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句話形容的是一種怎樣的意境?

煎餅果吇161094296


與其說這句詩表現的是一種意境,不如說它展露的是一種充滿自勉的人生態度。而這也應該是對它的正確理解,倘若要從意境上去理解它,則是風牛馬不相及。

劉禹錫的一首《酬樂天詠老見示》,題意是很明顯的,這是闡述老年生活或者說老年價值觀的詩,所以要理解它並不困難。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最美不過夕陽紅

詩的上半部分詩人主要抒發的是人老去以後面臨的許多無助景象,他雖然並沒有細說是哪些無助,但“老去有誰憐”則道出了人老了以後因為精力和體能等各方面都下降,所以常常會被認為是無用之人。

而人老了以後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孑然一身,“有誰憐”實際上透露的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孤苦,不過劉禹錫並不認為人老了以後就百無一用,至少他擁有許多處世經驗,所以他寫“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老年人貴在經驗深厚,閱歷豐富,所以老年人雖然在精力和體能上都下降了,但生活並沒有剝奪他們的智慧,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走過來,經歷了許多人世悲歡,漂泊離愁,不說是看穿世事,但也洞見到了許多事情的本質。

這首詩的主題思想在最後一句中得到了體現,“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詩人用黃昏時刻的景象來比喻人的晚年,不要認為老了就沒用了,它依然散發著自己的光芒呢。

有一首很著名的歌叫《夕陽紅》,它的歌詞是這樣唱的:

最美不過夕陽紅,溫馨又從容,
夕陽是晚開的花,夕陽是陳年的酒,
夕陽是遲到的愛,夕陽是未了的情,
多少情愛化作一片夕陽紅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廉頗老了以後,趙王打算再次啟用他,但是又擔心他的身體不行了,所以就派人去考察他的身體,廉頗立馬吃了很多飯,許多肉來表示自己的身體很棒。其實劉禹錫的這首《酬樂天詠老見示》所要表達的意圖和這個典故是相似的。

晚年的劉禹錫不僅患了眼疾,腿腳也不再靈活,但他覺得自己還沒有淪落到一無是處的下場,所以在這首詩中他吶喊感慨的是“廉頗雖老,尚可用之”的主張,表現出他人老心不老,身體衰老但智慧不老的樂觀心態。


文化十分鐘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是唐朝的著名詩人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最後兩句,這首詩是劉禹錫為了回應老友白居易的一首《詠老贈夢得》而作。

這兩首詩可以看成兩位老人,也是兩位老詩人之間的交流,一個是感嘆,另一個是感慨。白居易是感嘆,劉禹錫是感慨。

劉禹錫的詩中,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兩句是讀了白居易的詩之後的有感而發,是從自己的角度詮釋了一下什麼叫“夕陽紅”——別說太陽已經是“日薄西山”,它散發出來的光芒作為晚霞還是照滿了天際的。

那麼劉禹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慨呢?我們還是先看看白居易的感嘆吧!

白居易的《詠老贈夢得》是寫給“夢得”也就是劉禹錫的,白居易和劉禹錫之間有著幾十年的友誼,兩個人經常用詩詞互相交流感受,晚年的白居易對自己的“老態龍鍾”頗有傷感,寫了首詩給老哥們劉禹錫,詩中這樣寫到: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這首詩並不難懂,其實就是表達了一種情緒,一種感嘆,當然是略顯悲觀。白居易對劉老哥們兒說(算是訴苦吧):咱倆都老了,你知道老成什麼樣了嗎?每天早早的就困的眼睛都睜不開了,早上起來都懶得梳頭,一天當中大部分時間就在家待著,偶爾住著柺杖到外面走走,幹什麼都沒興趣,就連新磨好的鏡子都懶得照,眼睛花的看不清小字寫的書了。基本上每天都是在回憶和想念古人,但少年時候的的事越來越回憶不起來了。最大的樂趣就是閒聊,想著還有時間和老朋友相聚。

白居易的感嘆的確是傷感了些,也消極了些,但是,卻道出了晚年的無奈。作為老朋友的劉禹錫看到白居易寫給他的這首感嘆人生老矣,日薄西山的無可奈何的詩句,自然要寬慰一番,所以,劉禹錫的“回信”寫的比較平和,用對於人生易老的坦然面對和樂觀心態給老朋友白居易“寬寬心”。這首詩的核心就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回贈詩是這樣寫的: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說:是啊,有同感!人生誰能不老啊!老了之後有誰可憐呢?人老了越來越乾巴,衣帶越來越短,頭髮快要掉光了連束冠都扎不緊了。怕眼睛太累基本上就不看書了,經常針灸就為了多活幾年,這些都能理解,但是咱也不能太悲觀了,咱們有優勢啊!經歷的事情多明白事理,一輩子閱人無數已經讓我們看人就像看山川河流一樣一目瞭然。仔細想想不也很有收穫嗎?往好處想,不就坦然了嗎?

這首詩最後兩句,其實算是“用典”,因為在白居易劉禹錫之前有人已經做過了“桑榆”之論: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他著名的《滕王閣序》當中有“東隅已逝,桑榆未晚”之句。劉禹錫顯然是受到了王勃的啟發,用了“桑榆未晚”的典故。

我們從白居易和劉禹錫兩位非常著名的的詩人晚年的交流中,看到在經歷了不同的人生之後對於晚境的不同感受,這種感受,其實在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苗頭。

年輕的時候,白居易的詩多數都是比較悲觀的,包括《琵琶行》,《長恨歌》。但是劉禹錫得詩就顯得要豪放的多: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這個境界到了晚年,必然會變成“魔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步武堂


白居易的好友除了元稹,就是劉禹錫了,兩人相伴相親二十多年,志同道合又同病相憐,這詩便是二人的唱和。

1 出處

《 酬樂天詠老見示 》(唐)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意思:人都有老去的一天,沒有誰會可憐。身形消瘦,衣帶常常收緊,頭髮稀疏,發冠歪斜一邊。因眼神不濟,書也不看了,隨時隨地地艾灸。經歷多了,便看透了,人也更清楚了。仔細想想老去也是幸事,一下子便看得開了,不要說太陽已照在桑樹梢了,晚霞正好,映紅了天。

酬:詩詞唱和互答的一種形式。在此之前,白居易已寫了一首給劉禹錫,

《詠老贈夢得》 (唐)白居易

與君俱老矣,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意思是,我和你都老了,老了咋樣啊!眼神不好使了,天沒黑就上床了,早起懶得梳髮了,出門拄柺杖了,甚至閉門不出了,不照鏡子了,不看小字書了,越來越覺故友重要,不記得年輕的事了,只想和老友聊聊,還能聊幾次呢!

836年,劉禹錫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管洛陽,時年64歲,等同退出了政治舞臺,而同齡的白居易因為生病留任洛陽已三年,在此之前,好友元稹去世,更覺年老孤弱,形單影隻。同在洛陽,飲酒作樂,作詩互贈,兩首詩便創作於此。二十多年的友誼,讓兩位老者互訴衷腸,一問一答,相互激勵!842年劉禹錫病逝,白居易痛悼“同貧同病退閒日,一死一生臨老頭”,並親寫墓誌,846年,白居易也病逝於洛陽。

2 詩的理解

白居易的詩是在訴苦,寫自己年老的種種不如意,同樣,劉禹錫也承認真的老了,這是在回應白居易詩中的“自問老何如”。然而,可貴的是,劉禹錫寫自己的老態卻帶著自我調侃的味道,頗有趣味,也頗為苦澀。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身形也瘦了,衣服越來越大了,頭髮也掉了,連帽子都不自覺地歪倒在一邊,書也看不清了,隨時艾灸了...這顯然是在調侃自己年老可笑的樣子,是不得不面對的年老體衰的苦澀,甚至能夠讀出歲月滄桑,飽嘗風雨的悽楚!

接下來筆峰卻隨之一轉,詩出現了亮色。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老了,不光經歷太多事,還看透太多事,不光看太多人,還看清太多人。這便是人老的好處,年齡即閱歷,閱歷即人生。

這句話有出處,陸機《嘆逝賦》:“閱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閱人而為世,人冉冉而行暮。”

詩人似乎在年華老去的無能為力中又很滿意自己年老的狀態,能夠看透世事,能夠看清人情。這又是有深意的,不必再為名利而作為,不必擔心仕途沉浮,真正可以放下早已看不慣的一切,不必應付官場小人,與真正清流的人交往。這兩句裡,有詩人暫時的寬慰,時間的饋贈,來得有點遲,卻異常的珍貴與不易!這是詩人的多年感悟與收穫,也是在開導消極的白居易。

“諳”:熟悉。似乎有能夠洞察世事的驕傲感,詩的格調一下昂揚許多,前四句是在與白居易一樣的認老服老,這一句則是樂觀地笑談年老也並非一無是處。

3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桑榆:指日落時,光只能照在桑榆樹梢,日暮或晚年。《太平御覽》:“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

這也是詩詞常見的意象,比如,

王勃《滕王閣序》:“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曹植《贈白馬王彪》:“年在桑榆間,影響不能追。”

這兩句很美,誰說太陽已經照在桑榆的梢頭,天色就晚了,晚霞正紅,映滿了天空。比喻人生已近暮年,但美好的時光仍在繼續!這句是全詩的精神所在,是一種暮年達觀的人生態度!尤其是經歷過風雨,坎坷曲折大半輩子的文人對於暮年的歲月更有深沉的感受!

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蘇軾《定風波》:“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一句的理解,似乎有所不同,不同於陶淵明的避世隱居的自得其樂,也不同於蘇軾的看透人生,無畏無懼的大度淡定,而是一種老之將至的加倍珍惜!

(1) 認老而不服老的樂觀與自信!

劉白二人是認老的,甚至有點兒措手不及,無能為力,消極而不得不面對的苦澀與失落,身體不行了,眼神不濟了,連閱讀都不得不擱置了,白居易的詩完全是一個老者心聲的流露,劉禹錫的詩也承認年老體衰的事實,然而這一句卻一下子反轉,老了沒事,老了也可以夕陽無限好,這是在安慰白居易。

正如,蘇軾《浣溪紗》“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2)坦然接受的豁達灑脫。

劉禹錫是比較唯物與上進的,仕途三起三落,因參與永貞革新,前後被貶長達二十來年,被貶南方時,所作的竹枝詞反而清新可愛,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正如他自己的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胡震亨在《唐音癸籤》記載:“劉禹錫播遷一生,晚年洛下閒廢,與綠野、香山諸老優遊詩酒間,而精華不衰,一時以詩豪見推...人生得如是,何憾哉!”

“莫道”,不要說,休提,劉禹錫不服老的,“為露尚滿天”,晚霞還滿天呢,有什麼好沮喪的,是暮年了,也可以像晚霞那般絢爛,這種灑脫與超脫,真的很難得,何況是一位大半輩子宦海沉浮的老人!

(3)從容雍容地享受生活。

王勃《滕王閣序》中有一句“東隅已逝 ,桑榆非晚”,“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指的是就算老了也要積極作為,矢志報國。

然而,劉禹錫的“為霞尚滿天”的積極樂觀卻不能這麼理解,相反的應是,從容地放下,好好地享受生活。

劉白的晚年,比李杜好得太多了,雖也下放過,失意過,坎坷過,但一直在官途,劉禹錫歷任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各地刺史,最後閒居洛陽,白居易歷任侍郎,員外郎,中書舍人,各地刺史,晚年還是太子少傅,留任洛陽,官場幾十年,閱歷豐富,生活優裕,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劉禹錫閒居洛陽時,基本上不問政事了,據說與白居易\t、裴度、韋莊等交遊賦詩,唱和對吟,生活極其閒適,《舊唐書》上說,“禹錫晚年與少傅自居易友善,詩筆文章,時無在其右者。”

白居易為此還寫了一首詩描述飲酒作樂的場景,《與夢得沽酒閒飲且約後期》:“更待菊黃家釀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劉禹錫也和了一首,《樂天以愚相訪沽酒致歡,因成七言聊以奉答》:“蹴踏青雲尋入仕,蕭條白髮且飛觴。”可見,少年喝酒,老來飛觴,好友常聚,隨心任性的生活還是很自在快樂的。

白居易,自從貶謫江州後,思想就已傾向“獨善其身”了,晚年篤信佛教,在洛陽置有別墅,甚至養有歌伎,有詩云“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

“為霞尚滿天”,是夕陽晚景無限,也是人生暮年精彩無限,是與仕途的告別,從容瀟灑的好好享受晚年的樂趣,飲酒作樂,吟詩作對,認真優雅而充實的老去。這樣一想,還有什麼可抱怨與遺憾的!

年輕時的不能隨心所欲,年老時就加倍地過好每一天!

所以,這句詩,與其理解為一種豁達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不如說是人生垂暮,好好地任性瀟灑一回。

清代學者何焯評這首詩:“四語中極起伏之勢。結句氣既不衰,文章必傳無疑。”


一綠浮芳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字面意思說,不要說太陽已近桑榆,即日暮黃昏了,此時仍舊漫天彩霞。比喻為不要說自己年紀大了就不思進取了,老當益壯,何時都不能停止努力。

01

人的際遇本就不同,一時兩時的失意,又能耐自己何?有的人早早就功成名就,而有的人卻只能贏得身後名,便是如此又如何?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不要輕言放棄努力。

就像吳承恩,少時意氣風發卻家道貧瘠,科舉屢次失敗,44歲才補了貢生,50來歲又被官場所棄,72歲才寫成《西遊記》。一路跌跌撞撞,坎坷叢生,若是以年紀大了為藉口而停筆,世間哪會多了那隻神通廣大、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叱吒風雲、勇往直前的猴子。

02

都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所以只要有心開始,任何時候都不晚。

人盡遲暮又如何?年齡只是歲月的饋贈,所代表的只是自己這一生,而自己的這一生在歷史的長河裡,甚至連一粒塵埃都算不上。

那便不要執著於歲月的枷鎖吧,不放棄思考,不放棄開始,不放棄努力,餘生處處都有光和熱。


本尊非白,喜歡我的回答記得關注我,歡迎一起向上生長。



本尊非白


桑榆:指日落處,表示晚年。

有句俗話“失之東隅,得之桑榆”,東隅是日出的地方。太陽從東邊升出來,好像不見了,其實太陽慢慢向西,在西邊就看到了。這個俗語意思是在某處有所失就在某處有所得。

好比一個人創業失敗了,不必灰心,你獲得了經驗、閱歷。

所以“桑榆”本身就有了日落、遲暮、逝去的意思。

不必感嘆太陽西沉,一天又過去了,人到暮年也快走完了,可你看那晚霞非常的絢爛,人可以發揮餘熱,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態度很積極,心態很年輕。正所謂“我年輕過,你們卻沒老過!”

與“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意思相反的一句詩: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句話就消極了,悲觀了,“花無千日好”,好看的東西都不長久,終將逝去,很惋惜,很感嘆!

後人將其改為“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感嘆近黃昏!”,只要曾經擁有,何必天長地久,在美好的事物上盡情揮灑,不必“杞人憂天”式的患得患失。

蘇東坡有句詩“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水一般往東流,你看門前的流水,即使快要東流進大海,百轉千回,也還可以向西掙扎,人老了也不要光感嘆著時日無多,只要現在行動,永遠不會晚。

唐代劉禹錫有首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秋天肅殺,天地蕭瑟,人感秋而悲涼,但劉禹錫能在一片悲涼之中,刨出一種積極的精氣神來。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是劉禹錫寫給白居易的,劉禹錫不僅自己有這種精神,他還把這種精神感染朋友。

《詩經》有句“之子于歸,宜室宜家”,說的就是劉公之輩,自己是積極的,這種精神會感染朋友,會體現在心態、性格上,做事業就不會悲觀,國家就會興旺!

壯哉!劉禹錫同志!


右手累了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句話的大意是:到了晚年,不要說自己歲數大了,沒看見要落的太陽還放出滿天的霞光。比喻一個人能夠老當益壯,積極進取,老有所為。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句話出自我國唐朝詩人劉禹錫的詩《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最後這兩句是全詩的重點。不要說太陽到了桑榆之間時就已接近傍晚了,你沒見太陽的餘暉也可以照紅滿天。

人們常把這句詩與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來對比。人將衰老,作者的態度不是常人所想的,悲傷、絕忘、傷感、嘆息。而是要用自己晚年剩下的餘光,來映紅滿天。

結合當時的場景,這兩句詩的真情表達,是作者內心的真情流露,也是對朋友白居易的安慰和激勵。

這句話給我們現代人的啟迪也很大,生命是輝煌的,人生是短暫的。它催促我們趁著這大好時光,好好珍惜一下,否則浪費時光你最終要後悔的。


D東哥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出自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其中“桑榆”指的是桑榆二星,說的是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就是傍晚了,但是它的霞光餘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中國古代詩歌能夠千古流傳,其背後都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或悲傷或有趣,令人著迷,卻很有價值,這首詩的背後同樣有一個故事。

在經濟文化都很發達的那個大唐盛世,劉禹錫和白居易有著很多共同之處:年齡相同,又是老鄉,而且都是詩人,志趣相投,共同在朝廷做官,當官之後,他倆同樣有被貶的命運。同樣的命運和經歷,讓兩個人更能體會對方的感受,因此互相寫詩來表達對對方的欣賞。尤其是在劉禹錫去世之後,白居易還寫詩紀念他們之間的友情。

白居易有詩魔之稱,劉禹錫有詩豪之稱。

就在他倆64歲的時候,一日白居易寫了一首詩,《詠老贈夢得》給劉禹錫,表達自己對衰老的悲觀情緒。

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白居易的這首詩表達人老之後的處境和心態。據說到了晚年的時候,白居易和劉禹錫童患眼疾和足疾。看書和行動上都多有不便,正是因為如此,同病相憐。面對這樣的晚景。白居易的這首詩有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

劉禹錫看到白居易的這首詩後,為了規勸自己的好朋友,劉禹錫馬上也寫了一首詩《酬樂天詠老見示》給自己的好友白居易,表達了自己對老的看法。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可以說是全詩的點睛之筆,意境優美,氣勢豪放,面對衰老劉禹錫不消極、不悲觀,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滿天紅霞。這兩句詩是詩人內心世界的真實想法,要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豪情,又要有“但是夕陽無限好,何須感嘆近黃昏”的淡然和篤定,劉禹錫通過這首詩寬慰鼓勵自己的好朋友白居易。相信當時白居易是會受到啟發的。

白居易和劉禹錫對人生有不同的看法,這並沒有影響他們之間彼此的欣賞。造成這樣不同的看法,也許和他們個人的不同經歷有關。

白居易出身在書香門第,從小就刻苦讀書,更顯示出了過人的天賦。十幾歲就寫出了“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寫詩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用詩傳遞現實生活,生活上知足常樂。

有“詩魔”之稱。同時,他還是一位勤政的官員。有自己的事業和進取心。這一切都是白居易獨善其身,兼濟天下,清正廉潔,不慕名利的家風的傳承。

劉禹錫同樣也非常有才華。在詩文上留下很多著名的詩篇,如《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陋室銘》等,都表達了自己的豪情壯志。有“詩豪”美譽。劉禹錫還是一個性格剛直倔強,為官清廉,雖歷盡仕途的風波與辛酸,即使到了晚年仍舊不改年少時的初衷,一心想在仕途上能夠有一番作為。這種執著豪邁,灑脫,樂觀的精神風貌,也影響著他對生活和人生的態度。

劉禹錫的這種不服輸,不畏老去,豁達樂觀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值得今人學習。其實每一個年齡段都有獨特的美。坦然面對就好。

歷史是一對灰燼,但灰燼深處有餘溫。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句話形容的是怎樣一種意境’?

這是花甲之年的劉禹錫的作品【酬樂天詠老見示】中的一句,形容夕陽無限,彩霞絢爛多彩的意境!劉禹錫藉助絢麗的晚霞,夕陽的美表現出老當益壯,力求進取的積極精神。

【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願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這首詩是劉禹錫為了鼓勵好友白居易對衰老的消極悲觀的情緒而寫的,這首詩放到現在講是一首勵志詩,而劉禹錫應該是一位勵志積極向上的老人。

唐代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寶庫,不僅流派紛呈而且名家輩出,而劉禹錫是眾多名家中燦爛的一顆“明星。”

劉禹錫和白居易是好朋友,晚年兩人都患有眼睛疾病,看書生活都不方便,需要人照顧,好友白居易產生了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寫了【詠老贈夢得】給劉禹錫。

【詠老贈夢得】

與君俱老矣,自問老何如?

眼澀夜先臥,頭慵朝為梳。

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

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

清淤故人重,跡共少年疏。

唯是閒談興,相逢尚有餘。

這首詩表達除白居易對老年生活的煩悶,對老年疾病的恐懼對生活的消極,白居易的性格比較抑鬱型的性格,所以從他詩裡能夠感覺到他的晚年淒涼心態。

而劉禹錫的詩是為了回贈白居易這首詩的消極心態而寫了【酬樂天詠志見示】:人們誰不憂慮老呢?老了有人可憐同情嗎?

人也瘦了,腰也越來越細,頭髮稀了帽子也戴不住了,為了愛惜眼睛而廢棄書籍不讀了,經常會為了生病而去找大夫,為了能延年益壽,我甚至用上了艾灸。

不要說日到桑榆就是晚景了,還沒有退卻的晚霞還可以照的天際通紅燦爛,別有一番風景,人老了也並不是一無所用,要有豁達樂觀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要活得像年輕人一樣積極陽光。

劉禹錫性格直爽,詩才卓越,被稱為‘詩豪’,他的詩多反映時事和民生疾苦,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他於白居易,柳宗元的朋友情誼,更是晚唐詩人們傳頌的佳話。


喝咖啡的貓貓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這句話出自唐代劉禹錫所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全文如下 :

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願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翻譯為:人誰不顧慮要衰老,老了又有誰來對他表示愛憐? 身體漸瘦衣帶越來越要收緊,頭髮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會自己偏斜到一邊。書卷擱置起來不再看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書卷擱置起來不再看是為了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邁力衰諸病多纏。細細想來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對老的憂慮就會心情暢快無掛也無牽。不要說太陽到達桑榆之間已近傍晚,它的霞光餘輝照樣可以映紅滿天。

此後兩句通俗來說意思為 :太陽從剛升起時的輝煌乃至到達傍晚時的沒落 ,也是形容人生,到了一定年齡或許50或許60,覺得還是一事無成,認為自己這一生也就這樣了,現實當中我們許多人也是如此,其實不然,即便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依然是可以有一番作為的。君不見菸草大王褚時健褚老爺子一生起起伏伏 ,到了80多歲依舊在奮鬥,按說70古來稀、絕大多數人都了此年齡段都已頤養天年,可是褚老爺不怨天尤人,從而又成功創造出褚橙這一文曉全國的著名品牌。不正是霞光在傍晚時也可以照耀出輝煌的一片天地的應景麼?有人會說有幾人能像他那樣的,確實全中國只有一個褚時健,但是他的精神,不服輸的精神,不是可以使我們學習借鑑麼?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這兩句是詩人用令人神往的比喻、襯托出了一種豁達樂觀 、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隱世清揚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出自唐代詩人劉禹錫(字夢得)的《酬樂天詠老見示》,"酬",酬答,因別人贈詩而作詩應答。"樂天",指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字樂天)。白居易給劉禹錫寫過一首詩《詠老贈夢得》,《酬樂天詠老見示》是劉禹錫回贈白居易的應答之作。

劉禹錫和白居易合稱"劉白",兩人同歲,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有很多的相互贈答之作。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從劉禹錫的另一首酬答白居易的詩說起。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淒涼地,

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

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

暫憑杯酒長精神。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二十三年",劉禹錫於永貞元年(805)九月,因參與"永貞革新",被貶出京。其後多次被貶,初貶朗州司馬,後任夔州刺史等職。至寶曆二年(826)才回京,一共二十三年。"巴山楚水",概指詩人的貶謫之地。因為朗州屬戰國時楚地;夔州,在秦漢時屬巴郡。這兩句詩是詩人二十三年貶謫生活的概括。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兩句詩歷來被人稱道。作者以沉舟、病樹自比。沉舟兩側,有千帆競發;病樹前頭,正萬木爭春。二十三年的貶謫生活並沒有使他消沉。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今天聽了你(白居易)的詩感慨萬千,暫且憑藉杯中酒來振奮精神吧。劉禹錫一生遭遇坎坷,但卻堅韌不拔,不甘沉淪。下面再來看他的那首《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擔心、憂慮自己衰老是人之常情。"劉白"二人同患足疾和眼疾,劉禹錫對白居易詩中所提到的人的衰老多病有同感,同時描述了自己衰老的一些狀況:"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身體消瘦,頭髮稀少;腰帶緊縮,帽子戴偏。為了延年益壽多做些針灸。因患眼疾也不能多看書了。

但是事物都有兩面性,劉禹錫這樣辯證地看待衰老:"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年齡大了,經歷的事情多了,明白的事情就多,就像看江河山川那樣清清楚楚。仔細想想,衰老也是一件榮幸的事,對待衰老不要過分的憂慮和擔心,只要正確對待便能心情舒暢。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桑榆",指太陽到了桑榆星附近,比喻晚年。意思是:不要說年齡大了,將落的太陽還能放出滿天霞光。這兩句詩與白居易詩中所表現的消極悲觀情緒不同。這是劉禹錫雖屢遭貶謫,卻堅韌不拔的性格的體現。這兩句詩意境優美,氣勢豪放。表現劉禹錫老有所為、積極進取的心態。格調高昂,鼓舞人心,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