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的無理取鬧,原來都是被“默許”的

熊孩子的無理取鬧,原來都是被“默許”的

作者 | 媽小咪

熊孩子的無理取鬧,原來都是被“默許”的

幾天,一個「熊孩子」的視頻在網上曝光。

男孩乘坐電梯時,無故將電梯裡的抽紙點燃,導致整個紙巾袋著火。

熊孩子的無理取鬧,原來都是被“默許”的

男孩用手去拍打燒著的抽紙,一些掉落在地上,他用腳踩了幾下,並沒熄滅。此時男孩所到的樓層到了,於是他急忙出了電梯,並沒有理會電梯內還在燃燒的紙。

幸好,一個成年人進去後將火熄滅了,並沒有造成電梯損傷和人員傷害。

男孩家長得知此事後,表示已經對孩子「批評教育」。

但網友們並不買帳:

這種事,可大可小,一旦發生意外,可能是傷人傷已、不可挽回的大事;

只是「批評教育」,顯然不能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嚴重性;

還有網友質疑:「這麼大的孩子,為什麼隨身攜帶打火機」。

熊孩子的無理取鬧,原來都是被“默許”的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經常會被「好奇心」驅使,做出出奇不異,甚至是潛藏危險的事。這時,若家長不能及時糾正、合理處罰,孩子的價值觀、是非觀極有可能偏離。

「熊孩子」似乎總喜歡在電梯裡「搞事情」。

一個15歲的男孩,在疫情期間公然朝電梯門吐口水。當樓棟其它業主們得知此事後,強烈不滿,甚至有人提出報警。

熊孩子的無理取鬧,原來都是被“默許”的

在全民抗擊「冠狀肺炎」的關鍵期,一個15歲的男孩,不可能不知道「一口口水」有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即便沒有現在的疫情,也不能隨地吐口水啊,這是連幼兒園小朋友都知道的事。而已經上中學的年紀,卻如此任性為之,的確讓人氣憤。

後來,迫於業主們的壓力,男孩的父母在群內發了道歉聲明。只不過,有一段話引起了網友們的極度不適:

「希望大家原諒他吧,他還是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何必為難他?你們實在氣,就叫警察把我們抓了。」

父母愛子,當孩子面臨傷害時,甘願挺身而出,替他受過。

可是,「他還是個孩子」絕不是避錯躲責的萬能藥水,這個理由,是對孩子無底線的縱容,更是潛藏的危險。

熊孩子的無理取鬧,原來都是被“默許”的

心理學研究指出,年幼的孩子正是建立邊界感的時候,他會嘗試性地犯錯,如果父母不明確地制止,他會做更過分的事情。

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藏著父母的教育理念。

熊孩子的無理取鬧,原來都是被“默許”的

熊孩子背後,往往是父母的不作為

一次,閨蜜小文帶孩子在沙灘樂園玩,她不到4歲的女兒,正得意地堆著自己的「城堡」。

一個看上去5、6歲的小男孩走過去,無緣無故地將女兒的「城堡」一腳踩塌,女兒哭著站起來,拉扯著要對方「賠」她的「城堡」。

男孩卻絲毫沒有覺得自己有錯,反而將女兒推倒在地。

小文看不過去,就過去問男孩:「你是不是想和妹妹一起玩?我們重新給妹妹再建一座城堡好不好?」

不成想,男孩居然趁小文不注意,一把將正蹲在地上的她也推倒了,同時,抓一把玩具沙往她們娘倆身上扔,扔完就跑。

小文氣得追上去,拉著小男孩去找他媽媽理論,沒想到,男孩的媽媽卻說:「孩子之間的事,讓他們自己解決好了,大人不要亂插手。」

一句話,將小文噎得啞口無言。

沒有一個孩子天生自帶「熊」屬性,每個「熊孩子」背後,都有一個不作為的父母。

孩子犯錯後,不要甩鍋給「他只是個孩子」,也不要錯解「育兒知識」,這樣的父母傷害的是孩子的未來。

一家三口坐火車,孩子不停地用雙腳踹著前方座椅。爸爸怕影響前面的乘客,便及時制止了孩子的行為。對於爸爸的這波操作,網友們一致稱讚。

熊孩子的無理取鬧,原來都是被“默許”的

一位日本作家曾說過:「 孩子的言行就像一面鏡子,反映著家庭和父母的精神,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模範作用。」

比起那些發人深省的大道理,父母的言行,就是教育孩子的「利器」。

孩子不當行為背後,往往來自父母的縱容、視而不見,亦或甩鍋。這些看似無所謂的小事,都烙印在孩子心中,成了指導他們行為意識的指針。

熊孩子的無理取鬧,原來都是被“默許”的

熊孩子的無理取鬧,原來都是被“默許”的

孩子小錯不管,等到大錯就管不了

常聽到一些父母說:「他還小,等長大了自然就知道了。」

於是:

孩子隨手丟了一塊垃圾,家長視而不見;

孩子在公眾場合大聲喧譁,家長聽之任之;

孩子無故搶奪他人物品,家長一笑了之;

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因小失大,小事不自控,大事難自拔。

沒有一個孩子,是突然變壞的;也沒有一個孩子,能夠突然優秀。

每個人的成長,都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熊孩子的無理取鬧,原來都是被“默許”的

當他們輸入的是:正面的、積極的營養,收穫的自然也是陽光向上的美好;

當他們輸入的是:聽之任之、任其發展,滋生起來的,自然是無法無天、毫無敬畏。

小錯不捨得管,大錯管不了,也就是這個道理。

你捨不得管的孩子,社會自然會教育他。

為了驗證孕婦摔倒會不會流產,居然真的把孕婦推倒,這已經不是「好奇心」的驅使,而是對生命的褻瀆。

不讓他玩遊戲,就到小區車庫邊劃花29輛私家車,車主們的索賠就是父母對孩子「小事不管」的警示。

只因嫌樓外施工聲音太吵,妨礙自己看動畫片,一氣之下,在8樓的10歲小男孩,用小刀割斷了樓外施工者下方的安全繩……

類似這些大事的發生,往往都有小事「滋養」而來,從來不給予規則教育的孩子,自然視規則如無物。

最終,得到的往往是生命的教訓,後悔都來不及。

父母愛子是本能,但一味遷就、縱容、包庇不是愛,是得過且過的「偷懶式教育」。

看到孩子出現問題,既沒有耐心去追究背後的原因,也不願意去學習育兒的技巧,只是簡單的解讀傳承下來的「教子智慧」。

並不是每顆樹長大了,都能參天筆直、直衝雲霄。

看過一句話:教育孩子,不要想起來才教育,不要生氣就教育。

教育,即是生活,應該滲透到與孩子相處的每個瞬間。錯誤的及時糾正,對的積極勉勵。

熊孩子的無理取鬧,原來都是被“默許”的

熊孩子的無理取鬧,原來都是被“默許”的

教育孩子的關鍵是,讓他學會自省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犯錯後,要麼懲罰,要麼聽之任之。

其實,這是錯解了教育和懲罰的關係。

教育孩子的核心,就應該是自省和共同成長。

孩子行為不當,父母應該先自省自觀,對教育和相處方式進行自我覺察,再針對性 給出調整方案,並與孩子一起去糾正。

同樣是電梯裡的「熊孩子」,有些父母的處理方式,就值得點贊和學習。

之前,有個孩子在電梯裡撒尿,媽媽得知後,先和孩子一起,在業主群裡道歉,之後,帶著孩子一起,主動承包了電梯一個月的衛生。

兒童心理學研究指出:孩子因頑皮而做錯了事,他們會自己感到後悔。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意志力也日益增強,當他善於控制自己時,便懂得選擇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並且為之負責。

熊孩子的無理取鬧,原來都是被“默許”的

有人把孩子比作植物,有人把孩子比作白紙,事實上,孩子更像一塊神奇的土地。

父母播上思想的種子,孩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穫;

播上行為的種子,就會獲得習慣的收穫;

播上習慣的種子,就會獲得品德的收穫;

播上品德的種子,就會獲得命運的收穫。

最成功的教育,不是培養出高分學霸。

而是能讓孩子懂得,自律是自由的基礎,規則是自由的保障,只有遵守規則、尊重他人,才能實現想要的自由。


作者:媽小咪,兒童心理學研究者,在文字裡潛心修行,不願為母則剛,只願回首莞爾一笑。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