“難度前所未有,挑戰前所未有。”
也正是這樣的困難,使川海大橋成為甘青兩省工藝最先進的大橋之一。川海大橋在建設中採用了現澆箱梁、連續剛構、預製T梁等複雜結構,特別是主橋採用了140米的超大跨徑,工程技術含量高,施工難度大。建設者們克服困難,晝夜奮戰,用時兩年九個月使大橋順利竣工通車。工程建設中,有17項工藝工法在青海首次使用,其中自主研發並由青海省命名的“卵石地層鋼板樁圍堰施工技術”為全國首創。


2017年3月,連接甘青兩省的川海大橋正式破土動工。大橋位於甘肅省紅古區與青海省民和縣交界處的湟水河上,總投資4.6億元,全長1656米、寬31米,其中橋樑長度832.8米,橋樑設計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體系,採用城市主幹道標準建設,為雙向六車道,設計車速每小時40公里。

一橋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湟水河川海大橋工程建設側記

川海大橋通車儀式上的舞獅隊


大橋見證“紅古速度”寫新篇


憑著過硬的建設實力和高超的技術本領,建設者們櫛風餐雨露、戴月沐霜華,面對一個接一個的難題,一路艱苦鏖戰、披荊斬棘,用智慧和汗水將天塹變成通途。人們在興奮、驚歎之餘,卻難以想象它的建設難度,以及其中所蘊藏的智慧和它背後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

一橋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湟水河川海大橋工程建設側記

夜色下的川海大橋

採訪中,最讓記者動容的就是發生在2019年深秋的一次暴雨中,一線工人慈志明和何小平的故事。


當時,紅古迎來了暴雨頻發的雨季,大規模的降水勢必會造成基坑積水、工程延期等情況的發生,也給安全生產帶來極大的隱患。在一個深夜,暴雨如期而至,短時間、大規模的強降水,使大量雨水伴隨著淤泥聚積在了平安路下穿路段的工作坑內, 50多歲的慈志明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冒雨查看受損情況,一不小心掉進了工作坑,半身陷在了淤泥當中,整個人無法動彈,如果得不到及時救援,隨時可能會有生命危險。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附近的挖機司機何小平連身上的衣服和鞋子都沒來得及脫下,就決然毅然的的飛身跳下工作坑,把老慈救了出來。
事後的何小平有些後怕,“但是如果再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我還是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營救”, 何小平說。
在工程建設中,像何小平這樣不畏艱險忘我工作、默默地付出的幕後英雄還有很多,項目經理王言生就是其中的一個。
王言生是安徽人,父母均已九十多歲高齡,孩子還在上高中。項目伊始他就駐紮在施工現場,儘管項目部規定每個工作人員每個季度有十天的假期,但是兩年九個月的時間裡他只回過一次家。每逢佳節,只能通過微信視頻一解思家之情。妻子為了支持他的工作,選擇了辭職,專心在家伺候老人,照顧孩子的學習。

“親愛的爸爸,我們已經分開好長時間了,我真的很想你,但是我不能哭,我要堅強……”在王言生的老鄉,項目副經理阮秀才的微信裡,女兒稚嫩的語氣透露著對爸爸的思念。
“你總是答應我和媽媽要多一點時間陪我們,可你總是不在家;你總是承諾要陪我參加親子活動,但都參加不了。你只給我過了一次生日……”
女兒的話讓他久久不能平靜。對於孩子和家庭,阮秀才充滿了愧疚,知道自己虧欠太多。然而,“除了父親、丈夫,我還是一名工程建設者,工程質量、安全關係千家萬戶,來不得半點馬虎和懈怠。” 阮秀才介紹,工程施工過程中,隨時可能遇到不可抗力的危險,必須24小時待命,時刻保持高度緊張。

一橋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湟水河川海大橋工程建設側記

紅古區交通局公路服務中心副主任宋國榮家在蘭州市區,工作在紅古。在近三年的時間裡,他無數次放棄週末和節假日陪伴家人的時間,奔波在工地和各責任單位之間協調聯繫項目相關事宜,鞋子都跑爛了三雙。當孩子生病發燒時,他忍著心痛,掛掉妻子帶著哭腔的電話,繼續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還有宋國榮的同事,紅古區交通局運輸辦主任張吉,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主動攬下軍事光纜改移的重任,先後多次與管理軍事光纜的某部隊溝通聯繫,為了使光纜改移早日實施,連續三天“蹲守”在部隊旁邊的招待所裡,想盡一切辦法與對方 “談判”。通過他的不懈堅持,軍事光纜改移工作順利進行,直接為項目完工縮短了最少三個月的工期。
“芝蘭生於深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在川海大橋建設過程中,每一位建設者都不畏途遙路遠,不懼山高河廣,一起經歷了陽光燦爛的日子,共同見證了一個個精彩且難忘的瞬間。他們用闊步前進的狀態,用一往無前的姿態,奮力續寫了歷史輝煌的一章,也用辛勤和汗水書寫了屬於自己的榮光!


一橋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湟水河川海大橋工程建設側記

川海大橋俯瞰圖

大橋繪就河湟龍城新藍圖

在民和縣廣播電視局工作的安剛是紅古區海石灣鎮人,28歲時來到民和縣廣播電視局工作。“今年是我在民和工作的第15個年頭,大橋我也盼了15年。”安剛說。
進入本世紀初,隨著經濟的發展,民和與紅古兩地的交往交流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人因工作、就學、生活往來於湟水河兩岸。民和縣三中教師李蘭花在她的文章中寫道: “甘肅的姑娘青海的小夥,你來我往間加深了情誼也結成了連理,民和的孩子在紅古區上學,海石灣的朋友在川口鎮工作……”這些人民群眾平常生活的悄然變化,成為兩地同城一體化進程的生動寫照。

一橋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湟水河川海大橋工程建設側記

新能源公交車隊駛過川海大橋

一通百通,萬物向榮。
對於湟水河兩岸的60萬人民來說,大橋不僅把以前需要40分鐘繞河而行的路程縮短為5分鐘可達,也帶來了共謀發展、創造繁榮的機遇。
2018年3月,國務院批覆同意《蘭州——西寧東部城市群發展規劃》,部署了蘭西城市群在2018年至2035年發展的總體思路、主要任務、保障措施,為青海、甘肅兩省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新格局進行了頂層設計。同位於國家“蘭西城市群”發展主軸線上的核心區域和重要節點的民和、紅古兩地,有著更加突出的區位優勢和戰略位置。這對身處蘭西城市群重要節點位置上的兩縣區意味著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戰略機遇。


在兩岸人的心中,川海大橋不僅是在地理上連接兩個區域的地標,也是增進互助共贏的催化劑。
從2017年起,兩地聯手在緝毒、治安、汙染防治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行動,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活質量。至2019年,兩縣區文體旅遊部門簽訂了《川海同城化文體旅遊融合發展框架協議》,以深入推進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合作,培育開放、公平、有序的市場發展環境,促進資源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構建互動、互補、互惠的文體旅遊發展格局,進一步提升兩縣區文體旅遊業整體競爭力,實現區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還通過確定建立行政負責人聯席會議制度和協調落實制度,以一對一專項合作機制,推進兩地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蘭西城市帶中實現一體化、同城化的發展目標。

一橋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湟水河川海大橋工程建設側記

海東市委黨校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在紅古區揭牌

2019年12月20日,中共蘭州市紅古區委黨建脫貧攻堅教育實踐基地在民和縣揭牌。同日,青海省海東市委黨校中共黨史教育基地、青海省民和縣中共黨史教育基地在紅古區揭牌,成為兩省首創的跨省區縣級共育共享的黨建教育基地。通過黨建教育共育共享合作,進一步深化兩縣區協同發展,努力實現經濟一體化、區域同城化,持續鞏固脫貧成果,促進各項事業繁榮發展。

一橋架南北 天塹變通途——湟水河川海大橋工程建設側記

當期盼化作現實,群眾對省際生活方式也有了更多期許。買了車的海石灣人安剛,可以每天在川口吃完午飯,再去海石灣眯個午覺去上班;土生土長的民和人王軍嶺打算在海石灣也買個房子,方便孩子上學;民和隆治的村民尋思著用軟梨和葵花“征服”甘肅人,紅古馬家臺的農戶也在想辦法用砂地核桃和旱砂瓜吸引更多對岸的人來消費。
在二十一世紀第三個十年到來之際,帶著兩地人民相近相親的熱切期盼川海大橋正式通車,進入他們的日常生活,它承載著雙方對未來的美好希望,奔向共同繁榮發展的未來。
而湟水兩岸下一個十年的騰飛,這才剛剛起步。(組稿:呂國清 陳怡 孫亞楠 王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