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是怎麼吞併波羅的海三國的?為什麼吞不下芬蘭?

於無聲處34


俄國是一個對土地有著“變態”追求的國家,尤其是對有著優良港口的臨海地區,更是不折手段。既臨海,又與俄國接壤,成為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羅海三國的不幸。

第一次吞併與獨立

沙皇俄國在彼得大帝時期(1672年—1725年),經過西化改革而走向強大,併為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和北歐霸權,與瑞典爆發了長達二十年的北方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俄國從瑞典手中奪取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也就是現在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將其納為自己的領土,統治了200多年。

北方戰爭前的東歐,藍色為北方同盟,紅色為瑞典王國及王國屬地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被稱為“歐洲憲兵”的沙皇俄國積極投身到“狗咬狗”的帝國主義戰爭中。然而,還沒等戰爭結束,巨大的國內矛盾,最終導致沙俄在十月革命中被蘇維埃掃進歷史垃圾堆。

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為避免遭到資本主義帝國的圍攻,也為了儘快脫離一戰的泥潭,與德意志帝國簽訂的《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將芬蘭、愛沙尼亞斯特蘭(愛沙尼亞)、裡夫蘭(拉脫維亞)、立陶宛和烏克蘭地區割讓給德國。

意外獲得一大片土地的德國卻無福享受。幾個月後,一戰結束,戰敗的德國被英法支解,而蘇俄“贈送”的波羅的海地區,在英法的支持下紛紛獨立,形成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四個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則被稱為“波羅的海三國”。

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雖然德意志帝國和沙俄帝國“命喪一戰”,但隨著希特勒的法西斯德國和斯大林的蘇聯崛起,短暫的和平再被打破,所有人都預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來臨。

1938年9月,納粹德國在英法兩國的綏靖政策下,將捷克蘇德臺地區併入德國,後又吞併了奧地利,希特勒的擴張野心昭然若揭。

《慕尼黑條約》簽訂現場中的張伯倫(英),拉法第(法),希特勒(德)和墨索里尼(意)

面對德國的擴張,蘇聯越來越把波羅的海沿岸三國與自己西北邊界的安全聯繫在一起。蘇聯擔心,這些國家可能會自願或被迫接受德國軍事力量的進入,建立親德反蘇的政府,乃至被德國侵佔,成為德國入侵蘇聯的前哨。

倘若第三國控制了愛沙尼亞和芬蘭灣,蘇聯將失去波羅的海出海口,聖彼得堡受到直接威脅

從1939年3月開始,蘇英法三國開始籌劃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在籌備同盟中,蘇聯一再強調,將波羅的海三國納入由蘇英法來保證其安全的國家行列。可英法兩國經過一戰的打擊,既沒有足夠的實力也沒有足夠的意願去擴大保護國範圍,對德國的擴張採取綏靖政策,縱容德國在中歐和東歐的擴張,忽視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的訴求,以達到禍水東引的目的。

英法聯軍的靜坐戰

出於維護自身的戰略安全,蘇聯採取了三條對策:第一,通過照會警告三國,如果他們允許其他國家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在自己的領土或港口存在,將為蘇聯所不容。一旦發生這種情況,蘇聯將出兵維護這些國家的“領土完整”。第二,不斷在這些國家的邊境地區炫耀武力,對其進行威懾。第三,試圖獲得在這些國家駐軍,以保證這些國家安全的權利。

二戰前的蘇軍坦克

然而,因為波羅的海三國,在沙俄時期遭受的並不友好的經歷,使他們對蘇聯有著天然的反感,導致上述對策並沒有起到作用。一方面,當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進行警告和武力威脅時,不僅沒有使他們屈服,反而促使他們投靠德國,請求德國當蘇聯對其武力入侵時能給予幫助。另一方面,波羅的海三國一再請求英法不要同意蘇聯關於保證本國安全的協議,以免蘇聯借“保護”之名進行軍事幹涉。

英國首相張伯倫和希特勒

英法出於禍水東引的目的,而在波羅的海三國的事情上,一直不鬆口。雖然蘇聯有心想實施一些更為激進的措施,但在沒有英法支持的情況下,擔心德國出兵干預。

蘇德合謀瓜分東歐

可事實上,德國早就定下了先英法後蘇俄的戰略計劃,暫時並不打算與蘇聯發生正面衝突,於是在1939年8月,閃擊波蘭的前夕,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這份條約中,確定了將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納入蘇聯的勢力範圍,並協商共同出兵瓜分波蘭。蘇德瓜分波蘭後,又簽訂了《蘇德友好邊界條約》,將立陶宛劃入蘇聯勢力範圍。

閃擊波蘭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使蘇聯暫時解除了德國的威脅,但蘇聯知道,和平只是暫時的,雙方終有一戰,為此必須迅速拿下波羅的海三國的控制權,保證北方門戶的安全。就在此時,爆發了“波蘭潛艇事件”,讓蘇聯找到了進駐愛沙尼亞的藉口。

二戰時期的潛艇

德國閃擊波蘭時,德國海軍對駐泊在但澤港的波蘭海軍潛艇進行圍剿,“蒼鷹”號潛艇被迫逃到愛沙尼亞首都塔林港避難。愛沙尼亞政府根據德國的要求,對潛艇進行了扣押,然而出於對被蘇德夾擊而亡國的波蘭的同情,愛沙尼亞對扣留潛艇的看管並不嚴格,導致波蘭水兵奪艇而逃。

潛艇出逃事件爆發後,與德國人的無所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蘇聯對此傾注了極大的人情,硬是認為潛艇出逃是愛沙尼亞政府有意為之,並以此為藉口進行軍事幹涉。蘇聯真理報發佈聲明:“有充分證據表明,在波羅的海國家某些政府人士庇護下,波蘭潛艇兵目前正隱藏在這幾國的海港之內。據一些情報顯示,除波蘭潛艇外,那裡還藏著一些其他國家的潛艇。由此推測,在9月18日,愛沙尼亞當局蓄意放走了波蘭潛艇。我紅旗波羅的海艦隊將採取必措施,對隱藏在波羅的海水域的潛艇加以防範。”

隨後,連續派出軍艦和飛機入侵愛沙尼亞的領海和領空。在後面的愛沙尼亞外長瑟爾特爾和蘇聯二號人物莫洛托夫的交涉中,莫洛托夫認為愛沙尼亞無視蘇聯對於國家安全的關切,故意放走波蘭潛艇,體現愛沙尼亞不想或者不能維持本國秩序,對此,蘇聯提議締結軍事同盟或互助條約,以保證蘇聯有權在愛沙尼亞領土獲得軍事基地。同時還提出“如果您不同意我們的建議,那麼,蘇聯就會根據自己的願望,不經愛曬尼亞的同意,用其他方法實現自己的安全措施。”

蘇聯任命委員會主席,外長莫洛托夫

面對蘇聯的武力威脅,孤立無援的愛沙尼亞只能妥協,與蘇聯簽訂《蘇愛互助條約》,蘇聯獲得了在愛沙尼亞駐軍和建設軍事基地的權力。在此之後,蘇聯如法炮製,分別與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簽訂互助條約,正式將波羅的海三國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顛覆獨立政府,吞併波羅的海三國

1940年,隨著法國的戰敗和敦刻爾克大撤退,德國幾乎征服了整個西歐。德軍所表現出來的強大戰鬥力,極大的震驚了蘇聯領導人,這使蘇聯明白,單靠脆弱的互助同盟不足以抵抗德國的入侵,波羅的海三國必須並於蘇聯。

立陶宛成為蘇聯的第一個目標。蘇聯人在立陶宛製造了“蘇軍士兵失蹤事件”(有沒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並認為這一事件的背後有立陶宛政府的支持,“蘇聯政府認為,立陶宛政府機關必須制止其內部個別間諜的這種行為,尋找失蹤的蘇聯士兵,否則蘇聯將採取其他措施。”隨後,在蘇聯的支持下,立陶宛共產黨發表《告工人農民書》,指責立陶宛政府沒有忠實執行與蘇聯的條約,致使國家處在危險的邊緣,號召人民參加反對政府的鬥爭,堅決要求政府下臺。

在蘇聯的“淫威”下,立陶宛政府被迫解散,改由蘇聯支持的立陶宛共產黨執政,組建親蘇的新政府,於此同時,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同樣沒能倖免。在波羅的海三國親蘇政府的運作下,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成為蘇聯第十三、十四、十五個加盟共和國。

蘇芬戰爭

前面說過,芬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在18世紀初的北方戰爭中一同別沙俄佔領,後又在一戰中一同獨立建國,有著相同的歷史,芬蘭和波羅的海三國卻有著不同的結局。

一戰中,俄國無產階級發動十月革命,建立起了蘇維埃政權,而原沙俄保皇派大多逃到了一海之隔的芬蘭境內,保皇派為復辟沙俄,與德意志帝國交往密切,構成了圍剿新生的蘇維埃政權的包圍圈。蘇俄內戰結束後,芬蘭一直被蘇聯視為“反動和法西斯大本營”,這也為後來蘇芬戰爭埋下了伏筆。

△在蘇芬戰爭中被稱為“芬蘭白色死神”的芬軍狙擊手

1939年11月,為了避免德國取道芬蘭攻擊蘇聯腹地,蘇聯故技重施,製造“曼尼拉炮擊事件”,挑起蘇芬戰爭。

△蘇芬戰爭中,芬蘭割讓的領土

在這場戰爭中,蘇聯以慘重的代價獲得了勝利,取得了包括芬蘭第二大城市在內的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芬蘭雖然因為實力上的巨大差距而沒能贏下戰爭,但卻成功保衛了國家的獨立,避免步波羅的海三國的後塵。


地史館


波羅的海三國,為何至今仍然痛恨俄國,就是因為他們曾經在二戰期間被前蘇聯侵略過。

這件事發生在1940年6月14日。

蘇聯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出兵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

此次軍事行動,最終迫使三國淪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儘管在巴巴羅薩計劃實施時,三國曾被德國佔領,但很快又回到蘇聯手中。

由此可見,三國與蘇聯的關係其實是侵略的關係。因此,在1991年蘇聯解體的事件中,波羅的海三國是率先跳出來推動的,其原因就在於這段歷史。

至於芬蘭和蘇聯的關係,其實情況也差不多。

芬蘭曾屬於瑞典王國,在19世紀被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強行侵佔。趁著1917年十月革命的機會,芬蘭人民宣佈獨立。

此後,蘇聯一直想要奪回芬蘭,最終在1939年二戰時斯大林發動了對芬蘭的戰爭,迫使芬蘭割讓了包括北冰洋出海口在內的領土。

因此,這就是為何北冰洋最近的國家之一,芬蘭卻沒有北冰洋出海口的原因。

總之,蘇聯的領土侵佔,都是與二戰這個背景有關係。


HuiNanHistory


方圓論壇在線

很多人都清楚,德國是二戰時期歐洲戰場戰爭的發起者,貪婪的吞併擴張者。但很少有人知道,實際上二戰時期在歐洲,戰爭的發起者,貪婪的擴張者並不止德國一家。蘇聯實際上和德國一樣,都是戰爭的發起者。他們也同樣是貪婪的侵略者。在德國侵略擴張的同時。蘇聯也同樣在侵略擴張。只不過後來蘇聯眼看不是德國的對手,再那麼侵略吞併下去只有死路一條。所以蘇聯很無恥的改換了陣營。一個貪婪的侵略者轉眼之間變成了和平的捍衛者。這一轉變的過程讓人瞠目結舌。

蘇聯侵略芬蘭要優先於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在德國侵略波蘭的同時,蘇聯也在同時向芬蘭用兵。實際上蘇芬戰爭的爆發雖然有蘇聯方面野心膨脹的原因。但芬蘭自己作死的因素更大。在當年蘇俄內戰和蘇波戰爭中,芬蘭趁火打劫奪取了寇松線西北部地區,之後芬蘭也一直拒絕承認蘇聯對寇松線地區的所有權。而且還大膽的對卡累利阿地區宣佈主權並不斷的挑起邊界衝突。也就是說,蘇芬戰爭的起因是芬蘭給了蘇聯藉口。蘇德兩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蘇聯沒有了德國這個強大威脅後,蘇聯政府決心收回寇松線西北部地區,而芬蘭政府則堅決宣稱蘇聯佔有卡累利阿地區是非法的。所以不可避免的蘇芬戰爭爆發了。

蘇芬戰爭中,蘇聯方面由於大清洗的緣故,整個蘇聯軍隊內部有經驗的指揮官極度缺乏。整個蘇軍的軍隊作戰指揮員都十分的稚嫩。有經驗的軍官多數都被處死了。所以蘇聯軍隊在和芬蘭軍隊作戰過程中損失慘重。更重要的是外交方面英國和法國嚴厲的斥責了蘇聯的戰爭行為。甚至差一點當時兩國就對蘇聯宣戰了。據史料記載當時英法甚至連作戰方案都制定完成了。最終之所以沒有真正開戰還是因為顧及德國。但即使如此蘇聯也不敢小看英法的威脅。所以在芬蘭認慫割地賠款的前提下,蘇聯結束了侵略戰爭。但芬蘭人對蘇聯人卻埋下了仇恨的種子。蘇德戰爭爆發後,芬蘭毫不猶豫的站在了德國一方對蘇聯實行了殘酷的進攻。

蘇芬戰爭結束後,蘇聯以構建“東方戰線”的名義要求波羅的海三國也就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開通邊境讓蘇聯軍隊自由通行。但當時波羅的海三國的領導人基本都是德國納粹扶持起來的。他們這些領導人在本國實行的獨裁統治受到了民眾的反對。本身波羅的海三國就內部混亂不清。再加上外部蘇聯方面的威脅。波羅的海三國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地。

之後波羅的海三國在蘇聯的威脅下展開了新一輪的國家領導人選舉。由於法西斯扶持的殘暴統治在波羅的海三國很不得人心。所以原本德國扶持的三國執政領導人全部下臺了。之後由蘇聯扶持的三國領導人上臺。自此之後波羅的海三國成為了親蘇國家。三國為了不被資本主義政黨勢力復辟或者防止德國的趁虛而入,三國要求成為獨立你的加盟國,並且請求蘇聯派兵保護。所以蘇聯順勢就吞併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國。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二戰前,世界上弱肉強食,奉行叢林法則,雖然現在世界上也好不到哪兒去,但是現在的帝國主義起碼不像那時候明目張膽,吃相極為難看。蘇修就是在二戰前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然而,同樣是波羅的海國家的小小的芬蘭卻避免了亡國,其實,蘇聯不是吞不下芬蘭,而是它不想吞。事實上在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前,老毛子的目標是芬蘭,為此雙方還打了一架(前後打過三架)。

斯大林的東方戰線

吞併波羅的海三國,極為輕鬆

波羅的海三國:總面積17.40萬平方公里,其中立陶宛6.52萬平方公里,拉脫維亞6.37萬平方公里,愛沙尼亞4.51萬平方公里。

二戰前期,蘇軍佔領三國並將三國併入蘇聯版圖,從蘇聯的角度來講這是符合蘇的國家利益和建立對德緩衝、加大防禦縱深的穩賺不賠的生意。但是,在其他國家看來,三國的被蘇吞併,是被迫的,是蘇聯和德國媾和之後,蘇聯大國沙文主義軍事擴張犧牲的產物。

前奏,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分贓

納粹上臺後,對於德國咄咄逼人之勢,英法對德國的擴張採取了綏靖政策,意圖禍水東引,讓希特勒去與蘇聯死磕。

英法綏靖政策的頂峰,《慕尼黑協定》簽字現場

1939年4月至8月,英、法、蘇三國在莫斯科舉行軍事、政治談判。然而,談判毫無結果。英、法同意了納粹德國在東歐和中南歐自由行動,拒絕了蘇聯提出的保障中歐和東南歐國家安全的建議。對此,斯大林表示相當地不滿。恰在此時,日本挑起了諾門坎事件。這時候,蘇聯一方面想要避免腹背受敵,另一方面想保住自己在東歐的利益,爭取時間及空間應對納粹德國在日後可能進行的軍事行動。

而德國為了避免過早與蘇聯發生衝突,陷入兩線作戰的困難境地,所以也願意與蘇聯簽訂非戰條約。

於是,雙方一拍即合,1939年8月23日簽訂了帶有分贓性質的條約。條約除了瓜分波蘭,另一方面就是德國承認蘇聯對波羅的海國家的控制權。波羅的海國家悲催了。

笑得多開心,其他小國家該開始哭了。

第一階段,1939年9月到1940年5月的簽約控制階段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了閃電戰,9月16日,波蘭政府撤出華沙流亡國外。第二天,蘇聯以波蘭政府不復存在,需保護波蘭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境內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為由,出兵波蘭。而與此同時,蘇聯也開始對波羅的海三國動手了。

9月19日,蘇聯向愛沙尼亞施加壓力,拿波蘭“鷹號”潛艇事件來當藉口,聲稱蘇聯將不承認愛沙尼亞對其沿海水域擁有主權,由蘇聯來保衛它的安全。9月24日,愛沙尼亞外交部長謝利捷爾親率政府代表團赴莫斯科解除危機,請求和解。蘇聯政府看時機來臨,提出簽訂互助條約的要求。9月27日,愛沙尼亞政府經受不住蘇聯步步緊逼的強大壓力,不僅蘇聯提出的所有要求得到了滿足,而且《蘇愛互助條約》及其秘密議定書也由雙方於9月28日訂立。

在《蘇愛互助條約》簽署後,拉脫維亞成為充滿野心的毛子的下一個獵物。很快,拉脫維亞頂不住蘇修的壓力,10月5日,雙方簽訂互助條約,條約內容與《蘇愛互助條約》類似。

蘇愛、蘇拉條約簽訂後,就輪到立陶宛了。本來按照蘇德秘密協定,德國的勢力範圍本包括立陶宛。但是蘇修這時候胃口大開,顧不上吃相難看。10月3日,立陶宛外交部長烏爾布什斯抵達莫斯科,斯大林要求以蘇愛、蘇拉條約為藍本,簽訂一個互助條約,條約有效期20年。10月10日,立陶宛代表團接受了莫洛托夫的修訂案,並簽訂了《關於維爾諾市和維爾諾省移交給立陶宛及關於蘇聯和立陶宛互助的條約》,蘇愛、蘇拉條約內容與此條約相同,蘇聯駐軍可達2萬人。

面對強大的蘇聯的恩威並施,波羅的海三國敢怒不敢言。

第二階段,正式兼併階段(1940年5月到8月)

雖然波羅的海三國的主權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開始時,蘇聯一直嚴格的遵照條約的內容,只在這三個國家駐軍,卻絲毫不干涉三國的內政問題。這也讓波羅的海三國漸漸放鬆了警惕。不過,隨著德國不斷西進,斯大林開始擔心德國可能會隨時調轉槍口了。於是,他改變了過去信守條約的政策,開始為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做準備。而斯大林對於這一切的要求是,“我們不要將他們蘇維埃化,而是要他們自己加入蘇聯。”

1940年5月25日,蘇聯政府突然照會立陶宛,聲稱蘇聯紅軍戰士在立陶宛失蹤,要求立陶宛徹查。立陶宛政府為防止事態發展,對蘇聯的無理要求千依百順。但是蘇聯人卻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想不斷促使衝突升級,立陶宛調查機關想與其進行任何合作均遭拒絕。

蘇聯甚至汙衊立陶宛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在1934 年9 月12 日訂立的同盟條約是反蘇的,而實際上蘇聯當時承認了這個條約。而莫洛托夫就更誇張了,竟然發表聲明,說立陶宛在邊境集結兵力,準備進犯蘇聯。這種鬼話估計誰都不信,立陶宛全國軍力還不如蘇聯駐軍人數多。蘇聯如此,只是為了給立陶宛政府繼續施壓。他們給出瞭解決衝突的辦法,其中核心就是要求立陶宛重組政府,否則,蘇聯紅軍將立即開進立陶宛。

立陶宛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在蘇聯最後通牒到期前15分鐘,莫洛托夫收到烏爾布什斯的通知,立陶宛接受一切要求。

之後,蘇聯故伎重演,於6月16日向拉脫維亞公使科欽什和愛沙尼亞公使列伊遞交了聲明,指責兩國簽署的波羅的海協定,提出兩國成立新政府並同意蘇聯的駐軍要求,限令在6個小時內做出答覆。兩個小國的政府勢單力薄,只得在規定的時間內滿足蘇聯的要求,原政府宣告辭職。而蘇聯紅軍也相繼進駐波羅的海三國,至此,這個三個國家已經完全喪失了獨立性。

7月14日,波羅的海三國同時宣佈成立蘇維埃政府,並且主動申請加入蘇聯。就這樣,斯大林的願望也成真了。8月3日,蘇聯政府經過認真的研究,欣然決定接受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的請求,讓他們成為蘇聯的一員。

立陶宛人“熱烈慶祝”加入蘇聯

早在1939年的9月,蘇聯按照與德國的協定瓜分了波蘭;在1940年的6月,蘇聯佔領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隨著7月波羅的海三國加入蘇聯,斯大林的東方戰線建立了。東方戰線的建立使蘇聯增加領土4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增加2200多萬,西部邊界向西推進約300—4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禦空間,改善了戰略地位。

三戰三敗,避免了亡國

芬蘭,是歐洲大陸最北面的國家之一,國內密佈著森林、湖泊與沼澤,景色十分迷人。雖然靠近北極圈,但是由於暖流的經過,使得這個國家在冬季不至於冷得無法住人。

在中世紀,芬蘭被強大的波羅的海霸主瑞典所控制,是其東部的一塊行省。其後,俄羅斯帝國開始走向強盛,與瑞典展開了漫長的爭霸戰爭。貪婪的俄國沙皇對芬蘭這塊富饒的土地很感興趣,於是芬蘭成了瑞典和俄羅斯拉鋸的戰場。

1808年,俄羅斯帝國對瑞典發動戰爭,並派出24000名士兵進入芬蘭。幾經鏖戰,俄羅斯終於佔領了芬蘭全境。從這時候起,芬蘭就被納入了俄羅斯的版圖之內。好在芬蘭有一位曼納海姆男爵,他親自到聖彼得堡遊說沙皇,最終說服亞歷山大一世,使芬蘭成為俄羅斯領域內一個自治的國家。芬蘭有自己的憲法、法律、行政和宗教體系,和俄羅斯帝國共用一個君主,也就是沙皇。從這時起,沙皇漫長的頭銜中,又多出了個芬蘭大公。

第一戰,獨立

十月革命後,蘇聯爆發了內戰。隨後,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紛紛獨立了出去。與其他地區獨立不同,芬蘭人認為自己的獨立是合情合理的。芬蘭之所以加入俄羅斯,是因為他們封沙皇為主。既然現在沙皇退位了,芬蘭再也沒有與俄國聯合的基礎。1917年12月6日,芬蘭宣佈成立一個獨立的民主共和國,而蘇俄領導人列寧在24天后,承認了芬蘭的獨立。

但是蘇聯又怎麼會輕易放過芬蘭呢?於是從1918年1月27日到1918年5月15日,芬蘭的布爾什維克在俄國的支持下發動起義,與該國的“白軍”展開戰鬥。芬蘭白軍的領導人是曼納海姆,也就是1808年曼納海姆男爵的後代。此人足智多謀,在德國人的幫助下,屢次挫敗芬蘭赤衛隊以及披著芬蘭人外衣的俄國人。不久後,芬蘭白軍獲得了全面勝利,芬蘭共和國的地位也穩固了下來。

第二戰,戰勝後割地求和

蘇俄內戰結束後,蘇聯進入恢復時期,暫時不想在芬蘭節外生枝,免得引發英法以及瑞典的干涉。1920年,蘇芬雙方簽訂《多爾帕特條約》,雙方解除了緊張的狀態。北極熊進入了冬眠期,隨時等待著重新張開利齒的那一刻。

芬蘭的不幸是它距離俄羅斯太近了,特別是蘇芬邊界不遠處就是俄國的心肝寶貝——聖彼得堡(蘇聯時稱列寧格勒)。

1939年,蘇聯為了在地理上確保列寧格勒的絕對安全,趁著歐洲局勢混亂對芬蘭進行敲詐勒索,遭到了芬蘭的拒絕。蘇聯提出的條件是:用一塊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與芬蘭一塊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置換,同時還要求租借芬蘭的漢科半島。猛一看這一置換方案對芬蘭而言是大賺,但是蘇修的根本目標其實是租借漢科半島。

斯大林的要求有以下幾點:1.蘇芬雙方簽訂互助條約;2.將芬蘭漢科半島租給蘇聯做軍事基地;3.將卡累利阿的部分地區割讓給蘇聯;4.拆除卡累利阿地峽的防線;5.割讓芬蘭灣部分島嶼;6.蘇聯將卡累利阿的部分領土補償給芬蘭。

看看之後的波羅的海三國,就是簽訂了互助條約後一步步的亡國了。

圖下方就是漢科半島。一旦控制了漢科半島,芬蘭灣就可以說成了蘇聯內海。

於是,惱羞成怒的蘇聯對芬蘭發動了入侵,試圖用武力將芬蘭納入版圖。1939年11月30日,蘇聯大舉進攻芬蘭,著名的冬季戰爭爆發。

芬蘭和蘇聯的力量對比非常懸殊,芬蘭人口只有350萬,數量甚至還不及蘇聯的軍隊數量。蘇聯軍隊中裝備有大量飛機、坦克與火炮,而芬蘭人的武器相當陳舊,甚至還有1877年的火炮。即便如此,芬蘭人仍沒有驚慌失措,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才是正義一方,士氣相當旺盛。芬蘭在戰場上打得相當好,打得蘇軍丟盔棄甲。

白色死神----西蒙·海耶,世界第一狙擊手,在冬季戰爭中擊殺542名蘇軍,其戰鬥生涯中共狙殺705人

但是芬蘭畢竟是小國,雖然德國、英國、法國以及瑞典都揚言要來支援,但從實際來看不過是口惠而實不至。最終,最終蘇聯出動大軍,蘇軍的飛機大炮炸燬了曼納海姆防線,芬蘭被迫簽訂城下之盟,割讓了將近10%的國土。蘇聯付出重大代價後慘勝(傷亡37.5萬人),巨大的傷亡,迫使蘇聯放棄了吞併整個芬蘭的計劃,勉強承認了芬蘭獨自自主的地位。

蘇聯贏得“丟人現眼”,在國際上淪為笑柄。同時,蘇軍糟糕的戰場表現也讓希特勒由此看輕了蘇軍,為日後侵蘇堅定了信心。

第三戰,且戰且退,被迫求饒

1941年6月22日,德軍執行其謀劃已久的“巴巴羅薩”計劃,兵分三路對蘇聯發動全面進攻。芬蘭人在德軍發動進攻的當天中午,才得到了通報。希特勒宣稱,要與芬蘭人組成同盟,共同進攻蘇聯。而曼納海姆斷然否認了自己與德國結盟,宣佈嚴守中立,直到這個時候芬蘭還不想和蘇聯撕破臉皮。

芬蘭還沒參戰,蘇聯的飛機就打了過來,對芬蘭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在蘇軍的轟炸下,芬蘭人終於在德軍的配合下出動了,他們在愛國精神鼓舞下,一鼓作氣收復了所有的失地,列寧格勒已經指日可望。但是在這個關頭,曼納海姆命令芬蘭軍隊停留在蘇芬邊境,不再向前開進。芬蘭人認為,自己收復失地的目的已經達到,不想進行節外生枝的戰爭,即使希特勒一再請求,也不為所動。

1943年3月,斯大林格勒的德軍被全殲,曼納海姆敏銳地意識到德軍敗局已定,退出戰爭的機會已經露出曙光。於是,芬蘭與蘇聯展開秘密和談,但是蘇聯人一再強調,芬蘭人必須退回到1940年的邊界,否則不可能與之單獨媾和。

1944年6月,蘇軍在卡累利阿地峽發動全面猛攻,此時蘇軍早已脫胎換骨,武裝到了牙齒。芬蘭軍隊抵擋不住蘇軍的進攻,開始節節敗退。其後,芬蘭人逐漸穩住陣腳,並著手發動反擊,蘇軍再一次被芬蘭軍隊打得丟盔卸甲,損失竟然達到11萬多人,遠高於芬蘭損失的3萬人。但是這只是一場戰術上的勝利,面對強大的蘇軍,芬蘭的亡國只是時間問題。

此時,英美盟軍已經在諾曼底登陸,於是,芬蘭利用蘇聯急於早日打敗德國的心理,主動認慫,表示一切都聽老大的。

1944年9月,芬蘭宣佈與德國斷交,並向在芬蘭國土上的德軍開火。德軍且戰且退,一路燒殺搶掠,並在芬蘭的國土上密佈地雷,造成了巨大的經濟、人員損失。

戰爭結束後,芬蘭向蘇聯保證:“再也不為資本主義國家做反對社會主義蘇聯的橋頭堡。”同時芬蘭,還不得不接受蘇聯人苛刻的戰爭賠款,還有進一步的領土割讓。戰後,芬蘭沒有加入北約,反而加入了蘇聯主導的“經互會”,與蘇聯關係緊密,成為了蘇聯事實上的衛星國,但是,芬蘭保住了獨立!

1940年的蘇聯

芬蘭之所以沒有被吞併,是多種因素促成的:

1.芬蘭的地理位置

二戰後,蘇聯勢力推進到德國,東歐幾乎都成了其衛星國,而芬蘭的地理位置偏北,並不在蘇聯向西方擴張的主路上。蘇聯的戰略重點在歐洲大陸而不是北部偏僻的芬蘭,所以蘇聯沒必要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上和芬蘭較勁。

2.西方的干涉

英美在芬蘭問題上態度非常強硬,英美特別是英國並不希望蘇聯吞併芬蘭。丘吉爾不願意讓蘇聯在波羅的海的勢力過大,想保留芬蘭作為牽制。芬蘭的鄰國瑞典對芬蘭的事也非常關注。蘇聯在芬蘭問題上的讓步也是給西方一個面子。

蘇聯名義上讓芬蘭保留獨立,實則在外交上控制芬蘭,使之喪失對蘇聯任何潛在的威脅的可能,讓其無害化,即有名的一個術語:“芬蘭化”。

3.芬蘭付出的慘痛代價

芬蘭為了維持國家獨立是付出了巨大代價的。為了讓蘇聯放棄繼續進攻芬蘭,芬蘭人同意了蘇聯人提出的苛刻條件。按照兩國約定,芬蘭讓出了部分土地,並承擔了鉅額的賠償,而且同意親蘇勢力上臺。親蘇勢力上臺後,芬蘭很快採取了倒向蘇聯的政策,成為了一個鐵桿的親蘇國家。芬蘭選擇了投靠蘇聯,蘇聯自然沒有必要為難芬蘭。二戰後,蘇聯和芬蘭保持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就和蘇聯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差不多。這也是蘇聯能默許芬蘭獨立,大度的放芬蘭一馬的重要原因。

4.蘇聯為了避免麻煩

芬蘭與蘇聯的三次戰爭雖最終都是芬蘭戰敗,但是蘇聯也由此認為芬蘭這個傢伙不好惹,是個腦後長反骨的。如果強行吞併,搞不好後患無窮。

如果波羅的海三國當初能學芬蘭那樣堅決抵抗,也許也能讓毛子知難而退,避免被吞併的命運,但是一切無法假設。在那個時代,小國、弱國的命運是何等悲慘。不過,現在也差不多,只是換了形勢,不聽話就給你搞個顏色革命,或者給你發射幾發巡航導彈,背後如果沒有靠山,小國的命運沒有最慘只有更慘。

芬蘭雖然小,但是芬蘭人很偉大!

毛子雖然被稱為戰鬥民族,但是芬蘭人表示不服!

最後,來一則著名段子:俄國偵查兵發現了一個芬蘭人,派了一個營去攻擊,結果俄國人大敗。俄援軍到達後,詢問發生什麼事,奄奄一息的俄軍官說:“偵查失誤,對方有2個人!”


我淡如菊


波羅的海三國指的是愛沙尼亞、立陶宛和拉脫維亞。

俄國進入波羅的海是從13世紀開始的。1242年4月5日(4月11日)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在愛沙尼亞邊境附近楚德湖冰上打敗日耳曼騎士,從此,俄國開始插足波羅的海。1558年,伊凡四世發動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的立窩尼亞戰爭,結果被瑞典、波蘭和丹麥等國打敗。根據1583年普柳薩停戰協定,芬蘭灣沿岸包括納爾瓦、伊凡哥羅德等重要城市都劃歸瑞典。此後俄國幾次試圖進入芬蘭灣,但都失敗了。直到17世紀末,波羅的海東岸一直由瑞典所控制。

此後俄國彼得一世經過21年的北方戰爭(1700-1721年)最終獲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這次戰爭也為俄國海軍波羅的海艦隊建立了基地系統,其中主要基地是聖彼得堡與喀琅施塔得,前進基地是雷瓦爾(塔林,愛沙尼亞首都);而槳帆戰船艦隊以維堡和芬蘭的赫爾辛福斯(即赫爾辛基)和奧布(即圖爾庫)為基地。1809年通過俄瑞戰爭,芬蘭正式併入俄國。

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俄政府頒佈了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戰國提出建議,不過只有德國響應。此後,經過幾個月談判,蘇俄政府簽署了不平等的佈列斯特條約。按照這個條約,蘇俄失去了所有波羅的海沿岸各國,還要承認烏克蘭和芬蘭的獨立,賠償60億馬克軍費。蘇俄為此喪失約100萬平方公里土地和約6000萬人口。在德國在1918年11月戰敗後,蘇俄政府宣佈該條約失效。

在蘇俄內戰中,蘇俄支持過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的赤衛隊奪取政權,可惜都沒有成功。

在1939年德波戰爭爆發後,蘇聯分別與波羅的海三國簽訂了互助條約,蘇軍在上述三國可以駐軍,如果締約國任何一方遭到公然進攻,另一方有責任給予一切援助-包括軍事援助。三國中立陶宛似乎更優待,因為蘇聯將立陶宛的舊都維爾紐斯(之前被波蘭佔領)還給了對方。

此後,1940年6月蘇聯照會波羅的海三國,鑑於丹麥和挪威被佔領、法國被擊敗、德國威脅日益嚴重情況下,原先駐紮在三國軍隊數量顯然不夠。最終,1940年6月15-21日,波羅的海三國重新歸入蘇聯版圖,共有土地17.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86.5萬人。

在西北方向,蘇聯政府向芬蘭提出,蘇芬邊境距離列寧格勒只有32公里,距離艦隊主基地喀琅施塔得僅30公里,希望通過交換土地的方式重新劃定蘇芬邊界,芬蘭政府拒絕了這一提議,蘇芬戰爭爆發。在雙方都付出慘重代價後,國力弱小的芬蘭最終戰敗,蘇聯獲得卡累利阿地峽以及維堡、拉多加湖西北等地,面積4萬平方公里,以及漢科半島30年租借權。


榮華之武器堂


如果要理清此事還要從一戰開始說起。一戰期間,俄國內部出現了十月革命,蘇俄掌握了國家政權。十月革命勝利之後,新生政權急於退出戰爭。蘇俄政權被迫和德國政府簽訂了《佈列斯特和約》,終於退出了一戰。蘇俄退出戰爭並不是沒有任何代價,蘇俄在《佈列斯特和約》做出了重大讓步才得以退出戰爭。蘇俄在《佈列斯特和約》中放棄了對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利夫蘭和愛斯特蘭等地的管轄與主權。此外蘇俄承認烏克蘭、芬蘭獨立。在《佈列斯特和約》中蘇俄損失了一百萬平方千米土地,此外還有近五千萬人口。

《佈列斯特和約》簽署之後沒有多久,德國便戰敗。蘇俄便單方面宣佈廢除《佈列斯特和約》,不過蘇俄當時也沒有能力完全收回已經喪失的土地,原先屬於俄國的不少領土上面也建立起來一些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等波羅的海三國在一戰後宣告獨立,芬蘭也在一戰後宣佈獨立。俄國人見到了領土就像鯊魚見到血一樣,俄國人對領土有一種天然的慾望。一戰期間,俄國人被迫放棄了部分領土,俄國人時刻都想“收回”領土,或者進一步擴展自己的領土。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國家疆界相對穩定,在夾縫中尋求生存的蘇聯自然不會輕易發動戰爭吞併周邊國家。蘇聯一方面積極積攢國內力量,另一方面也積極尋求有利的國際環境,所以蘇聯基本上能和周邊國家維持領土現狀。納粹德國崛起之後,蘇聯積極尋求同英法之間合作關係,但是被英法兩國拒絕。被英法拒絕之後,蘇聯轉而同納粹德國合作。

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德國代表裡賓特洛甫秘密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該條約秘密劃分了雙方在東歐地區的勢力範圍。德國和蘇聯以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立陶宛北部邊界、波蘭的那累夫河、維斯瓦河和散河為分界線。此界線以西歸納粹德國,以東歸蘇聯。當時的波羅的海三國則處於此界限以東劃分給蘇聯的區域內,芬蘭並不在這一條線內。蘇德雖然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但是兩國都相互不信任,兩國也知道彼此之間必有一戰。所以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以後,蘇聯便開始著手建立所謂的“東方戰線”。蘇聯劃定的“東方戰線”範圍基本上沿著這條線,當然蘇聯也想要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和雷巴契半島上的部分芬蘭領土。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蘇聯立即決定建立“東方戰線”。9月17日,蘇聯以保護波蘭境內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為藉口也出兵波蘭。波蘭同時面臨兩大國的夾擊,蘇聯佔領了寇松線以東的波蘭領土。蘇聯將波蘭寇松線以東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地區並將其併入蘇聯。

蘇聯佔領了波蘭部分領土之後,開始著手建立北部東方戰線部分。蘇聯向芬蘭提出利用芬蘭領土迎擊來犯之敵的要求,而且希望在芬蘭獲得在某些芬蘭島嶼上設防的權利。蘇聯提出這些要求在芬蘭看來明顯是不合理而且無理,芬蘭代表拒絕了蘇聯的要求。1939年11月份蘇聯挑起了蘇芬戰爭,也稱為冬季戰爭。戰前蘇聯以為對芬蘭的戰爭不過是一次軍事遊行,只要蘇聯大軍開到,芬蘭就會即可投降。但是令蘇聯人沒有想到的是芬蘭的戰鬥意志如此強烈。蘇聯前後動用了120萬軍隊,芬蘭前後總軍隊人數也就是20萬。蘇聯歷時4個月,一共陣亡軍隊375491人,才艱難打敗芬蘭。芬蘭被迫同蘇聯議和,芬蘭雖然損失了4萬平方千米領土、20%的工業產值、10%的耕地,但是蘇聯並沒有吞併芬蘭。蘇聯沒有吞併芬蘭的原因非常簡單。一方面是芬蘭太硬,蘇聯當時的牙口還不足以一口吃下芬蘭。另一方面《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劃定的蘇聯勢力範圍之內並沒有包括芬蘭,芬蘭大部分領土也不在東方戰線範圍內。蘇聯出兵芬蘭只是為了實現了東線戰線的劃定區域,所以蘇聯決定見好就收,積極積攢兵力以應對德國的威脅。

二戰期間芬蘭曾經一度投靠德國,而且依靠德國收復了部分失地。但是二戰中芬蘭的軍事行動也僅侷限於收復失地並沒有佔領蘇聯的領土,芬蘭也沒有跟著德國一條路走到黑。1943年德黑蘭會議中,美英兩國和蘇聯商量的結果是保住芬蘭,由英法兩國說服芬蘭退出戰爭。結果芬蘭拒絕了英美的調和,拒絕退出戰爭。蘇聯在1944年發起反攻,芬蘭語1944年9月有條件退出戰爭。由於英美兩國的斡旋加上芬蘭在戰爭中卓越表現使得蘇聯也不敢貿然吞併芬蘭。芬蘭人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與抗爭維持了國家獨立。蘇聯最終也沒有吞併芬蘭,芬蘭至今也保持著獨立。

與芬蘭相比,波羅的海三國的命運則沒有那麼幸運。1940年,蘇聯佔領了芬蘭部分領土之後開始著手吞併波羅的海三國。波羅的海三國的總領土面積也就是17萬平方千米,人口也非常少。這三個國家的軍事力量根本無法同蘇聯抗衡,蘇聯於1940年6月分別照會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要求三國改組政府,讓蘇聯紅軍自由同行。三國政府在蘇聯的壓力下實行重新選舉新政府。隨即蘇聯軍隊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國,三國被迫加入蘇聯。

二戰爆發之後,三國被納粹德國佔領。三國脫離了蘇聯,三國在一定程度上支持納粹德國,甚至把納粹看成救星。納粹德國佔領該區域之後,繼續進攻蘇聯本土。蘇聯經過三年的艱苦抗戰,終於將納粹德國的軍隊趕出了蘇聯。蘇聯軍隊於1944年再一次佔領波羅的海三國。蘇聯軍隊佔領三國之後,在該地區建立蘇維埃共和國,並且納入蘇聯境內。

其實早在德黑蘭會議上面,英美蘇三大國就已經探討蘇聯的西部邊境線問題。蘇聯堅持把東方戰線的大致範圍當成自己的西部國境線。波羅的海三國也以法律文件形式被劃入蘇聯境內。二戰後,波羅的海三國正式成為蘇聯領土的一部分。

但是蘇聯是好吃難消化,雖然把這三個國家劃入蘇聯境內。但是這三個小國的離心力卻非常強。蘇聯解體之時,這三個小國表現地最為積極。這三國退出蘇聯之後,並沒有加入獨聯體,似乎要和所有蘇聯因素說再見。波羅的海三國獨立之後積極向西方靠攏,加入了歐盟和北約,成為西方對抗俄羅斯的前沿陣地。


依稀說史


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粉碎了英法兩國“禍水東引”詭計的同時,也正式開啟了斯大林“東方戰線”的建設之路。9月17日,蘇聯以波蘭政府不復存在,需保護波蘭的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境內的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為由,出兵波蘭。而與此同時,蘇聯也開始對波羅的海三國行動了。



(圖)斯大林的東方戰線

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之時,愛沙尼亞政府是打算獨善其身的,不過,一個意外卻打破了他們的如意算盤。9月中旬波蘭潛艇“雄鷹”號突然造訪愛沙尼亞。這艘潛艇本來是打算去瑞典修理的,但因為潛艇指揮官科洛茨科夫斯基意外染疾,隨艇醫生懷疑他可能得了傷寒,於是便改道愛沙尼亞,為艇長治病。而此時,波蘭與德國已經開戰,在德國駐愛沙尼亞大使的壓迫下,愛沙尼亞政府不得不扣留“雄鷹”號。9月17日,國際局勢突變,蘇聯入侵波蘭。這一變化令愛沙尼亞政府始料不及,但更意外的是,“雄鷹”號潛艇副艇長格魯欽斯基少校竟然武力奪回了潛艇,並且逃離了愛沙尼亞。

這一變化對蘇聯而言可謂是一個天賜良機,雖然在與德國的秘密協定中,德國已經承認了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的控制,但是蘇聯還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藉口,將自己的觸角伸向波羅的海。利用“雄鷹”號出逃事件,蘇聯開始對愛沙尼亞政府施壓。他們聲稱“雄鷹”號的出逃將嚴重威脅蘇聯的安全,蘇聯為了自衛,將不承認愛沙尼亞在其沿海區域的主權。為了緩和與蘇聯的關係,愛沙尼亞政府不得不派遣外交部長謝利捷爾前往莫斯科請求諒解。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趁機對愛沙尼亞人施壓,他威脅道:“如果你們不願意和我們簽訂互助條約的話,那麼我們將不得不通過其他的途徑,也許是更嚴峻、更復雜的途徑來保障蘇聯軍隊的安全。”與此同時,伏羅希洛夫也開始命令列寧格勒軍區做好突擊愛沙尼亞的準備。在蘇聯強大的壓力之下,愛沙尼亞政府不得不同蘇聯簽訂了《蘇愛互助條約》。從此,蘇聯享有了在愛沙尼亞駐軍的權力。



(圖)雄鷹號

此後,蘇聯又故技重施,對付拉脫維亞和立陶宛。10月1日,蘇聯政府主動向拉脫維亞政府提出“磋商”建議。斯大林很友善的提出,蘇聯不會觸動拉脫維亞的憲法、外交、財政政策以及經濟制度,他們的目的只是為了應對德國與英法作戰所產生的特殊局面。面對斯大林的花言巧語,拉脫維亞還想討價還價,希望蘇聯減少駐兵人數。斯大林便又厲聲威脅道:“你們應當從最壞形勢來考慮,你們不信任我們,而我們也不信任你們。你們以為我們想侵佔你們。我們本來可以現在就直接這樣做,但我們並沒有這樣做。”10月5日,蘇聯與拉脫維亞簽訂了與愛沙尼亞類似的條約。

最後,就輪到立陶宛了。斯大林提出將維爾諾市及維爾諾省的部分地區歸還給立陶宛,並以此為誘餌誘惑立陶宛簽訂互助條約。為了催促立陶宛人簽約,《真理報》也不斷髮出信息,聲言要把這個城市劃歸西白俄羅斯。在蘇聯的威逼利誘之下,立陶宛也乖乖就範了。



雖然波羅的海三國的主權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開始時,蘇聯一直嚴格的遵照條約的內容,只在這三個國家駐軍,卻絲毫不干涉三國的內政問題。這也讓波羅的海三國漸漸放鬆了警惕。不過,隨著德國不斷西進,斯大林開始擔心德國可能會隨時調轉槍口了。於是,他改變了過去信守條約的政策,開始為吞併波羅的海三國做準備。而斯大林對於這一切的要求是,“我們不要將他們蘇維埃化,而是要他們自己加入蘇聯。”

(圖)斯大林

1940年5月25日,蘇聯政府突然照會立陶宛,聲稱蘇聯紅軍戰士在立陶宛失蹤,要求立陶宛徹查。立陶宛政府為防止事態發展,對蘇聯的無理要求千依百順,但是蘇聯人卻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想不斷促使衝突升級。蘇聯人甚至汙衊立陶宛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在1934 年9 月12 日訂立的同盟條約是反蘇聯的,而實際上蘇聯當時承認了這個條約。而莫洛托夫就更誇張了,竟然發表聲明,說立陶宛在邊境集結兵力,準備進犯蘇聯。這種鬼話估計誰都不信,立陶宛全國軍力還不如蘇聯駐軍人數多。蘇聯如此,只是為了給立陶宛政府繼續施壓。他們還給出瞭解決衝突的辦法,其中核心就是要求立陶宛重組政府,否則,蘇聯紅軍將立即開進立陶宛。孤立無援的立陶宛最後只能答應蘇聯的一切要求,解散了烏爾布什斯政府。不久後,以帕列茨基斯為首的立陶宛蘇維埃政府成立了。此後,蘇聯又故技重施,採用強硬手段逼迫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改組了政府,而蘇聯紅軍也相繼進駐波羅的海三國,至此,這個三個國家已經完全喪失了獨立性。

(圖)立陶宛人慶祝加入蘇聯

7月14日,波羅的海三國同時宣佈成立蘇維埃政府,並且主動申請加入蘇聯。就這樣,斯大林的願望也成真了。8月3日,蘇聯政府經過認真的研究,決定接受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的請求,讓他們成為蘇聯的一員。


佛系1028


1939年11月30日,歐洲大戰烽火正濃,強大的蘇聯發動了侵略弱小芬蘭的非正義戰爭,蘇芬戰爭爆發1939年11月30日,上午9點15分,蘇聯轟炸機出現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上空,空襲造成90人死亡,數百人負傷。與此同時,蘇聯轟炸機還空襲了芬蘭另外15個城市,其中包括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

芬蘭對蘇聯的戰爭是一次很有名的以弱對強的戰爭。十月革命以後,蘇聯經過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經濟、軍事上都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軍事力量更是比當時強大的法西斯德國有過之而無不及。1939年11月30日,蘇軍以20個師(45萬人)、2000輛戰車和1000餘架作戰飛機從四個方向對芬蘭發起全線進攻。企圖在3天內“解放”芬蘭,並且當晚就在芬蘭建立起了傀儡政府。

而當時芬蘭全國人口只有370 萬人,國防軍總數只有3.3萬人。芬蘭陸軍的裝備,也只停留在一次大戰的水平上。芬蘭國土狹小,根本沒有戰略空間。蘇聯高層驕傲地認為芬蘭會像其他波羅的海國家一樣不堪一擊,乖乖地歸順於蘇聯強大的襁褓之中。然而,芬軍在力量對比非常不利的情況下,憑藉1927—1939年在卡累利阿地峽修建的“曼納海姆防線”的堅固工事,利用嚴寒和沼澤森林的有利地形,展開反擊戰、陣地戰和消耗性圍殲戰,因此蘇軍除在北冰洋的貝柴摩和薩拉地區進展較快外,在卡累利阿地峽和拉多加湖一帶傷亡慘重,對芬軍主陣地久攻不克。加上蘇聯在“大清洗運動”中,大部分軍事將領都遭到迫害,“幸運”活著的將領們也根本無心指揮戰爭。殘酷無情的嚴寒氣候則使蘇軍損失慘重。根據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的回憶錄透露,蘇軍實際在蘇芬戰爭中損失上百萬人。

蘇聯悍然入侵芬蘭

當時被認為軍事實力跟德國不相上下的社會主義蘇聯,趁1939 年9月波蘭敗亡之機,為了自身安全要求芬蘭割讓領地,芬蘭政府當然不會接受蘇聯的無理要求。結果蘇聯單方面撕毀1932年締結的《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於 1939年11月30日發動了侵略弱小芬蘭的戰爭。正是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芬蘭脫離沙皇俄國的佔領獲得獨立;然而22年後,卻也是十月革命建立起的蘇聯發動了侵略芬蘭的非正義戰爭。

雪地狙擊手讓蘇軍絕望

在這場以弱抗強的戰爭中,芬蘭狙擊手有著非常卓著的戰果。百發百中是狙擊手們追求的境界。據統計,二戰時平均每殺死一名士兵需要2.5萬發子彈。越戰時平均每殺死一名士兵需20萬發子彈,然而同時期的一名狙擊手卻平均只需1.3發。這是一個多麼懸殊的數字對比


淺淺的流年帶著微笑


一戰前。

波羅地海沿岸三國獲得獨立。

希特勒為了避免將來的二線作戰,先穩住蘇聯。

就私下與蘇達成協議。

隨後蘇聯強求三國加入聯盟。

蘇聯又看上了芬蘭。

出大兵攻擊。

本以為,拿下芬蘭無須多少時日。

不料俄軍壓境後。

戰況膠濁。

俄軍損失慘重。

數十萬俄軍戰死在芬蘭。

芬蘭猛烈抵抗,令世界括目相看。

蘇軍不斷增兵。

芬蘭倍感壓力。

小國畢竟難擋強敵。

提出和平協議。

蘇軍損兵折將之眾,出乎預料。

也及需整頓。

於是雙方鑑定停戰條約。

芬蘭割讓部份領土給蘇聯。

此戰讓蘇軍顏面丟盡。

對小國寡兵作戰。

未取得優勢。

讓希特勒喜出望外。

曾以為龐大蘇軍。

經此戰外強中乾,原形畢露。

增強了希特勒侵蘇的決心。

斯大林發現本軍問題。

立馬採取措施。

扭轉了蘇軍作戰實力向下趨勢。

重整軍備。

為抗擊德軍的攻擊,奠定基礎。

故,賽翁失馬,焉知非福。

凌遠長著


愛之育之


波羅的海三國是指立陶宛,拉脫維亞,格魯吉亞。

以前這三國在沙皇俄國統治下,一戰後紛紛獨立。蘇聯在與德國交好期間出兵佔領了三國。但沒過多久蘇德開戰,這三國投向德國,而且組織僱傭軍加入德軍對蘇作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