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的“紅色武術家”,對太極拳的推廣居功甚偉

他是著名的“紅色武術家”,對太極拳的推廣居功甚偉

近代已降,為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士氣,不少“國”字頭的事物都被抬到一個很高的層面。國術便是其一,而國術裡面的太極一門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程度。對這一項目的推動,顧留馨先生居功甚偉。

顧留馨 單名興。上海市人。自幼喜誦詩文,酷愛武術,文武雙修。他師從多人,從心意六合到八卦。太極都有涉獵。由此也主張博採眾長,重視實用,但畢生對太極拳情有獨鍾,用力最深。強調武術姓“武”,崇武德,重團結,仗義疏財,寬厚待人。主張“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奇其藝;精一家學,採百家長,可傳乎神”。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顧留馨與唐豪發起組織上海國術界抗日救國會。後參加中國共產黨,長期在白區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在擔任全國各界救國會常務幹事期間,因“七君子”案被牽連,與陶行知等被捕拘押於蘇州監獄,被稱為“小七君子”之一。

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期間,堅持白區地下工作。1949年上海解放後,為首任黃浦區區長。因操勞過度,心力交瘁,體格漸弱,因而重新練拳強身。1957年,受國家體委之託,赴越南為胡志明主席及其戰友傳授太極拳;後又兩次執教日本,以精湛的推手技藝震驚日本太極拳界。多次應邀到中南海、北戴河、廣州等地給中央領導及其親屬教拳。

顧留馨的功夫到底如何並沒有明確的賽事記載,但是他留下的著作是非常多的,比如《簡化太極拳》、《太極拳術》、《太極拳研究》、《陳式太極拳》、《怎樣練習簡化太極拳》、《炮錘》等,他是一位傳統武術尤其是太極拳理論大家。

他是著名的“紅色武術家”,對太極拳的推廣居功甚偉


太極拳在建國初期得到迅速推廣和傳播,背後也有一些外來的因素。在新中國看來,蘇聯代表了當時現代科學的頂峰。50年代中國翻譯了蘇聯人伊凡諾夫的《醫療體育》,這本書核心觀點就是體育活動是“健康與力量的源泉”。中國武術家們借鑑於此,決定以流傳面和適應性最廣的楊式太極拳為基礎,從原版中精選動作加以改編,創作出新的簡化太極拳。由於全套拳法共包含24個動作,又稱為“24式太極拳”。具體來講,就是突出“群眾性”和“健身性”,增加了許多體操式的伸展性動作。加入了新動作之後,簡化太極拳變成了一套健身表演操。

顧留馨最初寫了一個版本的《簡化太極拳》書稿,提交許久之後卻被告知,領導決定暫緩出版。在悉心研讀蘇聯著作之後,終於自覺地在書中活學活用。他將“腦髓底反射理論”與辯證唯物論結合起來,從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高度,論證“精神過程(練太極時的意念)”和“肉體過程(練完之後的保健效果)”之間的關係,確立了太極拳養生的“科學地位”。這個版本提交之後,馬上獲准出版。

他是著名的“紅色武術家”,對太極拳的推廣居功甚偉


其實太極拳屬於傳統武術或者說傳統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要找理論資源犯不著捨近求遠到蘇聯那裡去找,在中國自己的文獻典籍中就非常多。顧留馨在註解王宗嶽《太極拳論》裡開篇就說,“所謂太極,古人“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繫辭》)。這是我國古代的天體演化論,把太極形容為混沌初分後的陰陽兩氣,而混沌未分的狀態為“無極”狀態。也有人解釋“太極”是屋中最高處正樑的中心,意為最高、最中心的東西”,“太極圖,呈圓形,內含陰和陽兩個半弧形的類似魚形的圖案。太極拳採用這個名稱,象徵著太極拳是圓轉的、弧形的、剛柔相濟的拳術。”這種解讀簡明扼要,也符合中國傳統哲學的邏輯體系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