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的動人故事,被寫進《滕王閣序》讚美,有何可取之處?

《世說新語》共36篇,以“德行”為首,所謂德行,漢鄭玄注《周禮》解釋道:“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說透了,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範,簡單來說,就是指人的道德品行。

德行篇中又以《陳仲舉禮賢》為開頭,我們先看看這個故事。

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太守,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慾府君先入廨。”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2000年前的動人故事,被寫進《滕王閣序》讚美,有何可取之處?

陳仲舉

陳蕃,字仲舉,在漢桓帝時期官至太尉,作為臣子,他非常有骨氣,在國家將傾之際,不但不向強權低頭,反而與之鬥爭到底,他心懷掃平天下閹黨,重塑太平盛世的偉大理想,得到人們的尊重,到漢靈帝時,因密謀誅宦官,事洩被殺,被贊為“不畏強禦陳仲舉”。

不畏強權,多麼不容易做到的四個字,他身體力行,真正做到了,因此,陳仲舉的言行舉止,也成為了當時士人的典範。

2000年前的動人故事,被寫進《滕王閣序》讚美,有何可取之處?

他出任豫章太守時,駕車前往任所,到達之後不顧舟車勞頓,直接就奔向賢人徐孺子家,要去拜訪他。秘書說您這是何必呢,先到官署休息一下也不妨啊。

陳仲舉說:“周武王即位之初,坐席都還沒坐熱,就去拜訪商容,我尊重賢人,和周武王一樣,有什麼不妥呢?”

可見,陳仲舉不但是一個心懷國家的忠臣,更是一個禮賢下士的名臣,他把自己尊重賢人的舉動與周武王作比,非但沒有遭到人們的詬病,反倒傳為美談。

2000年前的動人故事,被寫進《滕王閣序》讚美,有何可取之處?

禮賢下士

商容是商末的忠臣,是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因諫言紂王而被流放,卻也因此名聲大振。武王伐紂之後,因為仰慕商容的德行,就親自駕車去拜謁商容,離商容家還有老長一段距離,武王就下車,以手扶軾而行,以表達自己對商容的尊重。

和周武王一樣,陳仲舉對賢德之人也十分尊重。

徐孺子,名稚,是東漢末期名士,是一個非常淡泊的人,時人稱之為“布衣學者”或“南州高士”,如果在太平年間,他也許能成為一個名臣,但時值漢末,他因為不滿宦官專權,所以不願意出仕為官,很多人去請他出山都碰了一鼻子灰,陳仲舉去請他出山輔佐自己,也失敗了,但他非常敬重陳仲舉,並且為陳仲舉禮賢下士的行為而感動,所以雖然沒有出山,卻經常去太守府上與陳仲舉清談。

2000年前的動人故事,被寫進《滕王閣序》讚美,有何可取之處?

說來也有趣,陳仲舉並不是一個好客的人,十五歲那年,他父親的朋友去他們家做客,看到屋裡亂七八糟覺得沒受到尊重,就問陳仲舉:“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沒想到陳仲舉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呼?”

你看,就這樣一個人,卻對徐孺子尊重有加,徐孺子經常到太守府拜訪,他為其準備了專用的床榻,平時都掛起來,只有徐孺子來了,才放下來讓其坐臥。

唐朝神童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名句“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講的就是這個典故。

2000年前的動人故事,被寫進《滕王閣序》讚美,有何可取之處?

小結

從漢末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快2000年,無論時代如何發展,世界如何變化,禮賢下士、尊重他人的品德都不應該被人們遺忘,歷史上這一類故事也多不勝數,周文王之於姜太公、蕭何月下追韓信、劉備三顧諸葛亮,本質上都是對能人、賢人的尊重。

現代人常說要發展,就要選擇一個好平臺,道理其實是一樣的,什麼樣的平臺才能稱之為好,才有發展前景呢?當然是取決於平臺中的人,上級禮賢下士,同事之間互相尊重,如果平臺中都是這樣的人,才稱得上好平臺,反之,人人嫉賢妒能,別說發展了,多待一天都臭不可聞。

2000年前的動人故事,被寫進《滕王閣序》讚美,有何可取之處?


2000年前的動人故事,被寫進《滕王閣序》讚美,有何可取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