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正面迴應“為什麼工資水平低”點出破解之路

3月10日出版的青島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根在產業結構》的文章,正面回應了“青島為什麼工資低”的問題。

文章指出,工資不高,實質是產業結構老化問題,傳統產業比重太大,引領性創新產業太少、從業人員數量有限。

先來看原文——

青島正面回應“為什麼工資水平低”點出破解之路

青島工資水平低的問題,由來已久,網上有各種討論和吐槽。實際上,這一難題青島官方早就有所關注。

在去年4月25日晚,在“雙招雙引”攻勢作戰方案答辯中,青島市委書記現場發問:都說青島好,大學生本地就業比例咋不高?

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吳學新給出的解答中,明確提到“拿到的工資跟他的生活成本相差較大”。

吳學新說,目前來看,我們對大學生的政策,不管是落戶還是住房補貼,已經有現成的了,但是從我們調查的情況來看,影響大學生來青島包括駐青高校大學生留在青島,一個因素就是就業相對比較困難,這與我們的產業佈局有關。跟我們的產業比較配套的,海爾、海信等大企業還有一些,其他的IT、創意、動漫等等,就業相對還是比較困難的。

第二個,大家反映影響較大的就是生活成本的問題。應該說青島的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在山東省都不算高的,但是我們的房價較高,拿到的工資跟他的生活成本相差較大。雖然我們的住房補貼對本科生放開了,給他每月500塊錢,但是可能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再一個政策的短腿就是對青年大學生創新創業支持力度不夠,我們現在對創辦小微企業的支持2萬塊錢,跟外面相比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而且這2萬塊錢申請辦理可能程序還比較複雜。我們走訪中發現,大家並沒有多大的獲得感。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產業機構問題,導致人才難留;人才難留,又造成產業升級缺乏支撐。多年來,青島陷入了一個看似無解的閉環。

怎麼辦?

青島日報的文章點出了破解之道,這兩年青島也是在這麼做的:傳統產業升級,發展新興產業。說到底,人才來青島,更看重前途和成長,而非“海景房”。

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經驗來看,產業結構的升級過程中,都有至少一個“超級”領頭羊,深圳有華為、騰訊;杭州有阿里。在大平臺的帶動之下,才有眾多小生態的茁壯成長。

青島有兩條路:一是本土培育,青島具有基礎。二是,引入外力。

目前來看青島正在兩條路上大膽嘗試,但是不管哪一條,政府主導的意味都很濃。

本土培育的典型例子是海爾。

3月5日,青島市委書記主持海爾集團企業發展規劃工作主題座談會。會上提出,青島市要整合全市資源全球資源,全力支持海爾平臺建設,將青島打造成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海爾4年要達到5000億營收!

多年的成長,海爾本身已經形成一個超級生態,但從城市的角度來講,這個生態需要再擴張。

再說說引入,去年青島招商引資的勢頭極為兇猛,包括華為、騰訊以及一眾央企,名單之中均為頭部企業。尤其是提出要重塑和培育產業鏈,但除非像合肥的操作一樣,直接注資引入(最近的例子是蔚來汽車),否則就要做好長期的準備,不要指望立竿見影。

在政府主導產業結構發展中,合肥算得上是最成功的城市之一。

合肥通過政府主導融資的方式,引入各類巨頭後撬動上下游落地,憑空創造了很多一二線城市都非常羨慕的新興產業。硬生生把一個昔日的江淮小邑,“賭”成了全球家電之都、中國IC之都、中國光伏第一城、平板顯示器之都。

與此同時,青島的引才政策逐漸加碼:落戶門檻降至在校大學生、今年建10萬套人才房。

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癥結找到,方向明確,剩下的就是加油幹了。

記者:劉漢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