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創建推廣對蝦“135”高效養殖“濱州模式”實現海洋經濟總產值850億元

濱州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創建推廣對蝦“135”高效養殖“濱州模式”實現海洋經濟總產值850億元

濱州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創建推廣對蝦“135”高效養殖“濱州模式”實現海洋經濟總產值850億元

濱州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黨組書記、局長邱希敏在會議上發言

今年,濱州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承諾做好以下18項工作:接續2019年“757”重點工作2項,承擔2020年全市重點攻堅任務3項、市政府重點工作4項、部門重點工作9項。主要任務目標:實現海洋經濟總產值(原統計口徑)850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海洋生產總值(新統計口徑)320億元,同比增長8%以上;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達到10億元,同比增長8%;漁業經濟總產值180億元,同比增長6%以上;漁民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2.4萬元,水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98%以上,不發生漁業安全生產責任事故。確保完成畜牧水產專班招商引資5億元的任務目標。圍繞“五個一”,壯大海洋漁業科技創新團隊,完善海洋經濟統計核算體系,試行水產品質量合格證制度,爭取國家海洋災害風險普查試點,創建推廣對蝦“135”高效養殖“濱州模式”。突出抓好經略海洋、振興漁業、服務民生3大主業:

一、經略海洋方面

加大統籌協調力度。認真履行市委海洋辦參謀助手、統籌協調、督導落實職責,推進海洋經濟核算體系常態化運行,推進全省支持海洋戰略新興產業財稅政策落地落實,推進海洋強市專班運行機制完善。加大產業推進力度。全力打造濱州特色的“蝦貝蟲藻”海洋生態養殖模式和“水鹽氣電”海洋循環經濟模式。推進“渤海貝倉”“弘基漁網”等省重點項目建設,完成魯北海水淡化一期工程建設,舉辦海洋循環產業發展論壇。加大用海服務力度。圓滿完成海岸線修測,妥善處理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為全市經濟社會長遠發展提供有力的空間支持。全力做好渤中19-6特大凝析油氣項目、G228公路、濱州港等沿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用海服務。

二、振興漁業方面

突出項目帶動。總投資7億元,推進沾化昶昇、無棣正海、博興三一、北海渤海水產等企業冷鏈物流、海洋牧場、苗種繁育、“上光下漁”項目建設,新建工廠化車間5萬平方米,改造標準化池塘4萬畝,建設水產品精深加工基地1處、重點漁業園區2處、省級海洋牧場3處,全面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突出科技支撐。發揮水產院士工作站、海洋漁業科技創新團隊作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內陸對蝦“135”模式2萬畝、沿海分級養殖5萬畝,繁育優質對蝦苗種300億尾、對蝦產量11萬噸以上,繼續保持全省第一。繁育貝類苗種10億單位,底播、吊養15億單位。推進海馬、加州鱸魚、紅螯螯蝦、龍膽石斑魚等新品種規模化養殖。支持渤海水產大宗水產品交易平臺提檔升級,帶動現代漁業向電子商務發展。突出品牌打造。抓好水產品“三品一標”認證監管,推動“濱州金蠔”“濱州文蛤”等5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申報,推動“濱州對蝦”山東省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申報,爭創“中國生態鹽田蝦之鄉”。積極組織參加大型漁業博覽會,進一步擴大濱州市水產品牌的知名度,打造國家級優質水產品基地。

三、服務民生方面

強化規範監管。嚴格落實國家圍填海管控政策,嚴厲查處違法圍填海行為,確保轄區用海秩序規範。嚴格黃河禁漁、海河禁漁、海洋伏季休漁管理,確保漁業生產秩序規範。完善市、縣、企業三級水產品質量可追溯管理體系,推行水產品合格證制度,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強化公益服務。持續開展海洋觀測,定時發佈海洋環境和預警預報,推進國家海洋災害風險普查試點。持續開展職業漁民培訓,培訓漁民1000人次以上。持續開展海洋漁業增殖放流,放流各類水產苗種4億單位以上。投資500萬元,建成水生動物疫病防控區域中心,實現水生生物檢疫診治常態化運行。紮實開展海洋生態修復工程,完成無棣河口濱海溼地、北海岸線岸灘整治修復項目,修復岸線12公里、濱海溼地310公頃。強化安全生產。圓滿完成海洋漁船減船轉產,積極推進老舊小型漁船更新改造。紮實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涉外漁船監管等執法行動,堅持24小時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嚴防漁業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和涉外漁業事件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