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後為啥會發瘋?放到當代范進是什麼職位?

遊影聯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換成你是范進,你也得發瘋。

范進是一個讀書人,然而從20歲開始應考,直到考到54歲連個秀才也沒考中。

考了整整24年,大家知道是什麼概念嗎?

看范進的行為,並沒有像普通讀書人一樣教孩子讀書,以此餬口。甚至家裡因為他去考舉人,幾天不在家,就斷糧了,范進母親餓得連兩眼都看不到了(這很嚴重的,如果繼續惡化就會餓死)。無奈之下,范進只能將家裡的下蛋雞賣掉,換些米來救命。

古代農民什麼都賣,絕對不會賣種子和下蛋雞,因為他們都能創造更大的利益。

這說明,范進家已經窮到實在走投無路了。

可見,范進恐怕也是像孔乙己一樣,為人抄抄書、寫寫字,賺點小錢勉強維持生計。

鄰居譏笑范進的老婆,平時連雙正兒八經的鞋子都沒有,只能穿破草鞋,可見窮困的程度。

直到54歲,范進的文章被廣東學道周進賞識,成為了秀才。

但秀才沒什麼了不起,只是身份比普通鄉民略高,可以借這個帽子開私塾賺點錢生活而已。

然而,范進不死心,又去考了舉人,結果居然考中了。

所謂舉人,就是省級考試、鄉試的勝利者。

秀才沒什麼了不起,舉人就完全不同了。

簡而言之,舉人就如同今天的青年幹部培訓班。

只要考中了舉人,距離做官只有一步之遙。

成為舉人,就可在次年二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

會試由禮部在京城貢院舉行,由翰林或內閣大學士主考,是國家級考試。考中的就是“貢士”,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進京趕考”。

而貢士雖然還要參加殿試,但原則上只要參加殿試的貢士基本人人人都可以做官。

自然,具體做什麼官,還要看你的本事,比如:殿試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編修。其他進士要經過考核(稱朝考),成績較好及年齡較輕者獲得進入翰林院任“庶吉士”進修。其餘的進士則可能任六部、中書、御史;間中亦有派為知縣、知府等職。

也就是說,范進考中舉人以後,只要再進一步考取貢士就可以做官。

而既然能夠考取舉人,都是水平比較高的人物,考取貢士還是有一定把握的。

事實上,范進也確實考中進士,出任山東學道,也就是今天的省教育廳廳長。


也就是說,范進考中舉人就意味著他很有可能做官,徹底擺脫底層貧困、屈辱的生活了。

而張鄉紳其實就是風向標。得知范進中舉以後,張靜齋立即來拉攏,贈送50兩白銀,又送房子,進行政治投資。

而張這樣的人很多,沒多久范進就成為一個老爺,房子、錢、僕人都有了,連知縣老爺見到他都客客氣氣,設宴款待。

試問,范進中舉以後怎麼能不激動呢?這比中了500萬大獎還要刺激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