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孩子早戀?

雨中的承諾2016


菁媽的小侄女上幼兒園,最近和菁媽聊天時,說到班裡有好幾個小男生都喜歡自己,菁媽逗她:那你比較喜歡哪一個呢?小侄女說:我也不知道,我得多喜歡幾個才知道那個最好。

幼兒園的孩子彼此喜歡帶著一些可愛,但是隨著他們長大,早戀的影響力越來愈大。我們都是從學生階段過來的,孩子在青春期前後會有早戀的現象真的太常見了。

一、作為家長,要先了解孩子們早戀的原因

早戀是指對同性或異性感興趣、痴情或暗戀。“早戀”一詞常常被家長賦予否定性感情色彩,並且在世界範圍內只有中國內地廣泛使用。中國家長常說的早戀一般指沒有進入大學以下的青少年之間發生的愛情,尤其是中小學生之間為多。

孩子們為什麼要早戀呢?

1、青春期體內激素的變化,讓他們對異性和戀愛這回事開始感興趣。加之早戀時與父母鬥智鬥勇,充滿刺激。

2、在早戀中獲得他人尤其是喜歡的人的認可,可以獲得莫大的自信心,迫切想要在一段關係中得到認可和安全感,也是青少年自我認可的需要。

3、早戀沒有社會責任的約束,不用考慮賺錢養家這樣的複雜問題,成本少,就是喜歡和不喜歡本身的事情,所以開始容易。

二、早戀處理不當,危害可能很大

家長們反對孩子早戀,也是因為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們缺乏自控力,交友不當容易受到引誘發生性行為。再者處理感情問題不成熟,情緒容易受到影響,從而影響學業,更有甚者,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危及他人或自身生命安全。而大部分的早戀,又是不能善終的。

三、孩子有沒有早戀,也是有跡可循的。

1、突然變得愛打扮

青春期的孩子注重自己的外貌是很正常的,但是在學校的要求下往往還是會以穿校服為主,如果你發現最近一段時間孩子格外注重打扮自己,那麼就要考慮有沒有早戀的可能了。

比如說,孩子開始頻繁的洗頭髮,大冬天不洗頭不上學,或者比以往更加勤快的刷牙洗臉,時刻保持口氣清新,校服裡面搭配的衣服也開始注重款式,而且對於自己的外表更加關注別人是否認同等。

2、時常情緒不穩定

大多數孩子因為年齡的原因,還不能夠非常好的控制處理自己的情緒,尤其在早戀關係中,他們更容易受到不重因素的影響,如果你發現孩子最近一段時間情緒不穩定,有時興高采烈興奮地不行,有時又情緒低沉甚至默默流淚,那麼就需要關注一下讓孩子產生情緒波動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了。

3、手機信息突然增多

早戀的孩子會聯繫比較頻繁,如果你發現孩子的手機回家時總是調成靜音,但是他又頻繁的拿起來查看,或者是信息很多,他還看著傻笑,又或者拿著手機躲在廁所裡不出來,除了一些老師佈置作業和同學交流的正常情況以外,還是要關注一下信息的來源。

4、成績波動不穩定

因為種種因素的綜合影響,加上孩子早戀時注意力和時間的分散,他們往往會產生成績的波動,這種波動常常是下滑的。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上情況,加之成績有所下滑,那家長可以考慮一下是否存在早戀的因素了。

總之,孩子早戀要對症下藥,作為家長要懂得認可孩子,不吝誇獎,最重要的是家長和孩子之間應該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這樣很多時候就不需要家長去猜了。


菁媽育兒


我家孩子現在還小。所以我現在可以跟你說。不需要杜絕。以我小時候的經驗告訴你,上初中的時候,一男同學天天追我屁股後面,我爸我媽如災難降臨版天天圍追堵截。本來我對那男孩子一點心思都沒有的,可家長越是反對的事情,我反而硬要去試試。後來上高中了,我媽以為我消停了。其實我也是真消停了,主要是發現其實我並不喜歡那個男孩子。自然而然的就遠離了。

現在的訊息發達程度比我們那個小時候要強的多。各種通訊方式也是五花八門,所以我們根本攔不住。既然攔不住,索性不如直接告訴孩子,有了喜歡的對象,可以回來告訴媽媽。媽媽一方面可以跟你一起分享你的小秘密,另一方面,作為家長,你可以及時告訴孩子一些事情的界限。你如果只是一昧的去阻止,你永遠也不會走進孩子的內心。你永遠也不知道在這個表面乖巧的孩子,內心是怎樣的抗拒家長的威嚴。所以,哪怕是為了讓自己隨時知道會發生什麼,也比永遠什麼都不知道的家長強。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孩子早戀。說明孩子會去愛,擁有愛的能力,是一個人一生中很重要的事情。當今社會的家長,上學不允許孩子談戀愛,工作了又逼著孩子去相親。試想,孩子學會去愛的能力在她該發生的時候被扼殺掉了,又怎麼可能一工作就馬上生出這種能力來呢?

最後從信任談起。我們總是對孩子有操不完的心,總是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什麼也學不會。可是如果你一直不肯放手,或許孩子真的永遠也學不會。相信孩子,相信自己,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需要這些事情來試錯。我們做父母的只要教會孩子如何保護好自己,告訴孩子學業還是他們這個年齡段最主要的事情。其他的,交給孩子自己。



婦好



“在媽媽眼中,自己的女兒是天下最懵懂無知的少女。沒有性慾,沒有情思,不需要男朋友,也不需要談戀愛。”

父母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自己想象中的樣子,那是徒勞的。


第一句話是我說的,第二句話是涂爾幹說的。

我想,第一句話概括了很多父母的想法。我曾經遇到一位母親,她在得知自己女兒談戀愛之後,崩潰大哭。明明兩個高中生手都還沒牽,在她眼中,儼然明天就要去醫院做流產手術了。


我很理解她對於女兒身體及其心靈的關心與保護可是,我更傾向於把這理解為胡思亂想。


早戀不可怕,可怕的是跟壞人早戀。正如社會上的其他事,喝酒不可怕 可怕的是和壞人喝酒。誰知道,他要給你下什麼藥


中國的教育缺什麼?私以為,是我們很少把自己的孩子當做一個人來看,一個完整的人。既然是個人,那就會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自己當年上學的時候都會愛慕班上的同學,到了自己女兒身上,就不準別人喜歡她 不准她喜歡別人了。是不是有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呢?


在此附上我的建議

1 首先請繼續保持家庭和睦的氛圍,聽她講完她的事情,不要中途打斷,也不要發表自己的看法

2 告訴她 早戀是一場戀愛,任何戀愛都會有好的結局 不好的結局,而早戀大多是以分手告終,但是我們也一定要好好地對待自己 對待對方。如果兩個人朝著同一個方向去努力。

3 我不知道題主對於性行為的看法,如果你覺得不好,可以這樣告訴她:媽媽覺得在高中的時候經歷性行為有點太早,因為兩個人的心理 和身體也沒有完全成熟。再問問她自己的意見,告訴她安全套的重要性。


最後,很多人會說,是父母選擇了孩子,其實,是孩子成就了父母。因為孩子的出現,你才升級成為了父母。所以,她的地位和我們是一樣的。

是一個完整的人,一個有自己思想,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


浮生小記者


有個初三的孩子在日記裡寫道:“不知怎麼回事,我最近一看到隔壁班的那個女孩,就不由自主地臉紅心跳,我害怕和她的目光相遇,但又情不自禁的想看到她。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奇怪的感覺。我的心裡想的全都是她,白天上課無法專心聽講,腦子裡出現的全是她的影子,每到下課後偷偷地看看她,我就覺得心理特別開心。我的學習成績一路下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集中精力,一天沒看見她就緊張不安,失去了她就像失去了一切……”

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隨著生理上的日益發育成熟,性意識也開始覺醒和逐步形成。在性意識發展過程中,男女生都會產生對異性的好感和愛慕,有一種與有好感的異性同學相互接近、瞭解、交往並結為朋友的需要,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和將來而言,早戀絕不是一件好事情。

早戀後的孩子,自知會受到父母和社會上其他人的責備和議論,因而就要躲躲藏藏,遠離人群,長此以往,影響了與同學、家人的關係。同時,在思想上會產生很多負擔,影響了心理的正常發展。

實際上,青少年之間的早戀,大多是由於感情的衝動,出於對異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而心生傾慕之情。這種神秘感、好奇心使青少年盲目地認為這就是愛情。在強烈的好奇心和感情衝動之下,孩子往往會被不理智而衝昏頭腦,陷入早戀難以自拔,甚至出現過火行為。

嚮往異性是青春發育期孩子的一種正常生理反應和心理現象,是人的情感世界中美麗而珍貴的,男女同學相處,是青少年社會交往不可缺少的內容。心理學家認為,男女兩性交往會產生神奇的異性效應,這種異性效應對一個人的成長和性別角色的完善有著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只在同性範圍內交往,人的心理發展往往會狹隘,遠不如既與同性又與異性的多向交往更能豐富人的個性。

所以,與異性同學交往是必要的。只要父母加以適當的引導,就會避免孩子陷入早戀的誤區。

一、父母要告訴孩子,與異性交往要真實坦誠。

在交往過程中,要做到坦蕩無私、以誠相待,相互信任是建立和發展良好異性關係的前提和基礎。也就是說,與異性交往,要像結交同性朋友那樣。

二、教育孩子在與異性交往時要注意距離。

與異性朋友交往,要注意言行舉止,說話做事要留有餘地,不能毫無顧忌。比如,在交往中儘量不談涉及兩性之間的敏感話題;交往中的身體接觸要把握好分寸,不能過於輕浮,也不要過分的拘謹;如果是正常的男女同學的友誼,那麼要注意把握好交往的距離和程度,陷入過深則成為早戀,超越了正常異性交往的界限。

三、要尊重孩子的純真情感和友誼,不要輕易貼上“早戀”的標籤。

男女同學之間親密一點兒,手機發幾條短信,過年過節送幾張別樣的卡片,寫上幾句俏皮的話,某天晚上回家很晚……於是父母就緊張地認定孩子早戀了。很多時候,男女同學間的正常的純潔的友誼關係,會被過分敏感的父母輕易地與談戀愛掛鉤,給孩子貼上了“早戀”的標籤,這樣做不但影響了同學間的正常交往,也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其實,同學間的交往常常是不自覺的,如果孩子與某個異性夥伴相處時間較早較長,表現得親密一些,關係距離近一些,也很正常,這時孩子也許並沒有認為自己是在談戀愛,心裡也根本沒有早戀的念頭,只不過是對異性有好感或相處融洽而已,如果父母一發現孩子與異性夥伴在一起就認定是早戀關係,那麼對孩子和他的夥伴來說都是非常尷尬的,不利於彼此間的交往,反而破壞了正常的友誼。所以,父母要對孩子是否早戀要深入瞭解,不要捕風捉影或片面的下結論。

四、用“冷處理”的方法處理早戀跡象。

即便孩子出現了一些早戀跡象,父母也要保持冷靜的態度,做到寬容和理解,不能心急的干預孩子的交際;那種公開批評“早戀”的對方,採用硬性手段拆散彼此的關係,更是不可取的。因為這些做法很可能會引發孩子的情緒波動,從而心生逆反和負面情緒。所以,一定要在能清楚原因後,再順勢引導,才會以理服人。否則,“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智慧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孤軍奮戰,將事情弄得更加糟糕。

五、引導孩子慎重理智地對待戀愛問題。

當孩子陷入早戀或被感情困擾時,父母可以陪著孩子聊聊天,講一講有關愛情和婚姻方面的故事、道理、箴言等,讓孩子明白,真正的愛情的含義。當孩子迷戀異性而無法擺脫時,父母可以以提問的方式來幫孩子指點迷津。比如,心中理想的愛情是什麼樣的?幼兒園時喜歡的小朋友,到小學了還喜歡嗎?小學喜歡的女孩子,到中學了還喜歡嗎?這樣的引導可以讓孩子明白,隨著自己慢慢長大,喜歡和需要的都會有所改變。未來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沉迷於早戀中,只會讓自己受到更多的傷害和痛苦。

六、給孩子一個美好的期望。

告訴孩子,戀愛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可是真的體會到它的美妙是需要條件的。不成熟的戀愛肯定讓人無法體會其中的美妙,只是充滿好奇、追求新鮮感而已。

告訴孩子,愛情之花是聖潔的,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齡,才能夠正確理解它;只有懂得珍惜它的人,才能栽培並以真誠之水使之永遠盛開,對於孩子來說,在愛情生長的土壤還不具備的時候,最明智的辦法是築好防線,這就需要父母的幫助。


奶爸辣媽談育兒



很多家長和老師一聽孩子早戀,就如遇到洪水猛獸般,不惜用各種手段阻斷這種可能。在學校,老師避免男女生做同桌。在家裡,家長又時刻注意跟異性同學打電話、出去玩。而實際上,這種監管,起到多大作用呢?

分析:青春期對異性產生好奇是正常的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身體開始發育,性意識開始萌芽,對異性產生好奇和愛慕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而少年時純純的愛戀也未嘗不是美好的。

說這些並不是要家長支持孩子早戀,而是要引導孩子建立正確的戀愛觀和性觀念,絕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等孩子長到十四五歲才突然意識到,然後嚴加防範,此時不僅不起作用,甚至引起已經有強烈主見的孩子的反彈。

解決:堵不如疏

如何在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以及學習狀態的情況下,正確教導呢,能量君提供如下建議:

1.從小建立孩子強烈的性別意識,男女生在沒有家長陪同的情況下,不可以獨處一室。

2.當孩子開始好奇自己從哪裡來時,避免“垃圾箱裡撿來”這樣敷衍的回答,而是以簡單委婉的方式向孩子科普一些性知識入門。如,你是爸爸媽媽愛的結晶等。

3.教育孩子注意保護隱私部位,以及未經允許陌生人不可以觸碰。

4.給孩子充足的愛和理解,讓他們無需以缺愛的原因向異性尋求彌補。

5.孩子進入青春期,儘量不要事事監管,而是相信他們可以處理好自己的事情。

6.一旦發現孩子早戀,不要粗暴阻礙,而是耐心長談,告訴他們真正對對方好的方式就是一起學習,一起進步。而能夠走得長遠,就要一起考上最好的大學,以最優秀的自己陪在對方身邊。

7.嚴肅向孩子普及性知識,告訴他們在未成年時發生關係可能會影響身體健康和學習精力,要懂得剋制和自律,實在把持不住,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

8.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任何事情,家長永遠在身後做最堅強的後盾。

家長要多多站在孩子角度考慮問題,不支持孩子早戀,但一旦發生早戀也不要過度緊張,用溫和的方式溝通,會比簡單粗暴地阻止更管用。


能量時光


對於這個問題,作為一個確實被父母有效的完全制止了早戀的孩子的我用我親身切實的經歷來回答一下……其實總結成兩點就是,從孩子方面:①把自家的孩子眼光培養的高一點。 ②把自家孩子外表調的差一點。從家長與孩子的關係方面:要多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有效的溝通與有效的引導。

1.①所謂的富養孩子,其實在深切的思考後,其實也就是要去培養孩子的眼光,去把孩子的精神境界提高了,去用能夠達到的水平去讓孩子不輕易去對某個人看對眼,也不會輕易的接受一些有目的性的靠近。物質的富養會可以讓孩子有更好的品味,而精神的富養會讓孩子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但也有一定程度會讓孩子過早的成熟)



②一般早戀的孩子,很大程度首先在於對外表形象的產生好感。所以,在孩子的外表上,就需要家長去注意了,穿戴適宜,打扮恰當。(外表變差了,自然沒有什麼桃花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把小姑娘女扮男裝等等等等……

2.父母與孩子的交流也是十分重要的,家長能否在孩子叛逆期與孩子進行有效合理的溝通,讓孩子的叛逆期犯更少的錯誤,讓孩子的叛逆期在父母的控制範圍內。這全部需要父母能夠平等的用朋友的姿態與孩子接觸與溝通,化解互相之間的矛盾,而不是在有矛盾的基礎上繼續加深矛盾,讓問題更加難以解決。


以上兩點就是我對此問題的一些觀點。


夏生冬月


每學年當春天這個浪漫的季節不期而至,少男少女們往往就按捺不住一顆懵懂的心,男女同學之間悄然就“好”上了!偷嚐禁果的事也時有發生。

中學生早戀對其的身心的負面影響巨大!嚴重影響了學生髮展,負責任的家長和班主任老師對學生早戀都持否定態度。

如何防止呢?首先當然是思想工作。班主任日常班會上要反覆渲染早戀的危害,家長也要在家庭教育中時時側面提醒,提早打預防針!

其次,要儘早發現苗頭,及時攔阻。家長在家發現孩突然愛打扮,愛照鏡子,對髮型吹毛求疵等,就是早戀的苗頭。要立即進行溝通,加強教育!班主任在班上更容易發現:某對學生突然喜歡粘在一起;他們之間眼神不正常等。其實老教師班主任憑感覺就能發現,這是職業感覺,好像沒理由。

最後,一旦發生了,還有辦法:把男孩調到和班上最漂亮女同學同桌;把女孩調到和班上最帥男同學同桌。學習上同桌肯定有交流,早戀孩子之肯定會互相猜忌,今天一猜忌,明天一嫉妒,後天就煙消雲散了!


明物明理


大禹治水是靠疏浚的方式最終帶領當時老百姓平息了水患,實現了人定勝天的壯舉。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將孩子過早地戀愛視作為洪水猛獸,建議仍然採取祖先用過的老辦法。具體的是:索性為孩子開闢一片正常的男女交往的環境。心理學研究表明,身處兒童和少年期的少男少女們由於缺少正常交往,到了青春期特別容易產生一系列逆反情緒和行為,凡是父母不同意的就偏要去做,於是所謂的“一見鍾情”特別容易發生發展。另外一項調查也從側面證明這個規律,就是有異性同胞的孩子,因為有異性交往的條件,故較少產生的異性交往時的羞怯,也較少出現青春期早戀的情況。既然如此,家長和老師可以順勢而為,因勢利導,允許孩子們正常交往,條件是其一不放棄學業的理想,不能因為交往而耽誤了正常的學習。其二為堅持“發於情、止於禮”的交往原則,交往的方式確定為公開相處,共同學習,而不要暗自往來。所有的一切可以通過文字契約的方式確立下來,在尊重、平等、公開的原則下大家共同遵守。

青少年早戀是青春期心理衝動驅使下的一種行為現象,是青少年的生理發育以及情感發展的需要,因此這種尚不成熟和缺乏理智的行為應該能夠得到家長和老師的理解。處理孩子早戀大人們應慎之又慎,而且要用父母的愛、學校和社會的溫暖來感動孩子,才有可能平穩地渡過青春期險灘,使孩子的學業及人生免受挫折和影響。


鵜鶘心理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個段子:解決早戀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倆人放一塊坐同桌,每天重複“讓一讓,我要出去;筆記借我抄抄;作業借我抄抄;往那邊挪一下;老師來了”等等一系列“柴米油鹽”的小動作後,好感敗光,早戀也就不戀了!

哈哈,當然這都是網友的神操作。生活中應該怎麼杜絕孩子早戀呢?看看下面這位媽媽的做法!

王女士通過各種蛛絲馬跡發現她十五歲的兒子在談戀愛(請原諒一個老母親敏銳的觀察力,被逼的😂),然後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她對兒子講了自己短暫的早戀故事,然後告訴兒子早戀是你長大了的標誌,我很開心你長大了,可是你就算長大也才十五歲,正是學習知識武裝自己的時候。我知道你可能很欣賞她某方面的優點,可是距離產生美,遠遠的去欣賞並且努力成為可以和她並肩同行的人才最重要,因為只有兩個同樣優秀的人才能長長久久。

王女士看著兒子沉默,抱了抱他,接著說我知道你一時間理解不了,沒關係媽媽給你時間,可是時間不能太長,兩個月怎麼樣?但是你要和媽媽約定,不可以對女孩子動手動腳,你們都是未成年,發生任何事情你們都承擔不起責任,當然了,你可以邀請她來咱們家做客,媽媽做好吃的給你們!自始至終王女士用一種輕鬆的語氣說話,可能是被這種語氣影響也有可能是被王女士這種包容的態度感染,兒子終於敞開心扉和她聊起了早戀這個話題。

最後當然是王女士勝利了!她用理解和包容解決了兒子的早戀。其實總結一下,就是希望家長願意和孩子共情,用一種理智的,平和的方法去幫助孩子正確面對早戀這件事!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平安健康的成長!





清平小樂


要想預防小孩早戀,首先我們得先了解小孩出現早戀的原因,從源頭上預防。



小孩早戀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1. 小孩長大。小孩進入青春期,伴隨著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情感問題難免滋生,自然而然對異性產生興趣。

2. 家庭環境的影響。研究表明,大部分青春期叛逆早戀的孩子都是缺少家庭溫暖、尤其缺少父母的關愛的緣故。

3. 社會環境的誤導。比如部分小孩會經常看到身邊大人的過分親密,加上受文藝影視作品中那些風花雪月的故事產生好奇,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變會對戀愛行為進行模仿。

那麼,如何預防小孩早戀呢?


首先,關愛孩子,加強與孩子的情感交流。


其次,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再次,及早對孩子普及性教育。告訴孩子青春期的身體發展特點及心理知識,教會孩子與異性健康交往的正確方式,教會孩子尊重異性,更要自尊自重。

另外,培養興趣愛好,多多參與各種活動,轉移情感。

最後,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利用家庭教育培養孩子的倫理道德觀、家庭責任、社會義務等方面的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